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琳怡
背 景
杭州市京都实验幼托园成立于2008年,幼儿园在多年的积淀中形成了“和悦”文化,践行“让每一个孩子都发光”的教育理念。一直以来,幼儿园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园本教研实效。2019年,我们对教师的教研实效性等问题进行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存在教研内容不切实际、教研实效性不高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一是我们通常以年段组或学科组为单位进行教研,导致教研内容并不一定与教师的实际需求相符合,使部分教师处于被动参与教研的状态。二是大多数教研停留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层面,没有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学习、研究,更没有通过反复的学习、研讨、实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改进教研样式,提高园本教研实效,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思 考
鉴于上述对问题原因的分析,我们意识到,要提高园本教研实效,必须改进当前的教研样式。首先,要改变教研团队的组建方式,打破年段、学科的界限,把有相同困惑的教师组成一个教研团队,变教师被动参与教研为主动参与教研。其次,要改变教研样式,教研不能“点到为止”,而要采用各种策略对一个问题进行较长时间的研究,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困惑,让教师从理念到行为都有改进。这时,我们想到了“深入的项目研究”,即针对教师的某个困惑或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改变以往相对统一的年段组、学科组等教研组织形式,把有相同困惑的教师组成一个教研团队,不统一规定一个项目研究的时间,而是由教研团队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的问题可能需要一个学年甚至更长时间来研究,让教师能更从容地学习、思考、实践,从而实现深度研究,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困惑。在研究方式上,改变以往以专题讲座、集体研讨、小组汇报为主的方式,延长实践操作的过程,让教师在做中学、做中研。
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解决教师实际困惑和问题为目标,兼顾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我们认为,这样的教研比较贴近教师的实际需求,关注教师的个体差异,能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从而提升教研实效。
实 践
在一次征集教师教学实践困惑时,我们发现有不少教师提出了不知如何投放区域材料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儿童的智慧来源于操作”,而操作是要借助材料的。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载体,材料如何投放和利用会影响幼儿活动的质量。我们随即发起了关于“如何投放区域材料”的研究活动,共有12名教师申请参与该研究活动,其中大多数是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为此,我们指派了一名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作为该研究组的引领人,带领项目研究组教师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初期,组长带领大家到各班级区域进行现场观摩,了解当前区域材料投放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们发现有些区域存在环境封闭、材料变化少、活动形式单一的问题,其中语言区的问题更加突出,于是我们决定从语言区入手进行研究。
1.看中学
鑒于组员大多是年轻教师,我们先让大家学习文本,选择了《小区域大学问》《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幼儿园语言区材料设计与评价》等书籍,组织大家共同学习,并要求大家做读书笔记。同时,我们收集了市、区名师、优秀教师及园内星级教师等组织的语言区域活动的视频,放在项目研究组云空间资源库,让教师们进行线上观摩学习,指导他们重点观看幼儿是如何与材料互动的,哪些材料能引发幼儿进一步学习。我们还组织教师现场观摩园内优秀教师组织的语言区域活动,然后进行讨论,看哪些材料幼儿比较喜欢,并能引发幼儿持续探究。
2.思中学
在教师们观摩了大量的视频和现场实例后,我们让他们到自己班级看语言区的材料投放情况,对照书中介绍的以及优秀教师组织的活动,反思自己的做法,查找差距,找出问题。经过对照、反思、集体讨论,大家认识到自己班级语言区材料的投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材料投放比较随意。在材料准备及投放时,教师总是从主观意愿出发,没有思考材料是否适合幼儿的经验和兴趣。
二是材料投放无效。虽然投放的材料很多,但有些只是摆设。有的材料一放就是几个月,毫无变化,无法满足幼儿的需要,发挥不了作用。
三是材料投放比较盲目。提供“大众化”材料,照搬照抄别人的做法,别班投放什么材料,自己班也投放什么材料,不清楚投放材料的意义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3.做中学
在前期共同学习、研讨、反思的基础上,我们带着教师来到现场进行实践操作。我们选择了其中一个班级的语言区,让教师连续几周观摩幼儿的活动,并进行记录。
我们来到某班的语言区,看到这里采光充足,靠墙放着高低适宜的阶梯书架,书架的一侧张贴着进区规则,旁边还有几个磁铁扣,用来贴入区人数的标记;靠墙的地板上铺着嫩绿色的地垫,还有小圆桌和椅子;墙上有书袋,里面装着教师向幼儿推荐的图画书、图片等;一旁的小架子上有一个“百宝盒”,里面有各种图片和小动物玩具(用于表演的道具)。孩子们可以坐在地垫上,也可以围坐在桌子边进行阅读、交流。语言区看上去像家一样温馨、舒适,大家都觉得应该能吸引幼儿来这里活动。
区域活动开始了,一开始确实有不少幼儿选择了语言区活动。但连续几周观察下来,选择语言区活动的幼儿越来越少了。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们组织项目研究组教师进行讨论。以往参加教研组讨论时,年轻教师很少发言,担心自己说错了。这次参与项目研究的年轻教师经过前期的理论学习、案例观摩、集中研讨,觉得有话可说。他们有的说:“我发现,语言区虽然布置得很温馨,但有些只是一种摆设。在语言区的图书架上放着不少幼儿读物、识字卡片、玩偶等材料,但幼儿对这些材料没什么兴趣。”有的说:“虽然教师投放了不少材料,但材料的层次性不够明显,无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要。”有的说:“语言区是幼儿学习、交流语言的场所,可是从提供的材料来看,能促进幼儿用语言表现、表达的材料不多。”我们接着请大家说说可以怎么改进。教师们纷纷说:“可以把故事表演融入语言区,让幼儿把自己读过的、喜欢的故事表演出来,这样幼儿在语言区既有阅读又有语言表达和交流。”“可以提供一些旧的图书和画报,引发幼儿通过剪剪、贴贴制作故事书,然后把故事讲给同伴听。”“可以提供更多的纸和笔,让语言发展较好的幼儿做小作者,自编图书。”“还可以提供录音机等让幼儿把自己编的故事讲出来、录下来,播放给小伙伴听,这样幼儿一定很有成就感。”“对。这样在语言区幼儿既能自编图画书,又能讲故事,还可以把讲的故事录下来播放给小伙伴听,他们肯定喜欢。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幼儿发展语言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接着,我们就让教师按照上述想法对语言区的材料进行调整。调整完成后,我们再次带领项目研究组的教师来到语言区蹲点观摩。可几次观摩下来,我们发现幼儿的游戏状况与教师想象的不一样,真正能自编图画书、表演故事的幼儿寥寥无几。于是,我们再次组织项目研究组教师进行研讨,让他们谈谈问题出在哪里。教师们说:“我们没有根据幼儿的经验水平思考问题,只是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思考问题。”教师们还就接下来如何调整语言区的材料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观察时,我发现不少幼儿还是喜欢表现、表达的,主要是教师前面投放的材料对大多数幼儿来说太难了。我认为可以增加一些手偶、头饰、纱巾等材料,激发幼儿表现、表达的欲望。”“提供的材料要注意多样性、丰富性、适宜性、层次性,要让幼儿的多种感官都动起来。”这一次的研讨让教师们认识到,語言区可以提供多样、多层次的材料,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只有让幼儿动手、动口、动脑,才能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我们请教师又一次调整了语言区的材料,这次增加了不少游戏材料。教师把故事中的人物制作成纸偶,幼儿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借助纸偶进行表演;提供各种图片,幼儿可以利用这些图片自编自演;制作“故事围裙”,幼儿可以将它系在身上,进行故事表演;还提供用不织布制作的背景布和图案,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图案粘贴在背景布上,创编故事。
材料调整后,我们再次带领项目研究组教师进班观摩,发现无论是幼儿的活动参与度、投入度,还是活动持续性,都有较大的改观。后面我们又多次带教师们进班观摩幼儿的语言区域活动,并根据幼儿的活动进程和需要对材料进行调整。经过深入的研究,教师们基本明白了区域材料投放的要点。材料要适宜,区域材料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材料要多样,这里的多样不仅指材料品类要丰富,还指一种材料不能固定一种玩法,要一物多玩,可以激发幼儿创造性地玩;材料要有层次,提供的材料要有一定的层次,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游戏;材料要不断调整,材料投放后,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游戏需要及时调整。
接下来,我们请项目研究组教师到自己的班级进行实践,希望他们把研究过程中学到的理念落到实践中。其间,项目研究组引领人与教研组长经常去各班巡视,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及时解决。教师在实践中有什么困惑,也可以找项目研究组引领人、教研组长探讨。经过这样比较深入的研究,教师们对语言区的材料投放有了一定的经验。接着,我们又引导教师举一反三,把语言区的材料投放经验迁移到其他区域。
学期末,我们要求项目研究组所有教师向全园教师展示研究成果。一次环境展示:项目研究组教师向全园教师开放区域,进行环境创设、材料投放经验分享。小班的张老师创设了“奇思妙想面包店”“毛毛虫电影院”区域,为幼儿打造了情景式游戏环境;中班的王老师根据班级实际创设了“皮影戏院”“布艺坊”等区域,废旧材料经过加工变废为宝,幼儿在操作中丰富了探究体验;大班的刘老师创设的“太空基地”,为幼儿打造了沉浸式探究区,适宜的材料助推幼儿的持续探究。一个案例分享:每位参与项目研究的教师撰写一篇创设、调整区域材料的案例,在全园开展一次创设区域环境案例分享,教师们撰写的《奇思妙想面包店》《太空之旅》《蚯蚓日记》等案例,就环境创设中游戏情境打造、活动材料提供等方面进行分享。一篇读书笔记:在后续,我们希望教师能够边实践边阅读一些相关的专业书籍,用理论指导实践,可以使教师少走弯路,也能使教师在实践时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为了提高教师的阅读效果,我们要求教师做读书笔记,然后在组内进行分享。
再思考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我们认为,“深入的项目研究”对解决教师实践中的问题,特别是帮助教师把理念落到行为中有比较好的效果。我们发现,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状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人有话说。每个项目研究组成员都是由有同样困惑的教师组成的,研究的问题均来自教师的保育教育实践,因为教师对自己日常保育教育的感受特别真切,所以他们有感而发,言之有物。二是人人有思考。项目研究组成立后,从制定研究方案到文本学习,到案例观摩,再到具体实践,每一步我们都会组织教师讨论、分享,并且要求人人都发表意见,这就促使教师对问题有更多的思考。三是人人有收获。基于问题导向的项目研究活动,每位教师都有实际操作、主动思考、不断探索的机会,从中积累经验,获得成长。与此同时,幼儿园的学习研究资源库内容不断丰富,目前有教学资源利用、环境创设、生活环节组织等多项研究成果,园内所有教师都可以共享。
在收获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也留给我们很多思考。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驱动力?如何使保持终身学习、持续研究成为教师的最大追求?如何让教师明白,项目研究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深入的项目研究”只是我们提高教研实效的一次小小的尝试,做得还不够好,但是我们认为只要踏踏实实地朝着目标前进,就一定会有进步。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能够进行更多有益的尝试,让每位教师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