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枝,徐玲玲,彭乐兰,陈 琳,凌珊珊,金其武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二科,江西 九江 332000
慢性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肺换气和/或通气功能障碍,导致机体无法有效实施气体交换而引起的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若不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可出现生理和代谢功能紊乱,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1]。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此类患者的常用手段,但因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病程长,且需长期制动,易引起废用性肌萎缩、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等,甚至产生依赖性,影响康复进程[2-3]。康复训练是慢性呼吸衰竭后常用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机体呼吸功能,有利于促进康复进程及提升生活质量;吸氧干预可增加机体血氧供应,提升运动训练效率及缓解患者精神状态[4]。但临床关于二者联合应用于慢性呼吸衰竭护理干预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康复训练联合吸氧干预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12 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9 例。研究组女25 例,男24 例,年龄51~78 岁,平均年龄(59.45±3.65)岁;病程0.8~5 年,平均病程(3.24±0.87)年;原发病因为肺纤维化10例,肺气肿24例,肺炎15例。对照组女21例,男28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59.72±3.12)岁;病程0.8~6 年,平均病程(3.14±1.08)年;原发病因为肺纤维化12 例,肺气肿21 例,肺炎1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呼吸衰竭相关诊断标准[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 mmHg (1 mmHg=0.133 kPa),动脉血氧分压(PaO2)<60 mmHg。(2)患者或家签署同意书。(3)具备基础的学习能力。
排除标准:(1)伴有颅内压增高。(2)合并免疫系统疾病。(3)合并心血管疾病。(4)影响肢体运动的骨关节疾病或肢体残疾。(5)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6)静息时即感觉呼吸困难。(7)放弃治疗。
对照组行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和呼吸功能训练。(1)呼吸功能训练:①腹式呼吸。指导患者背靠床头或保持坐位,将右手放于胸前,左手放于腹部,紧闭双唇用鼻深吸气,在此过程中保持腹部放松,并用左手对腹部进行按压,感受膈肌下沉,腹部、左手随呼吸自然抬起,胸前右手保持不动;呼气时,收缩腹部,随腹腔内压不断增加,进而使膈肌上升,提高呼气潮气量,右手尽量控制胸腔不上下起伏,25 次/组,3~5 组/d。②缩唇呼吸。指导患者吸气时紧闭双唇,呼气时嘴缩成吹口哨状并慢慢呼出,控制呼气与吸气时间比为3∶1,20 次/组,3~5 组/d。训练过程中放松肩部和颈部肌肉,吸气时做扩胸运动,呼气时做束胸运动,吸气时紧闭嘴唇,避免用嘴深呼吸,最大限度降低呼气流速,延长呼气时间。(2)肢体功能训练:指导患者取半卧位,将靠背抬高至水平夹角为65°左右,采用足蹬式下肢活动锻炼器(VECTOR 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双脚练习慢收、慢蹬动作,设置蹬伸力量为中小强度,蹬伸频率为15 次/min,控制心率每分钟≤120 次,训练以机体可耐受且第二天不感疲劳为宜,2 次/d,20 min/次,训练结束后按摩运动肢体关节、肌肉等部位。
研究组行康复训练联合吸氧干预,于康复训练前30 min给予鼻导管低流量持续吸氧干预,控制氧浓度为20%~29%,吸氧流量为1~2 L/min,持续吸氧干预至每次康复训练结束时,康复训练(肢体功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方法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2个月。
(1)血气分析指标:分别于干预前、干预2 个月后用美国GEM 3500 型血气分析仪测定两组患者PaCO2、PaO2水平。(2)肺功能指标:分别于干预前、干预2 个月后用FGC-A+型肺功能分析仪(济南好来宝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测定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包括1 s 用力呼吸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3)生活质量:分别于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使用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6]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量表内容涵盖综合、心理、环境、躯体、社会5 个维度,满分100 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PaO2、PaCO2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 个月后,研究组PaO2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aCO2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情况(±s)mmHg
表1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情况(±s)mmHg
a表示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干预前研究组(n=49)对照组(n=49)t值P值干预2个月后研究组(n=49)对照组(n=49)t值P值PaO2 PaCO2 47.79±4.28 47.49±4.19 0.351 0.726 55.12±4.31 55.33±4.12 0.247 0.805 66.33±5.87a 59.24±5.40a 6.222<0.001 45.42±2.21a 50.26±3.13a 8.842<0.001
干预前两组患者FEV1/FVC、FEV1、FEV1%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 个月后,研究组FEV1/FVC、FEV1、FEV1%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情况(±s)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情况(±s)
组别干预前研究组(n=49)对照组(n=49)t值P值干预2个月后研究组(n=49)对照组(n=49)t值P值FEV1/FVC(%)FEV1(L)FEV1%(%)44.06±5.32 44.26±5.18 0.189 0.850 1.41±0.29 1.38±0.19 0.606 0.546 48.13±4.32 47.63±4.13 0.586 0.559 77.93±5.23a 65.69±5.06a 11.774<0.001 2.83±0.37a 1.22±0.29a 23.973<0.001 75.42±5.83a 64.12±4.30a 10.919<0.001
干预前,两组患者综合、心理、环境、躯体、社会维度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 个月后,研究组综合、心理、环境、躯体、社会维度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s)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s)分
a表示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干预前研究组(n=49)对照组(n=49)t值P值干预2个月后研究组(n=49)对照组(n=49)t值P值综合心理环境躯体社会50.39±7.48 50.58±7.41 0.126 0.900 55.61±5.45 55.83±5.55 0.198 0.843 l51.33±5.25 51.62±5.38 0.270 0.788 54.78±7.63 55.09±7.41 0.204 0.839 54.62±6.33 54.81±6.52 0.146 0.884 75.47±6.36a 63.55±6.54a 9.147<0.001 78.54±6.44a 67.63±6.33a 8.457<0.001 76.36±7.15a 64.51±6.30a 8.704<0.001 80.12±8.43a 69.57±8.27a 6.254<0.001 79.35±7.45a 68.66±7.21a 7.218<0.001
慢性呼吸衰竭多由重症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水肿等疾病所致,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绀、呼吸困难、胸闷等,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机械通气虽可缓解患者症状,但呼吸机并发症较多,部分患者甚至对此产生依赖性,影响预后[7]。相关研究指出[8],治疗的同时辅以护理干预有助于增强患者免疫力,促进康复进程。因此,寻求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相关研究指出[9-10],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可有效维持其肌肉纤维结构,保持神经功能正常,同时对提高身体机能、抑制负性情绪、改善生活质量有益。本研究中对照组行康复训练,其中腹式呼吸可调整患者呼吸模式,最大化发挥膈肌作用,增加肺泡通气量和潮气量,使功能残气量减少,进而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症状;缩唇呼吸通过延长呼气,使气道内压增加,可避免小气道提前陷闭,有助于排出肺泡内残余气体,进而提高肺活量,增强气体交换效率,改善肺功能[11];通过使用足蹬式下肢活动锻炼器对患者关节活动度及下肢肌力进行被动或主动训练,患者可经器械弹簧装置促使下肢进行反复蹬踏,可使其肢体功能得到锻炼,有效规避因长期制动而出现的肌力减退[12-13]。但呼吸衰竭患者因肺通气和/或肺换气功能较差,易引起机体血氧匮乏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当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时常因缺氧而产生心慌、气喘等现象,导致患者训练负荷及时间未达标,进而对康复训练效果造成影响。相关研究指出,吸氧干预可增强机体血氧供给,有利于提升患者运动耐受性,强化康复训练效果[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2 个月后,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PaCO2水平低,PaO2水平、FEV1/FVC、FEV1、FEV1%不平均高,提示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康复训练联合吸氧干预可改善其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功能。分析其原因在于,在康复训练前辅以吸氧干预,可为机体供应所需血氧,并可改善其浓度,降低肺部功能损耗,增强机体运动耐受性,有利于康复训练顺利进行;还可提高机体肺氧交换能力,提升氧代谢水平,进而缓解训练疲劳感,维持呼吸肌活力[16]。此外,在康复训练时予以吸氧干预也可以提高患者训练依从性和身心愉悦感,有助于提升康复训练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2个月后,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提示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康复训练联合吸氧干预可提升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在于,康复训练可提升患者肺功能水平及运动耐受性,缓解呼吸困难症状,而康复训练前加以吸氧干预,不仅有利于患者获取充足供氧,而且还可增强患者训练依从性,二者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效应,进一步强化康复训练效果,进而提升生活质量。但因本研究入选样本数量有限性,且未深入探讨两者远期干预疗效,故研究结果存在局限,今后临床仍需扩大研究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以证实研究结果真实性。
综上所述,康复训练联合吸氧干预可改善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功能,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