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宪磊 罗继东 刘文亮 闫同斌
[摘 要] 电气安全课程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等专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必修课,要挖掘课程思政育人要素,把握课程思政融入点,提炼课程思政案例,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电气安全的有关技术和原理,学会如何做到安全用电及掌握必要的触电急救常识,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安全意识,做到爱岗敬业和遵章守纪,干一行爱一行,实现价值引领和育人功能相结合,这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大有益处。
[关 键 词] 电气安全;课程思政;育人;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0-0057-04
一、引言
通过深入学习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结合电气安全课程的鲜明特点,充分挖掘课程育人要素,实现价值引领和育人功能相结合,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电气安全的任务、电气安全的特点及电气事故种类等知识;掌握电流作用特点和机理、电流对人体的影响因素、触电的事故规律、触电急救等电气安全的基本理论,进而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电气事故,查明原因,提出相应防护措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能力
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等本科专业重要的专业课,本课程是关于各种电气事故的构成、规律和相关的安全理论、现代工程技术方法及管理方法的一门科学技术课程,课程既涉及电气专业基础理论,又与电工材料、施工工艺、工程管理等内容紧密相关,涉及面宽,内容繁杂,针对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抓住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将本课程融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在各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既注重与各专业的结合,又融合思政元素实施专业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三)社会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明白一名合格的电气工程师安全责任感的建立比专业基础知识更为重要,使学生了解自己所要从事的专业领域安全的重要性,将思政元素贯穿到课程的对应知识点,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未来工程师的责任感完成课程的学习,树立遵纪守法、严谨负责的职业道德观,奠定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切实做到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用有效的课程思政提升工科专业人才的文化软实力,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1]
三、课程思政育人要素的挖掘
(一)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做到遵章守纪
针对本课程特点,给学生讲解电气安全知识,如何做到安全用电,保障电气安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遵守电力安全规定,遵守电力法。通过大量的电气事故案例,最典型的触电事故、电气火灾等,让学生分析事故原因,最主要的就是违反电力安规,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遵章守纪,才能避免发生电气事故,才能使电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居安思危,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
根据电的特点,看不见、听不见、摸不得,电气事故比较隐蔽,在平时电气作业、使用电气设备时,一定要有安全意识,居安思危,多注重安全防范,多加小心,避免电气事故发生。教育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要时刻注意安全,做到人人事事保安全,安全常记于心,“安全无小事”,防微杜渐是关键。
(三)培养学生生命至上的理念,掌握急救和逃生要领,挽救生命
在电力生产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人身触电事故时有发生,但触电并不等于死亡,只要救护者当机立断,用最正确、最快速的方法对触电者进行施救,多数触电者可以被解救,触电急救最关键的是迅速脱离电源,紧接着采用正确的现场救护方法。教学实践中,要给学生讲解正确的触电急救方法,介绍触电急救原则,让学生体会生命至上理念,让学生做到不要轻言放弃,努力挽救生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旦火灾降临,在烈焰包围和浓烟毒气下,人的生命会受到严重威胁,不少人葬身火海,但也有人逃过一劫幸免于难,“只有绝望的人,没有绝望的处境”,面对滚滚浓烟和熊熊烈焰,只要冷静、机智地运用火场自救与逃生知识,就有极大可能拯救自己。让学生多掌握一些火场自救的要诀,困境中也许就能获得第二次生命[2]。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爱岗敬业,构建和谐社会
引导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做到爱岗敬业,根据电气工作特点,工作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细致工作,一定不能马虎,早发现,早上报,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杜绝电气事故的发生。针对我们生活中的电磁环境,电磁干扰是客观存在的,电磁能在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如何减小电气电子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做到相互共存,互不干扰,这就要做到电磁兼容,引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人与自然要和谐,人与人要和谐,构建和谐共生的环境,国家与国家也要和谐相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实践活动,科普安全用电知识
电气安全是社会公共事业,涉及方方面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要利用所学电气安全知识,开展如“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科普安全用电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安全用电常识,掌握在使用电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努力做到全民用电安全,让电更好地造福人类。
(六)树立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开展电气安全方面的科技创新与研究
电气安全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既有组织管理的一面,也有工程技术的一面。组织管理和工程技术相辅相成,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后将会出现更先进的电气安全技术,也会对电气安全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电气安全工作将向着更实用、更深入、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向发展。在工程技术方面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传统的安全技术方法,以求建立完整的电气安全体系,并注重引进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技术,研究电气检测技术和监测技术在安全领域的应用[3]。以此,启发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电气安全方面的创新创业训练,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开展电气安全领域科研,為国家电气安全工作和全民用电安全贡献力量。
四、把握课程思政融入点(见文末表1)
五、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该课程主要介绍电气安全知识,而电气安全知识是不断更新的,这就要求课程教学内容要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要不断推陈出新,所以授课教师要不断查询电气安全相关前沿知识,还需要到不同类型的电力企业走访调研,了解不同企业对电气安全的要求,总结共性的安全知识,同时区别不同企业对安全的不同要求。通过大量的企业电气安全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同时,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企业职工的角度,理解企业对电气安全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企业安全意识,牢记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企业理念。
(二)不断完善课件
该课程内容多,涉及的专业知识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给学生讲解更多的内容,关键是要做课件。课件要增加大量的图片,避免文字过多,同时,教学中要精选课程相关视频,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结合适量的视频资源,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结合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动画,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程知识点,加深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学好该课程。
(三)改革教学手段
该课程教学中,要借助雨课堂、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工具,拓展课程空间,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可以利用线上教学工具,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提高课程的互动率,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中,课后可以利用线上教学工具,完成课程作业和章节测试,巩固课程学习内容。通过改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拓展课程空间,提高教学效果。
(四)建立课程资源库
为了拓展课程教学,更好地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需要不断积累课程教学资源。教师要搜集课程图片和视频资源,积极到企业调研,亲自搜集大量企业生产现场安全知识素材,同时教师要整理课程习题资源,用于平时课程教学中及时对学生测验和考试,以此巩固课程所学。同时,也要不断凝练课程思政案例,以案例教学为主线、主导,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法治意识、担当意识等,实现课程理论知识与思政育人并重,践行“三全育人”理念。
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成效
(一)提高了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安全意识
通过本课程教学,在不同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大量的电气事故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法制意识,认识到只有遵章守纪,才能避免发生电气事故,才能使电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平时电气工作中要树立安全意识,懂得“安全无小事”。
(二)促进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爱岗敬业,构建和谐社会
针对电气工作的自身特点,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要时刻牢记安全,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确保电气安全。针对做到电磁兼容,和谐共生,引导学生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启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开展电气安全方面的科研训练和实践
电气安全工作除了要加强日常管理和教育,还要开展电气安全技术方面的研究,启发、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积极开展电气安全方面的科研训练,不断提高电气安全水平。
(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宣讲安全用电知识
每个人都离不开电,每天都要用电,如何让人人都做到安全用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懂得有义务利用自己所学的安全用电知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宣讲科普安全用电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晓安全用电常识,做到人人安全用电,尽到学生的社会责任,同时体现课程价值。
七、结语
通过挖掘电气安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炼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改革课程教学手段等,在课程教学中实践思政育人,实现“价值引领”与“育人功能”相结合,践行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水平,实现“三全育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迟长春.“电气安全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应用[J].经济师,2020(11):191-192.
[2]杨子江.火场逃生十三诀[J].安全与健康,2005(3):40-41.
[3]梁彬彬.电气设备的用电安全事故防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5):115-117.
[4]陈金刚,邓佳,李新建.电气安全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