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艳,唐伟华
(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 江苏 苏州 214500)
肩袖是维持肩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由肩关节周围肌肉的肌腱形成,肩袖撕裂(rotator cuff tear,RCT)是肩关节周围的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小圆肌等结构损伤,引起部分或全层断裂,是导致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约有30%~70%的肩部疼痛是由RCT 造成的,部分患者还伴有肌力下降、关节不稳定等,严重影响了日常活动和工作[1]。正确的诊断对RCT 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见的诊断方法有肩关节镜、肩关节造影、磁共振、高频超声,其中肩关节镜是诊断RCT 的金标准,能够较好地诊断全层撕裂及关节面或滑囊面撕裂,同时还可以进行关节镜下肩袖撕裂修补术,但属于有创操作,具有一定风险。肩关节造影能够有效反映关节腔面的撕裂,但难以分辨滑囊面及实质内撕裂,且为有创检查和有0%~8%的假阴性率[2]。磁共振对软组织分辨力高,能够从宏观上反映肩袖形态,但对部分撕裂敏感性不佳,加之耗时长,费用高,部分患者难以接受[3]。高频超声具有安全无创、经济适用、可重复性操作,动态检查的特点,近些年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其在肩关节疾患的应用中越来越多。本研究以84 例疑似RCT 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高频超声对RCT 的诊断效能,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7月在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4 例疑似RCT 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44 例、女性40 例;年龄21 ~59 岁,平均(49.98±8.45)岁;体重指数17.8 ~25.9 kg/m2,平均(22.34±2.34)kg/m2;病程0.1 ~5.2 个月,平均(3.12±1.11)个月。纳入标准:①均接受磁共振、高频超声以及肩关节镜检查;②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无力和受限,Jobe 征阳性等;③自愿参与研究;④既往无肩关节手术史。排除标准:①存在肾功能不全、冠心病等无法耐受肩关节镜检查的患者;②其他原因导致的肩关节疼痛如肩关节骨折、类风湿关节炎等;③不愿意接受肩关节镜手术者。
高频超声检查:应用美国GE 公司的Logiq E9 超声诊断仪,高频线阵探头(6 ~15)MHz。患者取坐位,根据欧洲肌骨放射学会发布的肌骨超声技术指南[4],以肱二头肌腱作为超声检查的体位标志,确定好肱二头肌长头腱位置后,开始横向和纵向探查,并向内侧移动超声探头,获取肩胛下肌腱声像图。指导患者外旋上臂,继续横向和纵向探查。并向外上移动超声探头,同时指导患者极度内旋上臂,使得冈上肌腱从肩峰下延展出来,以充分显露冈上肌腱。将患肢搭建于健侧肩部,平行或纵断于肩胛冈下扫查以获取冈下肌腱及小圆肌腱图像。其余肩袖各肌腱均行纵向和横向扫查。
磁共振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Avantol 1.5T 磁共振仪进行扫描,层厚为4 mm,扫描视野16 mm×16 mm,间隔0.5 mm。患者仰卧,上肢分放于躯体两侧,包裹式表面线圈包绕患侧肩关节。分别采集肩关节斜冠状面、斜矢状面以及横轴面位置的图像,采集方法分别为自旋回波T1 加权成像、快速自旋回波T2 加权成像以及自旋回波T1 加权成像。其中斜冠状面扫描范围为肩胛下肌→小圆肌、冈下肌。斜矢状面扫描范围为肩胛骨体部→肱骨大结节。
肩关节镜检查:患者全麻,侧卧腋下垫软枕,患肢外展30 °,后伸10 °,并用牵引架对患肢进行皮牵引。常规消毒铺巾,于后方入路置入肩关节镜,检查肩胛下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等情况。然后前方入路采用探钩仔细探查是否有肩袖撕裂。接着后方入路置肩关节镜于肩峰下间隙,并于肩关节外侧建立工作通路,清理肩峰下滑囊组织,暴露滑囊面,探查是否有肩袖损伤,同时记录撕裂大小。若有撕裂缝合处理,没有则清理肩关节滑膜。
根据肩关节镜诊断结果,计算并比较高频超声和磁共振诊断肩RCT 以及对不同类型RCT 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另外,记录高频超声和磁共振测量的肩袖撕裂大小,并将结果与肩关节镜测量结果比较,观察组间差异。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肩关节镜检查显示84 例患者有80 例存在肩袖撕裂。高频超声诊断73 例有肩袖撕裂,准确数72 例,误诊1 例,漏诊8 例;磁共振诊断76 例有肩袖撕裂,准确数74 例,误诊2 例,漏诊6 例,两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效能比较[%(n/m)]
肩关节镜诊断80 例肩袖撕裂患者有38 例全层撕裂,42 例部分撕裂。高频超声诊断全层撕裂47 例,准确数34 例,误诊13 例,漏诊4 例;磁共振准确诊断全层撕裂47 例,准确数36 例,误诊11 例,漏诊2 例;高频超声诊断部分撕裂56 例,准确数35 例,误诊21 例,漏诊7 例;磁共振诊断部分撕裂54 例,准确数36 例,误诊18 例,漏诊6 例;两组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类型肩袖撕裂的诊断效能比较[%(n/m)]
高频超声与磁共振测量的肩袖撕裂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与肩关节镜测量的肩袖撕裂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种检查方法测量肩袖撕裂大小比较(±s,mm)
表3 三种检查方法测量肩袖撕裂大小比较(±s,mm)
检查方法肩袖撕裂大小高频超声14.8 ~33.023.56±7.50磁共振15.8 ~32.924.87±5.66肩关节镜18.9 ~39.032.45±5.45 t/P高频超声与磁共振比较1.241/0.217 t/P高频超声与肩关节镜比较8.532/<0.001 t/P磁共振与肩关节镜比较8.629/<0.001
肩关节是全身最灵活的球窝关节,具有调节各关节协调运动、带动肌肉和骨骼运动的作用,在人类正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肩袖位于肩部三角肌下方,是肩关节周围的一些肌腱复合体,包括有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以及肩胛下肌,对维持肩关节稳定和灵活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够预防肩关节过度活动。间接暴力如手持重物导致肩关节扭伤、运动时突然摔倒,手掌着地后出现上臂内收的动作;以及肩袖退行性病变和肩峰骨质增生等均会导致RCT[5]。RCT 是导致肩部疼痛的常见原因,但在疾病早期仍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疼痛和不适症状,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症状加重或经过治疗后未见明显成效方才引起重视,常常错过了最佳治疗机会,影响了预后。因此需要及早治疗,而早诊断是早治疗的前提,准确的诊断能指导临床精准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疗效。
高频超声是临床常用的辅助诊断工具,具有简便快捷、无创、无明显禁忌证等特点,可动态观察肩袖形态,能为临床医生诊断RCT 提供详细的影像学依据,从而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正常情况下,肩袖的超声回声是高于肌肉回声的稍高回声,纵切面可见肌腱纤维互相平行;横断面回声介于高低回声之间,类似于“蜂窝样 ”回声,且比神经分布的回声均匀。肩胛下肌腱长轴检查显示是略高回声,小结节止点呈锐角[6]。短轴检查显示为扁圆形,表面为弧形,由于肌腱和肌肉交替分布,该断面多不均匀。冈上肌肌腱长轴显示表面光滑呈弧形,横断面呈 “彩虹状”,大结节止点呈“鸟喙状”结构[7]。冈下肌肌腱超声显示为弧带形,略高回声。小圆肌起于肩胛骨外侧缘,止于大结节的尾侧端,是肩袖最小的肌肉,该肌腱长轴检查显示为薄的三角形,短轴检查为凸面伴中等回声带。RCT 有2 类,其中全层撕裂超声表现为肩袖不显示,肌腱连续性中断,三角肌和肱骨直接相邻;肌腱全层显示为低回声或无回声;肩峰三角肌下滑囊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内同时存在积液。另外,有研究指出,全层撕裂急性期有明显渗出时可见强回声点漂浮[8]。若从关节面到滑囊面均为低回声或回声缺少;肩袖形态改变,局部变薄,动态扫查时未见肩袖,且无肌纤维剩余也为全层撕裂。部分撕裂表现为肌腱内部有不均匀回声,但未累及表面的腱内撕裂;局部肌腱纤维不连续,且肌腱正常弧度消失,同时浅部滑囊有下陷;局部低回声或回声缺失。此外,若仅滑囊面或关节面有低回声裂隙;局部回声减弱;相互垂直的切面,局部低回声或没有回声也可认为是部分撕裂。从撕裂部位来看,冈上肌肌腱撕裂较为多见,但冈上肌和冈下肌肌腱有腱纤维交织,通常难以分辨。故而超声将横断面上距离肱二头肌长头腱15 mm 以外的撕裂定为冈下肌腱撕裂,15 mm 以内是冈上肌腱撕裂。
本研究分析了高频超声对RCT 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75.00%,准确度为89.29%,与柳曦等[9]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诊断效能同磁共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高频超声同磁共振一样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磁共振虽然也是目前诊断RCT 的常用工具,但费时、费用高,且有禁忌证,高频超声可以不同体位动态扫查,观察到肩袖各肌腱形态、肌腱纤维连续性、是否合并肩峰下撞击征、肩袖周围附属结构等多个内容,并借助典型的声像图表现对RCT 做出判断,加之方便快捷,价格适宜,可重复性操作,更适合用于术前RCT 的筛查。同时还可用于术后随访,排查有无肩袖再撕裂等并发症。本研究还比较了高频超声和磁共振对不同类型RCT 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差异不显著(P>0.05),与袁红梅等[10]报道一致。但王蕾蕾等[11]、舒向挺等[12]指出高频超声对部分撕裂RCT 患者诊断效果不如磁共振,猜测可能与样本量有关。另外,肩袖撕裂大小比较,高频超声和磁共振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肩关节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撕裂口形状多不规则,前两种方法往往无法准确地测量撕裂口大小,尤其“L 形”“新月形”或“U 形”等复杂形状的撕裂口,通常只能在肩关节镜下借助探针等工具才能准确评估。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对RCT 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其诊断效能同磁共振相仿,加之操作便捷,经济适用,安全无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误诊的情况,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以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