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运河流域“非遗”龙舞的图腾崇拜及文化变迁探究

2023-06-22 18:03:10牛喻鑫刘悦钧
艺术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图腾崇拜龙舞非遗

牛喻鑫 刘悦钧

摘要:文章通过查阅古代文献、观看龙舞表演以及前往当地采风等途径,搜集江南“非遗”龙舞的相关文本、视频影像等资料,深挖江南运河流域龙舞的内涵及文化背景,分析其发展脉络、文化形式、历史流变,深层次把握“非遗”龙舞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江南运河;“非遗”;龙舞;图腾崇拜

中图分类号:J722.214;J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1]。龙舞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瑰宝,在江苏更是重点保护发展的“非遗”。“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予了每个艺术工作者一定的启示,因此,不断深挖龙舞等“非遗”内涵,充分掌握“非遗”龙舞理论知识,以史为鉴,总结成功经验,实现更好的现代性转化和现代化发展,丰富中华文化,响应号召,是每个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江南的龙舞与龙文化息息相关,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信奉的祖先,自古以来人们崇龙、舞龙、娱龙,江南有着祈求龙降甘露以浇灌农业作物的传统,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求雨》写道:“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墨龙。”这是对当时舞龙求雨的写照。追溯敬龙之源,可能与电闪雷鸣的现象有关,古人认为龙有呼风唤雨的能力,因此人们将龙作为掌控雷雨的神明来祭祀,寄托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期望。对龙图腾的信仰逐渐发展出龙舞等崇拜龙的仪式性活动。龙舞作为龙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包含了天人和谐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和团结合力的民族气质。

江南基于其地域的特殊性,衍生出独具魅力的“非遗”龙舞,其不仅是龙舞的地域性发展,而且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深厚内涵。江苏的地域性农耕文化特征极为分明,江南龙舞呈现出农耕精神,表演程式非常讲礼仪、重程序,无论是请龙还是舞龙礼仪,都透露了对龙的尊崇和对五谷丰登的企盼。龙舞分为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3]53。其扎制的材料各不相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区别,动作套路和造型道具也不尽相同。

1 江南“非遗”龙舞之图腾崇拜

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探讨龙舞文化的产生不能脱离图腾崇拜。龙图腾是远古时期华夏民族对女娲氏、伏羲氏、黄帝氏等族团图腾的融合与发展,诞生历史长达七八千年。在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迁徙融合、朝代更替、疆土的逐渐统一和确立中,龙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之一,更成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不可征服、追求繁荣富强的民族精神象征[3]53。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长期战乱的影响,宣扬来生得救的大乘佛教在中国大行其道,随之广为传播的还有作为佛教护法神的天龙八部中的那伽族(Nagarja),那伽族起源于印度的蛇崇拜,印度人将蛇神化成那伽,认为其身体修长,有化身为人和行云布雨的能力。而佛教将这种印度本土信仰收入其信仰体系,将那伽族的首领那伽王神化为佛教的护法神。那伽王作为护法神随佛教传入中国后,因为类似于龙的外型与神力,而与中国本土龙崇拜相结合,产生了中国的龙王崇拜。自此,龙不再仅是九五至尊的专属象征,而与那伽王相似。下至乡邑井口,上至四海汪洋,都有龙王镇守,其掌管着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水权,真正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此后,各地的人们都会在其赖以生存的水源处设龙王庙加以祭拜,而龙舞活动也因此在民间有了广泛的信仰基础。

2 江南“非遗”龙舞之地域分析

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其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农耕文明除了带来稳定的作物收获和财富,造就了相对富裕而安逸的定居生活,还为衍生出高雅的精神文化創造奠定了基础。江南地区发源于农业,繁盛于农业。农业作为江南地区的支柱产业,是先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人民不变的愿景。同时,江南是典型的水网地带,人杰地灵,山清水秀,其位于长江以南,拥有非常丰富的水产资源,这使江南渔业十分发达。唐代凤阁舍人崔融曾说:“江南食鱼,河西食肉,一日不可无。”“江南诸州,乃以鱼为命”,资源禀赋与人民喜好促使江南渔业不断发展。

景龙元年,学士李乂曰:“江南水乡,采捕为业,鱼鳖之利,黎元所资,土地使然,有自来矣。伏以圣慈含育,恩周动植,布天下之大德,及鳞介之微品。虽云雨之私,有沾于末类;而生成之惠,未洽于平人。何则?江湖之饶,生育无限;府库之用,支供易殚。费之若少,则所济何成;用之傥多,则常支有阙。在于拯物,岂若忧人。且鬻生之徒,唯利斯视,钱刀日至,网罟年滋,施之一朝,营之百倍,未若回救赎之钱物,减贫无之徭赋,活国爱人,其福胜彼。”由此可见,渔业在当时已经发展为产业,成为江南人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受当时生产水平的限制,农业与渔业生产活动多是“靠天吃饭”,而当时的人们认为龙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便将其作为神灵来祭祀。

在传统神话中,龙与水息息相关,古籍云:“龙,水物也。”在中国民间水神信仰体系中,龙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龙常常同时扮演两种角色,其一是施雨神,其二是江海神。甲骨文有云:“其作龙于凡田,又雨。”又如《抱朴子·登沙》云:“山中辰日有自称雨师者,龙也。”可见,中国古人很早就把龙作为施雨神来看待。在中国民间,龙又常常是江海神,执掌着有关江海的各种事务,并且代表江海对人类作威施福。总之,龙在中国民间的水神信仰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影响,龙作为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水神形象,对中国民众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水神都不能替代的。在现实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生活中,人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问题,而在强大的大自然面前,人类因无法显现自身的力量,而产生了对自然物与自然力的崇拜观念。同时,基于一些娱乐需求,“舞龙”便产生了。龙舞起源于远古,形成于殷商,创新于盛唐,繁盛于明清,历经千年而不衰。

3 江南“非遗”龙舞之历史源流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只有观照过去,才能更好地了解人“从哪里来”,又该“到哪里去”,从而把握正确的发展路径与方向。龙舞历经千年之变,唐朝时期产生了“断头龙(诸家断头龙)”“草龙”;南宋时期产生了“长芦抬龙”;明朝时期异彩纷呈,产生的龙舞种类较多,有“直溪巨龙”“骆山大龙”“玉祁龙舞”“彰坞狮毛龙舞”“栖霞龙舞”“坎门花龙”;清朝时期则有“海安罗汉龙”“海安苍龙舞”“长兴百叶龙”“平湖九彩龙”“七星龙舞”“二龙戏珠”“拼字龙灯舞”等。

3.1 商周——江南龙舞之起源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旱,源于龙。旱,即无雨,故求雨必然与龙相关。《左传·桓公五年》记载:“秋,大雩,书,不时也,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杜预注:“龙见,建已之月。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远为百谷祈膏雨也。”如今发展繁盛的江南龙舞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吴越春秋》中有对太伯仲雍奔吴的记载:“太伯仲雍采药于衡山,遂之荆蛮,而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对于“断发文身”,《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劭注:“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当时被称为“荆蛮之地”的吴地,会通过断发文身模仿龙形来躲避水中猛兽的攻击,因此吴人将龙作为祈求平安的祥瑞神兽,此地产生的乐舞也以舞龙作为象征,也就是江南龙舞产生的源头。

3.2 唐宋——江南龙舞之繁荣

唐宋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国力强盛的唐宋时期,中外交流频繁,艺术高度发展,龙舞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高度繁荣,唐代诗人李约写道:“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此时就已经形成了有弦乐伴奏的仪式性龙舞,并出现了龙灯,龙舞发展开启了辉煌的时刻。诗人张九龄描写“群灵鼓舞”“烛龙煌煌”,这里所说的烛龙是如今“火龙”的前身,现代称为“龙灯”,《三山志·七俗》记载:“燃灯驰门禁止,自唐先天始,本州批准假今三日,诸大利皆挂灯球……又为纸偶人,作缘竿、履索、飞龙、戏狮之象,纵士民观赏。”[3]53由此可知,在唐朝挂龙灯舞龙十分普遍,已经脱离只为祭龙求雨,成为民间娱乐活动的一种。

在唐代官府的支持下,龙舞发展迅速、成果纷呈,官府和民间的重视也是龙灯出现的必要条件之一。此时较为典型的龙舞——长芦抬龙,流传于江苏南京高淳区,原称“板龙”,其龙头、龙身、龙尾下均有木板托置竹扎布蒙龙身。长芦抬龙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闻名遐迩,享有“龙重之冠”的美称,不乏文人墨客留下对其进行描述的诗文。长芦抬龙十分重视仪式,每节龙身有6到8人更替抬舞。三龙或五龙出动,绝不会出双龙。盘舞及仪仗、吹打乐队等均有千人左右,可谓声势浩大,至舞蹈场地受香火、爆竹,而后祭拜再舞龙。长芦龙灯有势大、形美、声茂、律严的特色。结束后于龙王庙子夜时分“打饼”,拆卸焚化龙身,保存龙头、二颈节、三颈节、龙尾于庙里,将龙焚烧,寓意龙升天[4]。

3.3 明清——江南龙舞之顶峰

明清时期,龙舞发展至顶峰,此时期的市民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士民队伍不断壮大,龙舞也不断发展成种类多样、表演形式丰富的活动。明清关于龙舞表演的诗文记载比比皆是,明朝薛蕙写到“广场队队鱼龙戏”,每逢正月初八到十七,明朝统治者会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一片繁荣景象,不乏艺人表演舞龙、杂耍等节目,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清朝则有“角抵互争雄,鱼龙变化工”,于正月初一到十六开放市场、表演龙舞,表演场面十分宏大。加之当时统治者的大力推崇,使龙舞一时极度繁盛,表演技法也不断丰富。宫廷龙舞逐渐衰败之时,民间龙舞依然蓬勃发展。

此时民间的龙舞已是布龙、火龙、高跷龙、烛龙、纸龙、竹龙、草龙等样样都有[3]53,是中国龙舞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百花齐放,种类繁多。当时产生了今江南地区国家级“非遗”——直溪巨龙与骆山大龙,其娱神娱人,以保一方平安,且表演新式新奇多样,变化复杂。关于直溪巨龙起源的说法,相传在元末明初时,刘基(刘伯温)在巨村坐塾馆任教时,曾潜心研究天象地理,为辅佐明太祖,他施計破坏巨村龙脉,指点百姓在村前挖河造桥以求太平盛世,并引导巨村人兴起“龙会”,以舞龙娱神娱人,保一方平安、风调雨顺,巨村舞龙活动从此流传。直溪巨龙表演主要有三个程序——“出龙”“打招”“表演”。巨龙最早是以稻草为材料扎制而成,由七八个人或近20个人舞动,目前所舞的最长的巨龙全长有200多米,需100多人协同表演。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巨龙的主要艺术特征。

骆山大龙的兴起据说与江苏溧水孔镇骆山村的明代进士杨培庵有关。传说当年杨培庵避雨庙中,偶遇一条受到惩罚的小白龙。他见其龙尾已断,心生怜悯,将其携归家乡,从此骆山村便有了舞龙的习俗。骆山大龙仿小白龙扎制,所以龙尾光秃,与众不同。舞龙活动一般从头年的腊月二十四开始,至来年正月十八结束。骆山大龙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跳珠、跳龙、跳云。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骆山与其他地区不同的舞龙特色。一是龙身巨大,长近百米,号称“江南第一龙”,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其无龙尾;二是参与者众多,达到500人。

4 结语

江南龙舞的变迁是一部可以追溯的远古的壮丽历史,其历经千年,发展至今,处处显现着历史发展的缩影。而龙文化也由图腾发展为形式各异的艺术,经过千年传承发展,历久弥新。龙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传承意义,其经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及深厚的文化沉淀底蕴,值得艺术工作者们深入学习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张声.习近平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EB/OL].每日金句,https://www.sohu.com/a/352290480_120207387,2021-08-09.

[2] 张毅,袁新文,张贺,等.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N].人民日报,2022-03-20(001).

[3] 李运国.浅谈“龙舞”的历史传承[J].大舞台,2010(6):53.

[4] 唐圣菊.农耕文化视域下的江苏传统龙舞研究[J].艺术百家,2016,32(6):251-252.

作者简介:牛喻鑫(2002—),女,山西晋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舞蹈创作。

刘悦钧(1998—),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文化与创作、江南“非遗”舞蹈。

猜你喜欢
图腾崇拜龙舞非遗
灯会迎春,一夜鱼龙舞
东方企业家(2024年1期)2024-01-05 16:18:56
铜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的传承与开展现状分析
断龙舞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湛江文学(2019年2期)2019-03-01 10:22:46
清代服装中萨满图腾因素研究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从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探索早期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凯蒂猫品牌神话符号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