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芳,及虹(.天津市河西医院,天津 3000;.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 30005)
急性肠梗阻是指肠内及肠外各种原因使肠腔内容物急性通过障碍所致的一种急腹症,以腹痛、呕吐、腹胀与停止排便、排气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因复杂,病情进展迅速,一旦处理不当则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单纯性肠梗阻以阵发性腹部绞痛与肠音共进退为主要特征,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及肠道血运障碍,临床上常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停止等,临床上首选药物保守治疗,在给药24h内若症状缓解不明显则会选择外科手术治疗[2]。针对急性单纯性肠梗阻,西医临床主要采用维C针剂、维B6针剂、氯化钠注射液、泮托拉唑钠注射液、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等药物来达到纠正酸碱紊乱及平衡水电解质、胃肠减压等临床症状的目的,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急性单纯性肠梗阻属中医“关格”、“肠结”与“腹胀”等范畴,有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急性单纯性肠梗阻中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3]。为此,本研究探讨了大承气汤辅助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9年8月-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150例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单一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两组,每组各75例,单一用药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43例、32例,年龄介于22-74岁,平均(45.67±3.58)岁,病程3-48h,平均(11.43±3.64)h;联合用药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40例、35例,年龄23-75岁,平均(46.25±3.72)岁,病程2-47h,平均(11.76±3.34)h。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均经腹部立位平片检查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中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相关的诊断标准,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20-75岁。②排除标准:合并消化道出血、心肝肾及肠道等器质性病变,有相关药物过敏史,近1周内服用影响肠道的药物,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未能按规定服药,需实施紧急手术及临床资料不全者。
1.3 方法 单一用药组患者入院后给予禁食、胃肠减压、纠正酸碱紊乱、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等治疗,并给予50%甘油盐水200mL保留灌肠。使用药物包括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维C针剂、维B6针剂、氯化钾注射液等。
联合用药组患者在单一用药组的基础上辅助大承气汤治疗,组方:大黄(后下)20g,厚朴24g,枳实、芒硝各12g。体质虚弱、脉细无力者加麦冬、红参、天冬、玉竹各10g;呕吐呃逆者加赭石(先煎)30g,竹茹、半夏各10g,生姜6g;阴津不足者加生地、玄参各10g。将诸药水煎至300mL左右,早晚分服,每日一剂,连续治疗7d。对于24h内症状无缓解或病情恶化者应立即转为手术治疗,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各症状评分变化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用药安全性。
1.5 评价标准 ①症状评分:根据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排气排便程度进行评分,分为无症状(0分)、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评分越低表示症状改善越好。②疗效评价标准[5]:显效:治疗后目标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X线检查无肠管扩张,排气排便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目标症状及阳性体征显著缓解,排气排便有所好转;无效:治疗后目标症状及阳性体征、排气排便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③炎性因子:选择日立717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采用免疫散射法检测hs-CRP水平[6]。
1.6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0分析数据,以(±s)表示计量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行t检验及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1 治疗总有效率 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单一用药组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2 症状评分变化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联合用药组显著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评分变化比较(±s,分)
表2 两组症状评分变化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单一用药组比较,#P<0.05。
组别(n=75) 时间 恶心呕吐 腹胀 腹痛 排气排便联合用药组 治疗前 4.84±0.89 5.15±0.46 5.13±0.57 5.04±0.68治疗后 0.61±0.32*# 0.78±0.28*# 0.67±0.34*# 0.56±0.26*#单一用药组 治疗前 4.79±0.92 5.13±0.52 5.21±0.45 5.02±0.56治疗后 1.22±0.28* 1.47±0.33* 1.45±0.37* 1.31±0.42*
2.3 各炎性因子水平变化 治疗后,两组患者IL-6、IL-8、TNF-α及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联合用药组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各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比较(±s)
表3 两组各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单一用药组比较,#P<0.05。
(n=75) 时间 IL-6(pg/L) IL-8(pg/L) TNF-α(mg/L) hs-CRP(mg/L)联合用药组组别治疗前 36.85±5.34 346.54±32.16 278.93±31.54 28.32±5.16治疗后 15.26±2.36*# 119.38±16.75*# 123.27±16.91*# 12.56±5.27*#单一用药组治疗前 37.47±5.18 348.32±31.58 278.45±33.46 28.41±4.68治疗后 22.73±3.65* 160.73±17.32* 190.27±18.51* 20.22±5.56*
2.4 安全性评价 治疗期间单一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患者均未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治疗后复查血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均未发生异常变化。
急性肠梗阻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急性肠梗阻发生率逐年增长,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7]。西医认为,肠梗阻主要是因胃肠动力功能紊乱或减弱所致,主要以解除梗阻、纠正梗阻所致病理生理改变为主要治则[8]。外科手术是治疗肠梗阻的有效手段,但手术创伤性大,并发症多,且术后易出现肠粘连,复发率较高,常不被临床采纳。故临床上常选择西药进行保守治疗,但效果难以满足临床预期[9]。《灵枢》有云:“饮食不下,邪在胃脘,腹中肠鸣,邪在大肠”,首次指出了梗阻病在胃肠。中医认为,肠梗阻主要是因饮食不节、寒邪凝滞、湿邪中阻、气血瘀滞、燥湿内结或热邪郁闭等因素使肠管气血痞结、肠道升降功能异常,进而导致肠腑传化功能出现障碍所致[10]。本研究认为急性单纯性肠梗阻主要因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或温热之邪入胃肠,与肠中燥屎互结所致。因此本研究探讨了大承气汤辅助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用药组(P<0.05);治疗后各症状评分联合用药组显著低于单一用药组(P<0.05)。表明大承气汤辅助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肠梗阻相关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原因分析:大承气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主要为治疗阳明腑实证而立。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芒硝软坚润燥,两药相须为用泻下热结[11]。枳实行气消痞,厚朴下气除满,两者合用消痞除满,通降胃肠气机以助泻下通便[12]。全方共奏行气通腹导滞、峻下热结、消痞除满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承气汤可有效促进肠蠕动,改善肠管血液循环及肠道吸收功能,还可排除体内毒素,调节胃肠激素分泌,降低炎性反应及肠黏膜通透性,抵御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增加组织灌流量,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可协同缓解肠梗阻相关症状,促进病情恢复[13]。
hs-CRP水平的高低与机体的炎性反应及组织损伤修复相关。TNF-α水平的高低与机体的炎性程度呈正相关,IL-6与IL-8均可反映机体炎性反应状态及严重程度[14]。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者IL-6、IL-8、TNF-α及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联合用药组低于单一用药组(P<0.05)。进一步说明了大承气汤可明显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加速病情康复。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治疗后复查血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均未发生异常变化,进一步提示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大承气汤辅助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肠梗阻相关症状,抑制炎性反应,疗效显著,对促进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病情恢复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