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春健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执教过程中,教师可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文章以“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为例,从课前分析、教学简录以及教学思考三方面,对“如何借助问题驱动并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展开阐述.
[关键词] 解决问题;知识理解;二元一次方程
数学是逻辑的起点,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的基础,在学习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的产生与世间万物一样具有一定的自然性与发展性,每个知识的形成都经历了无数问题的论证[1]. 然而,教材所呈现的很多内容是简单直接的,掩盖了其发展过程,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应用. 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帮助学生还原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课前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不论是一元一次方程还是二元一次方程,都属于方程的范畴,可见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教学时,借助两者之间的联系,应用转化思想与迁移法实现重难点突破. 类比两者的解,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从属关系,因此可沿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 而两者间的主要区别:从名称上就能看出,元的个数与解的个数不一样;二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更加复杂一些,它们的数学模型也有所差别.
2. 教学重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有:①用类比法,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②深化学生对方程解的理解,且能完整地表达;③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模型,感知该方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3.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代数式、方程等内容,对“解、元、次”的含义有所认识,基本了解方程、等式的性质. 鉴于此,本节课关键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以及基本模型特征等. 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学生从未接触过,这是本节课学生待突破的难点.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类比、转化与化归思想等,这对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具有重要意义.
4. 教学方法分析
一旦确定了教学目標,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目标进行分解,借助问题串驱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完善认知,建构新知. 如本课教学中,笔者就紧紧围绕“3x+2y=20”这个方程精心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类比、转化,实现知识的迁移.
教学简录评析
问题1:方程2x+1=3,这是一个什么方程?
设计意图 低起点的问题,让学生回顾旧知,激活原有认知结构,为类比导出新知作铺垫.
生1:这是一个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2:从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出发,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即可确定其为一元一次方程:①等式的两边均为整式;②存在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次数为1次. 其中,未知数的个数对应“元”,未知数的次数对应“次”.
问题2:已知3x+2y=20,这是一元一次方程吗?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理解“元”和“未知数”,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为学生自主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奠定基础.
生3:不是,这是一个方程无疑,但存在两个未知数,这可能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师: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
(学生纷纷表达观点,确定该生的回答是正确的)
师生共同总结:
(1)如果方程中的x,y均为未知数,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构成条件,不能满足“一个未知数”的条件,因而可否定其为一元一次方程. 从“元、次”的角度来分析,可以确定这是一个与x、y有关的二元一次方程.
(2)如果x、y中,有一个字母表示常数,那么另一个字母则为未知数,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关于x或y的一元一次方程.
(3)想要判断一个式子是什么方程,关键要从概念出发.
(4)若没有明确说明,那么x,y都可以表示未知数.
评析 从以上教学过程来看,遵循了学生先行、交流展示与教师点评总结的教学模式. 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观点,与学生共同交流,获得相应的结论,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又凸显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这是现代化数学课堂重要的模式之一[2].
问题3:参考一元一次方程的判定条件,写出二元一次方程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应用类比思想,结合原有认知结构,自主建构完整的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学生经思考后,获得以下结论:①方程的两边均为整式;②方程中存在两个未知数;③两个未知数的次数均为1次.
在学生的结论基础上,教师将二元一次方程完整的概念投影在电子白板上,以强化学生的认识.
问题4:(1)观察下列各式,其中二元一次方程是( )
通过以上交流,学生对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解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也能用这种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求解实际问题遇到求整数解时,学生呈现出两种重要的思路:①取任意值,逐一验证;②分析方程特点,根据条件获得取值规律与范围,从而获得问题的解.
问题12:球迷俱乐部组织64人乘坐汽车赶往赛场观赛,租赁了两类汽车,分别可乘坐10人与4人.
(1)若要求既不留空座,也不超载,可设计哪些租车方案?
(2)在(1)的条件下,如果10座车的租金为300元/天,4座车的租金为150元/天,怎样的租赁方案最划算?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起到总结、巩固与提炼的作用.
教学思考
本节课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以及学情的分析. 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驱动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不断地尝试、类比、思考与反思,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将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与探索的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元认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亲历了知识产生及发展的过程,积累了良好的学习经验.
想让学生习得并应用概念,前提要理解数学的本质. 数学知识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新知与知识间的联系,通过类比、从属或共同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建构新知.
本节课,教师采取了“学生先行——交流呈现——教师评析总结”的模式. 在学生先行环节中,学生对问题产生了自己独有的感悟与体验,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打开通道,而交流呈现过程则能让学生在互补中获得认知,教师评析总结的过程即根据教学目标揭露问题本质,提炼总结,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涂荣豹. 数学教学认识论[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张奠宙. 中国数学双基教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