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经济为主线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2023-06-21 05:30:35管志翔
商场现代化 2023年5期
关键词:南平经济发展

摘 要:从福建省范围来看,南平市经济发展表现欠佳。但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追求日益提高,这为生态优势显著,发展潜力巨大的南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的战略机遇。本文以《福建统计年鉴2022》和《南平统计年鉴2022》为依据,剖析南平市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粗线条勾勒南平市建设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南平;经济发展;生态发展

引言:南平位于福建西北部,俗称“闽北”,是福建开发最早的地区,是福建的文化源地和生态腹地。曾经是福建最发达地区之一,如今南平发展略慢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深入分析南平经济发展现状,探析发挥南平文化、生态潜力路径,对南平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

一、南平市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2022年《福建省统计年鉴》和《南平市统计年鉴》数据,南平市面积2.63万平方公里为全省之首;常住人口267万人、占全省6.4%,三明(248万人),居全省第8位;地区生产总值2117.58亿元、占全省4.4%,居全省第9位,2016-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7.3%,低于全省平均增速10.5%

1.区域人口特点

2022年末南平市拥有常住人口267万人,初步形成了从建阳、延平两区为核心的闽北城市群,但城市群发展面临人口集聚度低、人口净流出、城镇化率低等问题。

人口集聚度低,10个县(市、区)常住人口均未超过50万,而其中顺昌、光泽、松溪、政和四县人口还少于20万,人口的分散增加了经济发展成本和行政成本,限制了规模效益。

从人口方面看,南平市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67万人,与2021年末相比,常住人口减少1万人,变化幅度为-0.37%。2022年末南平市全市户籍人口315.15万人,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相比净流出48.15万人,是全省流出人口最多的设区市。

从城镇化水平来看,南平市城镇化率为60%,位列全省最末,低于全省平均城镇化率(69.7%)及全国平均城镇化率(64.7%)。毋庸讳言,南平市的城镇化水平偏低,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2.区域经济特点

南平市借助其独特的生态优势,发展出了特色鲜明的第一产业。但从总体来看南平市面临经济体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其经济发展现状,在区域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经济总量偏小。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南平市与省内其他设区市差距持续加大,几近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中的“独立梯队”。从人均GDP来看,2021年末南平市人均GDP为79310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8.0%,是全省唯一一个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0976元)的设区市。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任重道远。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从三大产业构成来看,南平市的三大产业构成为16.4:35.6:48,异于全省的5.9:46.8:47.2,南平市的第一、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第二产业比重的偏低。南平市素有“福建粮仓”之称,该结构符合当地发展特点,但问题在于南平市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而薄弱的第二产业或将成为其现代化建设的掣肘。

县域经济欠发达、发展不均衡。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延平、建阳两个市辖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就占全市总值的三分之一。南平市所辖县、市、区中地区生产总值最低的松溪县,其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延平区的五分之一。从人均GDP来看,仅有延平区、邵武市、武夷山市、光泽县的人均GDP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人均GDP最低的政和县,其人均GDP仅为福建、全国平均水平的51.9%、75.6%。

二、南平市发展现状的成因分析

1.自然地理原因

南平市地处福建省北部山区,山区面积广大,仅河流沿岸有狭窄平原,山间盆地、谷地沿河交替分布,南平市所辖十个县、市、区分散分布在沿河山间盆谷地中,受此影响,各城市间的沟通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且使得城市发展的空间变得极为有限,城市建设成本也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这也使南平市的交通建设成本和难度陡增,阻碍了南平市交通建设的发展。从公路方面看,截至2020年底南平市公路网密度为60.82公里/百平方公里,为福建省公路网密度最低的设区市,仅为福建省平均值的75%。从铁路方面看,南平市是福建省最早擁有铁路的设区市之一,全省两条铁路出省通道——鹰厦铁路和峰福铁路均过境南平市。两条普速铁路对南平经济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碍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两条普速铁路均为单线,等级低、运力小、运速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难以起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时隔近二十年后,合福高铁、南龙铁路、衢宁铁路分别于2015年、2018年、2020年相继建成通车,延宕了南平市的发展。

2.历史原因

(1) 具有时代特点的农业

南平市丰富而优质的农业资源为其带来了农业文明时代的辉煌,在改革开放以前,南平市地区生产总值一度位居全省前列。但受此影响,南平市的农业也留下了粗放型的小农经济、单一种植结构的计划经济的烙印。改革开放后,农业改革不断推进,粮食供销体制不断调整改革,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家取消了粮食定量供应,实行粮食开放政策,且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粮食短缺的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南平传统农业原有优势逐步削弱。

(2) 具有时代特点的工业

南平市工业的发展同样保留了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特点。地处福建腹地且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南平,是福建小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发展地区。在此期间,南平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1978年,南平域内乡以上工业1256个,产值达7.746亿元(1970年不变价),工业总产值甚至超过漳州、厦门、泉州。

但随着政策的调整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南平在小三线建设时期建立起的企业逐渐陷入困境,南平市工业发展也进入低谷,1978年至2017年的四十年中,在有统计数据的年份里,南平工业增速与福建工业平均增速相较,前者高于后者的仅有2008年、2011年,前者与后者持平的仅有2002年、2003年、2014年,其余年份前者均低于后者。

(3) 行政中心搬迁

新中国成立之后,南平市行政中心在1970年、1988年、2014年三次迁移,每一次行政中心搬迁都带来一定基础设施的空置以及新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20世纪70-80年代闽北地区最高领导机关的驻地——建阳行政公署大院,目前,院内大量房屋、土地未得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而随着行政中心的第三次搬遷而来的是南平市原政府大楼及众多独立办公单位办公楼的空置,以及新行政中心建设的高额建设成本和长达6年的建设周期,这无疑增加了南平市的财政负担。如今的行政中心,虽然在地理上位于南平市的中心地带,但经过多次的行政中心搬迁,人民群众对于行政中心的认同感、归属感弱。并且建阳区在南平市所辖十个县、市、区里,地区生产总值仅排第三,且与第四名差距不大,其辐射带动作用也较弱。

三、南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分析

在新发展阶段,发展质量的重要性尤为凸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文化、生态将走近发展的核心,这为南平市发挥发展潜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1.用好生态资源,推动城市发展

南平市经济发展虽碍于自然和现实的因素,表现欠佳,但其生态发展潜能巨大。对于一个生态良好而丘陵、山地占总面积77.5%的山区市而言,南平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南平在生态方面的比较优势,统筹推进现代化建设,协调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1) 推进第一产业绿色发展

在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增长,对农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绿色农产品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在此机遇下,南平市当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全力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释放农业发展潜力。

一方面,不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农产品质量、产量的不断提升。同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升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南平市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产品有697个,位居全省第一。在新发展阶段,南平市要继续加大力度,加强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培育建设,“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提质宣传推广力度,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三品一标”提升行动,以“三品一标”和“武夷山水”品牌为核心,推进区域内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全市现代农业市场竞争力。

(2) 全面推进现代工业,提升工业化水平

对南平而言,其发展大型重工业的条件较差,也与其绿色发展的主线向左。但工业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又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因而对于南平这样的山区市而言,可重点发展的生态密集型、文化密集型制造业以及工业服务业,打造工业新增长点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可以9个开发区为空间载体,充分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竹木制品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机电制造、新型轻纺、新型建材、氟新材料等重点优势产业的升级改造步伐,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促进先进制造业、数字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并以闽东北协同建设及福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城市协同发展战略,打造符合南平生态优势的配套型产业集群。

(3) 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具有分布灵活、就业容量大、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特点,在新发展时期,推进以文旅产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能在提振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吸引人才回流的同时,实现生态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从而实现南平市第三产业的提效转型。

当前南平市可以武夷山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带动点,擦亮“武夷旅游”与“水美城市”两大品牌,发展具有高附加值、高质量、知识型的现代生产与生活服务业,推动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同时,深化“生态银行”建设推广,聚焦发展绿色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等,推动绿色资源更好地转化为经济资源。

2.用好文化资源,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南平发展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首先,南平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南平作为福建省最早开发的地区,是闽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道文化、齐天大圣文化、太极文化的发源地,素有“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之称。历史上曾是全国重要的教育中心及雕版印刷中心,据方志及相关文献记载,至今仍有具体名称可靠的古书院达144所。拥有276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平在新发展阶段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让优秀传统文化再焕生机,让其成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次,南平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目前,南平拥有十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两处4A级、三处3A级、一处2A级红色旅游景区,以及大量待开发的红色资源区。将南平市境内的红色资源运用好,讲好红色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不仅能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的作用,也能推动红色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产生带动经济发展的积极效用。

最后,南平拥有丰富的工业文化资源。作为福建省小三线建设时期最重要的建设地区之一,保留了数量众多的20世纪工业文明遗存,如南平化工厂、南平造纸厂等。这些遗存是“三线精神”的重要载体,具有工业文明的遗存价值。因此,要积极推动南平市境内工业遗存认定工作,加强对具有价值的工业建筑的保护,结合南平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推动废弃工业园区创造性转化,例如建设工业文明博物馆,从而实现对南平境内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使其成为传播“三线精神”和工业文明的重要阵地。

推进形成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紧密结合、融合促进的文化发展格局,重塑文化“高地”。

3.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区位吸引力

南平所拥有的生态、文化资源属于潜力型资源,需要强大经济体量及人口体量,才能将“潜力”转换为“实力”。但目前南平人口大量流出,区域吸引力不足,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经济总量较低,生态、文化潜在资源转化为发展推动的条件,恰恰是南平所不具备的。在下一阶段中,南平可以通过两大路径,实现资源优势转化实现:

一方面,以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城市群发展,提升城市虹吸力。目前,南平各县、市、区总体上还处于分立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协同性较低。可以行政中心搬迁为契机,深入挖掘新區搬迁红利,以武夷新区为核心,加强中心城区建设,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增强中心城区的经济辐射作用,打造闽江上游城市群,增强人口吸引力。并探索复设“建州市”,增强区域凝聚力、区域知名度,推进人口集聚。在发展软环境优化之后,吸引南平流出人口回归,形成良性循环,带动南平经济持续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域外人口吸引、乡村人口进城、流出人口回归三大路径推动南平城市化建设。

另一方面,以交通条件改善为契机,促进区域协作发展。合福高铁、衢宁铁路、南三龙铁路的建设和南平港的复航,有力支撑了南平市交通水平的提升以及省内和跨省区经济交流合作。目前,武夷山机场迁建在即,昌福(厦)高铁、温武吉铁路、上浦高速建设纳入福建省“十四五”交通建设规划,南平交通水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有大幅提升。南平应抓住交通发展契机,更加积极地融入闽东北协同发展区、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协作区,进一步扩展协同发展的半径,在更大范围内吸引经济发展要素,推动南平市产业体系完善、优化、发展,将南平生态、文化优势更大程度上转化为实际的发展优势。

四、结语

从全省范围看,虽然南平目前经济发展情况不够理想,但发展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基础较好。在更加强调发展质量、更加强调“人”的要素的新发展阶段,南平所具备的在生态、文化的发展潜能将被更大程度的激发,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实践阵地,为全方位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

[2]南平市统计局.南平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

[3]南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平地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4]王蔷,丁延武,郭晓鸣.我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J].软科学,2021,35(01):115-119,133.

[5]中央党校第46期中青一班学员调研课题组,刘苏社.做好山水特色文章  探索绿色发展新路——福建省南平市践行“两山”理论的探索与实践[J].发展研究,2019(10):66-70.

[6]雷清.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 2016,62(06):115-120.

作者简介:管志翔(1998— ),男,汉族,福建浦城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南平经济发展
徐南平一行到晋中国家农高区调研
今日农业(2020年16期)2020-09-25 03:04:10
南平:妇联干部当好“五员”助力妇女脱贫增收
海峡姐妹(2020年6期)2020-07-25 01:26:04
改革开放初期,南平纺织厂女工在纺纱。
浅谈当代创新型社会的实践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43:27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24:45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20:33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5:55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27:50
基于CBERS数据的福建南平地质灾害动态遥感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