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咏
每个人都想要个好身体。特别是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还要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拥有高品质的家庭生活。而这一切都需要以“健康”为基石。但受遗传、环境、生活习惯、工作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肿瘤等恶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如果是良性肿瘤,一般切除就可以实现“根治”,通常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时间不会产生较大影响。但恶性肿瘤则会给患者机体带来较大损伤,治疗不及时导致病情发展,将大大缩短患者的寿命。那么,如何分辨肿瘤究竟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呢?一般而言,临床医生会应用病理诊断技术对肿瘤进行定性检查,对其进行早发现、早治疗,以帮助医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什么是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需要在手术的基础上完成,即通过手术如钳取、切除或切取方法,获取患者身体上的部分肿瘤组织,然后由专业人员对所取组织进行疾病性质判断。医生首先对标本通过肉眼进行观察,包括病变颜色、形状等。之后,病理科医生对样本进行取材、固定、脱水、浸蜡、包埋、染色等处理,做成病理切片,通过显微镜对病理切片进行观察并做出诊断。
病理诊断结果比临床医生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等做出的分析性诊断,以及B超(二维超声)、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做出的诊断,更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部分肿瘤通过影像学检查技术能够得到及时诊断,确定肿瘤性质,但大部分肿瘤无法通过以上手段明确诊断。
对于肿瘤而言,影象学检查的主要作用为“定位”,病理学检查的意义则是“定性”。如影象学检查发现某器官或组织出现“肿块”,可进行病理诊断来判断肿块的性质。病理诊断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此外,病理诊断还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的主要依据,对于确定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具有重要价值。
不要因为检查“有创”就害怕、迟疑
以免延误诊疗 增加机体伤害
肿瘤种类复杂多样,只有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才能减少疾病对患者的伤害,延长生存期,保证较高的生命质量。而这一切都需要“正确诊断”,即临床必须保证肿瘤性质等诊断结果的精准性,才能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患者及家属不要因为病理诊断是“有创检查”就对其产生害怕、恐惧心理,或觉得检查完了自己就“确诊”了,也就“没有多长时间了”,应遵医嘱尽早完善检查,确保治疗有的放矢。讳疾忌医只能让病情变得更加严重,不仅增加医治难度,增加医疗开支,也会让自己的身体遭受更大的伤害。
病理诊断的分类
病理诊断主要有两种,分别为组织学诊断与细胞学诊断。
1.组织学诊断
组织学诊断包括术中冰冻诊断和常规石蜡切片诊断,适应症包括:临床怀疑恶性病变,查找所取组织中有无肿瘤,术前不能获取组织的病变,判断切缘是否干净,判断肿瘤属于原发或是转移。这两类诊断方式的准确率相比,术中冰冻诊断>常规石蜡切片诊断。
(1)术中冰冻诊断
医生从患者身上取样,然后在取出的组织上涂冷冻液,将组织温度降低至-20℃。病理科医生对组织进行切片、染色,然后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做出判断。由于术中冰冻诊断半小时就可以出结果,因此被称为病理急诊诊断方式。但因为标本体积较大,术中冰冻技术本身以及冰冻诊断时间的限制,这种诊断方法可能造成漏诊。
(2)常规石蜡切片诊断
医生切除部分肿瘤组织,利用专业药液进行处理。病理科医生开展脱水、制片、染色等处理后,观察诊断并出具病理诊断结果。常规石蜡切片诊断的优点是:能够切2~3微米的切片,切片较薄,整体较为均匀,无褶皱分布;组织结构保存好,能够对组织细胞形态清晰显影;常规石蜡切片能够长期保存,可用于复查。缺点是:制片程序复杂,需数日才能完成;制片后会使组织变小,细胞所含物质缩小,折光性增强,影响观察的正确性;成本稍高;制片过程中容易造成组织内抗原性的丧失,在用于免疫组化染色时可能影响结果。
2.细胞学诊断
细胞学诊断技术是通过对人体病变部位的细胞进行采样,如抽取、穿刺及刮取等,对所采样的细胞如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进行病变性质及细胞形态观察,以判断积液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做出诊断,查找肿瘤细胞和相关病因。
(1)腹腔积液:腹水细胞以间皮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多形核白细胞大于250×106/升时,提示患者可能患有自发性腹膜炎。
(2)胸腔積液:红细胞计数上升说明患者可能患有血胸。胸腔积液中红细胞达到5×109~10×106/升时,积液呈淡红色。红细胞计数达到10×109时,积液为肉眼可见的血性。血胸可能是外伤、结核、肺栓塞或恶性肿瘤导致的。白细胞上升则说明患者胸腔出现了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