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为引,生成有道

2023-06-21 01:10蔡文
新教育·科研 2023年13期
关键词:预设课堂教学

蔡文

【摘要】动态生成是现代教育的显著特征。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师,需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发挥出预设的作用,又能展现出生成的价值,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增添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相比于过去,数学教学不再单是以“传递数学知识”为目的,而是注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和关键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必须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形成相辅相成的关联状态,为课堂教学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实效。

一、预设指明方向

课堂上的生成是在预设的教案基础上展开的。没有预设的铺陈,盲目的生成可能会导致教学过程游离于课堂教学任务之外。教师需清晰地意识到预设对生成的调控作用,认识到生成要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为前提,可通过总体预设把握生成的大致方向。

一年级的“两位数减两位”教学,这节要求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横式计算方法,为竖式计算做铺垫。教师出示横式计算62-33,问学生可以怎么算?学生有不退位减法横式分拆的经验,很快就想到了把33分拆成30和3,然后先算62-30=32,再算32-3=29,老师给予了肯定,并问,还有其他想法吗?这时学生又有了其他方法:把33分拆成2和31,先算62-2=60,再算60-31=29,老师露出了赞赏的表情,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后想法更多了,“把33分拆成32和1,先算62-32=30,再算30-1=29”,就这样,老师又给予了肯定,还表扬大家算法真多。但是反思学生生成的这些算法,真的是越多越好吗?实则不然,这些生成的方法既违背了横式计算的初衷,又没有匹配竖式计算的计算过程,最重要的横式计算方法没有重点强调和补充说明。教师一味地肯定学生的回答,使得这道题目变成了计算方法的大讨论,看似学生思维活跃,生成了很多的方法,却早已偏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能够从总体上预设,借用观察、对比、优化等手段,巧妙地引导学生生成的方向,促使学生的生成始终围绕着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生成才更具价值。

当然课程教学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目标。譬如三年级的“周长”教学,第一课时通过绕桑叶一周的活动,学生认识了周长,第二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以后,通过测量图形各边长度求多邊形的周长,当学生完成了书上的练习后,突然有学生问,“老师,我想知道桑叶的周长,该怎么测量啊?”这节课探讨的是多边形周长的计算,但是学生联想到了第一课时里的桑叶,学生的生成在预设之外,又在常理之中,如何化曲为直呢?这时老师接着这个学生疑问抛出了讨论的话题,“要想知道桑叶的周长,就一把直尺好像无法测量,是不是还得需要一些工具呢?”学生开始头脑风暴,最后经过讨论,得出测量方法,“只要用绳子绕桑叶一周,然后把绳子拉直,测量绳子的长度,这就是桑叶的周长”。测量桑叶用到的“化曲为直”的方法,本不该出现在这节课上,但都属于测量周长的范畴。面对学生的提问,老师并没有随意地敷衍搪塞,而是在既定的教学目标上增加了学生动态生成的目标,合理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延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预先做足准备

教案预设,正如杜威所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就愈高。预设教案的成功依赖于教师累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往往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领会和把握教材旨意、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学情,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在教材基础上拓展超越,为生成做足准备。

学习二年级“统计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数据的收集、记录及整理,以下是“正”字记录方法的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课件出示几种水果)

师:你最喜欢吃什么?(生举手回答)

这么多喜欢吃香蕉的同学,我怎样知道有几人呢?(同桌讨论)

生1:用数数的方法。

生2:做一张统计表,喜欢的举手。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方法,然后补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用一些符号来记录,比如“正”。

接着教师让学生写下自己喜欢的水果,用多媒体依次展示,让学生用“正”字记录方法统计,最后师生共同合作填写一张完整的统计表。

片段二:

(多媒体播放马路上流动的车辆)

师:我想知道每种车各有多少辆,能用举手的方法统计吗?(不能了,因为车在流动)

生:我们可以用符号记录下来。

师:能用什么符号记录?

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想用☆,有的想用○,还有的想用“正”来记录。

师:请小组长下发统计表,然后用你刚才说的方法进行记录。

接下来,师播放多媒体,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记录,最后全班反馈,由于老师在制作多媒体时设置的车辆流动速度较快,很多学生的统计记录情况都不一致,特别是用☆等图形符号记录的小朋友,错误的较多。全班交流汇报好以后,教师继续提问。

师:比较一下,这3种符号,你更喜欢哪种?

生:我喜欢用“正”字。

师:你的想法正好和数学家想法一致,用“正”字记录,一起书空“正”字,想一想有什么好处?

生1:好统计,一个“正”字正好五笔。

师:那两个“正”是几笔?(10笔)三个“正”字呢?(15笔)

生2:“正”字好写,☆、○都很难画。

师:说得真不错,既然大家都认同用“正”字记录方便,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再来统计一次。

教师继续下面的教学。

对比两个案例,不难发现片段一的教师教学过程很顺利,却有强加给学生方法的意味。教师预设过度,没能抓住学生生成的萌芽,致使生成受到了极大限制。然而片段二的教学过程看上去没有那么顺利,但每位小朋友尝试了自己的方法,通过实践对比了“正”字记录方法与其他记录方法。两个教学片段,一个是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性预设,一个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预设。通过对比,可见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情精心设计预设对生成有重大影响。

三、预设留有空间

精心预设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若能形成弹性化方案,那么教师的课堂将是异彩纷呈的。所谓的弹性化方案,应该是一个粗略的形式,不要求过于具体和详实,要留足生成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如提出开放性问题,不局限于固定的答案,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等。但仅有空间是不够的,还要预留充足的时间孵化生成。

笔者执教的“分段”一课,其内容属于数学思维训练中的“植树问题”,难度相对较大。本课作为第一课时,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探索并初步体会间隔与间隔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在“植树问题”中,确定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情况,即两端种树,两端不种树,一端种一端不种,但教材只呈现了前两种情况,那么到底要不要研究第三种情况,在备课时组内产生了分歧。有的老师认为既然教材上没提到,就不用拓展,而有的老师认为一端种一端不种的现象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应该加以拓展。最后笔者把是否要研究的决定权交给了学生,学生需要,就拓展。于是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笔者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即小丁丁挂气球,在一根绳子上,每隔一段挂一个气球,4个气球怎么挂?课堂实践证明,学生能充分考虑到三种不同的情况。教学片段如下:

师:在一根绳子上挂气球,每隔一段距离挂一个气球,4个气球可以怎么挂?请用小圆片代替气球,纸条代替绳子,同桌合作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全班交流。

生1:● ● ● ●

生2:●●●●

生3:● ● ● ●

很显然,学生把三种情况都摆了出来,接下来就是对这三种挂法中段数和气球个数的研究。学生进一步用小圆片摆一摆进行探究,此时学生探究自己发现的问题,很有亲切感,参与热情也非常高。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唯有二者和谐共生,方能发挥出预设的作用,展现出生成的价值。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继承传统预设教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拘泥于预设,不过度预设,为生成提供孕育的时间和空间;不过度生成,随时准备运用教育机制处理生成,力求呈现出张弛有度、灵动生趣的课堂教学样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预设课堂教学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