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金燕
小学科学包含的知识轻松有趣,实用性强。在课堂上开展大单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整体认知,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更加立体和饱满的知识结构框架。如何能够让大单元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一定的保障呢?结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特点,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来实施教学。创设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感受科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这样一来既可以让课堂的氛围变得更加轻松,也能够让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有成效。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一)结合生活,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打开科学课本,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一个单元的主题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与之相关的素材。结合小学科学知识的这个特点,我们在实施情境教学法时,就可以以生活现象、事物、案例等为素材。生活情境是离学生最近的情境,也是最能够走入学生内心深处的情境。在课堂的开端,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导入新课,把一些生活当中的现象、事物呈现在课堂上,能够最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生活化的情境当中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就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就有了探索新知识的动力,学生学习起新知识也会更加投入。
例如《动物大家族》这一单元,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先提问一个简单易回答的问题: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常常见到各种动物。你认识哪些动物呢?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告诉学生今天要学的内容就是给动物分类。紧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张动物园的地图,多数学生都有去动物园参观的经历,于是教师以此为情境,再次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讨论:你去过动物园吗?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它们在哪个区域?动物园为什么将这种动物放在这个区域呢?你能说出它们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讨论完这些话题以后,课堂的重点就从动物转移到分类。这时教师出示课件,呈现出一张图片,图片中包括各种各样的动物。教师先让学生按照自己想象中的标准给动物分类,比如说按生活环境分类、按吃的食物分类等等。最后抛出本节课的重点:生物学家是如何给动物分类的呢?生物学家根据动物的脊椎情况将其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动物的分类。
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件着手,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一个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将课本当中的知识从陌生变得熟悉,让课堂的教学更接地气。这样一来,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就会更有兴趣,也更容易接受。
(二)巧用游戏,增强课堂的氛围感
游戏是一种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纵观小学生们的课间活动,大多数人都会参与各种各样的游戏。游戏不仅能够活跃氛围,还可以放松身心,让学生收获快乐的体验。如果将游戏运用在课堂上,以课本的知识为基础来设计出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游戏,然后在课堂上利用游戏创设情境,这样做一定能够增强课堂的氛围感,让学生在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产生学习的主观意识,产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可以以生活当中的科学现象为素材,设计出科学小游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或直接让学生动手参与操作,都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以《声音的奥秘》这一单元为例,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一起玩一个小游戏——弹回来的声音。在游戏之前,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声音能够弹回来吗?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教师和学生一起拿出提前准备的游戏用具,分别有两个纸筒、一块能够发出声音的手表(也可以是其他可以发出声音的物品)和一本书。游戏的过程是这样的,将两个纸筒呈“8”字形放置在课桌上,接着在后面将书立起来放置。学生一手拿着手表,放在耳边,并靠近纸筒的位置。另一只手捂住自己的耳朵。这个时候耳边能够传来清晰的滴答滴答的声音。此时,另一名学生将书拿走,拿走之后,这名听声音的学生就听不到手表的滴答声了。游戏做完之后,学生纷纷表示好奇,于是教师讲解了游戏当中的科学知识: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递的。并由此导入新课,带领学生去探究声音的奥秘。
这样的小游戏还有很多,操作简单,却蕴含丰富的科学道理。在科学课堂上适当引入这些有趣的小游戏,课堂的氛围能够变得更有趣,在游戏的引导下,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
二、创设实用情境,提高學生学习效率
(一)利用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生们年龄小,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有待提升。尤其是在面对比较抽象的知识时,由于缺乏认知,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如何让新知识的教学变得平易近人,促进学生理解,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应用,除了可以从情感上吸引学生,还有一个强大的功能,那就是能够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方便理解。所以,在遇到那些不易理解的重点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把抽象知识付诸具体的事物,便于学生理解。具体来说,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选择恰当的素材来创设情境;此外,还可以借助一些学习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理解。
在《热传播》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利用一个情境来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三种热传播的方式。课上,教师展示出一张小朋友们围着火炉烤火的图片,并提问:小朋友们烤火这件事中包含哪些热传播的方式呢?接着在学生讨论完之后进行总结性的讲解:首先,热从火炉传递到小朋友们的身上,这也就是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这样的方式是热传导,热从温度较高的火炉传递的温度相对较低的小朋友们的身上。其次,可以发现火炉上冒着烟总是向上的,这是热的另一种传播方式——热对流,气体或者液体受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这样循环流动,冷热气体或液体相互混合,就形成了热对流。最后,火炉的周围围着一圈小朋友,说明火炉外的一圈都能够感受到热。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就这样,在一张图片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回忆了三种热传播的方式,并结合具体的情境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科学课本当中有很多概念性的知识点,单纯阅读这些文字,学生可能并不能够完全理解这些知识点背后的内涵。但如果在具体的情境当中去解释这些知识点,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学生牢牢记住某个知识点,一举两得。
(二)利用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运转
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上有多种作用。其中的一种,就是促进学生思考,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让思考的过程变得更加清楚明了。创设出怎样的情境才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呢?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学生总是對科学知识充满疑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积极思考,交流研讨。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注意几点:第一,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难度适中,不刻板;第二,提问一定要抓住时机,在学生疑惑时提出问题,促进思考;第三,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第四,重视学生的反馈并合理评价。
在带领学生学习《人体“司令部”》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这样创设情境:老师拿来一筐水果,这些水果里有真实的新鲜的水果,也有一些假的水果模型。你能判断出哪些是真水果?哪些是水果模型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给出多种答案。有人认为需要闻一闻,有水果专属味道的就是真的水果;也有人认为需要摸一摸,水果的触感和塑料的触感是不一样的。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任务;现在我们把每一个水果都标上编号,然后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和记录。任务结束之后,教师再次提问:你在辨别真假水果时,是怎样形成综合性的判断的?这时,有的小组认为是多种感官的感受都传递给大脑,大脑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去判断水果的真假。还有的小组认为,人是通过感觉器官认识物体的。对于大家的回答,教师进行一一评价。并在最后进行总结,认识一个物体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这个物体能够刺激到人的多种感官,然后视觉器官会把这些感受传递到相对应的神经,再由神经把信号传递给大脑,接着就认识这个物体了。
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它不仅仅能够连接教师、学生和知识点,是一种纽带;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对学生的思维起到指示性的作用。应用问题情境来开展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
三、创设实践情境,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一)创设实验情境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当中包含着很多实验内容。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科学知识都诞生出一次次的实验之中。几乎每一个大的单元当中都会包含相关的实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应当重视实验教学,创设实验情境,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当下是素质教育大力发展的时代,开展实验教学对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实验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取科学知识,还能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尝试透过现象去研究本质科学知识等等。由此可见,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关键性都是无可取代的。
《简单电路》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参与点亮小灯泡的实验。实验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了解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例如灯泡的玻璃罩是为了保护灯丝,灯丝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通电之后能够发光等。了解了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之后,正式开始实验操作。首先,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将点亮小灯泡的实验方案画下来,也就是灯泡、导线和电池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尽可能多画几种。其次,学生小组领取实验材料,按照提前计划好的连接方案去连接,每个方案实验三次,观察和记录哪种方案能够成功点亮小灯泡。完成实验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研讨这些连接方法,并猜测电流在电路当中是如何流动的。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这个实验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带领学生认识什么是通路,什么是断路,什么是短路。最后在学生了解了这些科学知识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当中所出现的操作上的问题。
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科学实验,通过创设实验情境的方式来推动教学的发展,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真知,又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综合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创设活动情境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创设实践情境,除了要重视实验教学,还有另一个途径,那就是活动教学。创设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活动当中来。另外,在活动情境当中,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可以在活动当中大胆猜想、集体讨论、动手验证。一般来说,在大单元教学过程当中,学完一个单元的知识点之后,会有复习和巩固的流程。我们可以在这一环节里,设计开展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以活动为情境,促进学生参与,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身边的材料》这一单元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活动的主题是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在活动中,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人小组,并规定10分钟的活动时间。学生小组需要在教室里找到感兴趣的物品,然后观察这些物品的材料组成。在观察完毕之后,将找到的物品以及对应的材料名称详细地罗列出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组成某个物品的材料有什么样的性质,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去组成某种物品。比如课桌,课桌的桌面是木制品,这是因为木材强度合适,且人们的使用感受比较舒适,课桌的腿和抽屉是金属材料,这是因为金属材料更加结实和稳固;再比如窗户,窗户的框架是塑料的,这是因为塑料框架密封性强,外观的可塑造性也强,不会生锈,窗是玻璃的,这是因为玻璃具有很强的透光性,不会影响光线等等。通过这个简单的小活动,学生将这一单元所学到的各种与材料相关的知识进行了应用,再次复习巩固了各种材料的特质。
活动的形式并不需要多么的花哨,有的时候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活动也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活动的设计,需要教师充分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的基本学情和兴趣特点,同时还要考虑活动与教学流程是否适配。活动情境创设得当,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有着推动作用。
情境教学法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所具备的强大功能和引导作用是其他教学法所不能比拟的。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当潜心研究,不断开发情境教学的更多应用,为学生打造出一个舒适的、积极的、高效的科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