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寒,谭文英,周 英,罗 晴,刘春琴,宋丽琴
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失能老年人人数达4375万人,预计在2050年将翻一番[1]。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极为复杂,仅依赖传统家庭照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为此,2016年我国出台了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制度试点政策,以减轻失能家庭的照护负担[2]。国外研究表明,长护险应根据失能人员的资源消耗情况来确定受益人准入门槛并制定对应的待遇给付标准,确保长护险基金的有效使用[3-4]。失能人员的资源消耗情况主要体现为照护时长的长短[5-7],探讨长期照护机构老年人直接照护时长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机构合理分配照护资源,也有助于政府部门提高长护险待遇支付标准和个体资源消耗量之间的匹配度。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广州市某长期照护机构老年人的直接照护时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长期照护机构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政府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护险支付标准和分配长期照护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1.1 研究对象 2022年1月—2022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对广州市某家长护险定点协议机构老年人进行调查。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入住该机构≥3个月;③老年人本人或者其家属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本调查。排除标准:①信息填写遗漏或错误者;②研究期间突发紧急状况(如抢救),无法继续进行调查者;③研究期间离开该机构的老年人。本研究获得广州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2201009。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1.1 老年人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自行设计,内容包括老年人姓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
1.2.1.2 《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8](以下简称《评估标准(试行)》) 该标准由国家医保局同民政部于2021年7月发布,包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感知觉与沟通能力3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包括10个二级指标,总分100分,得分100分为能力完好,65~95分为轻度受损,45~60分为中度受损,0~40分为重度受损;认知能力包括4个二级指标,总分16分,得分16分为能力完好,4~15分为轻度受损,2~3分为中度受损,0~1分为重度受损;感知觉与沟通能力包括3个二级指标,总分12分,得分12分为能力完好,4~11分为轻度受损,2~3分为中度受损,0~1分为重度受损。在本研究中,《评估标准(试行)》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5,3个一级指标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52,0.962,0.832。
1.2.1.3 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估表 参照《广州市老年人照护需求综合评估规范》[9]中的“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估表”,该表由老年综合征、疾病、医疗护理项目3个部分组成。其中,老年综合征包括睡眠障碍、压力性损伤、慢性疼痛等10个项目;疾病包括骨骼肌肉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10个种类,每个类别下分别包括1~6种具体疾病;医疗护理项目包括鼻胃管留置护理、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等10种。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估均为二分类选项,即“有”或“无”两个选项。
1.2.1.4 老年人直接护理服务项目工时测量表 根据《广州市长期护理保险基本生活照料服务项目》和《广州市长期护理保险医疗护理服务项目》[10]的护理服务项目制定工时测量表,包括环境与安全、生活护理、对非禁食失能人员协助进食/水、口服给药、卧位护理、排泄护理、心理慰藉、失智护理和医疗护理服务、康复训练等10类护理服务。内容包含调查日期、调查班次、护理人员工作年限、操作项目名称、操作项目的护理时间等。本研究中只调查老年人的直接照护时长,即护理人员直接为老年人本身提供护理服务的时间,不包括准备和处置用物的时间。
1.2.2 调查方法
1.2.2.1 问卷调查法 评估员征得老年人或其家属同意后,现场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评估标准(试行)》在评估员观察及询问下完成,“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估表”由评估员通过询问相关护理人员、查阅病历和医疗护理记录等方式获得。
1.2.2.2 工时测量法 ①预测量:首先由研究者对测量员进行培训并考核,培训内容包括工时测量的目的、测量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测量员通过培训后考核,对20名老年人进行预测量,每个护理项目的测量时间误差不超过5 s。②正式测量:根据机构的排班情况,2名测量员分别在白班(06:00~18:00)和夜班(18:00~06:00)采用秒表一对一测量,时间精确到秒,课题负责人次日进行核实汇总。本研究共收集532份数据,有效数据为484份,有效回收率为90.98%。
1.2.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1 长期照护机构老年人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老年人484人,年龄为(86.34±7.66)岁,老年人24 h直接照护时长为(66.04±34.87)min。患有2种以上老年综合征的老年人259人,占53.5%;有接受医疗护理项目的老年人90人,占18.6%;患有2种以上疾病的老年人375人,占77.5%。
2.2 长期照护机构老年人直接照护时长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老年综合征、医疗护理项目、疾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感知觉与沟通能力的长期照护机构老年人直接照护时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详见表1。
表1 长期照护机构老年人直接照护时长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单位:min
2.3 长期照护机构老年人直接照护时长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长期照护机构老年人的直接照护时长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作为自变量(自变量赋值方式见表2)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结果显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感知觉与沟通能力、认知能力、医疗护理项目是老年人直接照护时长的影响因素,可解释总变异的80.5%。具体结果见表3。
表2 自变量赋值方式
表3 长期照护机构老年人直接照护时长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注:R2=0.806,调整R2=0.805;F=497.965,P<0.001。
3.1 长期照护机构老年人直接照护时长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484名长期照护机构老年人每24 h所需直接照护时长为(66.04±34.87)min。国外资源利用分组(Resource Utilization Groups version Ⅲ,RUG-Ⅲ)的验证研究表明,日本长期护理机构老年人24 h直接照护时长平均为84.4 min,美国、瑞典、英国则分别为118.3 min、133.7 min、155.5 min[11]。与上述国家相比,我国长期照护机构老年人的直接照护时长较短,可能是由于发达国家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比较健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更为充足,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更多,因此老年人的直接照护时长有所增加,而目前我国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发展不完善,照护机构主要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主,在专业的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方面则供给不足[12],故直接照护时长相对较短。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长期照护机构应加大相应照护资源的投入,在提供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注重开展医疗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相关照护服务,才能有效地满足老年人的照护需求。
3.2 长期照护机构老年人直接照护时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发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感知觉与沟通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医疗护理项目是影响长期照护机构老年人直接照护时长的主要因素,与相关研究[13-14]结论一致。国内外研究发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密切相关,尤其是医疗和专业性护理[15-16]。视听觉功能受损会对老年人的行走、活动造成不便,减少其外出的机会,从而损害其社会参与能力、加重其负性情绪的发生,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重其自理能力的下降[17-18]。沟通障碍多发生在失智症或脑卒中病人身上,有限的沟通能力会影响老年人表达自身需求,护理人员无法及时满足其需求,可能会导致护理质量的下降[19-20]。
长期照护机构的环境和管理与社区和居家有所不同,大部分时间为半封闭状态,且娱乐活动较少,长时间的独处加上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呈逐渐下降趋势,这与相关研究[21-23]结果一致。认知功能逐渐受损会导致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照护难度随之增加,护理人员在帮助老年人完成基本生活照护之余更要时刻关注其安全问题,所需时间和精力更多[22,24]。长期照护机构提供的医疗护理项目主要为静脉输液、鼻胃管留置护理、尿管留置护理等。这些医疗护理项目操作难度大,容易发生并发症,需要护理人员进行严密的观察,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性与技术性提出较高要求[25-26]。然而,目前我国长护险政策的定位不够明确,与医疗保险的边界较为模糊,因此在老年人失能评估指标的选择上,尚未将医疗护理评估纳入,而德、日、韩等发达国家的长护险评估工具中则包含医疗护理项目使用情况的评估[27]。医疗护理项目会消耗较多的人力及物力资源,与护理成本息息相关。国家医保局在《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28]中强调,扩大长护险试点的工作目标是“探索建立以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同时,随着我国“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构建,将医疗护理项目作为评估指标将是我国长期照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研究通过分析长期照护机构老年人直接照护时长发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感知觉与沟通能力、有无医疗护理项目等是长期照护机构老年人直接照护时长的影响因素。目前,长护险正处于扩大试点阶段,受益人资格评估标准关系到长护险的保障范围和基金支出,并对护理服务质量和资源使用效率等起关键作用。本研究下一步将扩大研究范围,纳入居家失能老年人,进一步分析失能老年人照护时长的影响因素,并对不同失能特点的老年人的照护项目进行深层次调研,以期全面了解不同环境下长期护理服务所需的人力配置,为社区居家服务机构和养老机构合理安排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为我国下一步长护险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