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2023-06-20 15:32:19李羽微
文化产业 2023年36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大会诗词

李羽微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诗词大会》是文化传承与价值传递充分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有力对接的时代产物,具有文化传承主体专业化、文化传播内容丰富、文化传播渠道多元化等突出优势,能够给人们带来文化盛宴,促进文化的交流、传播与创新发展,增强全民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化表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新时代下,信息传播、文化传承方式呈现多元发展态势,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从中汲取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经验,可以为其他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承与创新化表达提供新思路。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设置及开办情况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竞技类电视综艺节目,在形式上糅合了真人秀、综艺等元素,节目组以海选的方式从全国选取一百位诗词达人共同参与节目录制,在竞技之中穿插播放参赛者的个人故事与经历,使节目既具有严肃性,也保持了特有的鲜活性,吸引了一大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赛制以擂主争霸赛和个人追逐赛为主,通过一对多、点对面的多维比拼以及一对一的单线PK形式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在之后几季节目中,《中国诗词大会》还在赛制上进行了升级与创新,如第二季增加了“飞花令”,第三季增设了超级“飞花令”等环节,使比赛更加具有趣味性。

《中国诗词大会》自播放以来,吸引了一大批诗词爱好者的关注,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了人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中国诗词大会》的优势

文化传播主体专业化

《中国诗词大会》文化传承与传播主体由富有文学底蕴、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主持人、专家学者构成。正是在这些优秀传播主体的共同推动下,节目才能“出圈”,并收获一片好评。

主持人巧妙地将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在开场白、串词以及结束语中引经据典,融入各种诗词典故,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渗透,向观众展现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节目组设立了专家点评环节,邀请如康震、郦波、王立群等知名人物作为点评嘉宾,发挥其作为观众意见传达者的重要作用。他们从文化传播受众的角度对诗词进行解读与分析,力求对参赛选手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为观众答疑解惑,使观众和选手加深了对中国诗词的理解。

素人选手是主要参与者,该节目对选手职业、学历、年龄以及知识水平等的要求较少,大大激发了诗词爱好者的热情与兴趣,拉近了诗词文化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促进了诗词文化在社会群体中的广泛传播。

文化传播内容丰富

《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传播既注重诗词本身的文化价值传承,也注重其所蕴含的价值观传递。诗词按照内容、风格及思想情感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山水田园类诗词。该类诗词多表现古人热爱生活、勤于劳作的质朴情感。代表诗人有王维、陶渊明以及孟浩然。例如,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达了作者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爱春,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诗中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第二,边塞羁旅诗词。该类诗词多彰显爱国主义情怀,慷慨激昂,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例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用汉代名将李广喻指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第三,送别怀远诗词。该类诗词歌颂友谊的珍贵。例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作者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第四,思亲怀乡诗词。该类诗词多描写亲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例如,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既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又写出了天下游子思乡的共同情感。

第五,相思诗词。例如,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便是借咏物而寄相思,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第六,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诗词上承古典诗词家国情怀、恢宏气质,下启现代文学现实关怀、百姓视角,意境极其高远,内涵极为丰富。例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到长城非好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反映了毛泽东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境界。

文化传播渠道多元化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主要通过电视、短视频等媒体平台进行文化传播,形成了新旧媒体交融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具有广泛、深远和持久的影响力。《中国诗词大会》依托电视这一传播媒介,充分利用电视声画合一的优势将诗词朗诵、背景音乐、选手答题以及画面联动整合在一起,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此外,节目不拘泥于单一的传播形式,善于运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造势,将其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剪辑成短视频发布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充分发挥出新媒体优势,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从而实现了多平台、全方位、多元化、非线性的传播。

《中国诗词大会》的传播特色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和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中国诗词大会》通过新颖的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与传承,不仅能够让观众眼前一亮,还能给观众带来丰富的文化盛宴,促进文化的交流、传播与创新发展。

首先,《中国诗词大会》采用了融视觉、听觉等元素在内的文化传播形式。从视觉层面来看,其固定的画面、动画、颜色以及拍摄场地等给人以严肃中掺杂着温暖的感觉,意境深远,整个场景具有浓郁的国风气息,较为贴合节目主旨。从听觉层面来看,其巧妙搭配语言、音乐和音效等元素,并与视觉元素相配合、相适应、相统一,为诗词的情感传递烘托和渲染了气氛,达到了视觉、听觉相统一的绝佳效果,给人带来良好的体验,使人可以沉浸在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中国诗词大会》充分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构建逼真的诗词意境,力图再现古时风光。比如,节目演播室的空间构造借鉴了“画卷”这一符号形式向外铺陈。“画卷”被划分为四部分,依靠大屏幕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空间、立体化的演播室空间,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此外,在第六季中,节目组引入了“扩展现实(XR)+增强现实(AR)”的新兴技术,将直角排列LED屏幕和舞台整体设计相融合,搭建XR屏幕,利用Mosys跟踪服务器和渲染服务器呈现多种虚拟场景,并根据节目主题和录制需要灵活调换场景画面,实现嘉宾点评内容、诗词题目以及场景画面三者的流畅转接,提高了节目的可看性和观赏性。

最后,《中国诗词大会》注重与观众互动,将情与景充分融合,以情动人,以质取胜。诗词是古人用以记叙和抒情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古人的思想情感,以其为节目内容展开情感叙事,能够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中国诗词大会》为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搭建了互动平台,有利于受众更好地感受诗词的内涵,从而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传承价值

有利于增强全民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诗词大会》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针,注重诗词文化的多样化呈现与传播,节目的创作理念独具特色,很好地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众的文化自信。此外,《中国诗词大会》以内容为主,从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由题库专家共同参与诗词文本筛选工作,从我国诗词曲库中选择易于被观众理解和接受的古诗词内容,从而大大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提高了观众对节目的满意度。

文化传承与价值传递的充分融合

《中国诗词大会》不仅促进了诗词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还向民众传递了正向积极的价值观,有效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价值传递的充分融合。

首先,作为一档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其本体性功能便是进行文化传播,带领人们对古典诗词内容进行重新温习和再识,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相连,盘活古诗词文化,引发人们对古诗词的深度思考,促进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其次,《中国诗词大会》依托诗歌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诗词大会》旨在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将诗歌与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紧密相连,并在多次分析与阐述中实现由诗歌表层语言向深层次价值观自然而然的递进与升华。因此,《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可以唤醒大众的文化记忆,使大众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借助诗歌这一载体向民众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文化传承和价值传递的双重效果。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力对接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新媒体时代下,以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为文化传承、传播以及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拓宽了文化传承渠道,提高了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效果。这也从实践层面印证了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这一观点。因此,盘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充分借助新技术,探寻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路径,使传统文化更好地连接当下,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诗词大会》以国画的形式将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形象、立体地呈现出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是我国古人用以寄托志向和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诗词文化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创新之姿守护文化根脉,进一步激发了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022年度新疆财经大学校级课题“文化润疆工程视域下高校美育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XYB009)。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大会诗词
WAIC与WIC大会简介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1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8
声讨大会
大会选举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背后
新民周刊(2017年7期)2017-03-20 18:08:11
“中国诗词大会”唤醒民族精神
紫光阁(2017年3期)2017-03-14 20:25:17
第39届ISO大会撷英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诗词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