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叶
(广西兴安界首骨伤医院,广西 桂林 541300)
偏头痛是一种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且常常反复发作。偏头痛在我国有着庞大的患者群,同时近年来受到工作、生活压力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导致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我国中老年人群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偏头痛的主要病因是大脑皮层功能紊乱、脑血管功能障碍等[1]。据调查,偏头痛在女性群体中的发病率约为18%,在男性群体中的发病率约为7%[2]。现阶段,临床上多采用西药治疗偏头痛,虽有一定疗效,但无法根治,且长期服药易带来较大的副作用,同时一旦停药,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复发。研究指出,针灸治疗偏头痛可获得良好的疗效[2]。针灸治疗偏头时,要仔细考虑患者的病情,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选取穴位,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3],常用的穴位包括太阳穴、丝竹空穴、头临泣穴、风池穴、率谷穴等。本研究选取我院2021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收治的中老年偏头痛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对其进行针灸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并总结针灸治疗中老年偏头痛的配穴规律与用穴特点,现报道如下。
相比传统的横道图技术,利用基于BIM的施工可视化技术进行施工模拟不仅可以在工程项目施工之前发现问题,还可以帮助项目各参与方分析和解决问题。利用3D建筑信息模型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链接进行施工模拟,可针对不同的施工计划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选择最优方案;同时,在分析施工方案中质量偏差以及进度拖延等施工问题的根本原因时更加方便,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模拟施工过程如图1。
选取我院2021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收治的中老年偏头痛患者50 例作为试验对象。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上关于偏头痛的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 检查、脑电图检查等排除脑器质性病变[4];(2)每次头痛持续的时间为4 ~72 h;(3)表现为头部单侧或双侧的搏动性疼痛,且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4)年龄≥45 岁;(5)临床资料完整;(6)治疗依从性较好。排除标准:(1)患有其他类型的头痛;(2)存在精神异常;(3)针灸部位出现皮肤破损;(4)治疗依从性、配合度较差;(5)合并恶性肿瘤。50 例患者中,男、女分别有26 例(52.00%)、24 例(48.00%);最小年龄45 岁,最大年龄80 岁,均值为(50.12±2.34)岁;最短病程1 个月,最长病程12个月,均值为(5.01±1.11)个月;头痛部位:头顶部22 例(44.00%),后枕部13 例(26.00%),颞部15 例(30.00%);其中26 例(52.00%)为单侧头痛,24 例(48.00%)为双侧头痛。上述50 例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悉研究内容,并签字认可,同时我院相关科室同意、批准了本次研究的开展。
本次研究的试验对象为我院收治的50 例中老年偏头痛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针灸治疗的过程和结果等),总结针灸治疗中老年偏头痛的用穴特点、配穴规律。穴位的纳入标准:十四经腧穴、奇穴;排除的腧穴包括:不在十四经腧穴、奇穴的范围内,如耳穴等。
汽轮机轴封间隙的调整是机组重要的检修内容,间隙调整的质量关系机组能效指标,同时也是涉及汽轮发电机组运行时振动安全的因素之一;文中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汽封特点,对应各机组实际情况,需做到合理选用汽封;另外,对汽封间隙的调整进行了说明,希望在汽封维护检修方面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借鉴。
本次50 例患者中,治疗显效的40 例(80.00%),有效的8 例(160.00%),无效的2 例(4.00%),其中无患者治愈,其治疗总有效率达96.00%(48/50)。
治疗后,本次50 例患者偏头痛的发作次数为(2.34±0.73)次/ 月,发作持续时间为(2.06±0.30)h/次。
本研究中,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s,以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以χ² 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本研究中50 例老年偏头痛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丝竹空穴、颔厌穴、风池穴、头临泣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太渊穴、率谷穴、其他腧穴(包括经外奇穴)的应用频次分别为22 次、5 次、19 次、5 次、13 次、9 次、11 次、4 次、67 次,对应的应用频率分别为14.19%、3.23%、12.26%、3.23%、8.39%、5.81%、7.10%、2.58%、43.23%。对本研究中50 例老年偏头痛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应用频率最高的是足少阳胆经穴(包括颔厌穴、风池穴、头临泣穴、率谷穴),其次是丝竹空穴、合谷穴、太渊穴等。详见表1。
表1 50 例患者针灸治疗时穴位的应用频次、频率
(1)统计50 例患者针灸治疗时穴位的应用频次、频率。(2)观察并记录50 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严格按照《偏头痛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5]中的相关依据判定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为:治愈:经治疗,患者的头痛及其他伴随症状全部消失;显效:经治疗,患者的头痛程度减轻超过2 级,其他伴随症状明显缓解;有效:经治疗,患者的头痛程度减轻1 ~2级,其他伴随症状有所缓解;无效:经治疗,患者的头痛及其他伴随症状均无缓解。总有效率= 治愈率+显效率+ 有效率。(3)统计50 例患者治疗后偏头痛的发作情况,即1 个月的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4)调查50 例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调查工具为我院自制的问卷,总分为100 分。分值超过90,判定为高度满意:分值为80 ~90 分;判定为基本满意;分值低于80 分,判定为不满意。满意度= 高度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应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予学生方向性的指导,充分体现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价值和作用。
本次50 例患者中,对治疗高度满意度的38 例(76.00%),基本满意的9 例(18.00%),不满意的3例(6.00%),满意度达94.00%(47/50)。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生多与头部血管舒缩功能失调有关。在偏头痛患者中,女性患者的数量多于男性患者。此病患者多表现为头部单侧或双侧的搏动性疼痛,且活动时加重,部分患者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偏头痛常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对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报道称,偏头痛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紧密相关:遗传因素、不良情绪、内分泌紊乱、饮食不节等[6]。中医学认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在于风邪入脑,瘀血阻络,并在肝旺火郁、风火上扰、肝阳上亢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脑部气血循环不能正常进行,最终引起头痛[7]。还有一些中医专家提出,偏头痛主要是由内伤导致的,造成气血不顺、血瘀、气滞等,最终引起神经脉络痹阻,发为头痛。大量的研究发现,偏头痛的诱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其中外因主要是:患者坐卧当风、作息不良等,使机体遭受外邪(湿气、寒热等)的入侵。内因主要是:脾、肝、肾的功能下降或受损,导致机体气血不足,影响脑部的正常供血。此外,精神因素也是导致偏头痛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指出,长期存在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的患者,其偏头痛的发病风险较无负性情绪的患者高。目前,中西医多采用药物治疗偏头痛,常用的西药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扎曲普坦等,常用的中药有头痛宁胶囊、复方羊角颗粒等[8]。针灸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之一,其在偏头痛的治疗中亦能发挥效用。中医采用针灸疗法治疗偏头痛时,通常选取经外奇穴、足少阳胆经穴和足阳明胃经穴。中医学认为,足少阳胆经与中老年偏头痛的发生密切相关,足少阳胆经的走行与中老年偏头痛患者疼痛多发于颞侧相一致,而在既往的中医文献中也总结了在偏头痛的治疗中胆经的适应证颇多[9]。现代中医临床研究发现,针刺足少阳胆经上的特定穴位可有效治疗偏头痛,尤其适用于中老年体质偏弱、各系统功能减退的人群[9]。对偏头痛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选择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如颔厌穴、风池穴、头临泣穴、率谷穴),可对人体多个器官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促进气血的正常运行。足阳明胃经是一条多气多血之经,属于胃,络于脾,与脾胃直接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选择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对偏头痛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可通滞活血、化瘀行气,进而缓解其临床症状。太阳穴、四神聪穴、印堂穴均为经外奇穴,针灸四神聪穴可治疗头面部器官疾病及神志疾病,针灸印堂穴可有效改善头重症状,针灸太阳穴可显著改善赤眼、头痛、目涩、目眩等症状[10-11]。针灸治疗偏头痛时,对于穴位的选择通常需要综合判断,遵循辨证配穴的原则,以达到预期的效果[12]。现阶段,临床上在采用针灸疗法治疗偏头痛时,辨证配穴多为:气血不足者,针灸百会穴、双侧足三里穴;肝胆火旺者,针灸双侧太冲穴;肝肾阴虚者,针灸双侧太溪穴;痰湿中阻者,针灸百会穴、丰隆穴、双侧阴陵泉穴。根据偏头痛患者具体的疼痛部位,可予以配穴:厥阴头痛者,针灸至阴穴、四神聪穴、太阳穴;太阳头痛者,针灸天柱穴、至阴穴、玉枕穴、昆仑穴;阳明头痛者,针灸太阳穴、攒竹穴、内庭穴、头维穴;少阳头痛者,针灸率谷穴、外关穴、足临泣穴[13]。本研究中,对50 例老年偏头痛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应用频率最高的是足少阳胆经穴(包括颔厌穴、风池穴、头临泣穴、率谷穴),其次是丝竹空穴、合谷穴、太渊穴等。本研究结果显示,50 例患者中,治疗显效的40 例,有效的8 例,无效的2 例,总有效率达96.00%;治疗后,患者偏头痛的发作次数为(2.34±0.73)次/ 月,发作持续时间为(2.06±0.30)h/ 次;其中,对治疗效果高度满意的38 例,基本满意的9 例,不满意的3 例,满意度达94.00%。这与相关文献的报道相符。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中老年偏头痛时,要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总结和分析,掌握配穴规律,科学应用配穴方法,其中应用频率最高的是足少阳胆经穴,其次是丝竹空穴、合谷穴、太渊穴等。通过合理选穴与配穴,能确保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缓解其临床症状,提升其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但本文选取的样本量较小,今后应加大样本量,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