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桦
[摘 要] 康复模块化教学课程是高职康复治疗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程,包含偏瘫、脊髓损伤、脑瘫及骨关节损伤的康复四个部分,当前康复实践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病案分析思路不清晰、临床操作能力欠缺、医患沟通能力欠缺等方面,从结构化的原则出发,探索提升高职康复治疗专业学生核心素能的方法,提高模块化教学的效率,实现教学路径的优化。
[关 键 词] 整合重组;结构化;康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6-0137-04
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医学模式的转变加之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增加,迫切需要建立“养—护—医”三位一体的康复医学工作模式,这就对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理论与实践技能要求。模块化教学包含临床常见四大类疾病的康复内容,其知识结构的构成有规律可循。
康复实践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康复评定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康复治疗及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病案分析思路不清晰、临床操作能力欠缺、医患沟通能力欠缺等方面。现代建构主义提出的“同化与顺应”理论表明,教学内容分模块整合重组后采用系统性、支架式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丰富知识经验、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结构化实质是对教学内容中不同类目的知识进行整理和逻辑归纳,使教学条理化,以实现教学的结构化。
一、教学内容整合重组
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涉及内容范围广泛、操作项目多,对学生实践能力及临床思维要求高,因此,整理与归纳学生书本知识、从业所需临床实践知识、康复治疗师(士)相关知识,有体系、有逻辑地整合重组教学内容十分重要。
(一)以崗位胜任力为导向,开发模块化课程活页教材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促进产教融合,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本课程以康复治疗专业临床工作任务为主线,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知识、技能点的系统分析与设计,采用校企协作、资源配套、课程思政、工作过程导向、活页装订等方式编写[2],分项目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任务分析,探索问题,在教师创设的相对真实的情境中确定胜任岗位工作应当掌握的素能及达到的程度。
(二)以康复临床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思维导图
回顾学生以往课堂表现发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的学习主要靠机械记忆来完成,无法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问题在病案分析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于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学生病案分析的呈现结果上并无太大差距,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脑卒中患者,学生提供的治疗方案呈现思维固着的现象,因而如何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具体实践,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以模块一“偏瘫的康复”为例,首先建立理论知识框架,讲解脑卒中患者康复模块时提出脑卒中的定义,联系脑卒中的病因学分类,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型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分类归纳,进而提出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的特点,明确粗大异常的运动模式、反射调节异常、肌张力异常、平衡功能异常、姿势步态异常、精细协调控制能力减退六大障碍的具体表现形式,随后引入介入康复的时间。从理论知识出发,结合临床实际工作需要,建立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思维导图,列出脑卒中患者每一分期所需预防康复、院内康复及居家康复的工作任务,梳理框架,逐个击破解决实际问题。思维导图的建立,有利于帮助学生依托工作流程建立思考的层次结构,形成面对新知识积极追问、主动探寻的思维意识与习惯。
二、教学模式改革
大健康背景下,传统的康复实践教学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健康产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具有现实意义。在模块化实践课程教学中需要调研岗位的需求、了解学生的素能现状,结合实际调整教学方法,实现本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教学意识结构化
结构化意识是从要素入手,深究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以批判思维方式思考并解决问题。结构化既有广义的“结构不断生成的过程”和“使之结构化”的意蕴,又有狭义的“结构化思维”“结构化意识”之意[3]。传统的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结构化教学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教学环节结构化
创建基于工作流程的教学环节,包含疾病预防、院内康复、居家康复三方面的任务。每一模块教学前,设计对应工作流程的任务,教师课前发布学案,由任务导入,课上针对每一任务小组合作开展任务分析,明确任务所需素能要求,实施任务内包含的操作。练习结束后,借助学习通平台开展教学评价、及时反馈,实现教学环节的优化。
(三)校企融合,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有一定发展潜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高级康复治疗师。作为专业性、实践性、技能性和操作性都较强的一门学科,教学方法更需要体现实用性和灵活性。从现行研究来看,PBL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全面分析理解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值得在康复治疗专业临床实践课教学中推广应用[4]。教学过程融入临床真实案例,在工作情境中引导学生讨论,真正做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脑卒中院内工作流程——助行器具的使用任务中,课前借助学习通平台导入任务,发布调研任务单。学生以调研任务单为线索,深入医院完成临床调研,明确临床卒中患者使用助行器的需求、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中以学生临床调研任务单中患者的需求为中心提出问题,开展任务实施,完成操作前准备、助行器的使用方法、操作后评价三部分的内容,这一环节既是课堂教学的重心,又是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第一步:操作前准备——教师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问题:在教患者使用助行器前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学生经过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教师一同总结出操作前准备事项,如环境准备、患者准备、操作用品准备等。第二步:助行器的使用方法——主要有手杖的使用方法、拐杖的使用方法及步行器的使用方法。这一环节学生对助行器具的种类、作用及性能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讲解手杖的使用方法,包含调整手杖高度、使用手杖步行及上下台阶的方法,学生依据手杖的使用方法,举一反三,推理归纳出拐杖及步行器的使用方法。教师发起讨论活动:同样都是助行器,它们的使用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讨论有利于知识的意义建构。随后教师依据病例创设真实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情境中练习操作,在此过程中拍摄学生的操作视频,操作练习结束后播放视频,学生点评,讨论操作的不当之处及值得学习的地方,总结出操作助行器的注意事项。第三步:操作后评价——识别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并对自己完成任务时的表现评分,完善过程性评价。
课后校企融合,学生深入医院,校内教师在为期两周的教学结束后,将学生合理搭配分成医院小组,学生分组观摩医院老师完成项目任务的操作方法,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可以接触真正的患者,将抽象变为具体,感受患者的功能障碍表现形式,思考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及应对的办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对接相应社会服务项目,创设医患沟通角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或组织学生走进社区,服务项目由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提前确定,学生在给定范围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解决实际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关键问题的讨论可以结合现实需求进行整理,开发科普视频,建立资源库,分享视频资源,将大健康理念落到实处。
(四)德技并修,培养职业核心素养
2016年9月,我国发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指出,中国学生应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包含文化基础、自主發展和社会参与三大部分。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强调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职业核心素养是职业发展变化对职业人才素养的要求,是直接与职业环境和岗位能力相对接的,关涉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岗位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性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指向于个体进入工作岗位,胜任岗位工作、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职业发展必需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集合[5]。
1.对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用人单位的访谈和对实践课程在学学生的问卷调研。以访谈的方式调研目前学校对接的康复医院、康复机构共15家,访谈20人,访谈对象为康复科主任、治疗师长、单位招聘负责人。选取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践课程在学学生72名,在学生模块化实践教学结束后开展职业核心素养现状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72份,有效问卷68份,无效问卷或不填4份(数据结论见表1)。调研结果显示:招聘单位看重的是学生能否快速适应职业岗位,是否具有责任心、服务意识、岗位态度等职业素养,而后才是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综合考量,尤其是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可以在日常的工作和实践中得到提升,但职业信念感、职业幸福感、职业认同感在短期内无法完成态度上的转变。学生问卷调研结果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职业能力方面,5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再完善;职业情操方面,仍然有16.18%的学生认为专业只是一份工作,并没有实质性区别;职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有50%的学生没有完整地为自己设计过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2.调研结果显示,当前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素能的培养应当着重加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在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基础上提升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加强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注重职业核心素养的生成性。职业核心素养不是以口头说教“灌输式”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应当注重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来提升。课堂教学应注重在职业和教学之间建立实质性的链接,教学任务的确定是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重组后设计完成的,对接临床预防康复、院内康复和居家康复三方面,每一类疾病对应不同的项目任务,在设计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应当考虑该项目如何充分体现职业核心素养,以期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提升。与此同时,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应当融入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生命至上的健康理念、医者仁心的职业道德,润物细无声地促进学生职业核心素能的提升。
(五)以赛促学,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当前模块化实践课程通过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40%来完成教学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及时获得教学反馈,尤其是错误的操作方法无法及时得到纠正,反复的操作练习反而会加深学生的错误观念,操作的规范性需进一步提升。全国康复治疗相关专业学生技能大赛秉承“以临床工作任务为导向,结合康复技能操作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思路引入标准化患者的方式举办,我校也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技能比赛。筹备技能大赛期间,教师团队对于最终确定参赛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学生从理论知识到临床操作技能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在与标准化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全方面提升,专业素能明显提高。但当前的技能大赛是精英式竞赛,受参赛名额的限制,只有3~4名学生能参与其中,绝大多数学生无缘比赛,因此,在模块化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实训的重点操作项目,定期在校内举办康复技能操作竞赛。康复专业教师参照高职院校康复技能竞赛方案,讨论研究并制订比赛内容、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鼓励康复专业学生积极参加,通过良性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技能操作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6]。校内技能大赛,一方面可以扩大参与面,给每位学生机会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参照技能大赛考核方式,将大赛评分标准带入课堂,学生实践操作考核方式参照大赛标准进行改革,能使教学更加贴近临床,也更加规范。
借助学习通平台,增强过程性评价。以学生每一项目任务学习结束后的操作考核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另外,课前学生任务分析完成情况评分、课上任务完成后的任务评价、课后医院带教教师评价、学生课后社会服务项目完成情况评分等都可以作为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每一任务学习结束后均按照此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可以及时获得反馈,明确自己的错误点。教学过程中的评价结果,也可以作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的依据。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活动赖以展开的教学资源对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时期,高职教学资源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7]。线上教学期间学生教学效果的反馈调查显示,单纯的PPT、网络视频等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实践课程来说,教师采用讲授法讲解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发布教学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操作,但因视频拍摄角度受到限制,实践教学存在返校后复学复测的情况,因此,贴合行业标准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至关重要。
(一)校企深度合作,明确课程内容
模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康复岗位需求调研结果为依据,参考高职院校康复技能大赛操作标准,与临床教师深度研讨后以临床工作任务为主体,确定偏瘫的康复、脊髓损伤的康复、脑瘫的康复、骨关节损伤的康复四大模块的预防康复、院内康复及居家康复的工作任务,建立课程框架,明确教学内容,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二)结合教学环节,确定资源内容
各项工作任务确定后,依托学习通平台,与医院教师讨论各任务临床调研任务单、学生学案、操作前准备、任务操作流程、教学情境、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操作标准、课后测试、相关论文等资源内容,发布至学习通相关位置,以便学生使用与参考。
(三)参考临床标准,录制标准化操作视频
充分收集与工作任务相关的临床案例,录制标准化操作视频,包含患者体位、治疗师体位及具体操作方法,聚焦操作的关键环节,对于易错点着重强调,以期实现教学资源和临床资源的整合。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自己的操作更加规范化,也更贴近临床需求,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完善实验设备,推动实验室开放制度
学校实训设备与医院设备相比更新迭代慢,有些临床先进治疗设备,学生只能在专业见习的时候才能看到,操作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为紧密贴合临床,学校实验室设备的购置应当参考临床工作需求,提供最符合临床工作需要的实验设备。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上学完具体的操作后,课下复习回顾的机会有限,加之操作内容多,很容易忘记,有些操作需要借助实验设备的更是无法开展练习,因此,在实践课程开展的同时要加快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小组,设置一名小组长,每天实训室开放2小时,学生提前填写实训室练习申请单,配备专门的实训教师答疑解惑,实训卫生与实训室安全由练习班级学生和实训教师共同负责,实训室的管理也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
综上所述,康复实践课程的结构化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环节注重探索学生所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积极搭建实践课程的整体性框架,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临床工作任务为主线,使教学意识结构化、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环节结构化,在一次次的任务分析与任务实施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养—护—医”三位一体康复工作模式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复合型康复技术技能专业人才,实践课程教学结构化能有效缩小教学与临床之间的距离,课程结构化的实现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而且能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教师个人成长,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參考文献:
[1]聂勋兰,黄丹,刘洁.多种教学法提高康复学临床教学质量的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7):45-47.
[2]曾文英,姜建华,曾文权,等.基于项目化的新型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教材设计[J].计算机教育,2022(2):109-113.
[3]王力争.结构化教学模型建构与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12(3):45-51.
[4]谢瑛,刘惠林.改良PBL教学方法在康复治疗学专业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12):1272-1274.
[5]桑雷,马蕾.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优化的四维径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11):108-112.
[6]陆银.培养临床能力的中职康复实训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6):114-115.
[7]李小龙,张宸瑞,耿斌,等.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MOOCs时代”的探索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12):52-58.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