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平作为我国著名的钢琴家,其作品既独具特色又涵盖诸多风格,创作风格自然、真诚,因而受到许多著名音乐家的喜爱。高平除了《舞狂》之外,还有“多功能钢琴”与民乐室内乐《四不像》、第二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逝》以及中国钢琴独奏作品《遥远的声音》等。《舞狂》是高平为了表达对阿根廷著名作曲家阿斯特·皮亚佐拉的喜爱和敬意而创作的一首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探戈音乐气息浓重。在《舞狂》中,高平巧妙结合探戈和爵士的音乐元素,用钢琴音乐符号模仿皮亚佐拉新探戈音乐中的各类乐器,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音响效果,成为与皮亚佐拉的探戈音乐存在区别的钢琴音乐作品。高平在演奏《舞狂》时使用的突破性演奏技巧赋予了作品丰富的音乐内涵,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异域风情浓郁,这是中国爵士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的突破性探索。文章主要对《舞狂》的藝术特色进行分析,对其中多样音乐元素的使用、曲式结构和材料的运用进行深入研究,并从速度的处理、力度的把握、旋律织体的表达及触键、装饰音的处理、对重奏乐器音响效果的模仿等方面探析《舞狂》的演奏技巧,以期对《舞狂》进行赏析,并推动《舞狂》演奏技术不断进步。
关键词:《舞狂》;钢琴曲;艺术特色;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5-00-03
0 引言
《舞狂》是一首中国当代钢琴作品,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高平利用丰富的探戈节奏与爵士和声,并利用钢琴独特的音色作为搭配,模拟出了探戈室内重奏的效果,充分展现了浓郁的阿根廷异域风情。本文从《舞狂》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演奏技巧等方面入手,从演奏者的角度分析演奏技巧,并凭借对中国钢琴乐曲的理解和把握,揭示这部作品演奏中所表达的音乐意义。
1 《舞狂》的创作背景
1.1 高平简介及其代表作品
高平是我国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于1970年出生于四川成都,曾在美国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并兼任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高平从小就对音乐有强烈的兴趣,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其一路的成长十分漫长而又充实。拥有音乐世家背景的他受到了比其他人更为直接的音乐启蒙,身为作曲家的父亲和身为著名歌唱家的母亲对高平用心培养。高平曾在各项国际音乐比赛以及音乐节获得最高荣誉奖项,是我国当今乐坛声誉与实力兼具的音乐家,被中国著名音乐学家李西安称为“中国第六代作曲家代表之一”。
1.2 《舞狂》创作背景
高平《舞狂》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皮亚佐拉的探戈乐曲。高平在欣赏演奏时深刻感受到其中浓厚的探戈音乐气息。在《舞狂》中,高平借鉴了皮亚佐拉在爵士和声、旋律构建和节奏运用等方面的作曲技法,融合了大量的探戈和爵士等现代音乐元素,并且将自身的创作手法融入其中,整首乐曲展现了浓郁的阿根廷异域风情。高平在《舞狂》中还有创新之举,利用钢琴模拟了班多钮手风琴、架子鼓、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乐器的音响效果,展现了钢琴新奇的音响和作者独特深邃的乐思,凭借精湛的演奏技巧使绚烂而独具一格的《舞狂》展现在世人面前,是高平结合爵士风格对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大胆尝试[1]。
2 《舞狂》的艺术特色
2.1 多样音乐元素的使用
《舞狂》中的音乐元素十分多元化,包括爵士和声、探戈等各类现代音乐元素,使整首乐曲内容丰富,极具张力。最典型的节奏运用是以“3+2+2”为基础的探戈节奏。《舞狂》的探戈节奏根源于传统探戈,其原始形式是在19世纪发展起来的阿根廷城市舞蹈,二拍子和三拍子是节奏的主要内容,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探戈的前身哈巴内拉舞和米隆加舞。皮亚佐拉认为,表演探戈时最重要的是用打击乐器来表现强烈的节奏感,这是探戈展现魅力的关键。探戈的特征在于重音的大量使用,并且强调第一拍和第三拍,这种特征使探戈具有摇摆感,使其在众多节奏类型中独具特色,且占据重要地位。高平在《舞狂》中非常灵活地使用了探戈节奏型,但他并没有满足于借鉴皮亚佐拉的节奏型,而是加入自己的节奏动机加以拓展,使原本传统的探戈节奏不仅具有摇摆感,而且更紧张和急促,将探戈的节奏延展开来,将原来的“3+3+3+3+2”拆分,将原有的“3”变成了“1+2”。高平对探戈节奏应用的创新使节奏感强烈的探戈变得更具感染力和线条性,在左手弹奏中穿插拓展的节奏型,根据节奏型来编织伴奏和旋律织体,使节奏特点与织体特点完美地嵌合在一起。
《舞狂》中四度、五度叠置的使用是爵士乐非常形象的代表,甚至占据核心地位。在《舞狂》中,作者高平很好地平衡了爵士乐和探戈,使两者之间的互动非常自然和谐,展现了作曲家精湛的技艺和对探戈爵士的深刻掌握。听众第一次听到《舞狂》中的叠置和弦时,可能难以第一时间理解,但是通过仔细分析这些和声,就可以看出作曲家的巧思。高平只是在叠置和弦的基础上通过上下半音来过渡和弦或者部分使用较大的音程,使《舞狂》节奏乐曲产生丰富的色彩,并且具有装饰性和功能性。高平将许多看似不相关的和弦以巧妙的方式很好地衔接在一起,使它们产生内在联系。《舞狂》中的小二度音程也是爵士的一大特色,虽然调性模糊,但并不影响最终的音响效果,反而正好起到了模仿打击乐的作用,引导音乐达到辉煌且富有张力的效果。高平在《舞狂》中大量使用延留音也是应用爵士乐写作手法的一个重要特征[2]。
2.2 曲式结构及材料的运用
根据国内的研究现状,高平钢琴曲《舞狂》是带有引子和尾声的复三部曲式,4/4拍。引子部分一开头,左手的伴奏织体就是极具代表性的切分节奏加第三拍和第四拍的重音贯穿整个引子,右手则以四度叠纸和弦为主。《舞狂》中的A段借鉴了皮亚佐拉手法中复调对位的创作手法,由两部分组成,以半音阶乐思的形式展开,双手以八分音符和左右手旋律反向构成,这样的写作手法可以巧妙融合旋律与伴奏,使两者贴切和谐。乐曲B段的部分则风格鲜明,是本曲的一大亮点,由三部分组成,主题旋律细腻优美,伴奏织体的节奏推动主题旋律进行,动机清晰。在这一部分可以明显看出高平模仿了皮亚佐拉《自由探戈》中典型的抒情主题旋律,并且在二度五度之间跳跃后继续发展至三度六度,在展现探戈风格的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使音乐透露出一丝神秘气息,增加了音乐的张力,更与A段的主题材料形成鲜明的对比,非常具有欣赏价值。而在A段中又回归到原有的主题材料,与A段内容形成呼应。在尾声中,高平独具匠心地在引子的主题材料的最后加入了装饰音的演奏,迅速结束,让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久久不能回神。
传统的探戈作品中最常见的是单二部曲式AB和单三部曲式ABA,三部曲式的特点各不相同。A段是快速有力的,B段可以是缓慢抒情的,常带有忧郁的情感。《舞狂》中的A段和B段借鉴了传统的探戈作品的创作手法,在A段和B段中分别展示了强劲有力的音响效果和缓慢抒情充满情感的音乐。探戈作品中往往以呈示、连接、即兴构成单二部曲式和单三部曲式,加以华彩和结尾[3]。《舞狂》中的每一部都添加了二级曲式,尤其在B段曲式中结构多样且衔接富有逻辑。皮亚佐拉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再见诺尼诺》中的钢琴华彩片段是亮点。高平创作《舞狂》是为了致敬皮亚佐拉,借鉴皮亚佐拉的华彩创作手法,将华彩段落放在了A段落中。在借鉴皮亚佐拉的基础上,高平运用了华彩的乐思,将丰富多样的装饰音、刮奏和半音阶融合在全曲中,分别出现在A段的结尾、尾声的结尾和B段的结尾中,更使《舞狂》在創作手法上别具一格。
皮亚佐拉的作品采用多种曲式类型,小作品是单乐章的器乐作品和声乐作品,结构比例相对较短。皮亚佐拉的作品曲式结构十分复杂,段落之间的长短比例也不一样。《舞狂》的段落比例分为2︰4︰5,段落由长到短排序为A段、B段、A段。高平借鉴了皮亚佐拉的曲式结构特点,在A段中只是简洁明了地呈现几个主题材料,将真正发展主题材料的重点放在再现部分,使B段与A段之间存在较大反差,形成多样化的曲式结构。
3 《舞狂》演绎技巧及表现
3.1 速度的处理
整首乐曲的开头以火热的快板为主,第53小节左手开始出现大跨度跳跃弹奏的和弦,虽然在乐曲第一部分的A段、B段、A段和B段的速度较为统一平稳,但是整首乐曲的结构变化颇多,需要在练习时注意弹奏的准确性,控制好弹奏速度。演奏者可以通过在心中默数节拍的方式抓住节拍重音,在控制触键的过程中感受和弦之间跨度存在的距离感。远距离的触键可选择弧线运动。演奏者可以放松肩部、肘部,自然带动左手大臂来控制演奏节奏。
3.2 力度的把握
恰当的力度处理可以使整首曲子的音效层次分明。以全曲第1小节为例,在开始时需要f的力度,在弹奏时遇到每一个标有重音记号的音符时,手指触键要快速有力,手指的运用要干脆利落,所弹奏的音符要简洁清晰,还要注意弹奏力度逐渐加大,与第11小节突然出现的fp形成强烈的对比[4]。左手处于低音区的震音要切实地控制力度,并保证声音的连贯性。如右手的和弦跨度较大,则需要在弹奏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张开手指,下键准确。B段右手出现旋律鲜明的旋律线条时,左手相较于右手来说力度要更小,但仍然要将休止符弹奏清晰,否则在听感上节奏过于拖拉。在第29小节出现了力度小一些的pp,此时右手可以将音量放低,左手依然保持重音突出,使音响带有一些神秘色彩,并与后面的第30小节明亮的高音形成鲜明对比。在第40小节会出现断奏的记号,音量要回到f,此处左右手同时由高音走向低音,自然地向琴键左侧弹奏,抓住“3+3+2”的基本节奏型,使乐句划分具有节奏感和连贯性。
3.3 旋律织体的表达及触键
《舞狂》的旋律是阶梯式、跳跃式和如歌式的,弹奏时左右手的织体表现形式不太一样,如第18小节,即使是右手连线的情况下,在演奏时,演奏者都不宜放松,应通过调整指尖的触键位置,靠手臂和手腕的拉力带着手指完成连线,这样一来,即使有大跳音程的弹奏,旋律轮廓也不会模糊,更不会让乐曲的旋律听上去变得厚重僵硬。在《舞狂》中,左手的奏法有连跳音,这种指法有一定的难度,既不能完全断奏,又不能完全连奏,而应做到连中有断。想要练习好弹奏连跳音的指法,可以先完全按照连奏的方式练习,再尝试断奏每一个音,以极快的速度触碰琴键,将琴键弹到底下,再快速离开琴键,以同样的方式分组练习,以此类推,感受以连奏的方式通过控制手指断开音符,这样既可以不失音色的跳跃性,又能使断开的音显得活泼灵动。在弹奏《舞狂》时,应注意全曲都要保持旋律织体的清晰度。
3.4 装饰音的处理
《舞狂》最具特色的地方是作者大量运用装饰音,在每个段落中穿插不同的装饰音,使全曲即使有大量重复的片段,仍然能展现不同的音响效果。特别的是,装饰音需要配合呼吸达到完美的演奏效果[5]。高平将皮亚佐拉关于演奏者将呼吸标记视为指导的思路以另一种形式表达出来。呼吸标志的可行方法是通过停顿,修饰主要旋律线,如右手先使用一个二分休止符,左手八度,右手可以做一个很大的呼吸,告知听众准备好之后马上进入一个大和弦,并且和弦又用了二分音符。通过装饰音和呼吸的结合,增加演奏装饰音的空间,通过装饰音中的呼吸,使乐曲旋律更有吸引力和层次感。
3.5 对重奏乐器音响效果的模仿
在皮亚佐拉的探戈音乐中,往往以各类乐器的综合为标准乐队模式进行演奏。《舞狂》这首作品中就大量借鉴和模仿了皮亚佐拉探戈音乐对其他乐器的使用,并通过钢琴大量模仿了室内重奏乐器。如第56—61小节、第119—121小节,作者通过右手高声部的连音符号,模仿了提琴音色。高声部模仿的是小提琴的音色,悠扬舒缓、婉转多情的音响效果与之前节奏感极强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乐曲的中声部加入了柱式和弦的伴奏,达成了架子鼓鼓刷的模仿效果,使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和谐共存,在探戈风格上更趋向于统一。第125—132小节,作者通过右手柱式和弦和运用高声部旋律模仿了探戈重奏乐器中大提琴的音响效果,左手在低音区同时展现大提琴低沉的音色特点,总体上展现出浑厚悠扬的音响效果。
4 结语
《舞狂》这首钢琴曲风格独特,节奏鲜明,探戈特征的节奏型尤为明显。高平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以及变化多端的复合节奏形式使旋律丰富多彩,音乐形象魅力十足,强化了音乐的表现力和层次感。《舞狂》虽然是高平致敬皮亚佐拉的作品,但他并没有一味地模仿皮亚佐拉,而是以自己的音乐风格表达对皮亚佐拉音乐的敬意,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表现了作者在音乐创作中对自我本真的勇敢追求。
参考文献:
[1] 丁建永,周民.试析高平钢琴作品《舞狂》[J].音乐时空,2015(21):38-40.
[2] 谢福源.大师之间的对话:《窗外·高平钢琴作品选辑》印象[J].人民音乐,2018(10):28-31.
[3] 谢福源.“读后感”式的写作:评高平《残余的探戈》的创作[J].人民音乐,2014(12):5-7.
[4] 肖武雄.思想独白与时空对话:评高平“钢琴的独白与对话”音乐会[J].人民音乐,2016(4):10-11.
[5] 吴春福.引起强烈反响的现代音乐演奏:记旅美钢琴家高平现代钢琴作品独奏会[J].人民音乐,2005(2):11-12.
作者简介:杨子韵(1994—),女,贵州贵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