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沙漠社区设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运用多学科的解决方案。在缺水、极端温度和沙尘暴的设计背景下,沙漠地区的自然环境使可持续和复合型的社区设计变得更具挑战性。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设计师须考虑各种因素,如选址、建筑方向和材料选择。设计师可以使用被动冷却策略,如遮阳和自然通风,以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室内舒适度。此外,设计师可以使用当地的材料,如沙子和黏土,以减少运输成本,并尽量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设计可持续和复合型的沙漠社区需要的不仅是技术解决方案,还要深刻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因此,设计师须与当地社区紧密合作,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且具有文化适应和社会包容。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时代,不仅是城市需要进行可持续创新,沙漠作为特殊地理环境的代表之一,更需要进行相关的设计探索及研究。文章基于沙漠社区设计案例,对案例所处基地进行调研,在可持续设计的背景下,探索沙漠社区设计的潜力及具体的设计创新策略,并积极推动在沙漠社区实现可持续设计的策略落地,为该地区后续发展提供具有建设性的设计思路,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可持续沙漠社区设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沙漠地区;社区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9-0-03
0 引言
設计基于“以人为本”、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更应关注环境恶劣、资源较少地区的人群。分析周围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运用设计语言精简应对人类与环境共存的关系。社区空间设计保证居民基本生存条件,提供生态循环资源和社会归属感,从经济和生态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变化到安全无污染绿色体系的共生环境。
1 研究背景
1.1 环境背景:沙漠环境问题突出
如今,沙漠环境问题是最严峻的环境恶劣趋势之一。人类生存对原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破坏性,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匮乏、平均年降水量极低,为沙漠扩张和环境恶劣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沙漠开发还会造成严重的气象灾害,我国部分地区经常出现沙尘状况,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的沙漠环境恶劣[1]。在光速发展的城市背景下,应更加关注自然生态发展暂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1.2 人文背景:经济文化落后、建筑生存能力弱
面对新的时代和环境,建设在沙漠地带的传统民居住宅逐渐呈现出衰落的生命力。传统建筑经不起恶劣天气的考验,甚至被毁。以功能性建筑来解决气候问题与经济基础冲突的经验正在逐渐被忽视,充满独有地域文化和社区建设的建筑语言正在被淡忘。
部分地区的传统住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分支,但目前我国依然更加关注发展条件充足的地区[2],而经济基础较弱的内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技术条件局限、可支配资源较少的西部地区,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传统建筑却得不到保护和开发,发展停滞不前。特别是严峻环境条件下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开发,更需要科研力量的贡献。
1.3 理论背景:可持续社区概念
可持续发展将经济、社会和生态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索新的途径。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合理需求。可持续社区是指具有生态特征的大系统,它不仅是人的生存空间,还是万物的自然本源。
作为人类环境,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保护,还满足人们广泛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从而支持社会的运转;作为自然环境,它形成多种多样的共生关系。环境可持续性、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健康的生活质量是评估社区可持续性的三个主要目标[3]。或者说,关注社区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以生态方式重组物质空间,确保居民的社会归属感和社区精神,为居民提供尽可能多的社区生活条件、文化和经济活动空间,同时有效控制能源和水资源,以尽量减少其对周围生态系统的有害影响,使社区附近区域对居民具有吸引力,为居民提供健康、安全和无污染的社区环境。环境优质的基础设施、交通便利的绿色体系与周边村落融为一体,为居民创造一个相对温馨、放松舒适的交流环境。
2 研究意义
2.1 可持续意义
从可持续的角度研究社区公共空间的交互性,总结基于可持续设计背景的社区交互设计策略,不仅可以积累社区可持续设计的基础理论,还可以为解决不同特点的社区问题提供新方法,提高居民生活条件的交互性,使空间内的布局满足居民生活的需求,并提升居民的体验[4]。
社区设施的合理规划,既能满足居民的需要,又能防止有限资源的浪费。通过美化公共设施外观,协调统一社区空间环境,有利于打造特色鲜明的交流社区。通过设计促进居民的交互,可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可持续化能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形成合理的人、物种、环境之间的良性生态循环。设计规划不仅有利于形成和睦友好的关系,还有利于促进社区管理。
2.2 沙漠地区经济及人文社会意义
沙漠地区特殊的环境限制和资源缺失,决定了地区应大力发展沙漠经济,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游牧民族收入,促进荒漠化地区经济发展,还能实现生态绿色循环、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在当前建筑设计中,通过符号与平面标志的借用、建筑表皮装饰结构等手法来彰显区域建筑特点,很少涉及当地的气候、技术或地域建筑文化。因此,特殊区域建筑分为两个大分支:一是建筑存活率较低的人工搭建建筑;二是民俗表皮的工业化呈现。
如今,应思考如何在建筑中体现地域民俗特点,在保持应有的建筑稳定性的同时,融入全球化。研究西部地区的住宅建筑,有助于维护各民族团结,减少因距离而产生的不同,促进社会共同进步。
3 基地现状调查
3.1 达里雅布依乡历史沿革
达里雅布依乡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地处于田县北部,南起尧干托格拉克,北与阿克苏沙雅县相望,东与民丰县相连,西和策勒县丹丹乌里克接壤。辖区面积9714.96平方千米。2018年,达里雅布依乡户籍人口1408人。达里雅布依乡的文化遗产可追溯到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早在16世纪,现加依乡的尤木拉克巴热克和喀鲁克的艾卖台克登就开始在此沿河放牧为生。艾卖台克登居河东,尤木拉克巴热克居河西,历史上形成了两大家族。达里雅布依乡是“中国大芸之乡”“中国胡杨之乡”“中国探险旅游之乡”。
这里发源于喀喇昆仑山脉中部的克里雅河,其是镶嵌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怀抱中的唯一一块神奇绿洲,是公元19世纪初世界著名考古学家斯坦因在死海的一次意外发现,特殊的环境促使当地人过着以放牧为主的生活。
3.2 达里雅布依乡人口及经济现状
沙漠社区离不开水,达里雅布依乡位于克里雅河形成的绿色长廊上,当地人也称为“沿河人”。达里雅布依村位于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境内,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部,南北长约250千米,东西宽90千米,总面积为15 367平方千米,它是中国最大的村庄。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因此该村地广人稀,全村仅有400多户,人口约1000人,分布在克里雅河沿岸。
4 问题分析
4.1 村落结构模糊
达里雅布依村位于于田县以北约250千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在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境内。达里雅布依村的居民长期过着与外界无联系的生活,很少接收外界的资源与信息。该村是一个典型的民俗村落。整个村落的房屋建筑零星地散落在广袤的绿洲中,十分分散。由于达里雅布依村容量有限,村落现呈扩张的发展趋势,该地区缺乏统一规划,仅沿乡村道路线性发展,未形成连贯的村落结构。
4.2 建筑生存能力弱
当地房屋的建造适应了干旱的沙漠环境,房屋多用胡杨做支撑,红柳枝编入墙内。屋里没有家具,用沙子搭高台并铺设地毯。达里雅布依族的房屋,用粗大的杨树干做柱梁,用细杨树干、树枝和紅柳组成一排排墙。屋顶上覆盖着厚厚的芦苇,芦苇上覆盖着一层泥土。在人们居住的房屋周围的墙壁上抹上一层河泥,并在地面上堆一个30厘米的土台,在土台上加水夯实,并铺上毯子。铺有毡垫、毯子或布的干土平台就是床。房屋周围的墙壁上挂着地毯或色彩缤纷的墙布装饰,门多用木头或半粗杨木制成。简陋的建设形成了当地民俗建筑,但处于环境恶劣地带,零星分布导致无法抵御自然的破坏。一方面建筑无法保护人的安全,另一方面建筑本身也存在一些坍塌隐患,无法在艰苦的环境下生存。
4.3 文化流失严重
由于距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这里基本上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达里雅布依乡充满了神秘色彩,这片位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腹地的小绿洲,被中外考古学家称为“世外桃源”。它的神秘,不仅在于它独立支撑在世界第二大沙漠中部,而且其近1000年没有记载,完全与世隔绝,文化的流失是阻碍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5 可持续设计背景下的沙漠社区设计重点与策略
5.1 重构村落邻里关系,打造开放型空间
对于规划的整体布局,在满足生活线和活动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对同一功能空间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渗透,确保空间功能在使用上互不干扰,并实现空间选择的最大化利用。
在满足居民基本活动需求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水平,整体布局须安排全方面设计[5]。将不同的功能分区从整体到细节、从主到次进行规划和设计,然后根据不同活动强度的差异在局部空间进行细化处理,同一空间的不同功能利用有助于引发居民的自发活动,促进同类型状态住户之间的邻里交流,使住户交流达到最佳效果[6]。
居民需要安静的休息和休闲空间,而娱乐、健身等活动则需要更多的活动空间来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因此,融合性空间的设计原则是在标准社区体验的标准上,对空间进行适度的合理整合和渗透。
5.2 提升建筑功能性与稳定性
传统社区空间建构的基础是方便人们使用。村落以多层次、立体的视角结合当地地貌,强调有效利用景观形态等自然条件,多方位解决当地游牧民族环境造成的生存问题,还反映了集体活动的特点。
公共空间内外兼备,不是封闭包围,而是有效的遮挡环绕,表达出一系列适合不同日常生活的复杂功能空间。达里雅布依乡建筑主要使用未经焙烧但经过简单加工的本土土建主体承重结构。它们大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生态环境中,由于地域环境的特殊性,产生了许多适应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的当地建筑。
建筑物的外墙使用当地土壤就地浇筑而成,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部分树木提供的遮阴效果较差,并且会从土壤中汲取养分,因此被重新利用,制成覆盖斜面的波纹屋顶,在短暂的雨季保护建筑物。雨水被收集并储存在地下,用于灌溉水果和蔬菜。交叉通风的屋顶轮廓交替产生动感节奏,建筑体块呈锯齿形正交排列,冷空气循环进入建筑,每栋建筑的高架烟囱可以有效排出积聚的暖空气。
建筑的双层皮屋顶防止阳光直射,太阳能电池板用于能量收集和再利用,漫射光以折射的方式进入室内空间并提供照明。恶劣的环境导致医疗资源短缺,所以在社区内建设救助站,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满足卫生规划条件,提供独立的空间,为社区居民、道路施工人员、油田工作人员提供医疗救助和心理疏导。
5.3 满足可持续设计原则
本土建筑的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抗风、保温、隔音功能,而且可以就地取材。其缺点在于采光、通风效果不佳,建筑墙体开孔比较有限,排水安装难度大,恶劣环境下积水资源流失。建筑气候控制最重要的技术是对室内外“温差”和“蓄水量”这两大气候指标的控制。建筑间接光照和蓄水种植则是建筑语言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双层屋顶、通风塔、遮阳室等策略可达到间接光照的目标;屋顶斜坡、建设沟渠则可达到蓄水种植、引水灌田的目的。
5.4 将民俗及当地特色融入设计中
对于在风景色彩单调的戈壁滩上生活的人来说,居住的室内空间和自然的严峻环境有所不同,所以达里雅布依乡的居民比其他地区的居民更注重室内色彩装饰。许多民居在设计室内空间和具有强烈特征的装饰等方面各具特色和创意。民居内墙正中有一灶台,卧室的炕上通常铺着做工精细的毛毡,墙上挂着挂毯。当地建筑造型呈现厚墙面,建筑体现平立面、纯体量的造型特点。遮阳文化主要表现在巨大的屋顶上。在建筑基础上,保留当地建设特点和民俗特色。
6 结语
在可持续设计的背景下,沙漠社区设计的创新和探索需要创造性和适应性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设计能够帮助建筑和基础设施在生态上与区域气候和生态系统相结合,同时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解决方案。通过对地区自然景观及文化的认识,提出巧妙的、适应性强的沙漠社区可持续设计方案,促进自然环境质量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丽园.宁夏沙漠公园活动空间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8.
[2] 张燕龙.沙漠绿洲传统民居建筑适宜性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 鲍卉.城市社区公共环境治理的“四社联动”实践模式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21.
[4] 张舒然.基于“生产性”理念的可持续社区空间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8.
[5] 杨扬.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社区公共空间互动性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21.
[6] 崔彧瑄.基于复愈需求的社区公共空间弹性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
作者简介:咸靓羽(2002—),女,吉林吉林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