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
[摘 要] 语言的学习需要以了解当地文化为依托,语言教育与文化认知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会引导个体形成思维定式,并在语言中流露出来,因此,语言被认为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高校日语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只关注语法、词汇的讲解和背诵,忽视了对日语文化的讲解,导致学生学习的日语仅仅局限于书面,无法进行日常交际、沟通。为此,高校日语教学需要注重跨文化教育,对比中日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日语的实践应用水平。
[关 键 词] 跨文化;高校;日语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7-0114-04
日语不仅是一种语言沟通工具,同时还是日本文化的传播载体。随着中日经济、文化层面交流的日益频繁,高素质日语人才的培养工作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日语教学成为高校外语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1]。为了保证日语人才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所培养的日语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语言技能,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此背景下,跨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高校日语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一些教师开始尝试将日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深度融合,可是实施进程中却遇到了各种阻碍。部分教师因为自身日语教学经验欠缺,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将跨文化教育用于日语教学中,造成教学活动拘泥于表层,无法落到实处,教学效果不佳。此外,高校日语教学活动会受到政策的影响,由于当前对日语跨文化教学的相关引导政策处于空白阶段,高校对日语教学也缺少足够的重视。为此,高校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在日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在提升学生日语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日语跨文化交际水平[2]。
一、跨文化教育概述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产物,同时还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中蕴含了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其中显性文化涵盖了建筑、器物、行为、语言、食物以及衣服等;隐性文化则包含了价值观念、宗教观念、社会关系以及行为规范等。相较于显性文化而言,隐性文化的范围更广,其和人类的价值观、行为习惯、思考与行动等诸多因素直接相关,所以,隐性文化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如果在日语教学中不重视中日文化差异,会产生沟通障碍,影响沟通的正常进行。文化差异体现在价值观念、宗教、思维习惯、饮食习惯等多个层面。任何人类的教育活动都是以特定文化为基础而构建的,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平台与方式,每个个体都处于特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因此,任何语言教育都和特定民族文化紧密联系。跨文化教育是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培养人们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3]。
二、跨文化教育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价值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以日语、德语、法语为代表的小语种成为一些高校的热门专业,受到了学生的追捧。学生学习这类语言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这些语言对应国家文化的追捧,希望可以实现跨文化交流。但是,在实际学习中,语言学习多将应试教育作为主要形式。教学活动无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而是围绕教学大纲展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消耗殆尽。跨文化教育则能够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各个国家文化的重新认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搜集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与影视资料,进而产生更强的语言学习欲望,并将其付诸行动[4]。对于日语教学而言,跨文化教育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跨文化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日语学习技能
语言的学习需要文化予以支撑,摒弃了文化而单独学习语言,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言学习会丧失根本,成为一个又一个单调的符号。在跨文化交际的进程中,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逐渐显现,由此产生的误解也随之增多,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日语教学中要尤其注重跨文化教育。
(二)语言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沟通和交流
跨文化教育能够将语言学习与社交活动融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从日语教学层面看,为了实现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差异,同时还要指明这种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在对待这类差异的时候要保持包容、开放的态度,只有这样,学生在开展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才能够尊重他国文化。
(三)跨文化教育有助于推动不同文化的交融
高校日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的結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还有助于中日文化交流,实现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实现高校日语教育与国际语言教育的对接。
三、跨文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日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因为教师的个人能力存在差异性,日语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迥异,而教学方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日语学习的兴趣以及课程教学效果。从当前高校日语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时代发展脱节,将课堂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场所,向学生灌输各种理论知识,将教学中心放在书本内容,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5]。日语不同于其他学科,想要培养学生的日语综合素养,需要注重学生日常交际与实践应用技能,比如听、说、读、写等能力。日语教学的核心在于语言学习,教师在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不同日语教学模块比重的合理分配。一些教师忽视了说、读两个板块和其他教学板块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只会听和写,无法用日语进行正常的人际沟通,对学生的日语应用技能产生消极影响。当前,一些教师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转变思想和创新观念。将日语教学等同于应试教育,学生疲于应付各种形式的考试,在此过程中感受不到日语学习的乐趣,也无法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说日语”丧失信心,无法与人用日语沟通。
(二)教学内容陈旧
高校日语教学面向的对象为有日语学习兴趣的日语非专业与专业学生,部分学生的第一外语并非是日语。从当前采用的教材来看,目前一些院校采用的是《新标准日本语》,这本教材出版于2005年,距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尽管其将日语教学与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度融合,中途也进行了多次修订,但是依然暴露出内容过于陈旧的问题,部分日语交流场景的设定与现在的实际情况不符。还有部分高校将《大家的日语》作为教材,该教材更加注重交流情景的设定,忽视了日语语法教学,导致学生在不熟悉日语语法的情况下仓促地面对各种日语交流情景,不利于跨文化教育的开展,学习难度较大[6]。
(三)教师专业素养偏低
语言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直接影响,相较于其他语言的学习,日语的学习难度相对较大,我国高校中日语课程的开设时间较短,所以,一些教师教学实践的进程中缺少足够的教学经验,对日语教学的认知与理解稍弱,难以掌握日语教学核心内容,个人教学能力亟待提升。
四、跨文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日语教学策略
(一)转变固有观念
高校日语教学中,需要有效实施跨文化教育,提升教师的跨文化教育观念,保证教学活动中跨文化教育的有效运用。从当前我国教育实际发展状况来看,我国高校日语教学跨文化教育观念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且广泛应用于日语教学中,可是这种观念的提升仅仅局限于部分教师层面。国外在开展外语教学活动的时候,主要将跨文化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推动力量,非常重视跨文化教育的实际应用,极大资金的投入规模,保证了跨文化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其功效[7]。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外语教育也开始重视跨文化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并且教育部还专门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推动日语教育中跨文化教育观念的应用。因为日本和中国地缘位置较近,部分学生认为中日文化差异不大,所以忽视了对日本文化的了解,造成日语交际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误解与差异。
在高校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强化学生对中日文化差异的认知。教师可以专门汇总中国与日本文化方面的差异内容,将其罗列成条目,便于学生掌握和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场景式的教学模式,深化学生在不同场景下掌握日本文化精髓。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日本文化,教师可以设置特定教学场景,强化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通过自身的亲身感受,强化跨文化认知。教学可以设定学校、家庭、工作、购物、就餐以及电商等多样化情景,使得学生充分认识中日文化差异,强化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根据教材的内容,或者是日本电影、电视剧、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做角色扮演,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日语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特征,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在学生表演结束以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式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渗透中日文化差异,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认知水平与能力。还可以设置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邀请日本友人进行跨文化讲座,使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纯正的日语发音,还能够了解日本文化,推动跨文化教育的有序开展。
(二)注重文化差异
研究表明,语言学习和学习者的思维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思维是个体将对外界的认知反映在大脑中。思维需要通过语言才能表露出来,语言是传达思维成果的重要工具。在不同国家生活的个体,会受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共同熏陶,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模式,在此背景下,所学习的外语通常会带有浓厚的母语思维烙印。这种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提升了人际交往难度。為此,教师在日语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交流的本质是让双方都可以理解对方所表达的内容,不会因为文化或者是思维方式差异而产生误解。要改善这种思维方式差异,学习者需要了解日本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和包容彼此,采用相互认同的交流方式沟通[8]。
日语学习需要以了解日本文化为基础。日语与汉语的发展紧密联系,在西方文化侵蚀下,日语中掺杂了大量的英语元素,使得日语更加复杂,形式日趋多元化。日本社会传承进程中,日语带有极强的民族性以及社会性特征,这些文化特质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为此,需要以跨文化教育为依托,强化学生对于中日文化差异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学习和交际能力。注重将日本文化引入课程教学,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不知不觉间让学生产生日语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此外,中日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还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因为受到不同因素的共同影响,这种价值观会表现出差异。例如,在中国,双方进行业务洽谈之前,通常会嘘寒问暖,询问对方的一些个人事务,但是这些内容对于日本人而言则属于隐私,如果谈及此类话题,通常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日本人之间更多的是谈天气变化等相对客观的话题。对于价值观层面的差异,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需要向学生讲明,并将一些与日本文化相关的内容融入阅读资料中,将文化作为载体,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可以了解到日本人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念,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此外,日本是一个注重团队合作的国家,这种合作关系体现在生活的多个方面,多以群体归属感的方式呈现。比如在群众介绍自我的时候,会率先介绍自己所处的公司、社团,然后再进行自我介绍,这种群体归属感正是源于他们对国家的认同以及荣誉感。所以,教师在开展日语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内容,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日本文化当中长幼有序的观念异常强烈,这种观念融入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关系的个体讨论的内容以及话题是不同的,所产生的敬意程度也存在差异性。日本人在和长辈沟通的时候通常会表现出谦卑感,非常注重话题的内容以及用词的准确,并且在谈话的进程中,会尊重对方的意见,语言上也会体现出对于长辈的敬意,可是在和平辈交流的时候,则语气和话题都较为随意,不会表现出显著的尊卑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日本文化内容,需要在教学中予以体现[9]。
(三)创新教学模式
当前,一些高校日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日语交际能力较弱。针对该问题,教师要注重创新日语教学模式,强化对课程的优化配置,从教学资源、课程模式等方面创新,强化学生的文化涵养,深化学生对中日文化的全面了解,产生可以灵活运用日语文化知识,开展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是目前高校日语教学对人才的培养目标。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本文化,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分析两国文化在日常表达中的渗透,从而产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助力学生更好地运用日语专业知识,摒弃中国式的日语交流方式。面对高校日语课程中日本文化元素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增加一些日本电影史、日本文化概论、日本文学、日本礼仪与文化以及日语视听说等内容,健全日语课程教学体系,提升跨文化教育的有效性,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推动日语教学深入发展。此外,还需要加大日本文化课程在整个日语课程中的占比,从大一就让学生接触日本文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然后每学期都要设置不同的日本文化课程内容,保证跨文化教育的连续性与系统性。
其次,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可以合理使用网络时代的信息优势,通过补充、整合网络资源,转变将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极大丰富学生对中日文化的学习渠道。以此扭转过去单纯书本教学所带来的枯燥学习体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工具构建学生感兴趣的多元素材学习系统,从而更加灵活地将固化的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因为网络中各种资源良莠不齐,学生可能会受到不良资讯的影响。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筛出其中价值观扭曲的资源。此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培养思辨能力,使学生可以自主屏蔽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优选日本的主流文化资源,以包容和谨慎的态度看待这些文化,客观评判两国文化差异,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四)优化基础资源
在选择日语教材的时候要注重教材内容的语境化、真实性以及多样性,还要考察其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实践内容是否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素材。不论是对文法的讲解还是对课程内容的讲述,都要以真实素材为基础。所有的语言内容要充分和文化内容融合,使得语言教学内容与系统性文化知识实现有机结合[10]。例如,对于一些基础性的日语教材,要选择饮食、茶道以及花道等相对简单的文化素材,而对于一些高阶日语教材,则要向学生集中展示日本文化中的价值观、消费观等内容。通过由浅入深的真实素材选择,使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注重教学反思,实现课程良性互动。
此外,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素养,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日语水平。从提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层面来看,教师要确立较强的学习意识,通过线上学习、第二学位研读以及跟班旁听等形式,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提升岗位胜任力。教师要注重对教学理念的创新,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将世界观教育与文化教育融入日语课程教学中,并且不断积累与丰富自身的跨文化知识,为日语跨文化教育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还要确立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视角看待日本文化。
五、结语
随着中日两国交流日益频繁,日语教学不应该拘泥于传统理论教学,各个高校要注重跨文化教育,重视学生日语素养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教育能力,同時还能够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了提升学生的日语交际能力,高校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充分掌握本国民族文化的前提下,确定日语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将民族文化的学习技巧应用于日语学习中,从而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日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雪梅,黄永亮,李琴.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的应用型日语人才能力培养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2(6):50-51.
[2]魏海燕.“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办公自动化,2022,27(10):25-27.
[3]赵冬茜,修刚.三位一体的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外语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日语教学指南》《日语教学大纲》的制定[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2,30(1):74-78.
[4]金冰,綦婧.基于人文哲学的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21,31(2):92-95.
[5]郑丹.论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大学日语教学改革: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193-195.
[6]迫田久美子.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汉语母语者日语习得研究:正确性和得体性的误用分析[J].李凌飞,译.东北亚外语研究,2020,8(4):3-7.
[7]刘樱.跨文化交际视域下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策略[J].文化学刊,2020(5):217-219.
[8]范文娟.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6):116-118.
[9]杨丹.日语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对策:评《日语语言学与跨文化应用》[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12):3766.
[10]王慧鑫.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日语课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5):28-29,96.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