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存和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对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尤为重要,因而,写作教学历来备受重视。但诚如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所言:“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这个‘老大难’中的‘老大难’。”
真实的表达或者说表达要真实是最基本的写作伦理。然而,部分教师以“应试思维”“成人思维”主导教学,易忽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作文教学仅追求重结果的静态呈现,而在写作指导过程中忽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素养的要义,大多数学生只能人云亦云,说些空话套话,作为写作最基本要求的“我手写我心”成为一种奢望。
尽管作文教学必须摆脱“乱打乒乓”的局面,形成进阶提升的良性发展系统的理念已经越来越成为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实际状况是,初中写作教学依然呈现出无序、低效特征,序列化探索举步维艰,只看到初中作文总要求,缺少分阶段实施和进阶发展的写作支撑,学生思维和表达只能在碎片化的表层缓慢徘徊。
在写作评价时,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多处于缺失状态,单一的“学生写、教师评”的作文评价模式,让学生迷茫,让教师心累。
“育人视角下初中‘进阶写作教学’的实践探索”是我们针砭作文教学育人功能缺失、无序低效、评价方式单一等弊端所作的教改尝试,旨在通过科学的进阶式写作指导,达成学生写作素养和人格修养的共同提升。经过近20 年的探索,实验区域内的初中作文教学生态得以改善,学生对写作、对人生的态度更加积极,精神得以滋养,情感得以张扬,创新能力得以激发。
我们针对七年级学生依赖性强、思维直观,八年级学生心理敏感、形象思维活跃,九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初步形成、易产生焦虑情绪、思维开始向抽象演进的特点,编制了教学目标分阶段落实、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渐进式发展的“进阶式”作文训练谱系。以下为经过近20 年探索和完善,最终以专著形式确定的3个写作层级、14个写作模块和56个训练微点:
七年级基础层级作文教学进阶写作微点设置简表
我们关注学生发展的层级性、差异性和需求性,这里的56 个微点是按照读写融通的统编教材编排原则和拾级而上、螺旋上升的学生作文能力发展规律设置的,在本校和浙江、山东、河南、云南、新疆等地的20 多所学校进行实验,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成为提升语文成绩的一个重要抓手。学校学生在“读走天下”公众号发表了500多篇原创作文,其中50 多篇被《初中生世界》和《语文报》等报刊采用。不少地方的教师还将层级、微点作为研究课题,进行应用性深化研究,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写作责任意识,拓宽学生写作眼界,通过大量案例的积累与研讨,逐步形成了优化的“进阶式”写作教学路径,即“情境沉浸—目标展示—素手初写—支架搭建—微点升格—全篇写作”,并在反复推敲中形成了初中“进阶写作教学”范式,现以课例来做范式的直观呈现。
九年级微点18:“选材力量与美感;结构匀称与波澜”
【情境沉浸】
央视主持人大赛新闻类总决赛中有一道考核题特别精彩,它要求选手根据提供的两幅说话。第一幅只是整张图片的一部分,第二幅图才是完整的图片,而且内容基本上是对第一幅内容的反转(呈现视频和图片)。
【目标展示】
上面的视频及图片对写作有哪些启发?(投影)
第一,选材要能围绕文章中心,选出有力量与美感的材料。
第二,注意谋篇布局,使文章结构匀称,波澜起伏有吸引力。
【素手初写】
现在我们就以“倾听____的声音”为例,看看同学们在考场有限的时间中是如何进行材料选择和结构安排的。
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安排文章结构,形成文字提纲或者思维导图。小组交流,评议。
【支架搭建】
(1)关于选材——材料新奇有意味
中考作文题虽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即都围绕“成长”这一核心词,从四个范围斟酌命题:人与自己,人与别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考前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可围绕这四个母题搜集整理真实、新颖、有力量的素材。
(2)关于结构——骨格清奇非俗流
有了好的素材,文章就可能成功了一半;如果能把文章的结构安排好,那文章就有了可读性。写人叙事类散文结构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开头能开门见山;结尾呼应开头,用简洁有力的语言画龙点睛;段落清晰,使用适当的衔接语;巧妙使用插叙、补叙、悬念等手法,使文章情节有起伏;在写人叙事中,可适当穿插景物描写,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
【微点升格】
学生根据写作支架,尝试对“倾听____的声音”的选材、结构提纲与导图进行一次升格完善。教师选择不同层面的学生展示升格成果,鼓励质疑与诘难。
【全篇写作】
根据升格完善的提纲或者导图,将“倾听____的声音”写成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教学过程中,由基本写作微点——“选材与结构”切入,全部的思维与表达活动紧扣初中作文母题——“成长”加以展开,通过提供写作支架,帮助学生升格完善,再由微点训练,撬动全篇的写作,顺应了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由认识到运用的逻辑,在积累作文素养的同时厚植了人文情怀。
构建学习共同体,灵活运用现场反馈、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对学生写作素养进行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将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专业人员评价等相结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和写作素养提升。制订评价量表,借助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手法等系列评价指标,优化、整理和联结学习内容,反哺写作教学,提高写作目标的达成度,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和写作素养的提升,并以此来实现“人的发展”。以下为九年级感悟性训练的第20个微点——“语言准确与灵动;呈现规范与美好”的自我评价量表。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科育人成为大势所趋。我们要让“育人”回归写作教学实践,更具时代意义。“进阶”一词由美国学者于2004年在科学教育领域提出,我们把它引进初中写作教学,搭建起拾级而上、写作素养渐进提升的学科育人体系。可以说“育人”是根本指归,而“进阶”是有效创新策略,二者相得益彰。
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最终形成了3 个层级56 个微点的渐进式写作系统。它吸纳了国内外写作教学的最新成果,如过程化写作、微写作、创意写作、情境写作、任务驱动、思维导图、读写融通等,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情境创设、任务驱动、支架设定、资源整合、自主实践、成果呈现”的写作范式,助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
过去的作文评价主要由教师完成,方式单一,效果不佳。现在我们参照学生写作起点,设置不同的评判标准,形成包括多种文体在内的审题、立意、语言等系列评价量表,培养指向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施时着眼学生个体发展,对起点超前的学生提出思维与表达的优质化要求;对发展水平滞后的学生,采用“宽松评价法”和“亮点寻找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能力。我们还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相互评价结合起来,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评价,使得学生写作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大大增强。
从2003 年开始,我们就致力于初中作文教学研究,希望能改善作文教学中写作目的功利、育人功能淡化,写作教学无序、科学路径匮乏和写作主体缺失、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经过20 年研究和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科育人的理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待自然地融入,初中阶段长期流行的“小文人语篇”的影响有待努力革除,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