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站发展困境与破局

2023-06-20 21:23金秋时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3年2期
关键词:管理科学

摘要 各级党报驻地方记者站作为各级新闻机构的外派组织,是新闻机构与当地党委宣传部门深入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各级党报向下的重要触角。在媒体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各级地方记者站面临着加快转型发展和地方媒体激烈竞争等困境,亟待从人才队伍管理以及内容形式创新等方面展开一系列改革举措破解当前困境,重塑其作为主流媒体在融合传播战场的主角地位。本文主要从坚持“内容为王”、守正创新、完善基础设备配套培训、畅通人员内部流动等方面,分析党报记者站发展的破局之道。

关键词 党报记者站 融媒传播 管理科学

作者信息

金秋时,贵州日报报刊社助理记者。

一、地方记者站是各级党报向下延伸的重要触角

(一)地方记者站的定位

地方记者站作为各级新闻机构的外派组织,承担着新闻机构安排的采访、组稿等一系列新闻采编任务,是新闻机构与当地党委宣传部门深入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各级党报向下的重要触角。

(二)党报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新闻史研究表明,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形态,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之一。邸报是古代的官方传播媒介,通过提供政治方面的信息,发挥了一定传播信息的作用。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1]

如今,党报作为一个区域的主流媒体,在传递党和国家声音,贯彻落实当地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思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党报记者站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不少省级党报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开始探索设立驻地记者站。我国最早的记者站诞生于1965年。[2]如《贵州日报》在1949年创刊后,于1956年初,在各市州成立了记者站。

不少中央媒体对区域采编人员力量的布局也在不断完善,人民日报社、中国日报社等已相继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设立分社或分部。如《人民日报》1981年后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设立了地方记者部,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的地域覆盖面,并逐步发展成为各地传递经济社会发展“好声音”“好故事”的重要窗口[3]。

二、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党报记者站面临多重困境

(一)地位变化之困

在媒体资源和传播平台十分稀缺的时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党报驻地方记者站作为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对外宣传、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有着不可撼动的固有地位。

但近年来,受新媒体发展和社交媒体壮大的影响,党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所下滑,各地方记者站的社会地位自然也随之下滑,社会各界对于信息传播的手段不再局限于传统报刊,加之区域媒体的竞争不断加剧,地方记者站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冲击,主流媒体的声音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传播的海洋中。

根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4]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网民基数巨大,融媒时代的变革,让信息传播手段更加多元化。这让我们清楚认识到,党报绝不能一直停留在传统的思路和认知领域进行创作,加快转型,推动媒介融合发展是必然之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党报作为优质主流媒体的稳定地位,增强地方记者站在转型发展中的优势。

(二)新闻生产之困

长期以来,党报驻地方记者大多以传统文字采编为主,创作形式较为单一,且配置工作人员人数较少。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出了发展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5]

《光明日报》2021年公开报道指出,我国县级行政单位基本完成了媒体资源整合和机构建设,全国已建成2000多家县级融媒体中心。[6]

这些县级融媒体中心具备完整的新闻生产链,能完成文字、图片、短视频、微信公众号、H5等一系列产品输出。而完成这些产品,对于人员数量、人员精力十分有限的记者站来说,却比较困难。加上地方记者站没有独立开通官方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的资格,更缺乏自身独立推广和宣传的新媒体渠道。

尤其在遇到地方两会、重大现场观摩会议等重大新闻宣传报道时,当地媒体可以形成“会前—会中—会后”的完整闭环式生产链,各级党报地方记者站则在“移动优先”的场景下,因人力、物力有限,知识和技术储备不足,难以实现多层次、多样化“铺天盖地”的宣传势头,在日益激烈的新聞报道竞争中显得“捉襟见肘”,报道产品难以出彩。

由此可以看出,数字时代的冲击下,面对地方媒体的激烈竞争,各级地方记者站更亟待转观念、转理念,用开放、共建、共享、共治的思路进行媒体内容创作生产,破解新闻生产之困。

(三)队伍管理之困

目前,虽然不少地方记者站的人员数量得到了一定补充。但大多数人员是由组织直接任命,很难考虑和兼顾记者个人意愿,甚至有“一岗定终身”的情况,导致记者工作积极性不高,加之缺乏完善的内部流动机制,甚至出现大量采编人才流失情况。

还有很多地方记者站因机构和组织的地缘“边缘化”,相较于总部采编人员而言,更容易产生心理“边缘化”,导致组织依赖性下降,不利于团队工作效率的提高。

除管理制度的问题外,很多省级党报地方记者站由于缺乏专业的新媒体团队,融媒传播的硬件设备如专业相机、航拍飞行器、手持摇杆、录音话筒、专业录像机等也非常匮乏,这和目前已有全套装备的当地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相比,悬殊的“武器”装备水平和匮乏的专业人才让地方记者站在融媒竞争中失去传统优势。

三、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党报记者站亟待破局

(一)“内容为王”仍是竞争突破口

党报,因其独具的政治功能以及政府资源、政策获取等方面的优势,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深度报道有着自身的明显长处,长期以来积累了自己的大量忠实读者,且读者平均素质都较高。地方记者站作为各级党报最前沿的外派机构,虽报道视角相较于总部来说窄一些,但于当地媒体而言,报道视角更大、格局更高,仍具有很强的“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优势。

长期以来,驻地记者通过扎根一线的充实采访,往往能聚焦当地,抓住热气腾腾的鲜活内容,获取大量一线新闻素材和资源,并结合统揽全国、全省的高度,创作出很多优秀的独家报道。

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没有优质的主题和内容支撑,再好的平台和技术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党报地方记者站应坚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坚信“内容为王”的重要性,以当地重大事件和主题报道为突破口,以绝对的内容优势在融媒体转型中实现裂变。更不该亦步亦趋,盲目跟风当地媒体,单纯注重数量和速度,更不可以“复制粘贴”做内容雷同的产品,导致优质作品锐减,损害党报数十年积淀下来的品牌形象。

一直以来,有高度、深度的稿件都是党报稳定立足的根基所在。如果一味追求新媒体的“新”“快”和数量多少,并非党报优势所在,最后只会造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结局。因此,“内容为王”仍是竞争突破口。

例如,2022年,从《人民日报》到各省级党报,依靠各驻地记者站记者力量,以“走进县城看发展”为专栏,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发挥扎实的采编创作优势,访县城、谈规划、看发展、析经验,介绍县城建设新实践,展现新型城镇化的新成效,推出了一系列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提升了党报作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如今,《人民日报》已形成了集报、网、端、屏、移动端于一体的全数字媒体传播矩阵,通过践行初心使命,围绕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做好一系列宣传策划,创作一系列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新闻产品,在国内、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树立了自己的领先影响力。

(二)守正创新始终是“不二法门”

所谓守正,要求党报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党报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的追随者、拥护者和宣传者。

所谓创新,是建立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要求党报地方记者站依托自身禀赋和总部的丰富资源,提高用户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当地党和政府依赖的“智囊团”。如贵州日报报刊社安顺记者站依托贵州图片库资源,先后承办了安顺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图片展览等活动。发挥贵州日报报刊社总部拥有的丰富省内外的专家资源,该记者站在2021年10月,参与主办了安顺市“顶云精神”研讨会,进一步发扬和挖掘顶云“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当地全面助推乡村振兴出谋划策,提高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党报平台的依赖度。

再如,《福建日报》驻平潭记者站,2021年以来,依托新福建客户端、东南网等平台,平潭记者站推出《在岚台青》等新媒体专栏,运用“文字+动图”“文字+视频”等形式,对报道进行恰当排版,让用户轻松阅读,在短时间内牢牢抓住两岸读者的目光。

(三)融合发展推动转型

在推动媒体融合中,要推动“纸媒变数媒、平媒变立媒、静媒变动媒”,让技术和带宽为我们的内容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对于大部分党报地方记者站来说,最快、最易做到的就是坚持“移动优先”,让我们的内容占据传播渠道主导权,更好地适应当下“读者变用户、阅读变分享”的数字时代。

目前,我们很多党报都要求所有新闻作品“移动优先”进行传播,再通过党报上呈现二次传播或是深度传播。在过去,不少地方记者站在新媒体平台上,都没有自己独立的传播平台,新闻内容数量囿于总部平台相关规定的限制较大。近年来,人民日报客户端開设了31个地方频道,人民日报客户端地方频道于2020年1月1日正式上线。[7]赋予各地方分社独立运营发布权限,推动形成全国全覆盖式立体化新闻传播格局。目前,这些地方频道不仅成为各地方分社加快融合传播的重要舞台,也成为各地展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

值得一提的还有在融合传播背景下,不少党报地方记者站在实践中,积极调动优势资源,放大自身长处,让越来越多的作品实现了传播流量和新闻价值的共赢。例如,国家卫星资源是省级媒体难以企及的独家资源,新华社贵州分社则利用独有的卫星报道资源,在2023年2月创作的《“卫星+穿越机”的独特视角瞰“中国桥梁博物馆”》系列报道中,传播形式新颖吸睛,以卫星拍摄方式记录贵州省一座座大桥的风采,展现贵州省近年来在桥梁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现大国基建风采,成为难得的创新传播方式的独家作品。

(四)完善硬件配套设施

早在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就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8]

媒体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在媒体融合发展探索过程中,不仅是思想理念和知识结构的更新换代,也要求硬件设施加快更新。

这几年,尽管不少党报在媒体融合上已经取得明显成果,在短视频、海报、动画等创作中实现新突破,但很多省级党报地方记者站由于资金问题,仍然缺乏专业硬件设备,加之知识和技术短板,融媒产品创作难度依旧很大。

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记者站十分常见。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下,当地党委、政府对宣传工作的需求不再仅限于简单的图文报道,在重大活动和主题报道中,更需要图文、视频直播等新型传播方式。然而,这对于专业照相机、摄影机、手持稳定器等专业设备匮乏的地方记者站来说,独立开展一次完整的直播是比较吃力的事情,这大大削弱了地方记者站和其他当地媒体的竞争力。

因此,地方记者站一方面应因地制宜加大各地方记者站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基本融媒传播硬件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向上、向外借力,协同发力。这几年,党报总部通过加快媒体融合改革,已经拥有了强大和完善的采编体系,在面对重大宣传报道主题时,地方记者站应主动和总部强化工作汇报、对接,打破部门、区域壁垒,形成全国、全省上下“一盘棋”的报道资源,更好地满足当前各地日益对依靠党报进行全媒体传播的强烈诉求。

此外,地方记者站还可通过扩大通讯员布局,加强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合作等方式,弥补自身短板,构建互通有无、联动报道的新趋势。

以《浙江日报》的探索为例,2015年7月以来,浙江日报金华分社被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确定为分社媒体融合的改革试点之一,通过近年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允许分社在全媒体融合上“先行先试”。按照互联网思维进行全面整合,建立统一指挥调度、适应多种介质新闻生产的一体化采编平台,组建起了拥有20多名核心记者、60多名外宣报道组成员、400多名摄影师和400多名骨干通讯员,全天实时发稿、后台实时编辑运转的全新新闻报道机制。[9]采编力量可谓十分强大。

(五)畅通人才培养和流动渠道

各级党报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与保障,合理的人员正向流动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激活采编队伍的活力。对地方记者站在人才队伍管理方面的困境,要努力加快畅通人才培养和流动渠道。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其阐释了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呈现金字塔形状。[10]

不同的人对需求的程度略有不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党报地方记者站工作人员来说,除了生理和工作保障安全的基本需求外,也渴望通过工作实现更高的尊重和自我实现,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

畅通地方记者站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需要各地党报加快完善人力资源制度体系建设,提高记者站人力资源有效配置。

对于地方记者站来说,适度稳定是有效保障记者站平稳运行的关键,但这种“稳定”,长此以往或许就变成了阻碍改革创新的“拦路虎”。

首先,要牢牢围绕党报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目标,加强对新进年轻记者的培养和锻炼,把各地方记者站作为磨炼年轻记者意志力、基层采编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建立完善的人员培养流程体系,做好相关人员职业规划指导。

其次,要畅通公开选聘、竞聘机制,让各地方记者站人员拥有平等的机会,在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获得提拔和流动的待遇,坚持因事择人,进一步规范内部人员调配流程。

此外,要进一步优化绩效改革,提高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薪资绩效要向更优质的新闻作品倾斜,让大批优秀新闻作品成为擦亮党报品牌形象的一大关键法宝。

结 语

对于距离总部较远的地方记者站来说,未来的定位,很可能是深度融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同发展共成长的“盟友”与“生力军”,同时更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新闻媒介中特色鲜明、难以取代的“一枝花”。[11]同时,地方记者站长期服务地方一线,能够及时、快速、有效把握地方发展最新动态,要充分发挥快速行动、熟悉地缘等優势,成为各级党报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各记者站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时,更要在困境中遇新机,放大自身优势、彰显作为党报的品牌传播优势,敢于自我革命,破解发展之困,创新改革发展举措,焕发新气象。

参考文献:

[1]方晓红.中国新闻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7.

[2]张光明.新时期记者站面临的挑战与转型路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02):85.

[3]琚平和.人民日报国内记者站机构编制的变迁[EB/OL].(2018-05-31)[2023-05-29].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531/c419580-30025542.html.

[4]CNNIC.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3-24)[2023-05-29].http://www.199it.com/archives/1573087.html.

[5][6]唐铮.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N].光明日报,2021-11-30(11).

[7]王一彪.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J].中国报业,202101(上):05.

[8]王政淇,王潇潇 ,王江珹.守正创新总书记这样为媒体融合发展把舵定向[EB/OL].(2020-08-18)[2023-05-29].http://graphicnews.people.com.cn/n1/2020/0818/c391448-31826833.html.

[9]徐晓恩.做活“党报驻地记者站”这篇新文章——浙报集团金华分社的探索与实践[J].传媒评论,2028(11):67.

[10]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29-330.

[11]许蓓蓓.媒体融合背景下地方记者站发展策略探究[J].新闻世界,2022(09):43.

猜你喜欢
管理科学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征订征稿启事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征订征稿启事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征订征稿启事
Law for Managers Individual Report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征订征稿启事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征订征稿启事
第20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在福州大学召开
2015年《管理科学》总目录
反腐败法治化、绩效管理科学与治理现代化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