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关系与融合路径探究

2023-06-22 13:42:45王钰雯
艺术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主流文化青年亚文化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成为舆论形成与传播的主阵地,也是文化传播的主要空间。同时,表现活跃的青年亚文化群体愈发受到主流社会的关注,为政治、资本等力量所青睐。近年来,主流文化创新传播话语,积极与亚文化合作发展。《守护解放西》作为一档拍摄警务工作的主流话语纪录片,在B站播放量过亿,相关二次创作视频播量放破百万,可谓成功出圈,也为观察当下主流文化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切口。文章试图探讨新媒体对主流文化传播的解构与建构,以《守护解放西》为例,分析主流文化在亚文化场域实现出圈传播的策略,思考该纪录片出圈背后的隐忧,并探索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融合进路。研究发现,该节目运用多种贴近亚文化群体的传播策略,在亚文化场域采用生动的风格表达塑造警察形象,通过弹幕互动凝聚主流价值认同,再经由梗文化模因传播串联群体身份认同,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节目仍存在亚文化的抵抗底色、符号撒播下主流价值的消解,以及商业入侵和猎奇狂欢等问题。基于此,文章尝试提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融合路径,即两种文化需要双向破壁而非单向收编,在创新表达的同时应坚守主流价值,并借助多元主体联动构建共同体的想象,以实现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利共生。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主流文化;《守护解放西》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4

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成为舆论形成与传播的主阵地,也是文化传播的主要空间。青年亚文化借助网络平台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甚至成为流行现象,而主流文化在传统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也在积极拥抱亚文化,创新传播语态,拓宽传播渠道,打造新节目,以展现自身的生命力。《守护解放西》作为一档传播主流话语的警务纪录片,在亚文化场域另辟蹊径,圈粉无数。目前,已有不少研究从叙事特征、形象建构、城市传播等方面分析《守护解放西》的创新之处,并指出该节目在纪实与娱乐、新闻与艺术、主流价值与亚文化的传播形式之间找到了较好的连接点[1],打开了主流话语传播的新路径[2]。但是从青年亚文化视角分析《守护解放西》出圈现象的研究较少,也少有对相关负面现象的反思。基于此,本文以《守护解放西》为例,分析主流文化在亚文化场域实现出圈传播的策略,探索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融合进路。

1 《守护解放西》出圈策略分析

《守护解放西》通过观察记录式的拍摄手法,展现派出所民警的日常工作。节目于2019年首播,目前已播出三季,截至2023年3月1日,《守护解放西》第三季在B站已有3亿播放量、231万条弹幕,相关二创视频播放量破百万。该系列节目灵活运用贴近亚文化群体的传播策略,在亚文化场域成功出圈。

1.1 亚文化的风格表达助力形象塑造

赫伯迪格将青年亚文化看作一套构成青年小众群体特定生活方式的符号系统,也称之为“风格”。当下的青年亚文化表达杂糅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介手段[3],而B站作为国内规模较大的亚文化社区,其用户践行着当代青年亚文化的表达方式,参与并传播多元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如弹幕文化、说唱文化、二次元文化等。《守护解放西》借助丰富的亚文化表现形式包裹主流价值观的内核,用生动活泼的话语拉近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塑造了可亲可爱的警察形象,实现了主流话语意义的有效传递。

具体而言,该节目对亚文化风格的征用首先体现在弹幕的形式上。弹幕本是节目在B站播出后用户发送的评论,《守护解放西》在某些段落后期制作时就提前使用了字幕从左到右在屏幕上飘过的形式,展现出诙谐有趣的节目风格。其次,《守护解放西》通过动漫、说唱等青年亚文化群体青睐的表现形式,树立基层警察形象。例如,应用颜色鲜明的漫画风格对出场警察进行人物介绍,片尾曲邀请出场警察说唱。这使得节目风格年轻化,能够吸引青年亚文化群体关注,还通过日常的小细节挖掘刻画了基层警察们可亲可爱的一面,以使亚文化群体受到主流价值观的感召。

1.2 弹幕互动的虚拟在场凝聚价值认同

传统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互动的前提是身体的在场,“互动仪式的形成和运行,依赖参与者的共同身体在场、群体边界、高度的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4]。但是在弹幕情境下,互动仪式的产生却不需要参与者在场,因为视频观众发布的弹幕会持续地在视频的某一时间点出现,而视频的其他观看者则与这些弹幕实现了交流互动,这种互动是超越时空的精神在场。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群体在弹幕互动的不同碰撞中与主流文化节目的题材交织[5],促使青年们的群体意识建构逐渐融合了主流价值。《守护解放西》在B站的播出参与了弹幕文化的亚文化资本积累,其节目的相关元素、内容成了青年亚文化群體构建集体意识的材料。节目中坡子街派出所的桑圣远团长退休时,“团长辛苦了”“泪目”“致敬”等弹幕刷屏,表达了青年群体对警察的尊重。在超越时空的弹幕对话中,观众们对节目产生情感共鸣,其生发的朴素正义感、对办案警察的钦佩敬意等情感激荡扩展了主流价值的认同空间。

1.3 梗文化的模因传播串联身份认同

互联网中的“梗”,具体是指在一些文化作品里被创造出来的具有笑点的桥段,在某些圈子得到扩散传播,并被归纳为具有适用情境和特定含义的流行语[6]。B站是青年亚文化群体发表意见、寻求认同和交流的平台,他们在此创造出各种“梗”,从而形成身份区隔。在后部落时代,这种身份认同是流动式的,也就是说,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圈层壁垒不是很强,亚文化参与者游离在不同群体中,并将在一个趣缘群体中产生的梗传播到其他场域。《守护解放西》在B站的播出聚集起一个流动的新部落,生产出的梗作为模因被不断地复制、传播。

与此同时,梗文化的传播也符合亨利·詹金斯提出的“参与式文化”。受众基于某种群体身份认同在网络社区中参与并展开文化内容的再生产,《守护解放西》在观众们的参与式传播中以梗的形式扩散,串联了流动的身份认同,观众们不再是单方面的内容受众,而成了传播路径上的一个节点,有了再造并传播文化的权利和群体意识,从而促进了《守护解放西》的裂变式传播,并进一步培养长期观众。

2 《守护解放西》热出圈的冷思考

通过与亚文化的沟通互动,《守护解放西》成功实现了出圈,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仍然处在具有张力的场域之中,二者既有通力合作的一面,也有碰撞冲突的一面。正是因为存在这样复杂的关系,探寻两种文化的融合之路前还需要考虑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传播的消极影响。

2.1 亚文化的抵抗底色

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交锋的过程中,亚文化的抵抗性仍然是一个显著的面向。网络青年亚文化不像某些反主流文化等表现出对主流文化的激烈反抗,而是将抵抗情绪蕴含于戏谑的表达和符号中。例如,节目中有一名未成年女孩酒后报假警,被带到派出所后对民警拳打脚踢,声称“整个长沙,我是老大”,网友们将女孩戏称为“长沙一姐”,满屏的“哈哈哈哈”充分体现出亚文化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是较为暧昧的,在反复玩梗的同时,他们表现出了对既定秩序的微抵抗性。

2.2 符号撒播下的价值消解

梗在传播的过程中成为能指符号,撒播在所能触及的任何平台及领域,并获得新的含义,成为语境化的话语[7]。主流文化的价值在意义的撒播下被消解,亚文化群体出于打趣、娱乐的目的,会选择性传播节目中节选的有趣话语,从而解构了《守护解放西》的教化意义和主流价值。例如,节目中的易点警官被一个事件的当事人评价“很正”,警官回应说,“我知道”,这成了节目的经典片段,但观众的关注点都聚焦在对警官的外貌评价上,而忽略了节目本身想要传达的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面向青年群体的普法宣传。《守护解放西》在网络空间的热度少不了网友们的玩梗助力,但也因此让渡了该节目部分内容的解释权和主流文化的严肃性。

2.3 商业入侵下的猎奇狂欢

《守护解放西》的出圈,实际上是以真人秀的形式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和猎奇心理。坡子街派出所管辖地区发生的各种事件轮番上演,家庭矛盾、情感纠纷、寻衅滋事甚至抢救伤者的画面都被节目镜头一一记录并播出。泛娱乐化倾向亦有商业资本的参与,已有不少观众指出其节目的植入广告较为生硬的问题。伯明翰学派认为,亚文化的抵抗风格将有两种收编途径,其中之一就是商业收编,即亚文化的风格成为流行时尚,换得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8]。节目的过度商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主流文化的传递。为了追求节目效果,《守护解放西》在选取素材时保留了一些案件当事人突破常规行为界限或是不配合执法的举动,节目中办理案件的警察则会用警告的言语加以劝告,而这些滑稽的场景会被弹幕戏谑地模仿。由此可见,《守护解放西》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同时,亦被消费文化所掣肘。

3 主流文化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融合路径探索

诸多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成功融合案例证明,不同于以往的边缘化和明确对抗,青年亚文化强化了社交功能[9],形成了多元的趣缘群体,在文化发展上成为主流文化的助力。《守护解放西》也展示出这种可能性,无论是其成功出圈的独到之处,抑或是爆火背后的反思,都为两种文化未来的融合共生提供了参考依据。

3.1 双向破壁而非单向收编

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分析《守护解放西》的出圈,其依靠的是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双向破壁,而非单方面的意识形态询唤或商业收编。在青年亚文化愈发活跃的当下,其创造性的文化力量吸引了政治、资本、媒体的注意。

对主流文化而言,构建主流文化引导的网络舆论空间离不开青年亚文化的参与。《守护解放西》将主流文化的传递与青年亚文化的表达有机结合,正是因为注意到了亚文化年轻化、有活力的一面并加以借鉴。

对亚文化而言,青年亚文化的實践是当代青年用自己的方式与主流文化对话、与社会主流话语对接。以B站为例,最初是二次元(ACG)兴趣社群,且这些亚文化群体需要完成ACG爱好的自我合法性论证[10]。在我国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亚文化群体对主流文化的亲近感也日益增强,民族自信驱使着亚文化走近主流文化,网友们对《守护解放西》的积极回应正印证了这一点。因此,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理想关系应是通力合作,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共谋。

3.2 创新表达与价值坚守并重

《守护解放西》的创作策略使其对亚文化群体具有一定的贴近性,但也要避免过于综艺化、娱乐化的取向,要做到创新表达与价值坚守并重,在传播活动的全流程中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引导青年亚文化向阳生长。在促成主流文化与亚文化融合的节目制作中,仍然应当遵守相应的伦理规范,并做好一定的把关工作。应始终坚持向善原则,以人为本,既要记录人性善的一面,又要对不幸和灾祸饱含关怀,还要对误入歧途的青少年循循善诱。纪录片式的真人秀应用克制的镜头记录真实发生的各种事件,并将质朴而闪耀的人伦精神传递出去,让观众受到善意的感化,而不是取笑案件当事人“出丑”的一面,对当事人及其家人造成伤害。《守护解放西》官方微博在2022年1月发布“告广大网友”的博文,表明节目立意在于传递法治正能量,严正声明禁止恶意炒作,并呼吁广大网友理性观看节目。其作为传播主体进行了正向的网络舆论引导,对节目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了一定的规制。

3.3 多元联动重构家国想象

后亚文化时代,亚文化群体在参与亚文化实践时,会因获得社交资本和身份认同而得到满足。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群体的融合最终是要凝聚共同体意识,汇集亚文化群体的集体意识、民族认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强调了传播之于民族共同体想象的作用,即通过共通的阅读与想象,人们拥有了共同的生活经验……也使得人们意识到与其他群体的区隔[11]。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字的阅读经由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实现,主流节目及其联动活动可以依靠传播的方式构建民族认同的心理基础。《守护解放西》的传播实现了多主体协同,并生产了多个衍生节目以提高关注度。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对节目中的民警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在正片前播出,B站在节目正片后制作了短片动画《大画解放西》,还在哔哩哔哩漫画APP推出同名漫画。此外,在《守护解放西》的特别企划中,B站

各个领域的UP主与警官们合作录制短片,一起唱歌、玩狼人杀、健身等,还邀请罗翔老师开设法律小课堂,对节目中的案件进行分析。这些联动的节目策划让更多的亚文化群体加入观众的行列,并增强受众黏性。

《守护解放西》展现了社会公务人员对秩序的维持和普通群众的生活状态,在接地气的同时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振,描绘出基层公务人员努力维护国家安康、社会安定的安居乐业图景,从而凝聚了民族认同,培育了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情怀。观众们对《守护解放西》的观看经验成为青年人与父辈共同的集体记忆,节目通过关怀各种遭遇困境的青少年,促使不同代际的人相互理解,激发了亚文化群体的民族自信,增强了主流文化的向心力,进而完成了青年亚文化群体对民族共同体的想象建构。

4 结语

新媒体让更多边缘性的亚文化走到台前,同时弱化了亚文化对权威的反叛。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不断创造自己的文化,也为主流价值的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后亚文化时代,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既有相互碰撞的一面,也有携手合作的一面,收编已不再是二者融合的关键词。从《守护解放西》的出圈可以看出,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有更多的融合可能性。这档节目提示人们,在新媒体环境下,在消费主义与符号狂欢之外,需要实现两种文化的双向破壁,在创新表达的同时坚守主流价值,并借助多元主体联动构建共同体的想象,从而找到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互利共生的未来之路。

参考文献:

[1] 曾媚颖.警务观察真人秀的创新表达与社会效应:以《星城卫士·守护解放西》为例[J].中国报业,2020(6):66-67.

[2] 潘芳妗.《守护解放西》:主流话语进入青年文化领域的新实践[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6):95-97.

[3] 马中红.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J].文艺研究,2010(12):104-112.

[4] 邓昕.被遮蔽的情感之维: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诠释[J].新聞界,2020(8):40-47,95.

[5] 王润,吴飞.从“御宅族”到“正气少年”:弹幕互动中的亚文化资本汇集与认同构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2):86-90.

[6] 黄怡宁,李欣然,董若.迷因理论视域下B站“梗”文化传播探究[J].视听,2022(5):118-122.

[7] 胡兵,张静文.模因论视阈下“梗”的生成与传播研究[J].当代传播,2022(2):93-96.

[8] 胡疆锋,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6(4):87-92.

[9] 顾强,曾文斌.询唤与出圈的对话 青年主流文化亚文化流变观察[J].传媒论坛,2022,5(9):3.

[10] 林品.青年亚文化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双向破壁”:“二次元民族主义”的兴起[J].探索与争鸣,2016(2):69-72.

[11] 郭建斌,苏涛.“民族”与“传播”:一种概念层面的辨析[J].新闻界,2021(9):14-25.

作者简介:王钰雯(1999—),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告与新媒体。

猜你喜欢
主流文化青年亚文化
继续教育新媒体向全社会输出主流文化探讨
文教资料(2017年1期)2017-04-22 02:03:49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我国青年核心价值观塑造
大陆校园民谣歌词文本探究
文化哲学视角下我国主流文化建设探析
论主流文化与翻译策略取向
东方教育(2016年9期)2017-01-17 23:45:19
亚文化对青年人的创作影响
艺术研究(2016年4期)2017-01-16 12:24:16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主流文化构建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今传媒(2016年11期)2016-12-19 11:17:14
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共青团思想政治的主流文化话语权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22:08:53
警惕青年亚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侵蚀
人民论坛(2016年21期)2016-09-14 11: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