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燕 董雨畅
(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44)
对虚构位移最先开展研究的是英语学界,汉语的相关研究较少。
实际上,汉语中也含有丰富的位移表达,且位移表达并非只能用于实际的物理位移。如:
(1)膏药王的诊所,坐落在新河北大街,过了旱桥就是。
(CCLコーパス)
这个例子属于虚构位移表达,与普通的位移表达不同。原因是,这是任意的移动物在任意的时刻发生的位移,而不是特定位移主体在过去某一特定时刻实际发生的位移。它表示的是在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时说话人心中假想的位移过程,松本(1997)将这样的表达叫作“到达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本文着眼于汉语的到达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利用认知语言学的主观性理论考察汉语虚构位移事件的构成要素,探究其背后的动因。
在虚构位移表达方面,前人研究大多都集中于共延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如晏诗源、李秋杨(2013)[1]、铃木裕文(2005)[2]、钟书能、傅舒雅(2016)[3]、石金花(2018)[4]等。考察汉语到达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的研究不多。石金花(2019/2020)从汉日对比的角度做了考察,但是对于构成位移表达的位移动词等具体要素的考察还不够充分,且对于虚构位移表达的成立机制的阐述仍停留在心理扫描和转喻[5]等理论上,还存在一些难以解释的语言现象。钟书能、黄瑞芳(2015)在研究中指出,主观化是虚构位移表达构式的认知机制[6]。本文也赞同此结论,并在此基础上以池上(2003)的研究为参考,从主观性的视点出发,分析汉语到达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形成的动因。
松本(1997)在研究中论述了位移的构成要素。位移过程存在位移主体、位移路径和位移的持续时间,这是构成位移事件的三个必须要素。而位移路径又包括起点、经过点和终点,一般来说,我们都是根据比较重要的地点信息与基准物的位置关系来对语言形式进行编码的。英语主要由介词来表示这种位置关系。松本(1997)将英语“To”这样的要素叫作路径关系要素,“In”这样的要素叫作位置关系要素,合称路径位置关系要素。像“Down”这样的表示位移方向的要素就被称为方向性要素。除此之外,如“walk、stride”这样的表示伴随位移发生的手部和脚部的活动、位移速度、位移手段等要素,是与位移直接相关的附属要素,被称为位移方式。[7]本研究基于松本(1997)的研究,对汉语到达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考察。
Talmy(2000)提出“虚构位移表达”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用位移动词来表示物理上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的表达”。他把虚构位移表达分成了六种,其中,到达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表示的是在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时说话人心中假想的位移过程。[8]汉语中也经常使用这种表达,但对于汉语到达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的考察研究仍存在不足。
石金花(2019)指出到达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使用的动词大多是编码路径位置关系或方向性的动词。[9]在语料库搜索后发现,编码位移方式的动词虽然种类不多,但也不能无视。所以本文根据动词编码位移要素的特点,将到达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的动词分为“路径位置关系位移动词”“方向性位移动词”和“方式位移动词”三类进行考察。
汉语经常使用的编码路径位置关系的动词有“穿过、翻越、进入、出、拐弯/拐过、钻、绕、过去(过了)”。
(2)穿过一条夹弄,夹弄两边是两座工厂仓库样的大房子,就到了旱桥底下。
松本(1997)在列举日语的路径位置关系位移动词时提到了使用频率较高的「離れる」,而在CCL语料库搜索汉语相对应的动词“离开”后发现,这样的例句只有以下两例。
(3)离开我们不远,就是它的一个海湾,我们对着那海湾径自驶去,那海湾又宽阔又进深。
(4)离开这里不远就是大海,海岸附近有一大群岩石礁,她的父母和姐妹就住在一个岩石小岛上。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例句都是从翻译作品中抽取的,相较于动词“离开”,使用介词“离/距离”才是更加地道的汉语表达。因此,尽管“离开”是编码路径位置关系的位移动词,但却不能用于到达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中。
路径位置关系位移动词的种类及使用频度如下表所示。
表1 路径位置关系位移动词的种类及使用频度
汉语中常见的方向性位移动词相对较少,只有“上(去)、下(去)、(方位詞+)行、(方位詞+)去、爬”5个。
(5)下电梯往左,就是挂号室和交费处。
石金花(2019)中将汉日语的位移方式做了对比,认为动词“爬”是方式位移动词,但本文认为应该将其视作方向性位移动词。经查阅,动词“爬”有以下两个含义与位移相关。
【动词】①昆虫、爬行动物等行为或人用手和脚一起着地向前移动:蝎子~进了墙缝|这孩子会~了。②抓着东西往上去;攀登:~树|~绳|~山|墙上~满了藤蔓。[現代中国語辞典(第7版)]
(6)每隔一段路,就有一个通往地面的铁梯,爬上去就是街边的阴沟盖。
在例(6)的到达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中,“爬”的语义很明显不是①,而是与日语的方向性位移动词「登る」具有相似的语义,表示②“往高处去”。这时“爬”的“手脚并用”语义受到抑制,表示移动的方向性(往高的地方去)的语义得到突显,所以到达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所使用的动词“爬”应视为方向性位移动词。
表2 方向性位移动词种类及使用频度
方式位移动词中,汉语最常使用的是动词“走”。
(7)只要顺着长江,顺着这条水路,走了出去,外面就是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
除动词“走”之外,我们还看到了方式动词“跑”的使用,但本文不将其纳入到达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中使用的方式位移动词,其理由将在下一节展开论述。
如表3,方式位移动词虽然只有“走”这一个,但其所占比例却很大。
表3 方式位移动词种类及使用频度
松本(1997)表示,无论在英语还是日语中,位移方式若不能有助于位置的确定,就不能用于到达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如前所述,到达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虽然不出现具体的位移主体,但却能够使用方式位移动词“走”。其原因就是这时的动词与主语所表示的物体或地点位置的确定密切相关。
(8)小店就在停车不远的地方,走一百多米就到了。(CCL语料库)
(9)?小店就在停车不远的地方,走就到了。
(10)突然,老樵夫大声嚷道:‘顺着道儿,再走15分钟就到了。’(CCL语料库)
(11)?突然,老樵夫大声嚷道:‘顺着道儿,再走就到了。’
可见,如果例(8)和例(10)没有提示主语所在地点的位置信息的话—即例(8)省去位移距离信息,例(10)省去位移持续时间信息—例(8)和例(10)所表达的位置就变得模糊不清,不能称得上是自然的汉语表达。因此,当方式位移动词与“一百多米、15分钟”等表示位移持续时间和距离等要素结合来明确物体位置时,就可以充当到达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的位移动词。
此外,除了“走”,还有使用方式位移动词“跑”的例句,在语料库中只检索到了以下3个例句。
(12)你们勇猛地冲破第一道警戒线,冲到思罗医院……入了庄稼地,一直往西跑,八十里外就是保阳山。
(13)明天上午,你乘九路公共汽车(到百货公司门口去乘),一直到底,下车顺马路往南跑半里多路,就是××厂……
(14)跑了相当远的路程,忽然看清前面是通往桃花沟的坡岭。杨晓冬心情喜悦了,感到跑出桃花沟去就是平原,到平原开阔地就好说了。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列举了“跑”与有生物移动相关的4个语义。
【动词】①两只脚或四条腿迅速前进(脚可以同时腾空):~动|赛~|~了一圈|鹿~得很快|火车在飞~。②逃走:别让兔子~了|~了和尚~不了庙。③<方>走:~了几十里路。④为某种事务而奔走:~码头|~材料|~买卖|~关系。
结合上下文分析,例(12)是在紧急时刻所发出的尽快脱离危险的指令,例(14)的前提是认知主体已经进行了持续的长距离奔跑,且有继续奔跑下去的趋势,因此这两个例句都表示“人移动双脚迅速前进”之义,即属于语义①。同时应该注意,这种情况下的位移虽然也是说话人心理扫描的过程,但是位移主体是确定的、具体的[例(12)的位移主体是听者,例(14)的位移主体是“杨晓冬”],这不符合虚构位移表达对位移主体不确定性的限制,因此这两例不是到达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的典型例,只能算是边缘例。
例(13)既没有奔跑下去的趋势也没有紧迫感,相比语义①来说,语义③更为恰当,即这时的动词“跑”所表达的就是“走”的含义。
除方式位移动词外,汉语中也经常使用交通工具来说明位移方式,如:
(15)老山骨灰堂在八宝山西面不远,坐车三五分钟就到了。
首先,到达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中各类位移动词的使用频率排序如下:
路径位置关系位移动词(44.9%)>方式位移动词(27.9%)>方向性位移动词(27.2%)
汉语使用最多的是路径位置关系位移动词,方式位移动词的比率超过了方向性位移动词,约占整体的三分之一,可以看出汉语有对位移方式进行具体描写的倾向。
其次,在描述位移方式时,汉语常使用位移动词“走”,而动词“跑”虽然也是常见的方式位移动词,但不能用于到达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方式位移动词的种类虽少,但“走”的使用频度却是最高的。此外,交通工具的使用弥补了位移动词种类的不足,丰富了位移方式的编码模式。
松本(1997)的研究表明,日语中使用最多的是路径位置关系位移动词,方向性位移动词次之,而方式位移动词的使用频率最低。池上嘉彦(2003)指出日语是主观性较强的语言,多从认知主体的视点出发识解和编码事件。[10]日语多使用编码路径位置关系和位移方向的动词[11],就是因为日语采取“状况内视点”,认知主体处于位移事件的状况之内,根据主体的自身体验,从起点位置出发,沿着路径动态地向前推进,描写路径位置信息和方向信息就突显了位移主体与空间场所之间进行互动的识解模式。由此可以判断,相比于日语,汉语属于“状况外视点”,在对终点位置进行定位时,侧重于描写具体的位移方式,呈现的是一种静态描写的特点,因此汉语的主观性相对较弱。
本文从位移动词和位移方式两个方面考察了汉语的到达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汉语中最常用的位移动词是路径位置关系位移动词,方式位移动词只有动词“走”,但其使用频度超过了方向性位移动词,位居第二。此外,交通工具的表达丰富了位移方式的编码模式。最后,本文从主观性的视角分析了汉语到达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的认知机制,分析发现,相比于日语,汉语更倾向于“状况外视点”,即认知主体处于认知情景之外,在描述虚构位移的位移过程时,从客观的角度对位移方式进行具体的刻画和描写,这种差异说明了汉语的主观性相对较弱。今后将把到达路径型虚构位移表达的位移路径和位移的持续时间、距离等要素也纳入考察范围,用主观性的理论深入分析和探究其背后的认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