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分类逻辑下应用技术大学现实境遇与发展路径探析

2023-06-16 02:09孔德颖杨旭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路径

孔德颖 杨旭

摘  要:现阶段,高等教育普及化推动了人才培养多样化为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提供新空间,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人才培养重点转移,为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提供新動能,具备应用本科和职教本科双重特点是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新优势。同时,应用技术大学也面临着夹缝中竞争,不利于特色发展、现行招生考试制度不利于生源选拔以及传统质量评估体系不利于长远发展的困境。基于AGIL理论,从适应:紧盯产业发展,明确办学定位;目标:聚焦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整合:凝聚多方资源,深化企校互动;维持:营造文化氛围,强化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提出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大学分类;应用技术大学;AGIL理论;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3)02-026-06

一、问题的提出

应用技术大学是近年来新兴的高等教育学校,在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世界高等教育分化与类型结构调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以及职教本科异军突起的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定位于何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机遇和困境,如何破解困境、抢抓机遇发展,是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分类理论

1.国际分类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方式。在1997版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高等教育分为两个等级:高等教育第一阶段(5级)和高等教育第二阶段(6级)。在2011版修订版的分类标准中,将高等教育第一阶段(5级)做了进一步细化,将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5级)又分为三个等级:短线高等(5级)、学士或等同(6级)、硕士或等同(7级);1997版分类的高等教育第二阶段(6级)对应2011版分类中的博士或等同(8级)。[1]具体划分方式,如表1所示。

从两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变化可以看出国际上的高等教育分类呈现三方面的特点。第一,研究专门化特点。两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都把“博士”作为单独的一类(级),着重于研究;1997版的分类把专、本、硕作为一类(级),着重于教学。第二,特色化发展的特点。高等教育大体上划分了两个体系:一个是强调“学术”“理论”“研究”,重视学科性人才培养,向“学术”“专业”方面定向;另一个是强调“实用”的原则,重视应用性人才培养,向“普通”和“职业”方面定向。2011版相较于1997版分类的细化表明高等学校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具有不同的特色,彼此不可替代。第三,融合化发展的特点。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应用性和学术性两个体系的高等学校也出现融合态势,如在短线高等教育阶段出现了“副学位”和“两年制学士”。

(二)国内分类

在我国关于高等教育的分类,大致经历了传统的“金字塔”形分类和高等教育普及化后职、普两种教育类型的分类。

在传统的“金字塔”形分类论中,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分类是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分类方式,即按照人才培养的层次和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进行分类,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

陈厚丰在《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中提出了“应用型”高校的概念,该种类型的院校主要培养专科层次的职业应用性、技能性劳动者。[2]从他对“应用型”高校的职能解释来看,“应用型”高校实质上依然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概念。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将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3]。《意见》中对“应用型高等学校”的职能解释是“从事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4];对“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的职能解释是“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5]。这一分类标准的提出,对于传统的高等教育分类有一定突破,提出了“应用型高等学校”和“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的概念。这种分类中,“应用型高等学校”属于本科层次以上的高等教育,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属于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并没有对“金字塔”形分类有实质性的突破。

真正突破传统“金字塔”形的高等教育分类是在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中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6],首次将职业教育从普通高等教育的从属地位中剥离出来,划分为不同的教育类型,这在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史上是质的突破。

三、应用技术大学面临的现实境遇

通过以上关于大学分类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在国家制度层面上,没有将应用技术大学划为单独一类高等教育类型,而是归属于应用型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在此境遇下,应用技术大学如何发展,首先需要分析应用技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机遇和困境。

(一)机遇: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高等教育普及推动人才培养多样化为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拓展新空间

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及类型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普及化阶段。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1.6%[7],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这一阶段意味着高等教育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为满足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对高等教育愈益多样化的需求,国家实施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等众多高等教育改革措施。应用技术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新类型,在多样化人才培养中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发挥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必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人才培养重点转移为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提供新动能

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大量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将先进技术和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长足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低层次学历的技能人才从事的岗位范围受到限制,且后期成长发展动力不足,亟需进行学历提升以及能力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的新需求势必推动人才培养重心转移和人才培养层次升级,在此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被赋予了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独特使命。

3.具备应用本科和职教本科双重特点是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新优势

按照教育部的分类,应用技术大学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但在其职能上也承担着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按照我国的社会文化传统,普通大学比高职高专院校更有吸引力,应用技术大学作为普通本科院校,招收到的生源质量会比高职高专院校高。同时,应用技术大学由高职院校转型升级而来,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形成的应用型高校相比,应用技术大学有着高职院校的基因,使得应用技术大学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础,培养经验,以及深度校企合作传统等方面有天然优势。

此外,普通本科院校大多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存在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迷失、目标趋同以及片面追求“大而全”“综合化”等问题。在转型过程中,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容易“尾大不掉,改革不彻底”,而应用技术大学建立时间短,规模小,容易契合社会经济需求调整发展方向。

(二)困境:现实环境掣肘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目标的达成

1.夹缝中竞争不利于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发展

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目前的各种分类标准并没有把应用技术大学划分为单独的一类,而是划分到应用型高等学校中。目前的应用型高校多为原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转型形成的,这类学校众多,应用技术大学与其一起发展,竞争资源。在竞争中,应用技术大学没有该类综合性院校的发展底蕴和基础,模仿发展则会失去特色,特色发展又不利于争夺资源,享受政策。在职业高等教育领域,2019年以来,教育部已经批准22所高职院校作为试点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职教本科异军突起,与应用技术大学形成明显竞争。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应用型普通高等学校,亦无法享受高职院校、职教本科领域的诸多政策。在应用型本科与职教本科夹缝中发展的应用技术大学,如果不能找准定位,找到错位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出應用技术大学本身的特色,则容易在不同类型的学校竞争中漂移或趋同,甚至处于“跟跑”的状态。

2.现行招生考试制度不利于应用技术大学的生源选拔

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中,各类型高等学校在以同一标准和规则争夺生源,无法实现竞争与互补。各类型高校生源多是参加统一高考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前一阶段接受的是普通高中的教育,没有接受过相对正规的职业教育,缺乏一定的技能基础,而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很难进入应用技术大学。以2022年天津市高职升本科招生考试为例,天津市共有本科批次普通高校30所,仅有14所本科学校招收高职升本科(含联合招生)。从全国范围看,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专科起点本科招生61.79万人,而当年高职毕业生有376.69万人,专升本的比例约16.4%,可见高职升本科难度非常大。

另外,在高职升本科招生考试中,招生校虽然在专业课考试环节拥有命题及阅卷的自主权,但鉴于实操条件的限制,如设备数量无法满足考生实操考试需求,考虑到不规范操作导致安全问题和设备损坏等问题,很难在招生环节开展技术技能方面的实操考核。

传统的招生考试制度下,大批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优质学生很难进入应用技术大学进一步深造,而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学习的学生不一定有很强的技能基础,应用技术大学需要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到基础技能训练上。

3.传统质量评估体系不利于应用技术大学的长远发展

目前,职教本科的评估体系仅针对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对应用技术大学的评估无法采用职业教育的评估体系,而是适用普通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各种类型的普通高等学校采用相同的评估标准,这种评估体系遵循着“精英化”的思维逻辑,评估指标更多的体现学术性特征。应用技术大学为通过评估,不得不对照评估指标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既要体现应用技术大学的应用型特色,又要契合学术性特征的评估指标,使得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方向不明,运行成本高,且难以凸显其独特性,不利于长远发展。

四、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路径

以大学分类研究为逻辑起点全面分析应用技术大学发展面临的现实境遇的基础上,把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基于AGIL理论探析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路径。

AGIL理论,即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是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学领域杰出代表帕森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任何系统都必须满足“适应(Adaption)”“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潜在模式维持(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四个基本的功能。具体来说,适应是指社会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并能从外部环境获取所需资源。目标达成是指社会系统具有目标导向并能够实现其目标。整合是指社会系统内部相协调促使社会系统整体有效发挥功能。潜在模式维持是指通过制度化的模式维持社会系统共同价值观。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如果将应用技术大学看成一个社会系统,那么要实现应用技术大学特色化长远发展,必须具备“适应”“目标达成”“整合”和“潜在模式维持”四大功能。

(一)适应:紧盯产业发展,明确办学定位

在学校定位方面,仅仅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生产方式变革对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充分了解应用型高校、职教本科发起的竞争态势,对标国内外,明确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强化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专业布局方面,应对新技术和新变化,聚焦工业发展需求,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一线技术技能提升,分析产业需求和发展导向,找准服务产业需求的切入点,依托优势学科专业,突出产业导向和应用导向,主动服务区域经济,探索打造“专业-产业学院-专业群-产业群”紧密结合的良性链条。在人才培养方面,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将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实训实习实践、企业服务、科技创新等有机结合,通过外建、共建、引入、搭建平台等模式,共同确定专业定位、构建课程体系、开展教学实施、进行质量监控。

(二)目标:聚焦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

伴随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对行业、产业、职业、工种以及工作方式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此契机下,应用技术大学需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应用型本科以及职教本科相比,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培养主体、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方面有创新和突破。

在培养主体方面,探索按照“产教融合、行业指导、职业导向、专业对接、课程衔接”的思路,实施产业、行业、职业、专业、课程联动对接的多元培养制度,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多元培养主体。在课程开发方面,引入企业真实案例,校企合作开发以任务为导向,能够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模块化、项目式课程。在教学模式方面,搭建还原生产现场的教学平台,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教学模式,探索改革传统班级组建方式,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组建“任务班级”“团队班级”,探索建立“学习—工作—学习—工作”穿插进行的教育教学模式。

(三)整合:凝聚多方资源,深化企校互动

加强应用技术大学各种资源的协调性与凝聚性,如人力资源、内部治理结构、实训基地、联合培养等,来回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整合人力资源,引育并举,促进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作用的发挥。联合企业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以前沿技术培训为目标,加强教师下企业实践,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不断提升教师更新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等。建设具有双师资质、双重能力(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开展双创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的师资队伍。构建“双元”师资队伍结构,引进具有企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人才;以一流企业为支撑,聘请行业内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整合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给基层教学单位更多的自主权,便于基层教学单位为学生提供更柔性的、更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教育方式。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扁平化管理,以学科为联系纽带,整合现有人员、经费和仪器设备资源,调整专业,相近专业合并为大专业,按专业大类进行管理,甚至取消二级学院。推动企业常态化、全周期参与人才培养,实施校企深度合作,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广泛开展与职业院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增加高职升本科以及中职起点生源招生计划,推行中高本硕贯通培养,整合聚集资源,在专业课考试环节创新招生考试方式。

(四)维持:营造文化氛围,强化制度保障

在普及化教育阶段,机遇与困境并存的环境下,应用技术大学要保持长远发展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必须避免在普通应用型高校或职教本科的队伍里“跟跑”, 要积极营造应用技术大学是独特教育类型的文化氛围,突出办学特色,在应用技术大学自有的跑道上“领跑”。加强应用技术大学自身文化内涵建设,将培养学生尊崇劳动、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品质贯穿应用技术教育始终,加强推广和凝聚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将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以制度的形式规律化、规范化。建立健全系统完备、层次清晰、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现应用技术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制度及教学制度体系,同时建立健全与之相匹配的组织、标准、监控、评估、反馈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发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此外,国家需加大对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在社会上营造和树立职业荣誉感、增强职业技能劳动者的社会认同感。

五、结语

目前,在产业转型升级、高等教育普及化和高等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战。要破解困境、抢抓机遇,实现应用技术大学的长远特色发展,需在明确类型定位的基础上,从适应:紧盯产业发展,明确办学定位;目标:聚焦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整合:凝聚多方资源,深化企校互动;维持:营造文化氛围,强化制度保障四个方面寻求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路径,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命脉,发挥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文达,吕炜,刘鸫根.现代职教体系下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与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16):14-19.

[2]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4.

[3][4][5]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L].教发[2017]3号.

[6]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L].国发[2019]4号.

[7]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2-07-13).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005/t20200520_456751.html.

[8](美)塔尔科特·帕森斯,尼尔·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M].刘进,林午,李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6:16.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Applied Sciences Universities under the

Logic University Classification

KONG De-Ying

(Tianjin Sino-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 At current stage,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promote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and provided new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ave promoted the shiftof talent training priorities, providing new momentu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Having undergraduate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new advantag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At the same time,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are also facing the dilemma that competition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s, the current admission examination system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election of students, and the traditional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is not conducive to long-term development. Based on AGIL theo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from four aspects: adaption: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to clarify the positioning of the school, goal attainment: to focus on training goals and to innovate training models, integration: to gather resources from various parties and to deep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schools, and maintenance: to create a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strengthen institutional safeguards.

Key words: University Classification; University Ofapplied Sciences; AGIL; Development Path

收稿日期:2022-11-14

作者简介:孔德颖(1989),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杨旭(1977),女,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本文为2022 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本科毕业生专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EIE220153,主持人:孔德颖)的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路径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路径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未来规划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应用技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实践体系改革
中国开启“应用技术大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