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晓燕
【摘要】针对教研活动中“高耗”“低效”的现象,活动组织者可以借助“组团式微格剖课”开展教研活动,其主要实施过程是:活动前—分析教材定目标;活动中—整体研讨说得失;活动后—换位思考品细节,以提升教研质量,促进教师和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组团式微格剖课;教研成长
教师成长就是学习、实践、反思、积累的过程,教研作为教师立足实践、以课堂教学为渠道、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扇门,能有效帮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小步递进,优化集体教学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在以往的教研过程中,会发现每次教研教师的压力都很大,归宿源头来源于教师本身,有的教师觉得在教研中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无法很好地联系,有的教师不敢发言怕说得不够准确,还有的教师觉得教研只要有人愿意表达就行,和自己参不参与无关,于是在教研中也缺少了“研”的氛围与意义。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促进教师更快、更好地向专业化道路前进?我们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研讨方式—“组团式微格剖课”,将组内教师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一名骨干教师引领,借助微格分析表对活动的某一关键问题进行重点剖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师教研的专注度,提升教研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有效实施基于问题的组团式微格剖课,可以从活动前的设计、活动中的观察及活动后的推进三方面展开实践。
二、“组团式微格剖课”的实施
1.活动前—分析教材定目标
组团教研的魅力在于集大家的智慧擦出火花,驱动抱团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多数教师在刚开始选教材内容的时候都不知所措,什么样的活动才是“基于儿童”呢?什么样的活动最适合幼儿?幼儿喜欢什么样的活动?于是组团教研就开始了,大家聚在一起开始与教材对话。
通过与组内教师的集思广益,了解到活动的选材不仅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最近发展区,还要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通过共同研讨,生成了活动“妈妈的菜篮子”。
确定了主题后,教师就从自身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出发,运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设计活动,形成学习研究共同体。如“妈妈的菜篮子”活动在“组团式微格剖课”研讨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主动性,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结合幼儿日常生活设计买菜活动,引导幼儿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数的实际意义。大家纷纷发表了对目标的建议,使目标的制定更加适宜和精准。
“组团式”的方式通过不同教师的理解和对话,使得教师在准备过程中更趋向于精益求精。
2.活动中—整体研讨说得失
第一次“组团式微格剖课”的研讨基本是“纸上谈兵”,根据效果需要开展活动。对一次活动而言,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要围绕目标设计环节。因为教学环节的演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表现是无法预期的,所以活动中有时候出现的“小意外”会被教师视而不见,于是“组团式微格剖课”能使执教者和观摩者明确本次要“观察什么”,让教师明确目的,带着目的去观察。
(1)明确主题,确定视角。之前在评课的时候,教师观摩活动后要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建议,但是不是在重复自己相似的观点,就是在泛泛而谈,无法做到深入剖析,缺少了评价的指向性。于是在活动中教师要确定观察的视角。
(2)细致观察,分析记录。观察记录表是评价的基础和载体,微格剖课需要全面记录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以及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记录时越规范、越详细越好,所以在现场的讨论环节,教师要结合所拍的视频片段,有目的地对师生的表现进行细致观察记录并分析。如“妈妈的菜篮子”活动中学习材料对活动目标的体现。通过“微格剖课表”可以发现,环境材料符合本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本次活动的特质,幼儿能与之互动,并为有效达成活动目标服务。教师将所有的“蔬菜”插在板上,营造菜场的场景,把简单且幼儿熟悉的学习材料与菜场这个生活情景相连接,能帮助幼儿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建立联系,在操作过程中有所感悟。其次,操作过程中,教师提供给幼儿的任务比较开放,既让幼儿在操作学习中学会观察从而获得数学知识,又不限制幼儿的自主操作。最后在表格分析中发现,当学习材料的投放数量比较合适时,可以满足了幼儿学习的需求,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到了学习材料的数量、呈现方式和动态生成,也注意到学习材料对学习内容的支持,智慧地运用了学习材料,让数学活动的有效性提高。
“组团式微格剖课”由于前期有了观察的准备,在集中分享的时候教师就能有目的地进行交流。在教研中,采用“鱼缸讨论法”轮流发言,每位教师坐在“鱼缸”中说说对活动的看法和见解,其他教师可以进行提问,直至解惑,使教研活动在民主中走向深入。因此,所有教师都是带着问题出发的,提高了教师主动参研的投入度和专注度,同时也使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显著提升。
3.活动后——换位思考品细节
“组团式微格剖课”中所有教师既是观摩者,同时也是被观摩者,每个人都有类似的思考和体验,也更能换位思考每个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寻找活动中的“小感动”。在教研中,从教师和孩子的对话中读懂孩子的心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如在“妈妈的菜篮子”活动中的一个环节提问—“菜篮子上的数字代表什么意思?”通过现场的师生对话记录剖析,不难发现让幼儿通过猜测、倾听的方式来探索,就有无限的可能性。再引导幼儿在生生互动中互相质疑,在各自的现有经验中得到思维的碰撞,找到答案,更好地了解数的真正意义。
“组团式微格剖课”让教师关注活动中的细节,在互相碰撞中获得不同的经验,同时在换位思考中得到反思自身的教育智慧,为下一次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三、“组团式微格剖课”的效应
“组团式微格剖课”看到了“组团效应”,除了研究教学本身,更多的是教师教学的智慧分享和教学摩擦。“组团式微格剖课”教研方式让我们更多地关注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在实施过程中做到且行且思,形成了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共同进退的教研氛围。
1.研字当先,让执教者获得成功
“组团式微格剖课”活动的开展,改变了执教老师传统的思维方式,帮助教师树立了新的理念、积累了新的经验,同时也给予教师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师通过复盘可以看到自己在师幼互动中忽略的细节,以此来调整自身回应和进一步提问中的不足。在反复实践、微格剖析和反复复盘中逐步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加快向反思型教师转变的步伐。
2.研字為媒,让参与者获得成长
在“组团式微格剖课”活动中,每位教师都是教研的核心。在听、说、议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解决活动中的困惑。因此,在整个教研活动中,参与者能够学习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方法,从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经验,并且能够将学习到的经验内化,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验证、去改变、去调整,从而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
3.研字打头,让教研团队获得发展
“组团式微格剖课”创造了共享、合作与支持的条件,增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往往打磨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教师可能会因为不同的原因对自己失去信心,同伴的鼓励会让教师充满战斗力,将每一次调整的结果作为新的起点不断挑战和提升,从而促进团队的发展。通过研讨活动,每位教师都经历了“实践—复盘—再实践”的成长过程,学会了把研讨中反思的观点放到实践中去验证、提升,成为教研的主体。
在活动中,教师作为参与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者,要近距离观察、分析幼儿,读懂和支持幼儿的行为;在活动后,教师作为活动的亲历者和思考者,要在身临其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缘由,进而改进反思,在合作讨论中感受团队的力量。
“组团式微格剖析”的方式不仅让教师有了专业上的获得感,增强了教师通过观察的手段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意识,形成“多向互动、主动表达”的氛围,提高了每位教师参与教研的自觉性、针对性、有效性,实现教研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玉洁.U-K互助式农村教师组团教研模式构建[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03).
[2]朱自梅.课堂教学中的“行”与“思”[J].教育观察,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