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救亡与舞蹈传播
——以全面抗战时期戴爱莲的舞蹈实践为例

2023-06-21 01:35贾萌萌
音乐传播 2023年2期
关键词:抗战舞蹈

■ 贾萌萌

1937年,“七七事变”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在国家危难之时、民族存亡之际,舞蹈家戴爱莲心系祖国,从英国返回,并充分利用自己的艺术技能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她的舞蹈创作、舞蹈演出,不仅在宣传抗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促进了中国舞蹈事业的长足发展。不过,以戴爱莲在全面抗战时期的舞蹈实践为中心来探讨抗战救亡与舞蹈传播的学术成果,目前还为数甚少,所见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抗战时期重庆、桂林等地的舞蹈活动,(1)参见张甲泽:《抗战时期重庆地区舞蹈活动社会功用及艺术贡献研究》,《池州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张甲泽:《舞蹈宣传与动员抗战活动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滁州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张晓霞:《“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的重庆岁月》,《红岩春秋》2020年第7期;黄伟林:《戴爱莲与哑子背疯——抗战桂林文化城系列论文之六》,《贺州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彭小希、龙红:《抗战时期重庆地区舞蹈艺术发展述论》,《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年第2期;覃国康:《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舞蹈活动》,载李建平、张中良主编《抗战文化研究》第3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等等。其中虽有涉及戴爱莲的,但也未将之置于抗战的大背景下进行系统性、专题性的研究,另外也有从戴爱莲舞蹈的创作、价值、特征等方面进行探讨的。(2)参见张望洋:《论戴爱莲“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的“寻根意识”——从80年代“寻根文学”谈起》,《尚舞》2022年第9期;陈丽文:《戴爱莲与重庆育才学校的舞蹈教育》,《生活教育》2021年第6期;王宇坤:《浅析抗战舞蹈中的艺术特色及其价值——以戴爱莲为例》,《尚舞》2021年第2期;黄雨微:《浅析吴晓邦和戴爱莲的舞蹈历史价值》,《当代音乐》2018年第11期;等等。鉴于戴爱莲这一时期的舞蹈实践无论是在宣传救亡、支援抗战方面,还是在推动舞蹈传播与发展方面均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有关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梳理和探究的。

一、心系祖国:早期的舞蹈寻根与支援抗战

戴爱莲生于1916年,祖籍广东新会,生长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西班牙港的一个华侨家庭。她14岁时赴英国学习舞蹈,先后师从安东·道林(Anton Dolin)、鲁道夫·拉班(Rudolf Laban)、玛丽·魏格曼(Mary Wigman)等名家,艺术造诣不断深化,由此开启了辉煌的舞蹈生涯。作为著名的舞蹈艺术家、教育家,她在中国舞蹈界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有“中国舞蹈之母”的美誉。

(一)热爱中国文化,

发展民族舞蹈

戴爱莲最初专门研究芭蕾舞,后来对现代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兼学现代舞。她在英国各地参加表演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欧洲的批评家认为她属于那种相当罕见的艺人。

戴爱莲的家族侨居西印度群岛已达四代之久,所以她从小不但不会讲普通话,就连祖籍地的广东话也不会说。但是,她深知自己的根在中国,对中国文化无比热爱,对祖国充满了向往。在英国时,她看过日本舞蹈、印度舞蹈等,但是却没有看到过中国舞蹈,因此深感民族自尊心受创。为增加对祖国的了解,她经常到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阅读英文版《中国历史》等与中国相关的书籍,借此了解中国文化并寻找中国舞蹈。在此基础上,1936年,她以杨贵妃这一她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为中心,编创了独舞《杨贵妃》。不过,有人说这个节目还不像是中国的舞蹈,这更促使她想回到祖国寻根,找到真正的中国舞。(3)参见高度、黄奕华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口述史(第一册)》,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年版,第55页。归国后,她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这次回到祖国的目的,是希望能专心研究中国古代舞蹈与戏剧,运用西洋舞蹈的理论与技术,创造中国现代舞蹈,以表现中国民族的生活,同时并将它介绍到民间去。”(4)《戴爱莲访问记》,《时事新报》(重庆)1941年5月6日第3版。由此可见,发展民族舞蹈的强烈愿望是她归国的一个重要动机。

(二)心系祖国危亡,

参加援华活动

抗战全面爆发后,面对民族危机,社会各界、各阶层踊跃投入支援祖国的洪流之中。身处异国的戴爱莲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援战活动,为故土分忧解难。比如为了宣传,她曾在“电台作电传广播的表演,复在我驻外大使馆、剑桥大学、凤凰戏院等表演”(5)《戴爱莲女士小史》,《时事新报》(重庆)1941年5月7日第4版。,当时国外舆论纷纷赞美她为中国舞蹈界的奇异人才。她还曾协助“英国援华协会”的各种慈善筹款活动,其间,她的舞蹈艺术也极受好评。

最值得一提的是,戴爱莲参加了为“保卫中国同盟”募集资金的义演活动。“保卫中国同盟”是1938年6月由宋庆龄发起成立的国际统一战线组织,致力于宣传中国抗战、争取国际援助。1938年,宋庆龄领导该同盟组织义演,戴爱莲就多次参加了“援华运动委员会”在伦敦为该同盟筹募资金的演出。为此,她还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精神的《警醒》《前进》等舞蹈,将舞蹈作为武器,用肢体语言呐喊,以艺术演出的方式为支援抗战贡献力量。她在得知捐款被送到了由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之后,“第一次为自己能为祖国的抵抗运动贡献绵薄力量而感到由衷的欣慰”(6)江东:《舞人纪:绰约舞芳华》,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0年版,第22页。。也正因如此,她与宋庆龄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还曾表示遇到宋庆龄这一伟大的中国女性是她一生中的幸事之一。心系祖国危亡的她,最终于1939年9月踏上了魂牵梦萦的归国之路。她说自己迫切想要回到中国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家危亡,而中国人民正在觉醒,我要投身到抗击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二是我爱中国传统文化,我要寻找我梦寐以求的中国舞蹈。”(7)戴爱莲口述,罗斌、吴静姝记录整理《戴爱莲:我的艺术与生活》,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参与抗战救亡、发展中国舞蹈,这两个志愿显示出她对祖国的赤诚和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体现了她强烈的爱国精神及民族情感。

二、募捐义演:归国后的舞蹈表演与抗战宣传动员

1940年春,戴爱莲历经艰辛抵达香港,之后又到了桂林、重庆等地,以满腔热血投身到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她坚持发挥自身优势,以艺抗战,将舞蹈作为有力的武器,积极筹募抗战资金、加强抗战宣传,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做奉献。

(一)筹募抗战资金

抗战时期,许多社会组织、团体抑或个人纷纷组织募捐义演活动,将所筹资金用于支援军需、助医助学、扶危助难等事业。1940年10月18日,宋庆龄领导下的“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组织了一场音乐舞蹈会,目的在于救济战争中的孤儿。宋庆龄邀请刚抵达香港不久的戴爱莲参加此次义演,戴爱莲欣然允诺,表示“为抗日出力,是每一个中国人分内的事情。我责无旁贷”(8)戴爱莲口述,罗斌、吴静姝记录整理《戴爱莲:我的艺术与生活》,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此次演出除戴爱莲外,还有男低音歌唱家斯义桂等著名人士参与,节目体裁包括单人舞、现代舞、独唱、长笛独奏、四重奏等。这些近代以来的新型娱乐方式往往能引发观者兴趣,促使筹募资金的活动顺利开展。此次演出无论从表演还是从募捐项目来看都非常成功,最后统计的净收入为3685.35元,全部用作该同盟的“战争孤儿基金”。(9)中国福利会编《保卫中国同盟通讯(中)》,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13年版,第229页。1941年1月22日,戴爱莲再次参加“保卫中国同盟”为援助国际和平医院及帮助被战火毁坏的昆明惠滇医院重建所组织的募捐音乐舞蹈会,参加演出者还有斯义桂及冯显聪领导的中华歌咏班。此次义演活动募得资金4500元,全部捐赠给这两家医院。(10)盛永华主编《宋庆龄年谱 1893—1981(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95页。演出中,戴爱莲表演的舞蹈《进行曲》《东江》《拾穗女》等再次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香港沦陷后,戴爱莲辗转来到战时“陪都”重庆。居渝期间,她也积极参与募捐义演活动。比如1944年4月14日,为援助受灾的湖南,“保卫中国同盟”在宋庆龄主持下组织义演募捐活动,“特约舞蹈家戴爱莲女士及中国舞蹈艺术社与斯义桂教授、中华交响乐团……假国泰大戏院表演音乐舞蹈”(11)《孙夫人主持筹赈湘灾》,《新华日报》1944年4月7日第2版。。该次活动由重庆市市长贺耀祖的夫人主持,宋庆龄、周恩来、邓颖超等观看演出。(12)《中国福利会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福利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页。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净得459648元法币,由湖南省政府驻渝办事处转汇回湘。(13)参见仝妍:《现代性与大众化——中国现当代舞蹈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96页。应该说,在募资过程中,戴爱莲的舞蹈演出发挥了积极作用。同年10月,私立育才学校为从自中原及湘桂战场内移的难童中选拔具有特殊才能者加以适宜的培养,使之将来成为有用之材,急需筹措教养经费,“以其所得,尽作增加难生之用,估计所入,多则可收十八名,少亦可收十四名”(14)《关于重庆私立育才学校公演募捐的呈、函、指令》(1944年10月),重庆市档案馆藏,档号:0053-0013-00105-0300-359-000。。为此,“爰请舞蹈家戴爱莲先生领导,由中国舞蹈艺术社及本校音乐组合作,定于十一月三日至七日晚八时,在黄家垭口抗建堂举行舞蹈音乐会”(15)《私立育才学校关于鼎力倡导举行舞蹈音乐会筹募增加难童学生经费的函》(1944年10月23日),重庆档案馆藏,档号:0235-0001-00122-0000-155-000。。该次舞蹈演出共有九个节目,戴爱莲和中国舞蹈艺术社的几位艺术家演出都非常卖力。此次义演成功筹募到了一定的资金,除开支外,净余245802元(16)《私立育才学校关于报送举行舞蹈、音乐之经济收支情形上重庆市社会局的呈附:收支计算书》(1944年12月),重庆市档案馆藏,档号:00600001006920300027(原号如此)。,给抢救难童、为国储才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持,也可见舞蹈演出所蕴含的力量。

(二)宣传抗战救亡

在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深的历史时期,任何的演出活动都不能独立于抗战宣传与观众心理需求之外。因此,全面抗战时期的募捐义演活动应该说都与抗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舞蹈同戏剧、话剧、电影等体裁一样具有较强的渲染力,能够起到强大的宣传、启示、鼓舞作用,产生较明显的社会影响。1941年,戴爱莲创作的现代舞《东江》在香港问世,该作品是她根据当时的一篇真实报道所作,描写东江上一个平凡的船家姑娘的和平生活被日军的轰炸破坏,“运用了许多很有力感和质感的现代舞动作,观看过的人无不拍手称赞”(17)吴文科主笔《20世纪的中国·文学艺术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6页。。戴爱莲在当年1月22日参加“保卫中国同盟”组织的募捐义演活动时表演了这一舞蹈,她以动人的舞姿控诉了日本法西斯的罪行,激起观众对国家现状的思考,鼓动抗战的情绪,通过情感共鸣起到了教育和警醒的作用,由此实现了强有力的抗战宣传。另外,在这次募捐义演中,戴爱莲还表演了《进行曲》,这是她1935年开始学习现代舞时创作的,表现了中国游击队员的英姿。宋庆龄为增强演出效果,还亲自为戴爱莲设计了服装。(18)中国福利会主编,沈海平编著《宋庆龄与她的慈善事业》,中国中福会出版社2018年版,第168页。该作品彰显了中国人民为独立而战的决心和朝气,有助于促进民族认同、激发民族精神,在鼓励大家坚持抗战方面颇有价值。

图1 戴爱莲《思乡曲》化妆照(《艺新画报》1945年第3期)

1941年5月,戴爱莲还参加了中华交响乐团举行的“周年纪念公演响应募债音乐舞蹈大会”。5月5日下午,在该乐团招待新闻界大会上,戴爱莲进行了自我介绍,她“以英语致辞,畅述对于舞蹈之感想,并对此次在国泰表演之节目,作一简单之说明”(19)《交响乐团举行周年纪念公演响应募债》,《中央日报》1941年5月6日第3版。。此次音乐舞蹈大会于7、8两日晚间8时举行,“假国泰大戏院……响应劝募战时公债运动,将全部收入,移购公债”(20)《中华交响乐团周年纪念演奏》,《时事新报》(重庆)1941年5月6日第3版。。此次演出的音乐节目有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及勃拉姆斯D大调协奏曲等,均由马思聪担任小提琴独奏;舞蹈部分则由戴爱莲演出,节目有《塞外舞曲》《思乡曲》《警醒》《拾穗女》《森林神女》等。值得指出的是,这些舞蹈节目均是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作品,其中《思乡曲》是戴爱莲根据马思聪的《绥远组曲》创作的,当时亦由马思聪亲自为她伴奏,“表现了一位绥远妇女因日军的侵略而家破子亡,背井离乡,到处流浪的凄惨境遇”(21)仝妍:《现代性与大众化——中国现当代舞蹈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6页。,作品“诉说时代的情感,但却用幽(优)美的线条、轻微的低诉来表现”(22)《从舞蹈艺术谈到戴爱莲和吴晓邦的舞》,《新闻报》1947年2月10日第11版。,通过哀怨而又不失节制的肢体动作传达了战乱中妇女的悲伤。

三、艺术成就:舞蹈传播实践及社会影响

戴爱莲回国后,集中大量精力搜集中国固有的舞蹈艺术资料,积极从事舞蹈编创、参与各种舞蹈实践,其创作和表演造诣均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在促进舞蹈传播、发展舞蹈教育等方面也有不容忽视的历史贡献。

(一)进行舞蹈创作,

参与舞蹈实践

戴爱莲1940年归国后,“除拟对中国舞蹈艺术,再求深造外,并拟创造各种新式之舞蹈步伐,以期表现新兴中国之新精神云”(23)《戴爱莲女士之舞姿》,《大公报》(香港)1940年3月31日第6版。。她致力于创新属于中国的民族舞蹈,“把在不列颠所接受来的养料,在祖国的土地上开出花朵来”(24)钟洛:《戴爱莲和她底(的)舞蹈——以此迎接戴爱莲女士归国》,《妇女(上海1945)》1947年第2卷第8期。。早年在英国学习时,她已经创作出一些舞蹈作品,如《警醒》《垂柳》等;归国后,面对山河破碎、人民困苦,她更是用艺术化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心声,并认为“舞蹈要普遍给民众,那是应该采取大众生活上的表现,以形象简明化”(25)戴爱莲讲,冯亦代译《舞蹈散论》,《歌剧研究与舞蹈》1943年第1期。。因此,她此时在舞蹈创作上,是坚定地以中国的舞步贴近中国人民的生活及其喜怒哀乐的。丹纳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26)参见郑君里:《角色的诞生》,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8页。。这一时期,抗战救亡是时代主题,所以戴爱莲的新作品也与这一主题息息相关,如《思乡曲》《东江》《游击队的故事》《卖》《空袭》等都很有代表性。同时,她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把西方舞蹈艺术元素与中国舞蹈传统进行了有机结合,如备受好评的《东江》“运用了许多很有力量感和质感的现代舞动作”(27)冯双白:《中国现当代舞蹈史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页。。又如她的另一个舞蹈作品《思乡曲》,采用了中国新古典风格,运用了昆曲中的舞蹈动作,将戏曲中的长袖变成了舞蹈中的手帕,再结合西方现代舞的某些创作方法,让许多观众每次观看这个舞蹈时都会同情到流泪,可见其艺术水平之高超。(28)同上。1945年,戴爱莲又接触到了延安的秧歌剧,随之创编秧歌剧《朱大嫂送鸡蛋》。此后,她又赴广西、西康、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采集舞蹈素材,研究中国的边疆舞蹈,并创作了《嘉戎酒会》《瑶人之鼓》《巴安弦子》《青春舞曲》等,进一步打开了民族舞蹈的宝库。

图2 戴爱莲演出《嘉戎酒会》《瑶人之鼓》《青春舞曲》时的摄影(《艺文画报》1947年第2卷第5期)

在创作舞蹈的同时,戴爱莲始终积极参与舞蹈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宣传舞蹈、促进舞蹈传播。在全面抗战时期,她参与的许多募捐义演活动不仅起到了积极宣传抗战、筹措抗战物资、进行战时动员的作用,也在文化艺术领域促进了舞蹈的发展,在抗战舞蹈运动乃至抗战文艺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此,1941年6月在重庆抗建堂举行的“新舞蹈表演会”值得一提——戴爱莲、吴晓邦、盛婕三位舞蹈家以努力创造新的中国民族舞蹈为目的首次联合登台。此次表演会共有十一个节目,包括《思乡曲》《血债》《出征》《传递情报者》《合力》等,这些新的舞蹈作品给当时重庆的观众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被文艺界誉为“民族新舞蹈的代表”。当时署名“洛名”的作者在评论文章中称:“民族舞蹈,现在由少(量)的中国舞蹈艺术家在不断努力中,创造、建立……新的舞蹈在‘不断的努力、创造’中,一定是有它光辉灿烂的前程,与我们的新中国的前程一样地向前迈进。”(29)洛名:《关于新舞蹈表演》,《新华日报》1941年6月19日第2版。此次演出在舞蹈传播史上或许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中国现代舞先驱们的联合演出使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更加深入民心,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化”的舞蹈的普及与交流,为中国舞蹈艺术的长远发展增添了很多动力。

有学者评价说,戴爱莲“是西方现代舞蹈与中国舞蹈之间架设桥梁的艺术工程师”(30)冯双白:《中国现当代舞蹈史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给予她的舞蹈创作以充分的肯定。从她的舞蹈艺术创作与传播实践来看,她确实卓有成效地进行了中西舞蹈有机结合的尝试,促进了中国舞蹈的长足发展。

(二)倾心舞蹈教育,培育舞蹈人才

戴爱莲在归国不久后就开始从事舞蹈教育工作。她将在西方学习的舞蹈艺术,包括芭蕾舞教学体系、现代舞技巧等传授给国内的学生,翻开了中国舞蹈教育事业新的一页。当时,她在宋庆龄的介绍下,在重庆见到了周恩来,并向周恩来表达了想去延安参加抗战的想法。周恩来认为大后方更需要她,于是她便留在重庆进行文艺抗战工作。(31)参见周毅:《跃动的音符》,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页。1942年,她应聘成为重庆国立歌剧学校舞蹈系的创系主任,从此开始有了国内的正规“科班生”(之前所教的都是业余学生)。她后来对第一次给“科班生”上课的情形回忆道:“一开始我用了整整五个月教基础课,有芭蕾舞和现代舞基本训练。五个月后我开始为学生编舞。”(32)戴爱莲口述,罗斌、吴静姝记录整理《戴爱莲:我的艺术与生活》,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从中可见她教学之用心、负责。后来由于种种限制,她离开了国立歌剧学校,于1943年2月应聘成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戏剧系的舞蹈教授,有黄子龙、隆徵丘等人跟随她来到该校继续学习。此外,他们还在这里组织了舞蹈研究协会,自行创作并改编了许多中国题材的舞蹈,且以协会的名义而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名义在重庆进行过几次舞蹈演出,效果甚佳。1944年,戴爱莲还与高梓女士在重庆青木关合办暑期舞蹈讲习会,“上课期间有六个星期,总共有六十几个学员”(33)《戴爱莲与中国的新舞蹈运动》,《艺文画报》1947年第2卷第5期。,利用学生的暑假空闲时间加强对舞蹈演员的培养,促进了舞蹈教育的大众化。

1944年秋天,戴爱莲接受陶行知的邀请,到育才学校担任舞蹈组主任。该舞蹈组不仅有育才的学生以及一直跟随戴爱莲学习的隆徵丘、黄子龙等,还有由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转到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成为她学生的彭松。(34)《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四川卷》,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403页。戴爱莲决定去育才学校,是因为她经过在国立歌剧学校、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舞蹈教学实践,认为“要成为一个舞蹈家,必须在年纪小的时候就要开始训练”(35)戴爱莲:《我在育才的日子》,载张和松、孙朝云主编《难忘的育才》,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48页。,而育才学校正是选拔具有特殊才能且年龄较小的儿童的地方。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她从儿童抓起发展中国舞蹈的意愿十分坚定。1944年11月,育才学校的舞蹈音乐会在抗建堂演出,“育才的几位年轻的朋友在悦耳的旋律中,拨动着人们的情绪,引起每一(名)听众心灵的共鸣”(36)《育才的音乐舞蹈会》,《新华日报》1944年11月5日第3版。。从相关资料反映的演出情况及观众的反应来看,育才学校的舞蹈音乐会非常成功,这也说明育才学校的舞蹈教育卓有成效。戴爱莲的学生曾这样描写她:“她只要认为这个学生值得培养,她是不收一分钱的,而且还要解决他生活的问题、学习的问题。”(37)刘青弋:《刘青弋文集3:魂兮舞兮——舞评舞论集之二(2004—2012)》,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版,第344页。由此可见戴爱莲在为国家培养舞蹈人才方面的倾心竭力和一心一意。

结 语

戴爱莲虽曾久居海外,但心系祖国,对故土充满了向往。她在英国伦敦学习舞蹈之时就时刻关注着祖国,努力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并想要发展中国的现代舞蹈。抗日战争爆发后,她积极参加各种援华活动,为国家出力。全面抗战时期,她毅然回国,投身到民族解放事业当中,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文艺抗战大军中以舞报国,积极参与义演,筹募资金、宣传救亡,同时也借此唤起更广大民众更浓烈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贡献力量。在投身抗战救亡活动的同时,她还致力于舞蹈传播:她积极进行舞蹈创作,参与舞蹈实践,推动舞蹈的内外交流和普及。此外,她还特别关注舞蹈教育,以教师身份坚持参与舞蹈教育事业,培育舞蹈人才,弘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促进中国舞蹈传播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猜你喜欢
抗战舞蹈
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我和舞蹈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抗战风骨不可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