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娟
[摘 要] 文章以“数学活动2”(杠杆原理)为例,谈如何进行跨学科融合教育——以杆秤平衡为背景,带领大家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杆秤的历史发展,并通过收集、分析、验证数据等一系列实验活动,从数学的角度提炼出杆秤平衡中蕴含的数学关系,进而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然地实现数学与物理学科的融合.
[关键词] 初中数学;活动课;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引言及背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稱《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内容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1],而综合与实践旨在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课以问题和活动为载体,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体会数学的价值.
顾广林认为,数学活动课,顾名思义就是数学+活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2]. 一节精彩的数学活动课应该由一连串精心设计、动静结合、丰富多彩的活动组成,“学生因活动而主动,课堂因活动而扎实、高效和生机盎然”[3].
《课程标准》关注数学问题是否跨学科,这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新课题. 跨学科融合课程教学的核心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以解决实际问题[4]. 在核心素养大背景下,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举行了第二届“行知杯”优质课竞赛活动,笔者有幸参与并荣获区级一等奖. 笔者抽到的课题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数学活动2. 这不是物理上的杠杆原理吗?学生通过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有什么好讲的呢?但作为赛课,教学设计应推陈出新、独具一格,才能脱颖而出,获得佳绩.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与本组教师探讨商榷,发现我国的杆秤也力求质量平衡. 受此启发,笔者认为此课的教学设计可以浸润数学传统文化,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索数学知识,并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 于是,笔者将题目拟定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杆秤平衡中的数学问题”. 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片段和课后思考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与实施
1. 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了跨学科教学的融合性
“杠杆原理”是跨学科整合课程活动之一,本活动从物理学具杠杆的认识入手,探索影响杠杆平衡的条件,其中引入“国粹”杆秤,将学科知识与技能、思想方法融合起来,能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等核心素养,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课程标准》明确了活动2是动手试验与动脑分析相结合的内容,杠杆原理是基本的力学原理,学生通过简单试验就可以发现这个规律,于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1)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分析数据,发现杆秤平衡的等量关系;(2)结合问题建立模型,进而用一元一次方程求杆秤平衡状态时的支点位置;(3)让学生得到充分动脑、动口和动手的机会,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数学应用能力;(4)以杆秤发展的历史为背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让他们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我们知道,学习物理等课程,推导公式时经常会采用类似的学习方法,因此,让学生以数学活动方式接触这节课,能为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积累经验,这也是此数学活动课需达成的目标之一.
2. 教学内容的选择突出跨学科教学的整体性
“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杆秤平衡中的数学问题”是笔者依据《课程标准》自主设计的课题,具体内容的设计不仅要新颖自然,还要突出跨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巧妙地融入物理、传统文化等知识. 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设定了如下教学内容.
(1)俗语知新——“导”
俗话说:“秤砣虽小压千斤. ”(引入课题)笔者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天平秤》,达到介绍杠杆尺的目的,进而让学生感知水平方向上的“平衡”,并通过一步步引导,学生可以自行总结出影响平衡的4个因素,随即将影响因素用字母a,b,c,d表示. 板书设计如图1所示.
(4)总结升华——“评”
我们沿着杆秤发展的历史长河,通过观察、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验证数据,用合情推理的方法归纳出了杆秤平衡中的数量关系,在实验过程中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历程,体验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建模思想. 最后,请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被数学选中的人》片段,体会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此教学环节的板书如图8所示.
(5)作业——“再探”
整个数学活动的探索实际上是进行了一个数量关系的推导,并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经历另一个数量关系的推导,这就为其他学科公式推导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图9)
3. 教法学法的实施强调跨学科教学的体验性
整个教学设计突出知识情境化. 杆秤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我们研究它的时候,把它抽象成了数学模型,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如图10所示.
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的实施要注重教法学法. 跨学科整合课程的教学活动立足于学生的兴趣、需求,教师教学时要改变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增强知识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实践式、互动式、体验式及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弗赖登塔尔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生活数学化和“再创造”理论,所以“数学活动课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经验是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思维活动中获得的”[6]. 对于本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学习环境去感受、去体会,从学习效果来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裴光亚先生概括出了数学教学的价值序列,即“知识、思想、基本能力、一般能力和更高层次的能力、人的发展和完善”[7],这个序列可以看成课堂发展层层递进的一个顺序. 笔者正是用递进、深入的教学方式归纳整节课的逻辑顺序,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在层层递进、潜移默化中渐渐养成. 这节课,学生既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又亲身经历了平衡条件的探索历程,体会了数学建模思想,达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经历了将知识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
几点启示
1. 找准学科知识的融合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的数学活动2,实际上是对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索和归纳. 要使杠杆保持平衡,需要满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这就是两个学科的“融合点”. 从物理学来看,它是杠杆原理;从数学来看,它是一个等式,而这个等式可以通过数学方法随意变形. 它们都指向同一个式子,所以只要教师在课程中牢牢把握“融合点”,不偏不倚,就能实现跨学科的恰当融合.
2. 立足本学科特色渗透互补,完成课堂实施的“融”
跨学科融合不是说把数学课讲成物理课,而是教学时要有数学学科特色. 众所周知,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研究其他学科的有力工具. 比如物理中的很多公式和习题都需要借助数学知识来推导和演绎. 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杠杆原理的本质,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杠杆原理问题. 其实,很多时候物理中的方法和原理,也可以应用在数学当中. 所以,两者是相互渗透、互帮互助的,只不过教師在实施教学时要侧重本学科的特色.
3. 跨学科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的“综合与实践”领域明确提出,“能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感悟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发展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学科之间也不是毫无联系,它们就像一个知识系统上的各个分支,各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教师在教学跨学科课题时,不仅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达到教学目标,还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结束语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推陈出新,恰到好处地实现了跨学科融合教学,达到了新、趣、活、实、美的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描述问题,诠释了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世界的教育真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顾广林. 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实践与认识[J]. 数学教学通讯,2010(09):25-27.
[3]董红锋. 活动,让数学课堂教学变得鲜活[J].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07):61.
[4]张维.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跨学科教学的课例研究——以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为例[J]. 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05):248-249.
[5]谭梅,杨叶. 小学低段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探究[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01):95-100+127.
[6]吴开朗,朱茱,许梦日. 论汉斯·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观[J]. 数学教育学报,1995(03):17-21.
[7]裴光亚. 数学教学的价值序列[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6(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