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析

2023-06-25 23:52:28闫思宇相宁
艺术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舞蹈专业新文科课程思政

闫思宇 相宁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会议上强调,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这既反映了我国新时期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又对进一步深化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把立德树人作为基本使命,贯穿于舞蹈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实现德育和美育并进、价值引领和专业教育并存。新文科建设是顺应新时代社会需求与发展趋势,打破学科及专业间的壁垒,实现文科高等教育形成新格局、达到新高度的重要举措。因此,要结合新文科的时代特点,深化高校舞蹈专业融入思政元素的实施路径改革,坚持自身所长,完善专业的理论逻辑,吸收多学科的优点,充实学科建设,全面满足时代需求。文章根据新文科建设与发展需求,分析目前舞蹈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教学模式四个方面探索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将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

关键词:新文科;课程思政;舞蹈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7-00-03

0 序言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非常重要的主题,尤其是在新文科背景下,在提升学生舞蹈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新理念,即“课堂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堂”。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结合,把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以此反映出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育人理念。这既反映了我国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價值取向,又对进一步深化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应把立德树人作为基本使命,贯穿于舞蹈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实现德育和美育并进、价值引领和专业教育并存。由此,既可以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舞蹈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其中,中华传统乐教思想强调乐的社会功能和教化功能,是艺术教育的思想启蒙。而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思想、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文艺工作理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均为舞蹈艺术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目前,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思政教育渗透学科较少、学生重视度低、师资能力有限、有机融合片面化、道德评价体系没有与专业成绩评价体系相结合等。

1 新文科概述

近年来,舞蹈学科发展虽引起了各高校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但由于舞蹈学科长期以来分科过细、学科建设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对地方院校舞蹈学科建设产生了阻碍。因此,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对舞蹈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要着眼于强调“中国逻辑”,不断加深对时代、国家、民族的认识,在中华文明基础之上进行当代创新。

传统的舞蹈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单一,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各学科教学课程间缺乏协同效应。课程思政融合效果较差,存在“两张皮”现象[1]。因此,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推行要尊重学科发展规律,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贯穿于课程思政建设[2]。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办学的地域观,还应融入未来观和民族观,走基于“中国逻辑”的教育路线。在此基础上,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在社会对艺术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多元化、多层化的今天,舞蹈教育应与其他学科融合,探索自身对当代生活服务的其他可能性。

一直以来,在传统文科分类下的舞蹈专业具备成熟且系统的教学体系,提倡分工细致和术业有专攻的传统思想。过去,高校往往只对舞蹈专业技能进行考核,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3]。在教育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学习能力步入了更高阶段,面对社会需求的日渐复杂化和多样性,高校必须转换对舞蹈人才的培养思路,建立“中国逻辑”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今,对高级人才的培养逐步转为重视复合能力、道德素养、教育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新文科视域下课程思政方面的人才培养,各院校均可依据办学条件,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与人才定位[4]。如专业艺术院校可以强化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具备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的舞蹈艺术人才;综合性高等院校应充分运用综合学院的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培育通识型、综合性舞蹈人才;师范类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坚持师范性的特点,实现培育师范类舞蹈人才的目的。只有始终坚持新文科背景下舞蹈人才培养的“中国逻辑”,才能使舞蹈人才拥有综合创新能力,从而为时代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艺术人才。

2 高校思政元素融入舞蹈专业教学的现状

笔者根据网络统计数据和调查分析的方法,对设有舞蹈专业的艺术类院校和综合师范类舞蹈专业大学进行了调查,发现多所高校均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场所并针对性地开展以红色思政元素为主题的活动,其分别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理念,开展了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红色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学编创和演绎红色经典舞剧,抒发爱国爱党情怀。如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制作的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之红色题材作品展演——原创舞剧《启明》、重庆师范大学的大型红色舞蹈诗展演等,均体现了艺术高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大力推进“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其他高校除红色作品展演外,主要以讲座、读书会和学习交流分享会的形式定期举办红色主题活动。红色思政元素的融入使广大大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年代坚持的理想信仰。

3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3.1 深挖思政内涵,强化思想引领

3.1.1 立足舞蹈专业课程,挖掘思政元素

舞蹈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沉淀和洗涤后形成的一种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良好的教育效应。中国的传统舞蹈由少数民族的民俗和古代舞蹈组成,它们在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有丰富的思想政治资源,对于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有深刻的影响。同时,要采用“学科实践+思政”教育方式,将教育主题与红色文化的内涵有机联系起来。比如,老师带领学生在网上学习《山乡风云》时,把红色古典戏剧作为主要教育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5]。在课前,老师让学生收集材料,学习相关知识,并把握其所蕴含的感情与人文内涵。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机会模拟、练习,重现其所包含的知识。课后要加强对作业的实际练习、内容的创造、自主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赛的舞台,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课前、课上、课下三方面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舞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3.1.2 整合红色文化元素,创编红色舞剧

深入挖掘红舞的文化底蕴,与舞蹈变化、时代发展的步伐相适应,从而进行相应的舞蹈创作。在当代舞蹈的创作中,焕发着新时期的勃勃生机。如反映革命历史、时代楷模、英雄主义等题材,都体现出舞蹈与红色教育结合的潜力。应把红色思想融入舞蹈专业的教育教学,使其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创编具有传播及育人价值的舞蹈及舞剧,强化思想引领。

3.2 革新课程资源,践行民族精神

3.2.1 立足區域历史,引入传统民俗舞蹈

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所在地域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源,开发地方性舞蹈文化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体现出自主性,可以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共同选择与优化舞蹈专业的课程内容[6]。要把学习舞蹈的教学内容融入红色舞蹈教学,让中国的优良传统和先进的红色革命教育得到传播,让“红”班的学生从里到外、从外到里体会到中国特色和红色革命对自身意识和道德的塑造。

3.2.2 搭建活动平台,激发思政活力

高校应不断纳入舞蹈内容和形式新颖的教学,开发新的舞蹈课程资源。如加强舞蹈社团建设,开展舞蹈团队协作活动、文化展示等,此类课程资源能够以团队精神为纽带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是思政元素的核心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因此,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强化团队协作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贯彻其他思想教育,使团队精神和其他思政元素渗入每一个教学环节。

3.3 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思政素质

3.3.1 运用VR等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

通过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构建红色文化场景[7],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沉浸在真实还原的文化场景中,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情感和更深刻的认同。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受,从而实现与精神感受的融合,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虚拟现实技术在激发学习动机、优化学习感受、创造心理沉浸体验、进行情境教学与认知功能转化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优越性,能够更好地为思政元素融入高校舞蹈教学服务。

3.3.2 融合互联网思维,加强同步教学

运用互联网,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交融[8]。如借助AI辅助舞蹈教学,将人工智能和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实现舞蹈教学的改革创新。同时,以学生为中心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学生学习,并合理设置教学规划和时间,改善教学效果,实现双向互动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系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实现能力的提升;老师则通过系统学习记录,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协助学习者解决问题。由此提高专业能力,积累学习成果,从人本、社会等多个维度提升专业素养,实现对学生学习自主性和情感层次的引导。

3.4 丰富情感体验,传承红色精神

3.4.1 深挖红色元素,营造红色氛围,构建红色课堂

完善活动载体,丰富主题实践,建立系列化、长效化的红色育人机制,将爱国情怀植根于学生心灵。要创新举措,守正创新,拓展延伸;彰显实效,立足校园主阵地,培养师生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念,使红色基因深深滋养学生们的心灵。如加强校史教育,认真观看主题宣传片,参与红色教育社团活动。

3.4.2 开展多渠道校内外文化实践活动,感受传统革命文化教育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红色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在校内,打造校园舞蹈文化;在校外,到革命老区开展文艺下乡、文艺实践等活动,接受红色革命精神的熏陶,体会乡村特色与国家建设的发展步伐;使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观念,挖掘更多的创作素材,以更好的舞蹈作品展现劳动群众的淳朴品质和国家建设的巨大成就。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参观学习基地,把“一堂”和“二堂”有机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红色精神,加强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育。

4 结语

新文科建设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工程,而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因此,立足于新文科背景,着重探讨舞蹈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分析其现状,总结合理可行的方法,将专业教师教学维度拓展、学生能力维度拓展与课程思政目标维度拓展三者相统一,能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舞蹈专业课程教学的始终,从而培养时代所需的高质量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钟杰,王晓亚.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10):144-147.

[2] 靳金,吕艺生.从工具走向价值:关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舞蹈高等教育学科的几点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3):127-130.

[3] 邹宝玲,郑沃林.新文科背景下文科技术型人才培养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1):13-17.

[4] 周星.新文科建设视域下的舞蹈艺术文化素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3):1-6.

[5] 任秉春.高校舞蹈专业“思政进课堂”教学方式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21(10):17-18.

[6] 魏天达.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策略研究:以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0(9):83-85.

[7] 刘佳富,周砚秋. VR技术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实践课的创新模式研究[J].才智,2020(25):79-80.

[8] 田朦.浅析新媒体舞蹈教学数字化应用前景[J].中国文艺家,2021(6):153-154.

作者简介:闫思宇(1999—),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相宁(1971—),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舞蹈编创与教学。

猜你喜欢
舞蹈专业新文科课程思政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图书与情报(2019年4期)2019-11-20 06:54:38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出版广角(2019年9期)2019-06-14 08:19:30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浅析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培养与就业
艺术评鉴(2016年17期)2016-12-19 18:50:17
当前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及反思
艺术评鉴(2016年15期)2016-11-29 10:37:33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0:43:09
高校舞蹈专业应开设舞蹈教学法课程
戏剧之家(2016年14期)2016-08-02 12: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