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帅
【摘要】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引入应用题,也可以从旧题入手,重新变式,或者反思错解,归纳解题策略,从这几个角度进行教学设计,降低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起点,帮助学生战胜应用题。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兴趣引领;优化设计;反思错解
初中数学中的应用题即是用语言叙述一件生活问题,其中含有很多个数量关系,要求学生利用已知条件求其中某个数量关系。应用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还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初中生很难全部具备,就造成了他们在考试中应用题得分率不高。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帮助学生突破应用题这道难关呢?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兴趣引领,打开“应用”大门
教师要突破应用题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应用题描述的生活情境感兴趣,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应用题的距离,降低学生对应用题的厌烦和恐惧心理,所以选取题目时应首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可以先挖掘数学教材上出现的应用题。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九章“整式”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学校在运动场上举行200米赛跑,每条跑道的宽为1.22米,比赛的终点相同,由于不同跑道上的运动员要经过不同的弯道,因此他们不应该从同一起跑线上起跑,问其他跑道上运动员的起跑线应相隔多远才比较公平?
一上课就把这道题展示给学生,先让学生独自审题3分钟,不出所料,学生一脸茫然。于是教师开始提问一连串的问题:前些天我们学校刚举办过运动会,运动场大家都不陌生,题中每条跑道宽1.22米,在图中是哪段距离?100米赛跑要经过弯道吗?为什么?上次运动会哪些同学参加过200米赛跑?你与其他跑道上的运动员有前后位置的距离差吗?这个距离差是裁判员随便指定的吗?
这些问题有的起点很低,使同学们陷入了思考,七嘴八舌地回答问题。表面上有些问题对于这道题的解答是无效问题,但是真正提问下去,你会发现以前在数学课上总打瞌睡的学生都在积极地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引起了他们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他们对这道题的深度思考和讨论。这道题有了全体同学的分析参与,效果特别好,便可继续拓展下去:如果进行400米赛跑,相邻两个跑道的运动员的起跑点应相隔多远呢?运动会上的4×100米接力赛中,在第一棒起跑处相邻的两道运动员的起跑位置一样吗?有前后的位置差吗?第二棒呢?毫无疑问,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引入应用题,同时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给他们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二、旧题变式,优化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把以前做过的问题重新变式,引出新的知识点,效果将事半功倍。例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七章“一元二次方程”有这样一道题:
某建筑工程队,在工地一边的靠墙处,用120米长的铁栅栏围一个占地面为长方形的临时仓库,铁栅栏只围三边。按下列要求,分别求长方形两条邻边的长。
1.长方形的面积是1152平方米;
2.长方形的面积是1800平方米;
3.长方形的面积是2000平方米。
这是八年级教学中经典的“围栏问题”,在九年级讲二次函数的概念和应用时,可将其重现,并做如下变式:
某建筑工程队,在工地一边的靠墙处,用120米长的铁栅栏围一个占地面为长方形的临时仓库,铁栅栏只围三边。如果设长方形垂直于墙的一边为x米,长方形的面积记为y平方米,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及其定义域,并求y的最大值。当八年级的一元二次方程问题变式为九年级的二次函数问题,这两个知识点之间是否有一定的联系呢?教师在此处从旧问题变式,上升为新问题,节省了问题引入的时间,优化了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旧题的发展和完善过程,感受到新知识的学习是对旧知识的再认识、再创造和深度学习,理清新知识产生的背景,了解新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从而对新的实际问题不再抗拒,是从原有的问题出发向前继续探索。这样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引入新问题,将分散在各处的知识和方法串联起来,最终会在学生大脑中构建立体的知识网络,内化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用这些方法解决同类的实际问题。
三、反思错解,归纳解题策略
每次考试后教师分析试卷,不仅要分析学生的平均分、优秀率等数据,更要分析学生在试卷上的答题思路和错误,归纳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如审题不清、思路混乱、计算错误等,这样讲评试卷才能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如2018年上海市金山区中考二模第22题:某演唱会购买门票的方式有两种。
方式1:若单位赞助广告费10万元,则该单位所购门票的价格为每张0.02万元;
方式2:下图所示,设购买门票x张,总费用为y万元。
(1)求方式一中y与x的函数关系式(总费用=广告赞助费+门票费)。
(2)若甲、乙两个单位分别采用方式1、方式2购买本场演唱会门票共400张,且乙单位购买超过100张,两单位共花费27.2万元,求甲、乙两单位各购买门票多少张?
这道题采用文字与图形相结合的方式呈现问题,使得问题简明、生动、较为集中地考查了函数的实际意义,同时此题的解答需要结合图形对简单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问题(2)中出错了,错解如下:
数据是4,而不是10,产生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要回到最初的概念生成过程,斜率k的实际意义就是方式二中当购买票数大于100张时,每张票价为0.06万元,当设乙单位购买门票m(m>100)张,则乙单位花费为4+0.06m元,4才是所求的初始花费,而不是学生错解中点A的纵坐标10,其几何意义是什么呢?可以从图中反向延长线段BA,与y轴相交的点的纵坐标(截距)就是其几何意义,从图像中可以看出,截距必然小于10。既然说到斜率k,可继续研究图像,可以看出线段OA的斜率为0.1,即每张票花费0.1万元;射线AB的斜率为0.06,即每张票花费0.06万元。
“一次函数的应用”是历年中考的高频题,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表格或图象的信息,充分展示错解并幫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层层设问并追问,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一次函数的本质。最后再适时地提炼正确的思想方法,归纳解题策略,让学生找到最优解的道路。
通过对应用题教学后的反思,不难发现,若应用题引入得适当,教学设计巧妙,这无形中引导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周围的实际情景,提高了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应用问题的提出增强了数学这个工具学科的实用性,而应用问题的解决使教师和学生获得进一步的成就感,这个成就感推动他们在数学的学习道路上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缴志清,马云鹏.初中数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