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社会翻译学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3-06-20 15:32:19陈思思陈驰
文化产业 2023年36期
关键词:译者聚类研究

陈思思?陈驰

现旨在通过对中国知网CSSCI数据库收录的核心期刊在2013年至2023年间刊载的社会翻译学研究论文进行综合分析,利用CiteSpace工具构建知识图谱,全面揭示社会翻译学研究领域的现状和热点演进情况。研究目的是深入了解社会翻译学研究的趋势与发展动向,为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社会翻译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翻译、翻译研究、翻译学、价值、创新能力和译者五大主题。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社会翻译学的研究群体逐渐壮大,研究领域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研究方法千篇一律、部分概念模糊、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等。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对社会翻译学研究领域的深入挖掘,拓展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内容,提高研究质量。

社会和翻译的关系备受学术界关注。社会翻译学研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加深了人们对社会和翻译之间关系的认识。学术界普遍认为,1972年翻译学家詹姆斯·霍姆斯(James S. Holmes)《翻译研究名与实》的发表标志着翻译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确立。随着我国引入社会翻译学,中山大学的李满江教授(2007)最先在《中国翻译》上介绍相关概念和理论模式。21世纪以来,社会翻译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与社会学、政治学、语言学、国际关系学、人类学、传播学等学科广泛交叉融合,并不断革新研究方法,在文化转化和跨文化交流、数字化和社会权利、政治和社会权力、身份认同和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

进入21世纪,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速,跨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社会翻译学在促进文化转化和跨文化交流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频繁地跨越国界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文化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媒介,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至关重要,因此社会翻译学进一步促进了有效的跨文化互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多元化进程的加速,多元文化共存问题促使社会翻译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人们对社会与翻译关系的认知不断加深。鉴于此,本文着眼于社会翻译学研究的国际视野,梳理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勾勒了近十年的研究图景;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研究前沿,论述了其对翻译学发展产生的影响,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基于文献计量法,借助Citespace6.2.R4(64-bit)软件对中国知网CSSCI数据库中2013—2023年间国内社会翻译学研究文献的发文量、学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网络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利用Excel软件制作图表,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近十年国内社会翻译学有何进展?

第二,近十年国内社会翻译学有何热点?

第三,近十年国内社会翻译学的主要学者和研究机构是谁?

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论文,为最大限度保障文献的全面性,在2023年8月8日以“翻译社会”“社会翻译”“CSSCI”为检索条件,以2013—2023年为检索时间范围,共检索到611篇相关文献,剔除咨询类等无效文献后,最终得出609篇文献。

计量结果与可视化分析

研究人员

使用Citespace对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出图1。在图1中,节点越大表明学者的发文量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学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不同颜色的连线表示学者之间第一次合作的时间,图谱底端彩虹渐变轴中的十种颜色代表2013—2023年。其中,最左侧的灰色代表2013年,依次渐变过渡,最右端的红色代表2023年。通过普赖斯定律计算公式(M=0.749*),可计算得出发文量达到3篇即可认定为社会翻译学研究核心作者。图1识别出的团队共同组成了社会翻译学研究领域的主力军,社会翻译学研究领域的高产者有蓝红军(14)、傅敬民(8)、许钧(7)、周领顺(6)、吕世生(6)、方梦之(5)、冯全功(5)、任东升(5)、仲伟合(4)、刘晓峰(4)、廖七一(3)、汪宝荣(3)、刘云虹(3)、胡显耀(3)以及彭勇穗(3)。

研究机构

通过CiteSpace对社会翻译学研究机构进行统计发现,发文最多的机构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3篇)。通过普赖斯定律计算公式可知,核心机构的发文量最少为3.6篇。根据取整原则,机构发文量达到4篇即可认定为国内社会翻译学研究核心机构。排在第一的机构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发文量为23篇,其是国内最早获批的翻译本科教育试点高校。排在第二的机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发文量为11篇,其设有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并创办了Interpreting and Society国际期刊。排名第三的机构是上海大学,发文量为10篇,其不仅创办了《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等刊物,还承办了《上海翻译》期刊。

关键词聚类

关键词字体越大表示其出现的频率越高。图谱以“社会翻译”为研究主题,关键词纵横交错,基于对数似然率算法进行关键词聚类(见图2),可得到6个方面的聚类。在图2中,聚类模块值(Q值)为0.844,大于0.3;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为0.983,大于0.5。这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具有说服力。

图2显示,#0翻译聚类下提出的特征词有翻译、严复、社会主义、范式和《马藏》等。孔令翠和曹进基于跨文化理念对《共产党宣言》译本中的术语起源和演变进行了总结归纳,指出术语概念外延极大地推动了《共产党宣言》的中国化。吕世生从社会历史语境出发,对严复的翻译思想和实践进行了社会历史解读,阐明了“信”“达”“雅”的内在联系。雷炳浩和马会娟则利用胡适档案、日记、书信等材料从三个方面梳理了胡适与民国时期中华文化外译活动的关系,揭示了其文化外译活动的意义。徐敏慧强调翻译社会学是利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拓展和深化翻译研究领域,就研究方法而言,翻译社会学在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收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解释翻译现象,回答了之前的翻译研究范式不能给出满意答复的一些问题。

#1翻译研究聚类下提出的特征词有翻译研究、演绎伦理、伦理、翻译活动、中国等。邢杰等回顾了翻译社会学发展二十年来的国内外文献,提出追本溯源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翻译现象的本质,透彻把握理论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运用社会学理论解释翻译现象,正确运用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挖掘翻译现象的内在规律。因此,翻译社会学的未来研究应该注重理论探索和方法创新,不断深化对翻译现象的认识,为翻译研究提供更加科学、系统、深入的分析和解释。《数字化时代的翻译》探索了数字化时代的翻译现象及数字技术对翻译的影响,并阐释数字革命的本质。王少爽指出该书旨在探讨数字化时代对翻译行业的影响,剖析数字技术对社会、文化及政治的影响,以及数字化时代翻译活动的变化和译者面临的挑战。

#2翻译学聚类下提出的特征词有翻译学、译介、社会学、传播和翻译家等。蓝红军总结了30年来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成绩,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四条建议:重视学科功能、扩展理论资源、革新本体观念和强化学派意识。任东升和高玉霞从社会学理论出发,探讨了翻译生产的社会机制和制度化趋势,提出翻译制度化是翻译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这种趋势虽然有利于翻译的集约化生产,能保证译本的权威性,但也可能限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导致译本僵化。因此,翻译行业需要在保证译本权威性的同时注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鼓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高译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此外,翻译行业还需要加强对译者的培训和管理,提高译者的专业素养和翻译水平,以适应翻译制度化的趋势。

#3价值聚类下提出的特征词有价值、翻译实践、翻译教育、翻译批评、中译外等。覃江华通过对翻译理论的重估和反思,提出其主要价值在于描述、解释和预测功能。黄友义认为,翻译教育应受到重视,未来,翻译实践要根据社会需求作出积极的响应。岳中生提出应对同语种的多译本现象予以关注,通过翻译立法、颁布行业规范和借鉴他国优秀实践经验规范复译活动。

#4创新能力聚类下提出的特征词有翻译策略、启示等。蒋开召和刘略昌提出了意译、创译和不译的翻译策略;同时,也强调了法律翻译具有严谨性,提出译者应在翻译实践中进行反复探索,力求译文准确地传达源语词语的多层意义。

#5译者聚类下提出的特征词有翻译、五四时期、译者等。辛广勤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翻译研究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各种“转向”,如语言转向和文化转向;并提出翻译研究需要推动伦理转向,研讨各种文本翻译中所涉及的可能伤害及益处。

本文回顾了近十年(2013—2023年)国内社会翻译学的整体发展特点,包括发文趋势、核心研究人员、核心研究机构和关键词聚类分析等。研究发现,近十年来,社会翻译学研究已形成翻译、翻译研究、翻译学、价值、创新能力和译者五大热点研究主题。

总之,国内社会翻译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研究方法千篇一律、部分概念模糊、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因此,国内社会翻译学的研究领域和范式亟待延伸。需要指出的是,社会翻译学有许多令人期待的发展方向和展望。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翻译学相关研究涉及数字化与技术创新、跨文化合作与交流、文化认同与身份等领域。总之,社会翻译学在未来将深入研究翻译与社会关系等方面,以期为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翻译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提供参考。

2023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文+来黔留学生培养模式”(课题编号:2023077);2022年贵州省级“金课”课题“线下一流课程《中华礼仪》”(课题编号:86);2022年贵州民族大学本科教学研究课题“《中华礼仪》名师及团队”(课题编号:GZMUKCSZ202202)。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译者聚类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电子测试(2017年15期)2017-12-18 07:19:27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