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击乐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标识规范化探究

2023-06-23 17:38王以东
人民音乐 2023年5期
关键词:鼓面打击乐技法

中国打击乐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国民族音乐史上的一粒耀眼明珠,其教育传承方式则一直是口传心授、以曲代工,但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在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下日显突出,更不利于中国打击乐艺术的推广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国打击乐作为独立专业学科在我国高等艺术院校设立,迄今已历经一个甲子的发展历程。2001年5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成立,学会在演奏、教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均取得骄人成绩,有力推动了中国打击乐艺术整体提升。其中,以鼓类乐器为代表的中国打击乐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标识规范化,是业内长期重视亦亟待达成更为广泛共识的重要学术课题之一。

一、中国打击乐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标识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中国打击乐乐器种类繁多,演奏技巧精妙,乐种、乐曲丰富并广泛应用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中。但其演奏技法称谓与符号标识复杂且不够规范、直观,这给作品创作、演奏、交流、出版及谱面美观等方面带来诸多不便。笔者前不久完成了《新编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教材丛书之大堂鼓、排鼓考级教材》的编纂工作,以大堂鼓考级教材为例,从第五级开始,每个级别中都会涉及多种演奏技法称谓和符号标识,深感若不统一规范,将不利于行业规范发展与专业体系建立。因此,中国打击乐的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标识亟待规范统一,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标识规范化有利于打击乐教学体系化建设。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标识规范化是教学体系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系统的教学体系,之于专业音乐院校中的中国打击乐专业,是学科建设发展与完善培养目标的需要;之于中国打击乐艺术的传承弘扬,是最为有效的重要路径。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打击乐专业学科涵盖中国打击乐、西洋打击乐、流行打击乐和世界打击乐,立足民族化办学特色,借鉴融合世界打击乐艺术优秀教学理念,繁荣发展中国传统打击乐艺术。因此,在教学体系化中,一套规范统一的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标识尤其重要。

第二,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标识规范化有利于民族传统音乐素材的整理与传承。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民族各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打击乐器,几千年来更是流传下众多风格迥异的传统曲目。但由于民俗或语言习惯不同,记谱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些散落民间的传统打击乐艺术资源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去学习、挖掘、整理。只有规范出详细具体的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标识,對传统乐曲、采风曲目进行梳理标识,形成统一、细致的乐谱,才能较完整准确地再现中国传统打击乐风采,展示传统乐曲的内涵韵味、民族特点及演奏方法,留存详细准确的乐谱资料,使之得到很好的整理与传承。

第三,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标识规范化有利于教学工作开展。读谱能力是打击乐专业化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随着中国打击乐的快速发展,新作品新理论、乐器音色开发和演奏技法层出不穷,各种演奏技法和符号标识多种多样,一方面从记谱法上讲是一个很大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又因其符号体系的庞杂,给教学、演奏与交流带来困难。所以,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标识规范化,可以给教材建设奠定统一基础,让学生拥有更大的自我学习空间,进一步缩短教学周期,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标识规范化有利于作品创作。曲目编创,尤其是教材建设稀缺现象一直是限制中国打击乐发展的短板。创新创作必须在规范统一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坚持创新作品,一方面推广称谓及符号标识的规范统一,二者相互协调,共同促进中国打击乐创作领域多出优品、精品。

第五,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标识规范化有利于国际文化交流。伴随着改革开放时代大潮,大量西洋打击乐的演奏技法、教学方法、教学体系被引入,中国打击乐在创作、演奏、教学、科研、乐器制作等方面均有长足进步。但是,只有规范化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标识,才能使中国打击乐艺术在继承与创新中平衡前进,且保持文化话语权,在与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05研讨会”成果简述

中国打击乐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标识规范化,是指对演奏技法制订规范统一的称谓及相应的符号标识,是解决在一首乐曲中出现以不同(甚至多个)称谓和符号标识表述同一种演奏技法等问题的关键所在;称谓及符号的制订互为关联、并列存在,要遵循“直观简洁、生动形象、避免歧义”的原则。基于此,学界同仁在这一问题上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可喜成果。2005年12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民族打击乐演奏技法符号规范化研讨会”(以下简称“05研讨会”),对中国鼓类、铜响类打击乐器的几十种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标识展开讨论,达成了初步共识。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一个划时代意义的开始,近年来,中国打击乐同仁都在致力于推广使用这个初期成果。

(一)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标识课题范畴

本课题研讨的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标识范畴,主要是指在中国打击乐专业涉及创作类乐队作品以及独奏、重奏、合奏、协奏曲等当代题材作品中使用的技法与符号,暂不涵盖民间锣鼓、戏曲锣鼓、少数民族乐器等传统打击乐种。在遵循符号制订原则基础上,笔者认为还可借用打谱软件中已有的符号进行重新组合、编创,并将其储存在符号库长期备用。这样一方面利于交流推广,一方面便于专业作曲家和业余创作者的普及应用,但要兼顾印刷体和手写体之间的便捷转换。

(二)“05研讨会”制订符号及称谓的依据

“05研讨会”上,作曲家高为杰先生提出:要考虑“国际通用”,还要“避免歧义”。全体与会专家学者聚焦探讨符号标识规范化,同时兼顾各种类演奏技法称谓的规范统一。

鼓类乐器演奏技法中,大家普遍认为以下三个称谓及符号与国际通用标准一致:左手( 英文Left首字母)、右手(符号 英文Right首字母)、滚奏( )。笔者曾在国外小军鼓教材中见到:以符号“+”表示左手,以“○”表示右手。但在谱例中,符号“+”多作为非开放符号使用(如表述打击乐某件乐器的闷奏);符号“○”可理解为英文“Open”的首字母,常作为开放演奏符号或泛音。使用这两个符号来表示左右手,笔者认为有些牵强且极易产生歧义。

“05研讨会”对“双槌同击”( )、“击鼓帮”

( )、“鼓槌相击”( )、“刮奏鼓钉”( )等称谓及符号进行了规范统一。“双槌同击”图示中,圆圈代表鼓面,八字形代表鼓槌同时敲击鼓面;“刮奏鼓钉”图示中,圆圈代表鼓钉,弧线箭头表示方向。这两个符号是老会长李真贵教授所提议案,比较贴合“直观简洁、生动形象”的制订原则得到与会者的高度认同。

“击鼓帮”符号选用了爵士鼓乐谱中用于表示镲声部或是小军鼓“制边”的符号。借鉴使用国际通用符号不是绝对不可,但要避免歧义。依据将符号( )表示小军鼓的“制边”技法,将其用作中国鼓的敲击鼓帮是相对合理的,也不产生歧义。

(三)“05研讨会”研究成果及其应用推广

除以上列举外,“05研讨会”的研究成果还有“闷击”( )、“手闷击”( )、“槌闷击”( )、“闷击击槌”( )、“闷击推奏”( )、“闷击拉奏”( )、“击鼓边”( )、“平击鼓边”( )、“移向鼓心”( )、“移向鼓边”( )及“抓奏”( )等。

之前的中国打击乐作品创作,专业作曲家尤其是教学、演奏者的业余创作中,大都采用自我认知的称谓或符号,这极不利于行业的规范发展。打击乐专业委员会将“05研讨会”研究成果印制成册推广试行,十多年来收到一定成效,對业界的整体规范化发展发挥了指导作用,体现了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在实践运用中,该成果仍需不断调整、修改、完善,这也是未急于将其作为行业标准正式出版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该成果在此后的教材建设和作品创作中得到认可(如笔者编写的《中国打击乐教程》系列教材及《鼓点乐拍》《八音和》等作品);另一方面,其仅为初期共识,部分内容仍有争议,特别是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检验有必要做进一步的修订。

三、思考与讨论

作为“05研讨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结合该成果在实践应用中的检验效果,笔者谈几点个人思考。

(一)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标识的分类

中国自西周时期,就有对乐器名称的分类,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统称“八音”;当代民族音乐理论对乐器也有体鸣类、膜鸣类以及弦鸣类等分类方式。笔者认为,应将“05研讨会”达成共识的技法称谓及符号标识进行分类,为进一步规范统一打下基础。

1.根据乐器名称分类

(1)鼓类演奏技法与符号

目前鼓类乐器演奏技法与符号相对较多,“05研讨会”讨论到的技法与符号有二十余个。但这并不包括戏曲板鼓中很多带有指挥图示的演奏技法及专用术语,比如板鼓中的“大”一般指右键敲击,“八”是指左键或双键同击等。

(2)钹铙镲类技法与符号

这类符号大多表示传统演奏技法,如“闷击”“搓击”“颤击”“磨击”“黏击”“揉击”等。作曲家郭文景在打击乐三重奏曲目《戏》中创新创作出的十余种演奏技法与符号,极大丰富了钹铙类乐器的演奏技法。

(3)锣类和其他类的技法与符号

这类内容相对较少,暂未列入规范化讨论范畴。

2.根据演奏技法与符号的功能属性分类

以鼓类乐器为例,可分为:

(1)手法类,如表示左右手的符号以及“滚奏”“双槌同击”“移向鼓心”“移向鼓边”等。

(2)音色类,因敲击位置变化带来的音色变化。如“击鼓边”“击鼓帮”“鼓棒相击”“刮奏鼓钉”等。

(3)技巧(技法)类,指运用某种技术手段的演奏技法。如“闷击”(系列)“平击鼓边”“抓奏”等。

(二)进一步规范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标识的思考

1.对“05研讨会”的部分符号仍有争论

对“05研讨会”的成果既要推广宣传,也要力争尽快解决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笔者提出,根据乐器名称和演奏技法的属性与用途进行分类,可进一步梳理每个类别中的不同内容,也可厘清相互关系及问题所在。以“闷击”为例,这一技法特点是通过某种演奏手段使所奏乐器不能正常发音,以“()”表示。但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出现连续闷击的音符,图谱上则会出现连续的“()”,视觉上较为混乱,缺乏美观。笔者建议将该符号置于所需闷击音符的上方,辅以虚线或实线连接,但是,脱离了音符的括弧单独标注在音符上方又稍显突兀。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制定的闷击符号为( ),我们通过谱例看一下实际效果:

从谱例第二小节的视觉效果显示,连续的括弧零乱复杂,须待进一步修订。

2.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分类的系列化规范

我们仍以“闷击”为例,“05研讨会”只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技法讨论并制订了符号,而鼓类乐器中的闷击技法是呈系列化并非独立存在的。依据“闷击”符号标识定义,笔者提出,鼓类闷击技法的符号标识都应在括弧基础上衍生。

“05研讨会”讨论的“闷击推奏”符号标识是

( ),图中半圆弧表示鼓面内侧,横杠表示鼓槌横放鼓面,向上箭头则指由鼓面内侧向前推进;“闷击拉奏”则是方向相反。虽然两组符号比较简洁形象,但却与“闷击”符号标识定义相悖。笔者提出由带有括弧的符号标识替代原符号,即“闷击推奏”改为( ),“闷击拉奏”改为( )。另外,闷击推奏、拉奏只表述了单向效果,而在绛州鼓乐风格的《滚核桃》等曲目中,还有上下划奏的演奏技法。笔者认为,应在两种技法基础上制订一个“闷击划奏”的称谓与符号( )。笔者制订的上述三种符号及称谓,其释义分别为:“闷击推奏”指左槌平放鼓面内侧,鼓槌后端为轴心,前端向鼓心旋转移动,右槌敲击左槌内侧鼓面同时向鼓心移动;“闷击拉奏”指左槌平放鼓心向鼓面内侧移动,右槌敲击左槌内侧鼓面同时移向鼓面内侧;“闷击划奏”指左槌平方鼓面内侧(或鼓心)上下(或旋转)移动,右槌敲击左槌内侧鼓面同时上下移动。

同属闷击系列的“手闷击”“槌闷击”以及“闷击击槌”这几个称谓及符号,都有其独立存在的必要性,而单独表示“闷击”的称谓及符号则无法对号入座。有专家认为可将其作为鼓闷击的符号在乐谱中使用即可,至于是“手闷击”或“槌闷击”,则由演奏者自己选择。若这样,同时再制订这两种符号标识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且不利于技法称谓及符号的规范统一,笔者认为还是应当明确区分开来并保留各自的技法称谓及符号。

3.同类属性的演奏技法符号在不同乐器中的使用

前文认可鼓类乐器的闷击系列符号存在,那么单独表示“闷击”的符号( )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基于钹铙类乐器也有闷击技法且较为多用,笔者建议将其作为钹铙类乐器的专用“闷击”符号,并将其修订为( )来替代( ),图中带斜杠的符头形似两扇合在一起的钹(铙)片,用来表示钹铙类的闷击效果最为直观形象。

4.對某种演奏技法功能属性的不同看法

有专家提出“闷击击槌”属于特殊演奏技法或是非常态演奏技法,笔者认为此技法与“槌闷击”效果相近。我们来看释义:“槌闷击”指以一槌槌头按压鼓面,另一槌敲击其相近鼓面;“闷击击槌”则是以一槌槌头按压鼓面,另一槌敲击按压槌的前端。

两种技法的区别在于因敲击位置不同而产生的音色变化,敲击方法基本一致,符号标识也较相似。笔者认为两者同属闷击技法系列,尚不能称之为特殊演奏技法。

5.对部分演奏技法称谓的不同定义与符号调整

对于演奏技法中某些称谓仍存有不同观点。“边击”“边平击”与“鼓边击”“鼓边平击”抑或是“击鼓边”“平击鼓边”,三组称谓各有道理。笔者反复推敲,认为“击鼓边”“平击鼓边”的称谓更为合理。其释义为:“击鼓边”是指鼓槌敲击鼓面靠近鼓帮位置的左右两边;“平击鼓边”则是鼓槌前端平行角度敲击鼓面靠近鼓帮位置左右两边。由此可见这两个演奏技法具有关联关系,故而将称谓定为“击鼓边”,并由此衍生出“平击鼓边”之效果。

对于“05研讨会”讨论的“移向鼓心”“移向鼓边”符号标识,笔者认为有些过于追求简洁而矫枉过正了。该奏法采用双槌交替敲击并向鼓心(或鼓边)移动都属于“手法类”,其符号应以圆圈表示鼓面为前提,再体现其演奏状态。基于此,笔者将“移向鼓心”符号标识修订为( )、“移向鼓边”为( ),圆圈代表鼓面,双箭头清晰体现双槌移动状态。这两组符号可在打谱软件符号库里稍加组合而成,调取使用十分方便。

“抓奏”是指手持鼓槌以手指抓奏鼓面,原符号标识易与“手闷击”符号相混淆。笔者依据其演奏技法特点,将符号修订为( ),倒置的“山”字表示手掌向下,斜杠代表鼓槌。

6.实践探讨

2022年暑假期间,笔者与另两位年轻编委具体负责《新编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教材丛书之大堂鼓考级教材》,这是业内第一次由行业学会组织编写中国打击乐独立乐器教材。

演奏技法称谓与符号标识的应用是教材编写过程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讨论最多的话题。三个月时间里,编委会经常为某个符号的称谓,尤其是符号的合理性反复论证。我们使用西贝柳斯打谱软件编写教材,该软件自带很多符号可供选择,但有一些符号与打击乐标识要求并不符合,需要通过重新编辑后才能使用。经过多次研究试验,编委会小组解决了符号的重新创制和编程入库的难题,大大方便了今后的调取使用。

我们遇到的另一大难题是关联的合理性问题。仍以前文提到的“击鼓边”与“平击鼓边”为例,二者如何关联更为合理呢。先来看几组符号图示:

或以上四组符号中,方案1是“05研讨会”讨论确立的。在“击鼓边”符号基础上,将表示“平击鼓边”的斜杠符号直接与前者符号组合,即形成方案3效果,至于左斜杠或右斜杠可先不考虑。方案2是笔者提出的关联符号组,先确立圆圈点符号表示“击鼓边”,再加上斜杠即为“平击鼓边”符号。这个方案源于李民雄老师在乐曲《夺丰收》中,曾使用圆圈黑点作为表示“击鼓边”的符号。笔者认为正常黑符头表示敲击鼓心位置,白圈黑点则表示敲击鼓边(四周)位置,在此基础上再加一撇演变成为“平击鼓边”符号,两个符号也就产生合理关联。

方案1中的半圆弧符号虽能表示鼓边局部位置,但与平击鼓边直接产生关联后(见方案3),其谱面视觉效果不佳。笔者建议以圆圈黑点符号代替,有专家则认为这个符号表示板鼓的“点击”技法更为贴切,于是笔者又提出了方案4。

对于方案4符号,有专家质疑白色符头极易与二分音符相混淆。笔者认为,首先要确认这是个技法符号标识,不考虑时值长短,以白色菱形符头表示“击鼓边”,菱形符号中间再加一竖杠表示“平击鼓边”。关键是,符号中的符头虽为白色,但与正常白符头相比是变形的,既然在乐谱中出现一定是有所指。使用者在了解其意义并适应之后,是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判断出来的,也就能够与音符时值区别开来。

由于对各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的应用讨论与编写考级教材是同步进行的,所以向出版社提交教材定稿的“击鼓边”与“平击鼓边”符号曾选用了方案4。后考虑到与方案1差异较大,不利于考级教材的推广普及,最终商议恢复使用方案1。

现在回顾审视这些符号,作为“击鼓边”与“平击鼓边”符号关联合理性以及“方案1”与“方案4”哪一种更为贴切,笔者将此内容提交诸位同仁商榷研讨。

结  语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先后举办相关学术研讨活动,包括首届全国民族打击乐学术研讨会(北京,2001)、潮州锣鼓理论研讨会(广东,2003)、李民雄作品与演奏座谈会(北京,2004)、中国民族打击乐演奏技法符号规范化研讨会(北京,2005)、中国民族打击乐学科建设与发展理论研讨会(北京,2009)、全国艺术院校民族打击乐教学研讨会(天津,2010)、绛州鼓乐传承与发展座谈会(北京,2011)、民族管弦乐队打击乐声部训练课程建设理论研讨会(北京,2013)以及中国民族打击乐器名称规范化理论研讨会(北京,2014),每次研讨会都会形成一定共识与成果。但是,中国打击乐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标识规范化之路依然任重道远,行业内部也存在一定分歧,作曲家们对这个成果还不甚了解。演奏技法称谓及符号规范化、打击乐器名称规范化等学术活动,依靠几次研讨会就解决全部问题是不现实的,需要不断研讨、反复论证并付诸实践,方能形成最终成果。

王以东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鼓面打击乐技法
爸爸敲鼓
西洋打击乐和民族打击乐的异同及融合
彩泥变变变
——鼓
胡椒会“跳舞”声音有秘密
精通拍摄技法
黄河金三角打击乐协会(津宝)古典打击乐教室成立仪式在山西举行
“2016津宝第二届蓝魔(美国)行进打击乐表演培训”开班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打击乐配器及节奏编配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