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孝文化的育人价值与传承路径探赜x

2023-06-22 16:12:49优秀传统孝文化的育人价值与传承路径探赜周宇黄彦涛丁梓昂
艺术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传承路径孝文化育人价值

优秀传统孝文化的育人价值与传承路径探赜周宇 黄彦涛 丁梓昂

摘要:孝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倡导的孝道、道德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文章深入探索孝文化潜在的育人价值,以及其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优秀传统孝文化的传承路径。

关键词:孝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B8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03

1 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在我国五千年的沧桑巨变中,孝文化一直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和思想巨擘对孝进行了深刻诠释与苦心求索。从儒家经典《孝经》中的以“孝”劝“忠”学说、李一冉所说的“孝之于治家治国平天下之大用”[1],到如今學术界对孝文化的总称阐释、现象界定、综合释义的多样表态,无不显示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核心的孝文化所具备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

2 优秀传统孝文化的育人价值

当代青年正处于思想道德观念、人格完善的关键期,要充分汲取优秀传统孝文化的精神内核,让他们具备明辨是非优劣的能力,将孝文化纳入高等教育育人体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伦理道德建设,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1 加强了道德观建设

当今社会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主力军,肩负着振兴国家,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的重任。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青年群体享受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在抵御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方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迷失与茫然。因此,传统孝文化的传播无疑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2]。从道德观建设成果的影响范围来看,其主要涉及家庭道德观、社会道德观和职业道德观三个方面。

首先,家庭道德观的形成是深化建设的基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之生也。”家庭是个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接触的第一个多元化的环境,家庭条件直接影响孩童时期思想的形成。倘若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连最基本的稳定与祥和都做不到,学生自然很难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孝文化不仅能以积极的方式引导青年挣脱腐朽思想的桎梏,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人际关系,还能围绕家国情怀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其次,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是国家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一个从良好家庭环境中走出来的人,其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必定是游刃有余的。因为其内心深藏着知孝行孝的道德标尺,懂礼仪,明谦让,知感恩。在对公民进行道德约束上,孝文化凭借丰富的价值和内涵作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有序发展。

最后,职业道德观是当今大学生热议的话题。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求职难、就业难、裁员潮此起彼伏等。这让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校学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孝文化必不可少。只有深刻理解与认识孝文化,才能在择业的过程中更好地权衡个人、社会和国家利益,从更高的站位出发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

2.2 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截至目前,灌输式教育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主流地位,这种教育模式在枯燥乏味的文化课上运用较多。对大多数的高校学生而言,“临时抱佛脚”的应试方式不仅可以让他们安稳渡过考试这场“大劫”,甚至还能取得不错的成绩。然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如果采取填鸭式、应付式的教学模式,最终是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从高校思政教育现状来看,大学生普遍对这类纯理论课程充满抵触情绪,而孝文化完全不同于普通的理论内容,它具备贴近生活的底层逻辑和丰富的内涵,还有多元的实践内容与生活素材。应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孝文化,用鲜活的实例引导学生,可以定期进行案例讨论、开设讲座;也可以邀请老一辈革命家宣讲“孝”的故事,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亦可以在学生群体中评选出“道德标杆”“最美青年”等并进行表彰[3]。总之,高校应该沉下心,在学生中深入开展爱家爱国教育。这不仅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革新和有益尝试,而且有利于启德铭心,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净化和升华。

3 优秀传统孝文化的传承路径

优秀传统孝文化为当今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惠及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其底蕴深厚,育人价值也不言而喻。然而,时代的飞速发展同样带来了许多未知和不确定性因素,孝文化的传承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通过总结孝文化的发展经验与分析成功案例,以下从国家、高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出发,探析传统孝文化在未来的传承路径。

3.1 国家方面

3.1.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文化认同程度的逐渐加深,西方文化的渗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冲击。为维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汲取外来或新生文化的精髓,弃其糟粕,应当时刻关注文化发展趋势,正确引导文化思潮。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除此之外,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重要。高校应组织学生实地走访考察,到延安、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和红色文化发祥地,体悟老一辈革命家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抗战精神,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文化自信[4]。

3.1.2 完善制度体系与法律法规

除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之外,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也必不可少。公众必须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产生清晰的认知。从对学生的调查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并不明确自己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评价大学生是否优秀不能只看学习成绩,还要从德智体美劳出发作出全面评估。高校应将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使学生在学有所成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而道德具有教化作用,要想在社会中形成积极向上、尊老敬老的和谐氛围,就必须把孝文化真正根植于心,将规范外化为自觉行为。

3.1.3 依托文化产业现代化表达

要想真正实现优秀传统孝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必须借助众多媒介传播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借助互联网打造孝文化品牌,通过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客户端、抖音短视频平台等,将孝文化与具体的生活、教育、娱乐等形式结合,发展“旅游——孝文化之行”“歌唱——孝文化之颂”“音乐——孝文化之赏”等创新型文化产业。这样能使孝文化变得更加立体、具象,更容易被人接受。除此之外,弘扬孝文化也离不开传统主流媒体的助力。要通过高度普及的电视、报纸、期刊等媒介,以更加权威、可靠的方式向人们传递孝文化的内涵与现实意义。同时,这也是推崇经典阅读、提升全民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3.2 高校方面

3.2.1 将孝文化思想融入教材

就现阶段的思政教育环境来讲,书本是传播孝文化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各大高校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背景下将孝文化深度融入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中,以考查或考核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孝文化的认识和重视度[5]。为减轻学生对基础理论性課程的排斥感,学校可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增加选修课、实践课、观影课等课程,全面革新文字型教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自我探索的兴趣。这种由浅入深的引导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民族文化认同感。

3.2.2 丰富孝文化的教学方式

要实现孝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全面普及,不能只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要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孝文化内容真正走进课堂。首先,高校教师要系统学习孝文化理论,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领悟孝文化于大学生而言的现实教育意义,主动探索优秀传统孝文化对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的可行途径。其次,教师要将孝文化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在实践中总结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与多样的育人价值。只有亲身实践,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共鸣,用真情实感和学生对话交流,进而使家国情怀根植于学生的心中。

3.2.3 孝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情感培育,将孝文化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第一,学校要搭建以孝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景观。高校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将其设计成以弘扬优秀传统孝文化为主题的雕塑,辅之以文字、音频或视频介绍。第二,高校可在原有的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打造具有孝文化特色的长廊,长廊可设计成多个板块,弘扬多种善行、孝道。在其中,学生可自由探索传统孝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历代为维护孝文化做出壮举的代表性人物,感受孝文化在促进国家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学生能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浸染,为营造积极向上、清风拂面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3.3 家庭方面

3.3.1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好的家风,能让一个本真蒙童从小就受到孝文化的熏陶与滋养,让“仁义礼智信、温良谦恭让”思想早早在内心扎根。相较于严苛传统的家训,一般家庭教育主要依赖双亲。作为孩子前行路上的第一盏明灯,父母必须抛弃先前单一的成绩评价思维,不一味要求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是要将包含孝文化在内的诸多思想道德品质贯穿平日的教诲之中,从身边的小事开始,一点一滴纠正孩子不正确的观念,尤其还要有目的性地安排实践活动,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感悟,进而更好地修炼自己的内心,规范自己的行为。

3.3.2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观念。因此,要让孝文化入脑入心,父母就必须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比如在家庭聚会、邻里交往的过程中,父母要深入贯彻孝的宗旨,尊敬长者,爱护幼童,待人谦和友善,积极传播正能量。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也会逐步养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3.4 个人方面

3.4.1 深入学习孝文化思想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熟的关键阶段,为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塑造优异的政治品质和文化素质,大学生要加强对孝文化的学习。具体来讲,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网络、报纸、期刊都能成为除书本以外获取知识的来源,学生可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剖析,挖掘并总结孝文化对社会的现实指导意义,并将学好孝文化与家国情怀相结合,感受国家、社会、家庭乃至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责任,将实现远大的人生抱负作为终极目标。

3.4.2 积极实践孝文化成果

如果鲜活的理论知识不能与自己的亲身实践结合,必将是一纸空谈。大学生要具有属于当代青年的朝气和活力,积极选修学校开设的孝文化主题课程,主动融入优秀传统孝文化的氛围中,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更能淬炼他们的思想,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在真正领悟孝文化的丰富内涵之后,高校大学生也要积极向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友爱同窗,感恩师长,以孝文化蕴含的仁爱、责任等情感力量填平人与人之间的沟壑,化解双方的隔阂,构建互相理解、相互包容的和谐人际关系,引领学生向更好的方向进发。

4 结语

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维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主力军,肩负着国家和社会赋予的重大责任。因而,将孝文化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诸多文献的分析与挖掘,深度总结了孝文化在当今社会所代表的敬畏生命、尊老敬老、感念恩德、责任担当等丰富的文化内涵。然后从加强道德观建设、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角度概括了孝文化的育人价值。最后,为传承孝文化的思想成果,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本文结合国家、高校、家庭、个人四个层面论述传承孝文化的可行路径,以构建更加具体、完善的大学生培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优秀的人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促进“强国有我、匠心筑梦”的大国青年构建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显示其应有的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 刘逶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困境和策略[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6):70-74.

[2] 徐晓斌,张洁,刘云海.新媒体背景下优秀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路径研究:以孝文化为实例[J].文化产业,2022(19):97-99.

[3] 王金丽,羌淼淼,阮星霆,等.新时代大学生对德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9):79-82.

[4] 韩思琦.新时代下孝文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J].汉字文化,2021(20):162-163.

[5] 吴秋凤,李宗赫,谢俊.传统孝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1,41(3):12-17.

作者简介:周宇(1992—),男,山东青岛人,硕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黄彦涛(2003—),男,江苏扬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

向:电子信息工程。

丁梓昂(2003—),男,江苏徐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

向:电子信息工程。

猜你喜欢
传承路径孝文化育人价值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孝文化的传承路径
青年时代(2017年28期)2017-11-20 23:33:49
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之道
人民论坛(2017年20期)2017-08-09 08:06:58
工匠精神:应用型人才职业价值观培育中的现代性传承
理论观察(2017年2期)2017-03-23 19:11:54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
中文信息(2016年9期)2017-02-04 02:32:33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东方教育(2016年9期)2017-01-17 22:41:45
近30年来宋代“孝文化”研究综述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
浅谈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价值的实践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探寻
考试周刊(2016年35期)2016-05-27 01: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