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篇是英语阅读的重要素材,语篇分析是提升英语阅读水平的重要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宏观上把握语篇结构;从微观上运用语法手段、词汇衔接及逻辑联系语等,对语篇中各要素之间的衔接及连贯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本文用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详细阐释了如何将语篇分析应用于科普类阅读教学,以期为该类语篇教学提供参考模式。
关键词:语篇分析;科普类语篇;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颜小丽,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一、引言
语篇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关键手段。一般来说,语篇是指由一系列连续性句子构成、形式上衔接、意义上连贯的语言整体。语篇分析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整体理解语篇的内容,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方式、逻辑思维的连贯方式等,当然也要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内在联系。语篇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语篇是语言教学的重要载体。不同的语篇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色,因此在进行语篇教学时教师要牢牢把握目标语篇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该特征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语篇的表层和深层含义,培养思维品质,形成学科素养。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包含内容丰富多样的语篇,其中科普类语篇也占有一席之地。科普类语篇普及科學知识,它常常要求语言通俗易懂、准确恰当;语篇结构清晰,使读者能够快速抓住文章脉络;主题充满趣味,激发读者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培养读者的科学素养。
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5 Reading板块是一个关于大熊猫的科普类语篇,它介绍了大熊猫“希望”的生长过程、目前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从语篇结构、语言、主题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度思考、挖掘和解读。
二、语篇分析在科普类语篇教学中的应用
(一)厘清语篇结构,构建科普类语篇的脉络框架
文本结构是串联语篇内容的“骨架”。教师可以通过寻找中心句、提炼中心思想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语篇内部的层次结构,厘清语篇脉络,把握语篇的写作思路。
在根据图片和栏目名称对语篇内容进行预测后,学生已经了解了这是一篇介绍大熊猫的文章。教师抛出问题“What did Xi Wang look like as it grew? ”,此时教师在黑板上呈现一根时间轴,依据第二、三段出现的时间节点1day、4 months、6 months、8 months和20 months,分别给出了大熊猫的图片及体重。学生很容易回答“She looked bigger and bigger, heavier and heavier.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掌握了Xi Wang在不同时期的外貌特征(looks)。接着,教师展示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填写 “What she could do in different periods?”,学生根据第二段和第三段,可以回答“She drank her mother's milk at the very beginning. She started to go outside at 4 months old. She began to eat bamboo at 6 months old. She learned to look after herself at 20 months old. ”,学生掌握了Xi Wang在不同时期的能力(abilities)。据此,教师提问“What are paragraph 2 &3 about? Can you use one word to conclude?”,学生回答“Growth.”。再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朗读第四段和第五段,并分别找出它们的主旨句。学生答“Sadly, giant pandas face serious problems in the wild. We should take action right away.”。据此,教师请学生概括大意,学生答“Problems and actions.”。接着,学生自主概括语篇结构如下“Para 1 Introduction;Paras 2-3 Growth (looks and abilities);Paras 4-5 Problems and actions;Para 6 Conclusion.”。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启发式提问,借助图片、时间轴等工具直观地引导学生梳理了篇章的各部分内容,使学生掌握了文本大意。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阅读中心词句分析、归纳出篇章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篇章的写作脉络,为接下来更好地理解篇章的语言和主题思想做好了铺垫。
因此在语篇教学中,教师心中要有大局观,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也就是说,当学生在谈及这个语篇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应是这个语篇的整体结构。只有把握了语篇的整体结构,学生才能在“骨架”上不断地增添语言、主题,整个语篇才会变得血肉丰满。当前在语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误区:教师不进行相关的结构分析,或者只对文本的结构简单地一笔带过;教师关注的更多的是语篇中出现的单词、短语、句式与语法。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失去了语篇结构意识,在阅读和写作中不能从宏观上把握语篇。其实只有基于整体架构语篇,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结构之下的这些词法。
(二)品读语篇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基于语言来理解语篇表层意思;其次,要通过语言去建立语言与意义之间的联系;最后,要超越语言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设计对作者用词的品读与鉴赏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分析作者遣词造句的意图,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精确表达的能力。就当前的初中语篇教学而言,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比较薄弱。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开展的阅读活动比较少,没有足够的积累;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教师不重视语言鉴赏能力的培养。在平常的词汇教学中,教师进行得最多的就是单词的记忆、背诵与默写。当然教学中,教师也会开展一些词语辨析,但辨析的往往不是这个词语用得有多精妙,而是将几个易混淆的词语放在一起让学生辨析具体的含义,比如将put away、put on、put up等放在一起以让学生辨别。这样浅显的纯意义辨析对于学生精确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的培养用处不大。其实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词语鉴赏,让他们发现语言的美,发现语篇中隐藏的精彩。
仍以这一文本为例,教师在分析第四段时将重点放在语言赏析上,要求学生朗读并思考“How does the writer feel about the problems? ”,学生答“Worried and sad. ”,教师接着追问“How do you know the writer's feelings? ”,学生开始寻找段落中的關键词和短语,包括“sadly、serious、very difficult、mainly、very young、also、however and smaller and smaller.”,从这些表达中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强烈的情感。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用担忧和难过的情绪朗读这个段落。显然地,教师在语篇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具体的情感体验去感知相关的词语。也就是说,语篇中出现的词语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除了第四段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之外,其他段落也有一些难以注意的词汇表达了作者的特定情感。例如,第一段中,作者在描述第一次见到大熊猫“希望”场景时有这样一句话“I first saw the baby panda when she was only ten days old.”,教师问“Why does the writer use the pronoun ‘she instead of ‘it to refer to Xi Wang? ”。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The writer uses ‘she to express her love for Xi Wang.”,可见,作者的情感倾向是语篇分析的重要内容和视角。除了关注语言所表达的作者情感之外,教师还应关注语言上的衔接关系,从而为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汇创造条件。例如,在赏析最后一段的两句话“There are only about 1600 pandas. If we do nothing, soon there may be none left.”时,教师提问“What does ‘none mean? How do you know that? ”,学生根据only、nothing得出答案:没有。这样,学生根据语境猜测词义的能力得到锻炼。
语篇是由语言构成的,学生品读语言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他们理解语篇的过程。对于科普类阅读而言,教师尤其要重视语言的鉴赏。因为在大多数科普类语篇中,作者总是将自己的情感、态度、观点,隐藏在相对客观的描写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品读这些语言,才能真正地走近作者、走近文本。语言能力是重要的学科素养,语言能力提升了,他们的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文化品格等也能获得发展。
(三)挖掘语篇主题,寻找科普类语篇的育人价值
主题意义探究是语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当前就主题意义探究而言,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着问题:首先,教师将主题直接告知学生,缺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阅读变成以教师为主体的直接灌输;其次,教师没有将主题探究放在整个单元的视角中进行,也就是说,学生获得的信息是零散的,没有形成对单元的整体的认识;最后,教师没有将主题意义的探究与具体的育人目标联系起来。其实大多数单元的主题具备很好的育人价值,教师要充分利用,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挖掘主题中的育人因子,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使其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因此教师应将本语篇主题与单元话题及本模块主题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这一单元主题为“Wild animals”,本模块主题为“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旨在呼吁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护野生动物和大自然。经过语篇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大熊猫的危险处境,了解了如何帮助大熊猫,以及若我们不提供帮助,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学生意识到:我们要行动起来保护大熊猫。为了强化这种意识,教师设置了小组合作制作保护大熊猫的爱心提示卡的活动“Good news! Two giant pandas live in Nantong Wild Animal Park. They are called Starshine and Starry. Many people come to watch them. But some of them treat them badly. Please make an introduction of them and remind people to be civilized tourists. ”。在制作卡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再次回顾并运用有关大熊猫的外貌、技能、食物的表达,而且切身体会到大熊猫的处境,保护大熊猫的意识得以有效强化。这样,在从知识理解到生活运用的迁移过程中,学生自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制作卡片的过程中,学生对主题的认识更强烈了,之前他们可能认为保护大熊猫对他们来说比较遥远,但是他们现在发现大熊猫就在他们的身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在思想上发生了改变,他们更能理解语篇中涉及的“自然与环境”的主题,在呼吁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让自己成为一个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中学生。由于本单元后面的板块Integrated skills和Task部分涉及“Helping wild animals”和“A report on an animal in danger”这样的内容,因此在Reading板块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理念,也就为本单元接下来的学习打好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总之,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基于主题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是让学生巩固语篇中获得的认知,让他们将学到的东西进行实际运用;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主题探究的过程中,对于语篇的主题形成更直观的体验。在语篇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尽可能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让他们在耳濡、目染、手动、心想中获得能力的提升与思想的转变。
三、结语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要让他们爱上阅读。与科普类阅读相比,大多学生更容易理解叙事类、情感类的文章。因此教师要强化科普类阅读,要在科普类阅读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语篇的内容、文体特征和主题开展适合、贴切的语篇分析,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只有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内化语篇的结构、语言、主题知识,而且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一言以蔽之,教师要优化科普类语篇的分析,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进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李福庆.高中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9):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