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新课标,践行新理念

2023-06-20 00:55李荣锋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新课标小学数学

李荣锋

【摘要】在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的实践能力不仅限于解题能力,而是包括动手操作、实践设计、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沟通交流等多维度、综合性的素养,是立足现实问题情境对数学知识的加工与重塑。面对教育新理念、新要求,小学数学如何做到因势而动,切实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力成为教师亟待落实的重要问题。基于此,现深入研读新课标的精神内涵,从中抽象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方向,并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探讨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期让新课标理念在课堂落地生根,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标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5-0124-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标志着数学课程正式步入素养立意新阶段,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育人定位做出了明确的阐释,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指向性的要求,旨在打造应用型现代化数学教育。在新课标的驱动下,引发小学数学关于教学模式转型的深度思考与探究,其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议题。

一、研读新课标分析小学数学培养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一)突出课程本质的必然

2022年版新课标对数学课程育人定位做出了更为精准、清晰、全面的诠释。在对课程性质的描述中提到“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而课程理念的阐释中指出“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纵观新课标的内容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生“四基”与“四能”的协同发展,其核心思想无不指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因此,小学数学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置于教学活动的核心位置是突出课程育人本质的必然,也是落实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必然。促使教师立足宏观视角探寻学科育人能效的最优解,充分释放小学数学的学科魅力,能够为数学课程的长远、深度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二)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然

2022年版新课标最为突出的改革亮点即是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三大维度,突出了数学课程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性,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强调将数学打造为支持学生认知与探究、理解与解释、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载体,其底层逻辑即为学以致用。而小学数学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为中心,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引导学生在具体、多样、真实的问题背景下展开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提升教学活动的亲历性、开放性与生长性,是推动教学模式由知识本位向素养立意转变的有力举措,对于核心素养根植于小学数学课堂大有裨益。

(三)推动学生发展的必然

从本质而言,2022年版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倡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渐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这就要求教师重新调整教学着力点与师生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将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此背景下,小学数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塑造,突出了发现、探究、交流与内化数学知识的全过程,有助于促使学生摆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窄学习思维,发现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丰富的学习体验,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本质。同时,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激活数学思维,促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审视现象、思考问题,探寻高效的解决方案,由浅表化认知走向深度学习。

二、新课标导向下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实践兴趣

1.创设趣味情境

小學生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将数学知识融入特定的情境内更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是激发学生实践兴趣的有力举措。因此,教师围绕目标知识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形成支持观察、分析、思辨、操作等一系列实践行动自然发生的载体。以位置教学为例,本节课的目标知识为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能够在方格上划出指定图形或是地点的位置。教师以教室作为情境空间载体,围绕学生熟知的家长会作为知识情境。首先,提出情境问题,假如你的家长要到班级里开家长会,应该怎样用描述的方式告诉他们你的座位?让学生实地观察教室的布局,回忆开家长会的场景,搜集相关联的事件,探寻实际操作的方案。其次,组织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开自由表述。以随机抽签的方式两两组成搭档,一方本色出演,另一方扮演家长。学生向“家长”描述自己的座位,而“家长”需要根据描述找到指定的位置。然后双方进行角色互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亲身体验,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对情景演绎的结果进行总结,指出表述错误以及未能精准找到对应位置的情况,并针对其中的错误展开探讨与修正。与此同时,整理学生们不同的表述方式,从中找出共性规律,发现确定位置需要哪些条件,并用数学语言以及数学方式进行总结性表示。在鲜活的情境背景下,引导学生完成“做中学”,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实践探究活动,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设计创意实验

数学实验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究、发现、思考、分析与归纳的认知活动中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应用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大有裨益。因此,教师秉持“玩中创”的创客理念设计数学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发主动思考与实践探究。以圆柱与圆锥教学为例,教师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抽象出创意数学实验,促使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概念、性质与用途建立更为清晰、深刻的理解。例如,“创意家具设计”主题实验活动,让学生运用圆柱与圆锥的数学知识设计各种家具,以草图的形式呈现创意思路,并标注各个构成部位的尺寸数据。如由圆柱体的特性设计一个可折叠的凳子,或者根据圆锥的表面特征设计一个桌子等等,并标明底面直径、高等数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整合集合元素让设计更加美观。此外,教师设计成果展示与分析环节,让每位学生分享自己的灵感来源、创意思路以及所运用到的数学知识。师生认真聆听他人阐述,并在结束之后提出质疑,引发关于数学知识运用的探讨,如家具各部分的数据是否合理,设计出的图形是否符合几何原理等等。在设计与探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如何处理形象与抽象、直观与逻辑的关系展开思辨,推动想象创造与数学运用能力的协同发展。借助开放性的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数学别具一格的魅力,激发实践探究的欲望。

(二)拓展实践思维

1.开放性问题驱动

数学有“思维体操”的美誉,思维是决定数学实践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小学作为数学思维的启蒙时期,教学活动不应仅限于机械的模仿与套用,而是具有启发性与挑战性,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因此,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作为驱动,引领学生走向高阶思维。以折线统计图教学为例,教师紧扣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链条,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表述、运用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对现实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或推断。问题一,结合小朋友踢毽子的具体情境背景,观察所展示的条形统计图,说一说有何发现?借助情境问题激活学生的固有认知,总结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与不足,引出折线统计图的概念与特点。问题二,若用折线统计图表述上述情境中的数据,应该怎样做?让学生通过实际画一画完成知识的转化,对折线统计图形成感性认知。问题三,对比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折线统计图中的点与线段位置是否相同,分别代表什么?引发新旧知识的对比,通过找不同明确折线统计图的优势,进一步深化理性思考。问题四,立足整体视角分析你制作的折线统计图,对小朋友们未来一周踢毽子的数量做出合理的推测,你认为谁的成绩最高,为什么?由客观的数学概念向具体的问题分析拓展,锻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的加持下,突出实践过程中的思维变化,加深学生的体验感悟。

2.项目化实践探究

新课标提倡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师需要具备宏观意识,设计整体性的教学活动,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促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实质性的发展。以《图形的运动(三)》教学为例,本节课围绕旋转展开的深入探究,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板块。该部分内容分为认识、探究旋转的性质特点以及赏识与设计两大模块,教师可以借助项目对两部分内容进行整合,突出学生的探究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升实践能力。首先,做好项目学习的准备工作。教师在严谨的学情分析前提下,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优势互补原则构建项目学习共同体。同时,提出项目议题,其中核心议题为运用平移、旋转的知识设计图形。子议题为细化的研究任务,如分析旋转分为几种情况,有何特点;总结图形旋转的画法;通过观察、操作与想象完成将一个简单的图形通过旋转制作成一个复杂图形等。让小组成员以分工与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探究活动。其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时间与空间,共同制作一个富有创意的图形作品,并运用项目研究反馈表详细记录探讨过程、每个人提出的创意想法、主要分歧与解决方法以及最终结论,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以项目为载体将实践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发展实践能力。

(三)提升实践能力

1.多样化动手操作

虽然小学阶段学生活泼好动、专注力薄弱,但是纵观教学实际,对于各类操作类的活动却乐在其中,展现出较强的参与积极性。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最为基础、有效的方法,教师通过转变教学思维,在教学各个环节设计相契合的操作活动,实现实践的常态化,丰富学生的经验积累。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在家中寻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如牙膏盒、墨水盒、香皂盒、扑克牌盒等等,分别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物品带到学校作为课堂学习的学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对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研究。先是观察外部特征,摸一摸、数一数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量一量各条棱的长度并比一比位置与长短有什么关系,对表象特征建立初步认知。再将長方体和正方体沿着棱线剪开,量一量每个面的长、宽、高的数值,沿着棱线折一折,观察各个面在长方体或正方体中的位置,分析各个面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最后,为学生提供几根长度相等的木棒与细线,根据前期观察所得出的结论,通过裁剪、捆绑的方式独立设计、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进一步强化操作体验。借助动手操作赋予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具象化的载体,减缓认知坡度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

2.生活化实践运用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很多知识内容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对应的现象或问题。因此,教师立足取之不竭的生活资源设计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提升了数学课堂的生长性,对于新课标教育理念的落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节约用水教学为例,教师从两个角度设计生活化实践活动:一是立足情感与价值观视角,让学生运用多种途径调查生活中的水资源使用情况,运用所学的统计工具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发现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并制作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等。借此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二是立足数学认知视角。让学生运用家中的水龙头展开单位时间内漏水量的测算,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数据的监测、收集、整理以及运算,根据认知能力与优势选出观察员、操作员、记录员等职责,依托团队协作完成试验探究。此外,教师发放一分钟滴水量试验记录表、滴水量估算表等辅助工具,为学生的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提供启发。通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与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发展合作精神与严谨的研学态度,促进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共同提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应将学以致用作为教学的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能力。因此,教师秉持“做中学”,根据知识特性与认知规律,整合多方教育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展数学思维,促进综合实践能力的持续、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保骥.谈小学数学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引领教学[J].学苑教育,2021(30):53-54.

[2]成安妮,刘东芝.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刍议——基于新课标的启示[J].山西青年,2021(11):173-174.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新课标小学数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