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对校内师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功能,还承担着教育社会公众的功能。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博物馆也得到了业界更多的关注。高校博物馆对提升国民素养、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我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断出台新政策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南京历史底蕴深厚、高校云集,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早,为南京地区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文章运用文献分析和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从当下南京高校博物馆的数量、规模、类型、开放情况等出发,结合目前南京高校博物馆公众教育的实施情况,分析今后南京高校博物馆践行教育功能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南京高校博物馆公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南京;公众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4-00-03
近代中国博物馆事业始于江苏,1905年创建的南通博物苑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同时也是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开端;1927年由颜文樑先生创建的苏州美术馆是中国的第一座私立美术馆[1],有“中国美术史上第一馆”之称;江苏省美术馆是中国近代第一座国家级美术馆,其前身是建于1936年的“国立美术陈列馆”。
南京统计局发布的工作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南京地区有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共72个,参观人数为1943万人次,南京地区整体文化氛围浓厚。省会南京是江苏省的教育重地,2022年最新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江苏省拥有168所高校,其中南京市拥有57所,占1/3以上,因此南京地区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值得关注探讨。
高校博物馆隶属于高校,目前主要的资金支持来自学校拨款,其具备一般博物馆的全部功能,但其研究能力比一般博物馆更强大,面向社会开放,在社会教育活动方面独树一帜[2]。
1 南京地区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南京地区博物馆建成较早,为南京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南京地区高校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可从数量、规模、类型特点、开放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数量上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南京地區的57所高校共拥有博物馆近40座(包括筹建中的高校博物馆),在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中备案的南京地区高校博物馆为6座,记录备案的博物馆占少数。可以看出南京地区高校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但存在行业发展不规范的情况。
从规模上看,南京地区的高校博物馆以中小型博物馆为主(我国《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规定馆舍面积不足4000平方米为小型博物馆,4000~10 000平方米为中型博物馆)。例如,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开办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舍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馆舍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博物馆馆舍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等。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按照国际美术馆标准建造,总建筑面积为15 000余平方米,展览面积6000余平方米,是南京地区少数建筑面积超10 000平方米的大型博物馆。
从类型上看,由于高校博物馆大多背靠自身优势学科建馆,南京地区高校博物馆在当下呈现出类型多样、专业鲜明的特点。在综合类博物馆方面,2016年南京大学启动综合性博物馆建设计划,其中美术馆展厅已经建成使用;人文艺术类有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馆等;专题纪念馆类有南京大学拉贝纪念馆、东南大学吴健雄纪念馆等;自然科学类有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南京农业大学生物标本馆、东南大学地质博物馆等;特殊的其他专题类博物馆有南京中华指纹博物馆、南京审计大学货币博物馆、江苏警官学院近代警察史博物馆、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博物馆等。
从开放情况来看,南京地区的高校博物馆没有达到完全对外开放的程度。其中大部分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如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即使在封校期间,人们也可以采取网上预约进馆的方式进馆参观,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同时尽可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另有部分高校博物馆处于半对外开放状态,只接待团体预约或仅在部分时间开放,如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在2022年3月30日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首批全国科教基地,但由于特殊原因,该馆只接待团体预约,不接待零散参观人员;南京农业大学生物标本馆,每周三下午2:30—4:30对公众开放;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博物馆在不同时间段开放,须提前预约参观。
从公众教育活动实施的情况来看,南京地区的高校博物馆整体偏重于高校师生和南京地区的中小学生,社会公众参与度不高。目前部分高校博物馆已经意识到了社会公众教育的重要性,陆续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社会公众的教育活动,但整体公众教育活动的知名度还要进一步提升。
2 南京高校博物馆公众教育的实施
2.1 实施途径
展览是美术馆实现公众教育最常规的方式,展览一般分为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在南京地区的高校博物馆中,艺术类博物馆一般多见临时展览,其他类型的博物馆则以常设展览为主,较少举办临时展览,展陈形式相对单一。
开展特定的公共教育活动是实现博物馆公众教育最直接的途径,教育部门也被认为是博物馆最重要的部门之一。高校博物馆具有社会公共博物馆所没有的专业优势,南京地区的高校博物馆利用自身强大的师资力量,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的特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其中,讲座和工作坊是教育活动中最常见、认可度比较高的两种形式。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在教育活动方面做了相对完善的工作,不仅有讲座、策展人导览、工作坊、少儿活动、现场表演、馆校合作等馆内教育活动,而且策划了走出展馆、进入社区的教育活动。例如,社会公共教育项目“春天的植物交响诗,走进青奥国际社区”以南艺美术馆为中心,向南京中心及周边扩散、辐射,将独具美术馆特色的艺术课程及活动带到社区、学校、社会福利机构等,最终形成整个城市艺术审美的融合。
在学术研究方面,南京地区部分高校博物馆不仅对自身馆藏品有深入的认知与研究,而且立足国内、国际视野,积极与外界合作,共享学术资源,开展相关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学术专访等活动,推动了相关著作的出版。
例如,2022年南京大学博物馆编著了《南朝气韵——六朝石刻碑帖讲演录》,同年举办了“南京大学博物馆藏甲骨整理项目”专家论证会,该项目邀请国内6位顶尖专家担任顾问,对馆藏甲骨进行相关前沿探索性研究。
受“互联网+”影响,博物馆快速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目前南京地区高校博物馆的线上教育相对缺乏,以单方面发布教育信息为主,互动性不强。仅有少数博物馆开设了数字化展厅,如东南大学吴健雄纪念馆、江苏警官学院中华指纹博物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部分展览等,部分博物馆甚至尚未开发线上平台。
2.2 对社会的影响
南京地区高校博物馆的主要观众除了本校师生外,还有其他各个学校的学生和南京地区的社会居民。南京高校众多,学生爱好广泛,高校间的交流、联谊使学生对各个高校的特色较为熟悉。南京地区不同的高校博物馆推出各自特色的馆藏展览,举办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在满足校内师生课程教育需求的同时,为其他高校师生提供了展示学科成果的专业平台,促进不同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国家级美术馆的教育活动目标是辐射全国,而省级美术馆的教育活动目标是辐射全省。南京高校博物馆的观众大多来源于本地区甚至是所在社区的居民,南京高校博物馆对南京地区所产生的教育辐射作用,主要表现在为专业人员提供专业知识、为中小学生提供教育场地、为南京地区的公众提供文化熏陶、与南京地区文化艺术机构共同成长等方面。
3 南京高校博物馆践行教育功能的路径
综上所述,南京地区的高校博物馆存在开放度不高、社会知名度较低、展陈方式陈旧、教育活动形式单一、缺乏高校博物馆馆际交流、缺乏线上教育等问题,可以针对上述问题作出以下调整。
3.1 明确自身的教育定位
高校博物馆的教育首先要有明确的定位,明确时代需求,结合自身特点,整合教育资源,实现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从教育对象来看,高校博物馆教育的定位应包括高校师生及社会公众,其中社会公众决定了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广度。南京地区大多数高校博物馆的建立是以服务校内教育为初衷,定位的转变是从意识方面实现教育功能转变的开始。
3.2 了解社区需求,融入社区
高校博物館坐落于社区,是社区的一部分,无论是教育对象还是合作伙伴,博物馆都离不开社区这个大环境。南京高校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要考虑如何融入所在社区,结合博物馆本身的资源优势,为社区服务,向观众展示可以反映社区历史流变、民俗风情、建筑、文化以及生活的资料、物件,积极开展以社区文化内容为主题的社会教育活动,营造社区的文化氛围,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所在社区的文化演变,形成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
对于融入社区,还有一个更有深度的参考方案,即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高校博物馆的教育项目策划,真正实现教育活动“从观众中来,到观众中去”的目的。
3.3 加强外界交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与社会各界构建联系是高校博物馆拓展公众的重要渠道,也是高校博物馆相较于其他博物馆的优势。高校博物馆相较于公立博物馆体制更加自由,相较于民营博物馆更具学术性与公益性,高校博物馆可以打破馆界、地域的界限,与民间机构、公立博物馆、学校、社区商业机构等紧密联系,盘活南京地区的文化资源。
同时,加强高校博物馆之间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3]。南京地区的高校博物馆各自专业特色突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可以达到互利互补的效果,与同类型其他地区的高校博物馆交流合作可以取长补短,经验共享。
例如,北京地区有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上海地区有上海高校博物馆联盟;2012年在上海成立的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博物馆加入;2018年全国高校艺术博物馆联盟在杭州成立,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是联合发起人之一。实践表明,各个联盟为高校博物馆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了更加畅通的渠道,这也为南京地区的高校博物馆发展提供了参考。
3.4 重视公教部门建设,强化教育人才培训
目前,很多高校博物馆的公教部门人员配备不足,公教人员多由校内教师担任,缺乏系统的博物馆专业教育培训,因此在探索开发社会教育项目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博物馆理论指导,没有发挥好博物馆“第二课堂”的优势,更趋向于换个环境的课程授课。相较于引进专业人才,更加快速有效的方法是对现有工作人员及志愿者进行培训。
3.5 搭建网络教育平台,适应线上教育的需求
网络教育平台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南京高校博物馆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建设智慧博物馆,开展线上课堂,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藏品、聆听相关讲座、学习相关知识。同时也要注重用户体验,面对不同的群体,开发不同的线上公教活动,吸引公众,增强趣味性。
例如,苏州吴文化博物馆针对馆内重要展品,在微信小程序上开发了拼图过关小游戏。目前在国内,开发虚拟数字平台的高校博物馆机构已不在少数,可供参考,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均有官方网站,用来发布展览及活动资讯、更新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发布相关科普视频等。
4 结语
博物馆是终身学习的场所,具有“非正式学习”的特点,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总体来说,南京地区的高校博物馆依然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回顾历史,江苏的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早;立足当下,南京是高校博物馆发展较为前沿的阵地;展望未来,希望南京地区的高校博物馆认清发展形势,早日走出“象牙塔”。也许配合学校教育是高校开设博物馆的初衷,但发展该地区的社会教育才是高校博物馆发挥更大价值的关键,只有不断打破社会公众与高校博物馆之间的隔阂,真正将博物馆作为公众的活动场所,才能保持高校博物馆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万万.博物馆的历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208-223.
[2] 耿超,陆青松,鲁鑫,等.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94-95.
[3] 阙强.南京地区高校博物馆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25-27.
作者简介:于晓晨(1993—),女,河南新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博物馆与公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