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亚平
在中国(平遥)监察文化博物馆的第一、第二展厅前,都摆放着一尊石制雕像,很多前来察院参观的游客都认为它是狮子或者麒麟,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这尊石雕就是中国古代法律公正的“代言人”——獬豸,又称獬廌、解豸(xiè zhì),它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有一角。
《说文解字》中记载:“廌,解廌兽也,似山牛,一角。荐,兽之所食草,从廌从草。古者神人以廌遗黄帝,黄帝曰:何食?何处?曰:食荐。夏处水泽,冬处松柏。”
汉代杨孚撰写的《异物志》中对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zé,咬、啃的意思)不正者。”释义为: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进肚子。
东汉时期的杰出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的皋陶用獬豸治狱的传说:“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故皋陶敬羊。”皋陶决狱明白,执法公正。遇到曲直难断的情况,便放出独角神羊,依据獬豸是否顶触来判定是否有罪。所以獬豸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獬豸作为代表公平正义的神兽,被人们赋予除恶辟邪、震慑奸佞的象征意义。人们对獬豸的喜爱,体现了古代人民对司法公正的美好向往。从先秦到明清,獬豸被当成监察、审计和司法官员廉明正直、执法公正的象征,经常出现在各种场合并作为监察御史和司法官员等的重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楚王仿照獬豸的形象制成衣冠。秦朝时正式赐给御史作为饰志,后遂称“獬豸冠”。到了明清之际,御史及司法官员的补服上绣獬豸纹,以区别于其他文官服饰。
今天,獬豸的造型依然经常出现在我国的审判机关内。獬豸犹如中华司法文明的见证者,共赴“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
上图:中国(平遥)监察文化博物馆展厅内的獬豸铜雕。
下图:中国(平遥)监察文化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御史补服上的獬豸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