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外学界的中国小说评点研究

2023-06-17 01:10
文艺理论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金圣叹评点红楼梦

林 莹

国内的小说评点研究大致从19世纪末开始,并以近二十年成果最为丰硕(谭帆57—64、158)。在海外,中国小说评点译介始于鸦片战争前夕,但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要再过百年才真正起步。20世纪下半叶,海外学界的中国小说评点研究蔚然可观,并于世纪之交与国内研究盛势遥相呼应。鉴于海外研究的传统、贡献与地缘密切相关,在区分欧洲、北美、日韩越、新马泰、澳大利亚的框架下讨论是合理且必要的。各板块间的交互关联,也将在行文中加以阐明。

一、 欧洲的中国小说评点研究

欧洲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关注为时颇早。18世纪初,旅法华人黄嘉略(Arcade Houange)完成了《玉娇梨》前三回的法译稿;法国耶稣会士殷弘绪(François Xavier d’Entrecolles)选译《今古奇观》三篇作品,因收入《中华帝国全志》而得以刊行(宋丽娟5—7)。鸦片战争前夕,欧洲传教士及驻华官员受宗教、政治等因素驱动,借小说以认识中国的需求愈显迫切。他们更关注小说的内容而非形式,即便接触小说评本,也暂无暇顾及评点。1807—1823年,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在粤采购了张评本《金瓶梅》、东观阁评本《红楼梦》和文言小说评本《昔柳摭谈》(宋丽娟64—65),却未对诸书评点有所注意。182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汤姆斯(Peter Perring Thoms)于《亚洲杂志》连载译文《著名丞相董卓之死》,在题注里较完整地翻译了托名金圣叹的《三国志序》(王燕17、253),这是西人译介评本序跋的起点,也是他们知晓“才子书”的契机。1867年,英国外交官梅辉立(William Frederick Mayers)也在《中日释疑》中提及,“才子书”之说源于“著名编辑兼评论家金圣叹的图书分类”(王燕263)。此前,英国第二任香港总督德庇时(John Francis Davis)、英国传教士美魏茶(William Charles Milne)均据毛评本翻译《三国演义》,然前者只留正文、删尽评注,后者误将夹批与正文混为一谈(王燕18、133)。唯有英国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在《汉语会话》中译出的《三国演义》选段不曾无视评语。这个题为《神仙于吉之死》的片段随文摘译二十条毛批,“用以说明‘中国批评的精神和方式’”。论其缘由,或许是这些质疑于吉玄幻色彩的评语,与译者作为传教士“叱责异教、反对鬼神”的观念不谋而合(王燕22)。值得注意的是,前述梅辉立也在《中日释疑》中译介《聊斋志异》。他褒扬但评本价值最高,在王士祯与《聊斋》的关系上却一反常理,臆测王氏为了邀名而主动撰评。①可见此阶段的评点译介不唯粗浅,亦多纰漏。评点初入西方乃受驱于非学术的偶然性,评点本身的重要性尚待识辨。

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小说评点研究逐渐转由汉学家主导,这是评点继续在译介中留痕并迎来学理性眼光的转折期。法国学者巴赞(Antoine Pierre Louis Bazin)在其文学断代史《元代》中选译了《水浒传》前两卷,底本为金批本。其中与武松有关的片段又被他视作《金瓶梅》首回,收入《现代文学》(宋丽娟156—161)。这说明巴赞关注的是情节大意,他以评本为底本主要基于版本的易得性——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有金批本,他对版本差异和评点价值实则知之有限。1880年出版的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英译本《聊斋志异》便有所不同,此书不但纠正了梅辉立的译介讹误,还特意说明选用了他最推崇的但评本(宋丽娟81)。彼时的汉籍书目,如大英博物馆、林赛文库、法国国家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等处书目,均在著录评本时将张竹坡、王士正、何守奇、王希廉等评者信息登记在案(宋丽娟285—288、306、322)。此为评点渐受重视的又一缩影。

时至20世纪,中国经典小说评本进一步走入欧洲学者的视野。1934年,苏联阿列克谢耶夫(Васил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Алексеев)完成《聊斋自志》的首次俄译,还在研究中引证王士祯卷后题诗,认识到评点资料的价值。法国雷威安(André Lévy)所见略同,他认为在《聊斋》各序跋中《自志》最为高妙。②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者们仅留意评本的序跋,散见行间眉端的批语依旧备受冷落。1956年,法国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在比较《水浒传》诸评本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李评本的地位(Demiéville242-265),扭转了这一局面。此前因巴赞译文流播广泛,金批本更广为人知。戴密微之所以能摆脱时代惯性,实乃得益于北美学者艾熙亭(Richard Gregg Irwin)的研究。

随着对经典评本的“再认识”,20世纪的欧洲也见证了更多评本的“新发现”。荷兰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苏联李福清(Борис Львович Рифтин)与法国华裔学者陈庆浩于此成就斐然。高罗佩藏有日人手抄《女子现形记》,此乃《痴婆子传》罕见本,比通行圣华房本多出简评主旨的“报虎老人”《原序》,另增一段解说世情的篇末评,评语宗旨迥异于通行本。李福清发现的《石头记》列藏本内附回前总批、眉批、侧批和夹批,其中眉、侧批均不见于其他脂本,引发众多学者的热烈讨论。③1966年,李福清又在列宁图书馆发现一个小说抄本,因未知是何作品,仅就所见略作描述。后陈庆浩在吴晓玲处见到周越然印制的残卷一种,将之与这份著录联系起来,确认是海内仅存的全本《姑妄言》。该抄本富有评语,至今仍是中外学人的研讨对象。④陈庆浩还是《型世言》的发现者。1987年,他在韩国奎章阁邂逅尘封的《型世言》,随后用中法双语介绍评者陆云龙,并提及书中存有书商与后人的评点。⑤陈庆浩在评点文献整理上亦卓有贡献。他以俞平伯《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为基础编成《红楼梦脂砚斋评语辑校》,增订后以《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之名通行。⑥1987—1991年,他又与我国学者刘世德、石昌渝共辑《古本小说丛刊》两百余册,收录《幻中真》《夏商合传》《钟伯敬先生批评水浒传》等巴黎所藏小说评本。

经由欧洲语言的译介,中国小说评本踏上了漫漫的西行之旅。尽管欧洲学者最初以评本为翻译底本并非自觉,却在客观上推助了金批“水浒”、毛批“三国”、张批“金瓶梅”、“西游真诠”、但评“聊斋”等名著评本的通行。早先欧洲学者较少关注随文评批,对评点的利用仅限于评本序跋。20世纪下半叶,他们在中美学界影响下,逐步开启评点整理及专题研究。欧洲的中国小说研究素有重视文献的传统,欧洲所藏小说评本的陆续发现,也为全世界的评点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文献支持。

二、 北美的中国小说评点研究

北美的汉学研究从欧洲发源,在二战后走向独立。如果算上借重评点的课题,早在20世纪中叶,前述艾熙亭的水浒研究便已征引评点资料。艾熙亭还在论文中节译了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随后二十年里,韩南(Patrick Hanan)的白话短篇小说研究、马丁森(Paul Varo Martinson)的《金瓶梅》“果报”思想研究、李培瑞(Peter Li)的叙事结构研究等皆有赖于评点材料支撑。⑦由于引用评点往往需要先行翻译,因此,与欧洲对评点起于译介而未必导向研究不同,北美的评点翻译是应研究需要而开展的,研究过程自然带动了译文产出。为方便英文读者理解,不少学者调用西方理论阐释评点,也就引发了评点与相关西方术语的异同辨析。⑧

若论狭义的小说评点研究,斯坦福大学华裔学者王靖宇(John Wang)是开风气者。20世纪70年代,他出版的《金圣叹的生平及其文学批评》内容详实、结构完整,在方法和观念上极大推动了西方学界的评点研究。多年后,他重译《读第五才子书法》,并为中国读者撰写《简介美国的金圣叹研究》,可见研究之持续性。王靖宇也是北美最早关注《红楼梦》评点的学者,撰有《脂评与〈红楼梦〉》《简论王希廉的红楼梦评》二文。⑨

在王靖宇着手金圣叹研究后不久,普林斯顿大学浦安迪(Andrew Henry Plaks)和密歇根大学陆大伟(David Rolston)也先后开始专题研究,渐次成为北美评点研究的中坚力量。浦安迪的工作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召集1974年普林斯顿大学叙事学会议,推出颇具影响的论文集《中国叙事:批评与理论》(Plaks,ChineseNarrative)。会上他提交了《中国叙事文学批评理论初探》一文,“首次突破实证主义对具体现象进行研究的方式,对中国叙事学及其相关问题做了整体性的思考”(黄卓越348)。其二,他将评点理路与四大奇书及《红楼梦》的文本细读相结合,形成了有关“奇书体”文人属性的认定,撰成《明代四大奇书》《中国叙事学》二书。他的“奇书”观念或可商榷,但自成体系、富有新意的探讨已然富有自足的学术价值。其三,他开拓了《金瓶梅》《红楼梦》的评点研究。在《金瓶梅》词话本、张评本热度更高的情况下,他率先留意崇祯本评点。《瑕中之瑜:论崇祯本〈金瓶梅〉的评注》开篇便指出评点丰赡却取用不足的现状,揭示了崇祯本评点对张评的影响。他还率先关注《红楼梦》张新之评语,张评的痕迹见诸其专著《〈红楼梦〉的原型与寓意》,后又在论文中得到“孝”“明明德”“易理”多角度的分析。他从《红楼梦》十六种评本中拣选“最尖锐、最深刻”的评语,按“通”“奇”“深”三类归置并附按语,编就《红楼梦批语偏全》。如加州大学尔湾分校黄卫总(Martin Huang)所言,此书将脂批与清末评语并置一处,使评点发展脉络一目了然。浦安迪在该书“前言”中表达了他对评点的总体看法:小说评点在看似牵强处总有价值存焉,“因为那些旧时的评书家与我们异时异地的现代读者比起来,总是和原来作者意中的看官听众隔得近一些。所以,当我们在瞎中猜谜似地窥探红楼梦隐含本义的全豹时,这些批评资料可以提供莫大的启示”,“红楼批语最大价值正在于评者不拘定论,总有触文生意的倾向”(浦安迪10—11、34)。

《红楼梦批语偏全》书末所附《红楼梦旧评点版本要览》的编者正是陆大伟。陆大伟的小说评点研究成就见于两部书。一是1990年编写的《中国古典小说读法》(Rolston,HowtoReadtheChineseNovel)。该书邀请北美同行译介重要的评点资料:王靖宇负责《读第五才子书法》——此次翻译修订了早前金圣叹研究专著中的译文,芮效卫(David Tod Roy)译介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和张竹坡《金瓶梅读法》,陆大伟译介《儒林外史》闲斋老人序,林顺夫译介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回评,余国藩译介刘一明《西游原旨读法》,浦安迪译介张新之《红楼梦读法》。此书还附上陆大伟的论文,话题从小说评点来源到金圣叹之前的评点家、《水浒传》李评的真实性等,不一而足。二是1997年出版的专著《行间读写:中国古典小说与小说评点》,这是据其博士论文深度改写而成的。该书将评点置于全球背景和中国传统中加以审视,先介绍杜浚、黄周星、汪象旭、蔡元放、张文虎、黄小田等关键评者,其次说明评点如何提高小说地位、吸引读者并影响后之作者,复次探讨评点如何将作者和读者的焦点从情节移至人物,进而研究评点如何左右小说叙述和结构,最后考察作者应对评点的四种方式。此书理论阐释的系统性较之资料掌握的齐备性更胜一筹,在章回小说评点研究领域起到示范作用。2009年,韩国学者赵宽熙将此书译成韩文,由韩国召命出版社发行。在涉及评点和创作关系的问题上,陆大伟受其导师芮效卫影响,又与何谷理(Robert Hegel)关于17世纪小说的研究有相似处。何谷理探讨了《隋唐演义》受到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评点影响的表现(Hegel,TheNovelinSeventeenthCenturyChina),认为评点沟通了理论与实践,对当下的阅读与未来的创作均有指导意义(邹颖31)。

除了浦安迪、陆大伟的综合研究,北美的专题研究也值得关注。芮效卫是全本《金瓶梅词话》的首位英译者,也是最早呼吁重视张评的学者之一。他在前述普林斯顿会议上发表《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Plaks,ChineseNarrative115-123),介绍张竹坡的基本情况及评点实践。他认为,相对于一般评者对寓意阐释、主旨评判、文笔褒贬的关切,张竹坡因强调小说结构的完整性而格外脱俗。芮效卫辨析了哪些是可以用来阐释的细节,哪些是所谓的“整体性”,并译出了他眼中最具启发性的评语。他明确指出小说评本的流行不仅影响读者的阐释,还引导了后之小说的编创,如张竹坡的小说技法理论就对曹雪芹影响甚巨,因为《金瓶梅》《红楼梦》在“整体性”上的相似性远非巧合所能解释。在冯梦龙研究上卓有建树的是贝兹大学华裔学者杨曙辉,他著有《点石成金:冯梦龙与中国白话小说》。1992年起,他与在联合国担任同声传译的夫人杨韵琴共译“三言”,“韵散不废,巨细无遗,包括冯的眉批夹评,再加导言注释”,“填补了白话短篇小说英译的一项空白”(李国庆259)。如前所述,早期译者多对评点视而不见。此次将评语全部译出,无疑表明二杨对评点的极度重视。“三言”评本英译的问世,势必还将激发英语世界对于冯梦龙的研究热情。

根据现有资料,加拿大的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力是执教于多伦多大学的捷克裔学者米列娜(Milena Doleželov-Velingerov)及其博士贝莉(Catherine Diana Alison Bailey)、吴华(Hua Laura Wu)。贝莉关注毛宗岗评点,吴华则将视点投向她认定的“中国小说理论的奠基者”金圣叹,二者成果均部分收入米列娜主编的《东西诗学》。米列娜还参编介绍世界文学批评理论的《约翰·霍普金斯文学理论与批评指南》,负责“中国明清小说戏曲理论”部分。她参考中美学界成果,谈及《世说新语》刘辰翁评点、庸愚子《三国志演义序》、李贽文学思想、冯梦龙文学实践,介绍金圣叹、毛氏父子、张竹坡、李渔、陈忱、卧闲草堂、刘一明、张新之、脂砚斋等。她列举小说评点的不同形态,指出评点构成了小说理论的三个部分:有关小说生产过程(包括认知、编创两个阶段)的讨论、有关具体文本艺术特征的解析以及有关读者反应的考察。她认为评点这种紧密附丽于文本的形式为理解中国传统批评与西方小说理论之异提供了新视角:西方针对具体文本的理论阐述重在演绎;中国传统思辨方式则是归纳法,以文本细察为起点,推导至更广泛、更理论化的本质。这种中西参照的眼光,自然有助于凸显评点这一批评方式的特色与价值。米列娜与浦安迪、陆大伟一样,主要围绕白话小说评点开展综合研究。他们都将评语与所处位置及功能相联系,给出了针对评语的不同分类方式。

如果说欧洲学界在中国小说评本的收藏、著录和译介上导夫先路,北美学界则在确立评点研究范式、开掘评点价值上独领风骚。例如,欧洲早期译介的“才子书”概念,在陆大伟、浦安迪、夏志清的评点研究和文本批评中得以深化(宋丽娟277)。而随着交流增多,美中两国的相关研究呈现出对话交流甚至殊途同归的态势。如魏爱莲(Ellen Widmer)利用尺牍和剧作资料,印证了官桂铨关于黄周星是《西游证道书》评者的认定,又如国内学者力邀王靖宇合编评点研究成果选(章培恒 王靖宇 《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等。此外,鲁晓鹏、顾明栋等华裔学者注意到,评点中诸如“逼真”“如画”等接近于“反映论”的语词也仅针对细节或特定作品而发,不用于描述文学整体性质,加之中国传统重在“载道”而非“拟真”,并不标举小说的现实反映功能(黄卓越346—357)。他们因此而质疑基于“模仿”原则的narrative一词能否指代中国叙事文类,这与中国学者考辨语义源流所得结论不谋而合。

从20世纪下半叶专题研究开始,北美学者继往开来、辐射全球,形成一股兼具引导性和凝聚力的强劲能量。理论阐发方面,他们将小说评点与新批评、结构主义、叙事学等此消彼长的思潮融合,又将中国文学视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以拉开焦距的比较视阈赋予评点研究全新的视野。此处不妨以三位华裔学者为例。黄卫总《古代小说评点的“作者”与读者》从“述”与“作”的区分入手,联系经、集两部的编评史和晚明选本评点的兴盛背景,以更广的视角解读小说评点的文化渊源。史亮《重构中国传统小说的历史话语》解读“奇”“游戏”“道”等古代语境里的重要术语并以此串联理论网络,如“在论述‘奇’时,他把‘怪’‘异’‘玄’‘诞’等概念统摄进来”,从而重建中国小说的理解和评价范式(黄卓越356)。顾明栋抽绎出《金瓶梅》崇祯本和张评本中的“织”,联系罗兰·巴特关于素材和语言的“编织”理论,试图沟通传统评点与现代叙事理论,构建“一个整体性的中国传统小说创作和阅读的诗学”(邹颖203)。

近三十年来,北美学者一方面利用评点持续深耕经典文本或问题,柯丽德(Katherine Carlitz)的《金瓶梅》修辞研究、拉什顿(Peter Rushton)从《金瓶梅》引申出的章回小说“非线性”特征、何建军对“月娘烧香”的解读、魏爱莲关于《水浒后传》成书的讨论、罗伯森(Carl Robertson)对《西游证道书》“真假”的观照、苏源熙(Haun Saussy)对《红楼梦》作者之于文本解读必要性的质询等,均在梳理评点的基础上重审经典。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大评点研究的文本范围,打破文体壁垒,如王岗揭示中篇文言传奇出版倚重评点的现象,凌筱峤发现孤本小说《海陵佚史》眉批通篇挪用《西厢记》曲文,韩若愚(Rivi Handler-spitz)将李贽与同时期法国散文家蒙田进行比较等。哥伦比亚大学商伟教授指出小说戏曲评点研究可以也需要突破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传统框架。他以《才子牡丹亭》的评语为例,指出有些“不着调”的评注虽不符合现代文学批评定义,但其诠释作品的方式指示了晚明戏曲小说的母题与象征系统。这与他透过晚明印刷文化中评点的流行来看待《金瓶梅》文本世界的“多语性”有方法的相通处,令人耳目一新。总的来说,北美学界较充分地探究了评点在阅读阐释、创作实践、出版传播、理论建构等多维度的综合价值。不过,研究对象基本局限在以“六大名著”为主的章回小说和以冯梦龙、李渔作品为代表的短篇白话小说范围内,文言小说评点仅涉及《聊斋志异》,相当于把大量其他评点文本排除在外了。

三、 日本、韩国、越南的中国小说评点研究

日本、韩国和越南历史上同属东亚汉文化圈,阅读、仿写和研究中国小说的传统渊源有自。与欧美学界相同,日韩两国的评点研究也是从金圣叹开始的。1897年,笹川种郎《中国小说戏曲小史》设专节推介金圣叹的小说批评,其后又有幸田露伴、辛岛骁、松枝茂夫等人的文章或专著问世(黄霖189—207)。在韩国,首尔大学李锡浩1961年撰成硕士论文《金圣叹论》。这些研究时间上都早于王靖宇的专著,但在研究的深度和系统上有所不及。

日本学界较有规模的小说评点研究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特点之一是与版本研究相结合,这与日本学术传统及其富于汉籍收藏的特色有关。1968年,小川环树《中国小说史的研究》涉及《三国演义》毛评本与李评本的讨论。也是从那时起,大内田三郎的金批《水浒》研究、白木直也的李评本《水浒》研究及其与钟评本关系的研究、中川谕的《三国》评本研究先后问世。大塚秀高提交给2004年小说文献与小说史国际研讨会的论文比勘了日藏四种《古今小说》,评本也包括在内。特点之二是尤擅专书研究,治学的深与专形成一体两面。伊藤漱平之于脂评《石头记》、仙石知子之于毛评《三国》、福岛真奈美之于李评《西游》、青木隆之于金圣叹、北村真由美之于金评《水浒》、川岛优子之于金评《水浒》及张评《金瓶梅》,皆是如此。

近年来,与出版相关的评点研究在日本持续升温,上田望《毛纶、毛宗岗批评“四大奇书三国志演义”与清代出版文化》、广泽裕介《明末江南李卓吾批评白话小说的出版》可为代表。也有研究将评点放在文化源流或成书背景下审视,如高津孝《明代评点考》、竹下笑子《金圣叹批评源流探究——以百二十回本〈水浒传〉李卓吾批评为中心》、大塚秀高《三国志物语的成长:从〈三国志平话〉成立前后到毛宗岗本〈三国志演义〉》。

与日本相比,韩国或因儒家文化影响,较少专研李卓吾和张竹坡的评点。韩国学界大体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启评点研究。全南大学闵惠兰()接连发表《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考》《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小考》,继而有《17世纪中国小说批评的展开——以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的小说本质论为中心》,分上下两篇刊于《石堂论丛》和《中国人文科学》,《关于清代〈聊斋志异〉的评论》也随后见于《石堂论丛》。同样地,李文赫()的金圣叹研究也从20世纪80年代持续到了90年代。彼时也是韩国《红楼梦》评点研究的发轫期。留学中国台湾的崔溶澈()写下《〈红楼梦〉脂评的艺术分析硏究》《〈红楼梦〉的评点批评研究》,发出韩国《红楼梦》评点研究的先声。韩国天主教大学韩惠京()以《从王希廉的评点看〈红楼梦〉的构成》《从王张姚三家评点看〈红楼梦〉的寓意体系》紧随其后。近二十年来,韩国学者在毛宗岗、金圣叹、脂砚斋等议题上持续发力。李基勉()、李胜洙()、郑善姬()研究金圣叹,大邱晓星天主教大学李镇国()关注毛宗岗。又松大学朴永钟()《金圣叹与毛宗岗的“虚实论”研究》、详明大学赵宽熙()《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重复”叙事论:以金圣叹与毛宗岗的评点为中心》则将二人批语合观。《红楼梦》评点方面,庆熙大学刘僖俊()有学位论文《脂砚斋批语中的小说论研究》《〈红楼梦〉脂评的文艺美学论研究》,另撰有《〈红楼梦〉早期评家研究:以脂砚斋为中心》《苏州李鼎与〈石头记〉:以脂砚斋为中心》。

历史上,越南士人也阅读、创作了不少汉文小说。在越南汉文小说中,《云囊小史》《伦理教科书——人中物》,以及深受《剪灯新话》影响的《传奇漫录》、可能受《聊斋志异》影响的《圣宗遗草》等,文末均附评语。最受瞩目的是《翘传》续书之一《桃花梦记——续断肠新声》的评语。这位评者对小说笔法的认识颇为深刻,屡引中国小说为证。他借《杏花天》《桃花影》等中国小说看待《桃花梦记》的名实异同,评价“小说之家,多以花树名者,《杏花天》《桃花影》之类是也。然二书以桃、杏为名,亦以自美其颜号而已,非有所为而为之。此书以桃花神入梦而名,其命名则同,而实有大异”(孙逊郑克孟陈益源218)。第二回的评语还特以《水浒传》为标准来称许《桃花梦》:“下笔者先究其根其因,而后其事其人,始有条绪[……]又如《水浒》欲写群贼,先说‘洪太尉误走妖魔’以为之因,则天罡地煞之降生,不为无据。”(孙逊郑克孟陈益源224)《桃花梦记》约在19世纪中叶撰成,彼时越南尚未启动中国小说翻译工程。因此,评者对《杏花天》《桃花影》《水浒传》的称引不惟可证这三部小说早已入越,亦可说明越南士人对中国小说研读颇深。晚清文言小说评本《后聊斋志异》在国内鲜为人知,越南《传记摘录》却选择其中13篇,微调人名地名,编造出一部越南时空之下的小说集。在汉文小说之外,根据中国小说改编的喃传也出现了评点。喃传《二度梅传》由邓玉端评点,《好逑新传》书前的三首汉诗有评论性质(黎文诗161—169)。这两部喃传在题材上受到欧洲尤其是法国的影响,然其评点之形式则植根于中国小说评点传统。目前越南学界对小说评点的关注暂付阙如,汉文小说及喃传的评点研究亦尚待来者。

四、 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的中国小说评点研究

相对而言,其它东南亚国家和澳大利亚的中国小说评点研究比较倚赖学者的个人志趣。1989年,新加坡学者辜美高比对了明末清初小说《女开科传》三个刻本的评语。供职于大连市图书馆的汪孝海受此启发,辑录大连本回末评以嘉惠学林。其后,辜美高又据日、美藏本进行补校,二人之往来遂成佳话一桩。辜美高还关注到清末新加坡《叻报》附张的小说《孝女泪》,披露其篇末附有效仿“太史公曰”的自评。在新加坡,以学位论文形式完成的小说评点研究有新加坡国立大学赵振兴2015年博士论文《怪诞化了的抒情诗世界:〈金瓶梅〉的“畸艳”审美特质》、南洋理工大学刘伟奇2014年本科论文《从异端到英雄:李贽思想形象探析》等。马来西亚的中国小说研究重镇马来亚大学设有红楼梦研究资料中心。该中心产出了一批红学成果,张惠思的论文《往事追忆的抒情姿态——从脂评的感性基调看小说评点中的抒情性作用》便是一例。泰国方面,华裔学者张硕人曾对脂砚斋身份及脂批价值提出质疑。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马兰安(Anne Elizabeth Mclaren)主要从事明代说唱文学和章回小说的研究。1995年,她发表论文《明代的观众和白话诠释——以〈三国演义〉的使用为例》(Mclaren51-80),后又加入评点材料,撰写中文修订版《明代小说评点以及读者普及问题——〈三国志传〉初探》,提交给前述小说文献与小说史国际研讨会。该文分析简本系统里不为人注意的评点,认为简本在明代明显指向平民读者,有着特殊的传播意义。因此《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也就不能简单地被统称为“文人小说”,而应被视为面向多种类型读者的小说作品。

综观海外学界,除开成果较为零散的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各区域的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均从金圣叹起始,这与小说评点史发展的代表性人物、关键性时刻相契合,也因金圣叹“重文轻事”的小说理念、情理兼具的批评风格富有跨文化的共通性。从同一起点出发,传统与方法的不同催发出路径各异的研究范式,和而不同,交互相生。时至今日,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小说评点研究早已硕果累累,但中国学者对海外成果的掌握还远不够及时全面,这容易导致重复劳动,也使一些学术资源久遭遮蔽。系统而客观地整理、评价、利用这些研究成果,是在新时期推进小说评点研究的题中之义。关于北美的小说评点研究,已有同道并肩探索;其他区域以及跨区域的评点研究梳理工作,同样大有可为。如前所述,中国小说评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回顾小说评点在古代东亚汉文化圈和近代中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自可加深对于评点涉外传播价值的认识。为了保存伟大的人类智慧,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专门设立荣誉书系“普林斯顿杰出存书图书馆”(Princeton Legacy Library),其中就收录了多种译介或研究中国小说评点的著作。对于如此珍贵的本国文化遗产,我们更当细致深入地去继承和探索,并借他山之石相与磋磨。

注释[Notes]

① 王燕:《英国汉学家梅辉立〈聊斋志异〉译介刍议》,《蒲松龄研究》3(2011):85—95。有关蒲、王二人的交往史实,参见袁世硕:《蒲松龄与王士祯》,《文史哲》6(1980):23—29。

② 此处可参考高玉海:《阿列克谢耶夫〈聊斋志异〉俄译版本百年流变》,《明清小说研究》2(2017):170—182;李逸津:《跨越时空的心灵沟通——B.M.阿列克谢耶夫“聊斋学”成功奥秘探论》,《山东社会科学》4(2012):39—43;雷威安:《漫谈〈聊斋志异·自志〉》,《国际聊斋论文集》,辜美高、王枝忠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76—281页。

③ 此处可参考施晔:《〈痴婆子传〉在日本的传播——以高罗佩藏手抄本为讨论中心》,《明清小说研究》3(2012):213—222;李福清、孟列夫:《新发现的石头记抄本》,《亚非人民》5(1964):121—128;胡文彬:《列藏本〈石头记〉概论》,《思想战线》2(1984):68—77;元之凡:《列藏本脂批考证——兼与潘重规教授商榷》,《红楼梦学刊》2(1988):283—324;潘重规:《关于列藏本石头记眉批侧批的问题——答元之凡先生》,《红楼梦学刊》3(1990):139—154。

④ 黄卫总、董定一等学者撰文讨论,2010年河北师范大学齐晓威、2020年青岛大学姜悦也有专研《姑妄言》评点的硕士论文。

⑤ 陈庆浩的双语介绍见《〈型世言〉——一部佚失了四百多年的短篇小说集》,《中国文哲研究通讯》4(1992):106—112;“Un Recueil De Contes Retrouvé Après Trois Cents Ans: Le 《Xing Shi Yan》.”T’oungPao1(1995): 81-107。

⑥ 参见陈庆浩:《红楼梦脂砚斋评语辑校》,巴黎:巴黎第七大学东亚出版中心;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红楼梦研究小组,1972年。陈庆浩:《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公司,1979年;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

⑦ 本段出处为Richard Gregg Irwin.TheEvolutionofaChineseNovel:Shui-hu-chua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Patrick Hanan.TheChineseShortStory:StudiesinDating,Authorship,andComposi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Paul Varo Martinson. “PaoOrder and Redemption: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Religion and Society Based on a Study of theChinP’ingMei.” Ph.D. diss.: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3;Peter Li. “Narrative Pattern inSan-kuoandShui-hu.”ChineseNarrative. Ed. Andrew H. Plak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73-84.

⑧ “草蛇灰线法”与“复调意象”、“绵针泥刺法”与“反讽”等概念的对照关系,见李金梅:《北美之金圣叹〈书法〉文法译介与阐释》,《闽南师范大学学报》1(2021):104—111。

⑨ 本段涉及的王靖宇研究有ChinSheng-t’an:HisLifeandLiteraryCriticism.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72;《简介美国的金圣叹研究》(章培恒王靖宇351-362);“The Chih-yen Chai Commentary andtheDreamoftheRedChamber: A Literary Study.”ChineseApproachestoLiteraturefromConfuciustoLiangCh’i-Ch’ao. Ed. Adele Austin Ricket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8. 189-220;《简论王希廉的红楼梦评》,《红楼梦学刊》3(1982):231—240。

⑩ Andrew Henry Plaks.TheFourMasterworksoftheMingNovel.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中国叙事学》为浦安迪在北京大学讲演的整理稿,陈珏整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Demiéville, Paul. “Au Bord de l’eau.”T’oungPao44(1956): 242-265.

Hegel, Robert.TheNovelinSeventeenthCentury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黄霖:《近百年来的金圣叹研究——以〈水浒〉评点为中心》,《明清小说研究》2(2003):189—207。

[Huang, Lin.“Research on Jin Shengtan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A Case Study of the Commentaries ofWaterMargin.”JournalofMing-QingFictionStudies2 (2003): 189-207.]

黄卓越主编:《海外汉学与中国文论(英美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Huang, Zhuoyue, ed.OverseasSinologyandChineseLiterature(UKandUSA).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18.]

李国庆:《美国明清小说的研究和翻译近况》,《明清小说研究》2(2011):257—268。

[Li, Guoqing.“Recent Research on and Translation of Ming and Qing Fi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ofMing-QingFictionStudies2(2011): 257-268.]

黎文诗:《中国小说在越南改写的版本述录》,《古籍研究》2(2020):161—169。

[Li, Wenshi. “A Description of Vietnamese Adaptations of Chinese Fiction.”ResearchonChineseAncientBooks2 (2020): 161-169.]

Mclaren, Anne Elizabeth. “Ming Audiences and Vernacular Hermeneutics:The Uses ofThe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T’oungPao81 (1995): 51-80.

浦安迪:《红楼梦批语偏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Plaks, Andrew Henry.ACollectionofRemarksonThe Story of the Stone.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 ed.ChineseNarrative:CriticalandTheoreticalEssay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Rolston, David.HowtoReadtheChineseNovel.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宋丽娟:《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1714—191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Song, Lijuan.WesternStudiesofClassicalChineseFiction(1714-1919).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22.]

孙逊郑克孟陈益源主编:《越南汉文小说集成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Sun, Xun,Zheng Kemeng, and Chen Yiyuan, eds.AnIntegrationofVietnameseFictioninChineseLanguage. Vol.5.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0.]

谭帆:《小说评点研究之检讨——以近二十年来小说评点研究为中心》,《中国文学批评》3(2021):57—64、158。

[Tan,Fan.“Reflection on Fiction Commentary Studies over the Past 20 Years.”ChineseJournalofLiteraryCriticism3 (2021): 57-64, 158.]

王燕:《19世纪〈三国演义〉英译文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Wang, Yan.AStudyofNineteenth-CenturyEnglishLiteratureof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18.]

章培恒王靖宇主编:《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Zhang, Peiheng, and John Wang, eds.CollectedEssaysonChineseLiteraryCommentaries.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02.]

邹颖:《美国的明清小说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Zou, Ying.Ming-QingFictionStudiesintheUS.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2016.]

猜你喜欢
金圣叹评点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金圣叹刑场别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书评点讯
别样解读《红楼梦》
幽默到死金圣叹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点评中“犯”概念的探讨
翻译擂台(116)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