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莉
[摘 要]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着眼于胜任力理论深入了解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发挥,以期为提升輔导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及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 键 词] 胜任力理论;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发挥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5-0168-04
在全面深化课程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备受瞩目,一些学校着眼于教学改革以及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占的比重,以高校辅导员为领头羊,逐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及内容,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框架和体系。确保辅导员能够主动发挥自身的特长及优势,稳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确保学生能够在辅导员的教化下直面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树立正确的“三观”,顺利实现“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
一、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理论概述
胜任力主要指表现较为优异的员工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所具备的价值观、自我概念、技能、知识以及个人特质,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首先,胜任力与任务指导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处于不断的波动中,岗位特征、工作条件以及工作环境都会影响胜任力的具体表现。其次,胜任力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相挂钩,通过对胜任力的分析及研究可以了解员工的工作绩效以及职业发展方向。最后,胜任力能够进一步区分优秀者和一般者,胜任力比较强的员工往往表现较为优异,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有所建树,社会经济组织会将胜任力作为考核员工以及招聘员工的重要标准。在人员选聘中,胜任力理论备受关注,应用范围较广,企业也围绕胜任力逐步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框架,加强对人才的科学评价,确保自身所聘用的人才具备较强的适应力以及工作能力。
对高校辅导员来说,在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除了需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之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胜任力。与其他岗位相比,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要求更为严格,涉及诸多的能力维度,比如应变能力、沟通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职业忠诚度、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关爱学生和组织能力。辅导员的反省认知能力、心理辅导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最为直接。通过对辅导员胜任力的分析,可以了解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优秀的高校辅导员会主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视角坚持多措并举,积极掌握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原则和技巧,逐步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满足学校的育人工作要求。
从辅导员自身的视角来看,良好的胜任力是个人工作职责所提出的要求。目前,一些高校辅导员队伍综合力量比较有限,在胜任力上有许多短板。首先,辅导员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够科学及合理,对心理科学知识、教育科学以及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较为片面。知识视野不够宽阔,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有待提升。其次,辅导员个人的综合品质以及智能水平不够理想及完善,难以整合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科学知识组织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无法及时洞察学生所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敏锐判断能力不够理想,难以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根源,最终导致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动性不强。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作用
首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教学管理工作中,辅导员扮演着实施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能够更好地督促学生、管理学生、教育学生,确保学生真正做到遵纪守法、思想端正和认真学习。其次,辅导员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及帮助,指明学生的成长发展方向,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能够教导学生,帮助学生掌握为人处世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三观”。最后,辅导员是学生的朋友,能够与学生促膝长谈,为学生排忧解难、答疑解惑。优秀的辅导员会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参与科研工作、学生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纪律严明、业务精细以及作风优良。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总结概括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能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获取学生的认可及支持。学生也会乐于接受辅导员的教育和熏陶,主动向辅导员看齐,与外界进行交流及沟通,保持平稳的心态,自觉参与班级活动,真正实现个人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发挥现状
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辅导员的优势比较明显,与任课教师相比,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年龄更为相近,与学生有许多共同语言,因此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阻力比较少,整体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也可以得到保障。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整体的教育难度系数相对偏高,有一部分高校还没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无视前期的宏观管理以及组织协调,实质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及合理,内容体系不完善,无法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以及科学性。从微观的视角来看,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一部分辅导员的工作经验比较有限,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质及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缺乏心理咨询经验,个人的人生阅历不足。(2)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为一体,对班级管理目标的认知相对较为模糊,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分步骤、有目的、有层次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机械性地开展谈心活动,没有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导致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比较有限,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3)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比较大,需要面对较多的学生,实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不够理想,缺乏针对性和人性化。学校也没有按照学生人数合理调整辅导员的设置比例,导致辅导员的工作不够细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整体的大学生心理辅导质量持续下降。
四、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比较强,涉及理论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需要主动应对各种挑战及冲击,以大學生全面成长及发展为基本目标,站在大学生的视角综合了解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结合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提出相应的对策,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积极承担教育责任和历史使命,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一)深入学习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
为了凸显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价值,学校需要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鼓励辅导员主动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技巧及核心。首先,在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一部分辅导员出现了力不从心的问题,实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不够理想。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矛盾,主要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难度系数相对偏高,涉及诸多主客观影响因素。有的辅导员还未掌握专业知识和技巧,个人的道德水平有待提升,所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不够得当,因此实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与预期目标差距甚远。学校需要想方设法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促使其尝试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其次,在高校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更加严格。身处工作一线的辅导员需要注重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逐步完善知识结构,积极学习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及历史,坚持终身育人和终身学习。学校需要给予辅导员专业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以及心理健康辅导,强化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辅导员需要主动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最新、最前沿的心理健康教育资讯和理念。比如辅导员可以主动学习定势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以及首因效应,并将它们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综合系统地了解学生在能力、兴趣、性格、气质上的差别,结合学生的气质类型以及心理活动特征组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灵活组合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体现一定的协同作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比较明显,辅导员需要坚持因势利导、因事而异以及因材施教,不可“一刀切”,要针对性地组织层次性的思想教育工作,稳步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能力。
(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
为了确保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学校需要在高瞻远瞩的过程中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鼓励辅导员积极整合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掌握其中的精髓,实现灵活应用。辅导员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比较复杂,压力较大,任务非常艰巨。在提升个人胜任力的过程中,辅导员需要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障最佳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首先,辅导员需要全面加大对心理沟通和心理教育工作的投入及支持力度。在高校扩招的过程中,大部分学校以院系专业为单位,为班级配备辅导员。不同班级以及年级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阅历大有不同,性格各有差异,在参与集体活动时学生的责任感、认同感、使命感会直接影响个人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辅导员需要注重心理投入,为心理沟通做好准备,及时了解学生的身心变化,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和支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逐步提升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为集体活动做出相应的贡献。在全面落实集体日常管理以及建设集体的目标时主动总结经验教训,在加大心理投入的同时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相通。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集体的依附感和归属感,让学生能够主动接受辅导员的指导,进而对辅导员产生一定的亲切感和崇敬感。
其次,辅导员需要注重心理换位,站在学生的视角,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以及内心诉求。始终以包容、欣赏的态度与学生沟通,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排忧解难、答疑解惑。在人际交流时,学生非常希望获得外界的认可及理解,但是存在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辅导员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站在他人的视角换位思考,在与学生促膝长谈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协调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以及同学关系。通过心理换位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站在对方的视角分析和看待问题。这种循循善诱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模式有助于消解学生心中的矛盾,学生也会向辅导员看齐,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实现心理换位,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主动与他人进行合作互动,保持平稳的心态。
最后,组织开展人格辅导活动。辅导员需要明确人格辅导的基本目标,让学生能够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动,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以及生活质量。人格对个人行为思想的影响比较直接,个体的行为方式、态度倾向、情感特征、认知模式以及行为习惯都会受人格的影响,与人格密切相关。辅导员则需要抓住人格辅导的重点以及核心,围绕社交辅导以及情绪辅导来引导学生、鼓舞学生。情绪辅导相对比较简单,主要以学生接纳自己为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学会控制情绪,平稳心态,积极调整个人情绪,学会与他人进行平等交流。社交辅导则以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保持平稳的社交状态为目标,让学生能够掌握较为常见的社交礼仪,主动与他人进行互动和沟通,学会有效处理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矛盾冲突。除此之外,辅导员还需要实现与学生的心理相容,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互动,实现双方的互相认同、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信任。只有确保学生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指导,同时赞同辅导员所提出的意见,才能转变学生的不良行为,确保辅导员的教育工作获得学生的认可。在日常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辅导员和学生非常容易出现误解,导致两者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质量相对较差。辅导员需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症结,主动放下自己的“权威”地位,在与学生平等交流及沟通的过程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诉求,让学生产生更多的良性体验,借此机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发展。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传统僵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局限于辅导员的理论讲解和说教,实质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够理想。辅导员需要转变工作思路以及教育方针,将活动作为教育的新载体,以活动为依托,进一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及手段,充分凸显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时,学生能够主动接受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有效消除个人的负面情绪和抵触心理。辅导员则需要融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吸引学生的眼球,尝试多种创造性和趣味性的辅导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自觉接受辅导员的心理强化。比如辅导员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5·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中组织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参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学术报告、教育讲座、心理沙龙,心理素质训练营、现场心理咨询、新生心理普查及建档趣味心理运动会,与学生共同赏析各种心理电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园心理剧大赛。通过这种形式可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及时掌握现代先进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工作方法,在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整合利用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难以凸显辅导员的作用和价值,导致辅导员的胜任力持续下降。为了避免这一矛盾,辅导员需要坚持整体观,积极利用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更好地胜任这一工作。首先,在高校扩招的过程中,学生人数不断上升,辅导员需要面临上百名学生,日常事务非常繁杂。辅导员可以与寝室长以及班级心理委员取得联系,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好危机干预工作,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其次,辅导员可以采取朋辈心理辅导的形式积极解决各种共性问题,同辈与大学生的联系和交流比较密切,与大学生存在比较相似的心理问题,共同语言较多,实质的心理辅导效果比较明显。辅导员可以鼓励同辈与学生进行互动,敞开心扉,互诉衷肠,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辅导员需要关注个人的体态、语言和态度,充分凸显自身的优势。其次,辅导员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背景,積极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实现与学生之间的线上交流,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维护学生的隐私,让学生能够在线上说出个人的真实想法。最后,辅导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和环境。比如有的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意愿不足,缺乏集体荣誉感,辅导员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诉求组织体育活动,让学生一边参与体育一边完成团体活动并接受心理辅导,始终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有的学生在与他人交流时,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以及交往障碍,辅导员则可以在班级集体活动中组织讨论活动以及游戏活动,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打破学生的壁垒,让学生能够放松身心,互相交流意见和想法,逐步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在辅导员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打开心扉,不再封闭自己,真正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除此之外,辅导员还要跳出校园的局限,加强与社会各界以及家长之间的联系,不再依靠一己之力完成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联合多方力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覆盖以及有效拓展。结合实践调查不难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存在一定的联系,家长对学生心理、生理的影响比较直接。辅导员需要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动员家长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情况,鼓励家长主动关心孩子,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凸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性化和思想性。
五、结语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拓展教育功能,辅导员需要加大气力,拉长战线,提升自身的胜任力,将更多的新鲜血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确保这一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上一个台阶。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在学业和社会实践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技巧和方法原则的有效分析,逐步提升自身的知识运用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沈来,董玲君.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
[2]闻雪梅.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及其工作策略[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25(3).
[3]张东伟.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4]李丽.高校辅导员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路径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8).
[5]杨进学.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独立学院辅导员能力建设研究:以武昌理工学院为分析对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6]韩英.大学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7]任莎莎,杜廷勇.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职工教育,2013(6X).
[8]杨通宇,杨通琴.心理健康: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工作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8).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