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珍:在实验室里,我才觉得踏实、快乐、幸福

2023-06-16 06:15宗禾
莫愁·小作家 2023年6期
关键词:异构酶二硫键伴侣

宗禾

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一生的科研时光都与蛋白质密不可分。她在国内开创了折叠酶和分子伴侣研究的新方向,突破了国际科学权威对于蛋白质折叠规律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步伐。她就是王志珍。

1996年,王志珍被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和2002年,她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2年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基础科学奖(生物学奖);200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年荣获“中国十大女杰”称号……

传承家道,“软磨硬泡”做科研

王志珍1942年出生于上海,从小到大成绩都名列前茅。高中毕业后,王志珍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生物物理系,成为最早一批交叉学科的学生。

毕业后,王志珍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尽管那时的科研环境举步维艰,王志珍仍迫切地希望能有做科研的机会,天天找所里领导要工作:“我就说我要工作,只要别让我坐着没事干,所里头任何工作,我都可以。”

王志珍的“软磨硬泡”最终打动了领导,让她加入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组从事科研工作。看文献、做实验和同事讨论、一起写文章……王志珍拼命工作来弥补失去的时光,逐步接触到真正的科研。在胰岛素研究室,王志珍主要做胰岛素衍生物的设计、制备、纯化、生化性质的鉴定以及溶液构象和生物活性测定工作,以此为基础来研究胰岛素的功能和结构。这段科研经历非常宝贵,为她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基础。“我1964年毕业,到差不多1974年、1975年,真的十年没有在实验室里做过事情。”她感慨,“有研究可做的日子是幸福的。”

逐梦科研,十年间做了数不清的实验

1979年2月,刚刚改革开放不久,根据中国与德国洪堡基金会的协议,33位中国学者被选派到联邦德国工作学习,王志珍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学者。她访学的机构是德国羊毛研究所,并在那里从事胰岛素研究工作。

在德国工作学习期间,王志珍成果颇丰,逐渐在国际科研界崭露头角。1982年,王志珍回到祖国。当时,邹承鲁等科学家虽然完成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惊世创举,却不清楚胰岛素的这两条肽链是如何折叠成正确的蛋白质结构。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1983年,在邹承鲁的带领下,王志珍所在的团队开始了“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研究”,这个被称为“老题新做”的基础研究,整整持续了十年。

王志珍和同事做了数不清的实验,最终从多个层面阐明了A、B链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她利用“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成功催化了胰岛素的正确重组,这种酶和蛋白质折叠问题成为她一生研究的重心。之后王志珍又辗转美国、加拿大做交流访问和研究工作。

极深研究,勇攀高峰

1993年,王志珍在蛋白质二硫键的研究基础上独立领导实验室的工作,提出了“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这与当时国际权威科学家的观点相悖。挑战国际权威需要勇气,更需要证明。王志珍和她的学生巧妙地选用不含二硫键的蛋白质作靶蛋白,通过实验证明了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所固有的、与其异构酶活性相独立的分子伴侣活性。这一假说发表在著名的刊物FASEB JOURNAL上。她的这篇研究论文获近百次引用,1997年和199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10篇中国单篇引用最高”的论文之一。由此,王志珍在国内开创了折叠酶和分子伴侣研究的新方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王志珍继续对这种酶深入研究,持续至今已超过三十年。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攀登,她发现了更多前人未见的风景。“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等,这些不同的生命活动中,都能看到这个酶在发挥作用。如果把它抑制了,可能肿瘤就不发生了,或者就能延缓衰老了。”

王志珍说,基础研究的突破创新,比大多数人想象中更加艰难。这些造福人类、听起来足以让人心潮澎湃的可能性,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也或许遥遥无期,这就是基础研究的魅力。

矢志貢献,不忘初心

2001年,王志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王志珍加入了九三学社,被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并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认为这些社会活动让她的视野更开阔,也能够帮助她及时关注一些社会问题。她说:“科学家和科学院院士有责任有义务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并身体力行地努力为社会做贡献,我们是有社会责任的!”虽然起初王志珍认为自己没有时间、没有把握去担任这些角色,但是她觉得只要自己“爱国、爱党、爱人民”,并且坚持严肃认真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加强和增强自己的意识和觉悟,就一定能干好每一件社会和人民交给她的工作。

王志珍在承担社会工作的同时,科研也从未放松。她的学生回忆:“出差回来刚一落地,她就立刻赶回实验室,坚持两周召开一次组会和学生们讨论工作。”王志珍的主要时间和精力还是放在了科研上,她认为“我的绝大部分时间还是做研究、带学生,而不是做社会活动家”。

时至今日,81岁的她依然坚持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按时召开组会。几十年如一日,王志珍毅然坚守着科学家的本心,坚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她还注重培养年轻同志,让他们能够有机会锻炼自己,独挑大梁。她说:“科研的未来属于青年人。”

(综合自《初中生必读》,2022年9月;央视新闻《吾家吾国》,2023年5月)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猜你喜欢
异构酶二硫键伴侣
二硫键影响GH11木聚糖酶稳定性研究进展
基于质谱技术的二硫键定位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液相色谱质谱对重组人生长激素-Fc(CHO 细胞)二硫键连接的确认
先理解自己,再理解伴侣
如何“改造”性格相冲的伴侣?
选对伴侣,是一生最好的投资
印度合成新型化合物可杀死癌细胞
最好的伴侣,遇事先道歉
红花查尔酮异构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二硫键在蛋白质中的作用及其氧化改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