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璐 张峰玮 封思勇
[摘 要] 高职艺术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符合国家战略发展要求,从实践层面看,不仅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还满足了新时代赋予高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升其社会价值。面对整体规划欠缺、人才储备不足、品牌缺失等实际问题,因地制宜,主动开展对接与服务工作,用艺术提升农民文化素养,满足精神需求,传播中国乡土文化;用技术促进产业发展,美化农村生态环境;用教育输送人才。以建立双方长效合作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发挥艺术教育特性,立体化打造乡村品牌为路径,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
[关 键 词] 乡村振兴;高职教育;艺术教育;服务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6-0001-04
高职教育历经近4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专业属性賦予了高职教育更鲜明的服务性特征。近五年,按照国家发展要求,高职艺术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升到战略发展层面。2022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国家机关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从创意设计、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等八个重点领域赋能乡村振兴;提出鼓励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为乡村建设提供创意设计支持,深入乡村参与相关领域对接帮扶工作,鼓励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研究机构在乡村设立文化和旅游类实习实践实训基地。[1]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国家从宏观层面提出艺术赋能乡村,并指明了五大行动方向。面对新时代、新要求,落实党的相关政策,明确高职艺术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对于高职教育和乡村振兴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职艺术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双向作用
(一)以乡村振兴为教育活动载体,提升新时代高职艺术人才培养质量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国家提出的新的育人要求。面对新要求,原有以企业岗位为定位的培养目标和单一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增加新的合作载体,构建新型合作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是切实解决人才培养的有力手段。在教育实践中,以服务乡村振兴为载体,以新时代人才培养为目标,强化教学改革,扎根农耕文化,深入挖掘文化思想,激发深层次的艺术创作,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同时开展服务乡村的教育活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一体化设计,在认知、转化、融合、实践的专业教育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农耕文化等思政教育信息融入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及教学资源等教育全过程。从感受乡村到改变乡村,利用专业技术建设国家,服务人民,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人才培养定位从为行业、企业培养人才,提升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高度。
(二)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提升高职艺术教育的社会价值
高职院校在新时期面临诸多挑战,院校之间资源竞争促使其不断提升自身品牌价值,从而扩展对社会的影响力,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面对企业、社会等优势资源,合作方更倾向于基础好、院校排名前列的高校进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高职与高职之间,高职与本科之间难免存在竞争关系,而开拓新的合作资源,是解决当下矛盾的首选解决方案。首先,乡村振兴已经迈入第二个建设阶段,前期成果显著,具备双方合作的前提条件。其次,农村的产业和文化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适合高职艺术教育融合,共建合作路径。最后,近几年,服务乡村成为各大媒体广泛关注的热点,政府及教育部门在科研、教研和专业建设等方面设立乡村振兴的专题项目,在提升社会影响力的同时,教科研成果逐步积累,高职艺术专业建设价值也得以体现。
(三)以高职教育为平台,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
乡村振兴的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不仅仅是物质建设不平衡,精神文化建设也急需跟进。以高职教育为平台,可以有效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第一,推进人才振兴进程。2022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支持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2]高职院校作为面向农村地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艺术人才、服务现代农业生产、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育人机构,通过学历培养和技能培训为人才振兴提供蓄力保障。
第二,推进产业合作发展进程。农村产业受地域和文化限制,和高层次院所、企业合作难度较大,以高职院校为平台,联动合作资源,校政企共同组建合作开发的项目团队,拓展合作资源。
在顶层价值观中,企业偏重经济价值,高校注重社会价值,和乡村发展的契合度更高,尤其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高职院校主要是面对区域发展而建立,集合多个艺术类专业力量,其服务更有针对性,不仅对接农村第一产业发展,还可以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如面对产品提供直播带货、产品包装,面对乡村企业提供品牌设计等服务,为农民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进程。
第三,推进文化振兴进程。文化振兴是乡村建设的灵魂。高职艺术教育同时具备职业、教育、艺术的三种属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艺术类专业技术服务;面向留守儿童进行艺术支教,面向返乡农民工开展技术培训,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
艺术具有共鸣性。以艺术为依托,深刻剖析优秀农耕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在乡村开展艺术展演、宣讲、阅读活动,用农民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引领农民树立新时代精神风貌,强化思想道德意识和综合素养,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多维度地开展文化振兴服务,促进乡村文化发展。
艺术具有传播性。农耕文化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如绘画、音乐、表演及新媒體等手段进行艺术加工和再创造,吸引受众关注,扩大文化传播范围。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特色文化,吸引更多目光聚焦中国乡村。
第四,推进生态环境振兴进程。结合课程和暑期实践活动,高职艺术师生根据实地情况和乡村特色对环境进行改造,打造宜居生态。墙体彩绘、乡村环境设计改造、乡村品牌形象设计等项目与艺术基础课程、设计实践课程、毕业设计有机结合。通过前期调研,从整体对乡村进行规划,保留原有村镇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视觉再造转化,打造特色小镇。另外,可以利用艺术的表现形式宣传保护生态,增强农民生态保护和自主建设的意识。
所以,乡村的发展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实践条件,为高职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艺术教育是传承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两者具有相互促进发展的作用。
二、高职艺术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一)服务乡村振兴,整体规划意识不足
首先,高职院校虽然具有服务性的特质,但是大多数经验来自校企合作,服务行业、企业的成果占绝大多数,而服务乡村的成熟案例、机制建设、评价标准等严重匮乏。服务乡村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这类人群对于乡村的基本情况和产业、文化等整体认知有限,只能以单一项目点对点对接,无法以面和体的形态覆盖乡村振兴,难以开展深入合作。缺乏整体规划意识,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发挥双方实力优势,是高职艺术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现阶段的首要问题。
其次,新时代“三农”发展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农耕技术问题,随之而来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高层次文化匮乏等问题都是与传统农业和农村生活有着质性的不同。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双方优势资源,才能逐渐摸索出合作的新模式,取得育人和乡村振兴的双向成果。
(二)服务乡村振兴,人才输出不足
全国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全国1.23万所职业院校开设的1300余个专业和12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乡村振兴各个领域。[3]但是乡村涉及的各个产业人才依然紧缺,出现“招不来、留不住、下不去、用不上”的现象。对比城市薪金、环境、教育、医疗等优越条件,人们根深蒂固地认为城市发展优于乡村,一部分农民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留在城里工作,由农民向城市人转变。基于此观念,造成了乡村人才匮乏问题。另外,乡村在经济、教育等多方面落后于城市,高职院校的地理位置多数位于城市及近郊,对比乡村,服务周边企业更具有地理优势。加之各项高校考核和项目建设倾向于大中型企业,所以,高职目前培养模式依然以校企合作育人为主,服务乡村作为点缀,未纳入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以行业标准为参考,制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面向行业、企业,这也造成培养定位缺失服务农村的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设计中严重缺失农耕文化和乡村服务实践项目,配套的教材、师资和实训基地设置脱节,导致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不匹配。
(三)乡村品牌影响力不足
首先,在大众印象中,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都有不同的品牌特色,有的以古老的中国文化为特色,有的以经济为特色,有的以独特的美食为特色,而那里的人、景、物都与这个城市相得益彰,每个城市用自身不同优势吸引更多的资源。对比农村,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严重缺失文化韵味。虽然在政府、企业等多方支持下,“特色小镇”“一村一品”建设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受众反馈看,关注度最高的是乡村的产品,企业的着力点是土特产营销。而乡村整体形象关注度不高,乡村的景、乡村的人、乡土风情宣传都不足,单纯以产品为依托,赋能乡村振兴显然支撑力不足。
其次,中国各地乡村的特色明显,但品牌意识不足。参考国外乡村文化品牌,以民族和地域文化为核心,开展品牌乡村文化建设,如德国“村庄更新”、瑞士乡村建设计划、韩国“新村运动”和日本“造乡运动”等,以建设乡村文化景观、人文素养提升文化产业发展为载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4]反观中国乡村虽然已经全国范围内开展美化工程,可各村特色挖掘不足,农民对于自身的农耕文化的价值认识不清。乡村规划中为了寻求统一效果,忽略了地域文化特点,存在照搬硬套的现象,没有因地制宜地开展乡村品牌设计服务,忽略其品牌价值,导致人们对农村的认知度不高,致使农村资源外流。
三、高职艺术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整体规划,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第一,政府牵头,以高职院校为平台,整合资源,规划行动方案。国家在宏观层面整体布局高职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各地方基层需集合高校、研究所、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专项智库,根据地域需求,拟定行动方案。具体可从发展需求进行调研,了解地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和其他乡镇建设的成功案例,从不同学科和实践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研讨和提炼的过程中,强化艺术师生服务乡村的贴合度和实用度,以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双向交叉入手,以五大振兴战略为切入点,制定有层次、有进度、有成果检验的实施细则,将任务落实到具体负责人,保证方案有效实施。
第二,通过调研和分析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对如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对如何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有不同程度的思考,所以,加强经验交流与理论成果总结,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是可持续建设的必要环节。
第三,因地制宜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整体规划实施之初,首先建立校乡长效的合作机制。从服务乡村角度,高校可以积极发挥文化艺术资源整合桥梁作用,衔接“他组织”与“自组织”的力量,整合政府、社会文化艺术资源,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联动机制,在宏观层面整合教育、文化、科技等相关资源,在微观领域优化文化艺术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能力,推动供需之间的有效对接,从而建立高质长效的合作机制。[5]
从高校育人的角度,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校地共建,将协同育人纳入合作机制中,搭建以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为主线的育人合作平台。双方共同挖掘合作项目,探索和扩展合作资源,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校方作为育人主体负责课程建设和授课任务,以党建和专业教育双牵头,确保育人主路线不偏离;乡村单位根据艺术生专业属性提出需求,与校方商议后,配合完成教学任务,重点负责乡村活动的组织、场地安排,并要确保活动的安全性。
第四,以双向促进为目标,改革现有考评机制。为确保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和高职艺术教育育人的双向目标,需要对现有考评机制进行改革。以年度和项目进度为单位,按照服务的成效、数量对合作乡村、专业及个人进行分类考核。将考评项目纳入现有的村镇评比、教师“三全育人”、企业实践、科研服务等考核项目、学生计算素质拓展学分,并且可单设服务乡村的奖励机制,从而激励高职艺术师生投身乡村振兴,为后续建设提供可持续输出的力量。
(二)改革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观念
要解决人才匮乏,首先,应打破“农村低于城市”的传统思想。按照时代发展要求,固有的“农村就业层次低,城市发展是首选”的老思想必须剔除。其次,高职艺术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需要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匹配教学资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乡村振兴作为立德树人的实施载体,提升艺术教育育人品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发挥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积极调整教育理念、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艺术设计专业与乡村的文化、产业进行更加紧密的对接,真正做到服务乡村振兴,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最关键的人才因子。[6]具体落实到操作层面,即在人才培养定位中强化思政育人的目标,使学生了解农耕文化,掌握将文化转为视听形象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同时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载体选择中,增加服务乡村振兴项目,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建设课程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用实践项目去感受乡村、了解乡村、改造乡村。以服务乡村振兴为载体的教学,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使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专业切实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用实战来驱动学生提升专业技能,从思想上自觉提高认识,将为人民服务和党的优秀传统在实践中得到强化,达到高素质技术技能的培养目标。同时,重视教师乡村艺术实践的能力培养,重新规划双师队伍结构,匹配配套的教材,将实训场地下设到农村实地。以乡村振兴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为教学项目,以农村真实场景为实践实训基地,沉浸式教学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意文化相关岗位职能和思政素养。
(三)发挥高职艺术教育特色,立体打造乡村品牌
职业院校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行业敏锐度,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按照“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思路,坚持以当地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化、品牌化为目标,聚焦发力点,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7]而真正的“一村一品”的“品”,应为品牌建设,没有完整的乡村形象,很难让乡村真正崛起。高职艺术教育具有鲜明的艺术特性,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将乡村作为设计主体,乡村独特的地域农耕文化是品牌设计的核心,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整体设计、视觉转化,其具体包含乡村的文化理念、行动方案和视觉识别系统三个部分。从调研乡风入手,与乡村负责人共同确定乡村的文化理念和行动管理方案,挖掘文化特色,将其转化为具有识别性、统一性和延展性的视觉符号和卡通形象。同时,通过乡村各类文化宣传活动,线上、线下推广乡村品牌。例如: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家庭农场+村+企业”、刘家塘村“慢生活体验区”的乡村品牌形象就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8]整体化形象、色彩、图形应用在村落主產业、农产品包装、乡村环境美化中,结合线下视听活动、线上直播、VR旅游等传播手段,立体化提升乡村的品牌价值,从而促进乡村振兴的文化进程。
综上所述,高职艺术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作为一个长期的建设和研究课题,在建设过程中,逐渐总结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实践经验,梳理更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同时也会暴露出新的问题,高校应主动发挥其自身优势,整合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联动政府、行业、企业资源,共同整体规划,深入研究高职艺术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机制、新路径,从而提升高职艺术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发展双向效能。
参考文献:
[1]《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政策解读[N].中国文化报,2022-04-07(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22-04-21)[2022-12-11].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202204/t20220421_
620064.html.
[3]杨昊.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聚焦“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推动涉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民政协新实践)[N].人民日报,2022-11-17(18).
[4]唐文忠,肖震山,李清.艺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与对策研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9,17(2):1-6.
[5]冯庆.高校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3):96-105.
[6]王昱,黄恒荣,许金友.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 2021(13):116-117.
[7]梅乐堂.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9(17):40-43.
[8]杨天舒.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品牌形象设计[J].丝网印刷,2022(23):87-89.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