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红 李文红 赵建江
中风是以患者突然昏倒,口齿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甚则不省人事为主要临床症状表现的病症,此病在西医中归属为脑血管病范畴[1],临床发现,急诊中风病情发作后,患者脑组织会出现缺血及缺氧的情况,致使内皮细胞、血管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不断肿胀,而产生组织水肿液化坏死,使之表现为脑神经功能障碍[2]。血液流变学异常为引起此病的重要因素,西医予以患者扩张血管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虽然有效,但是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中医认为急诊中风患者存在肝肾阴虚、风痰上扰病因,若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取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手段,利于显著改善患者病情,获得良好预后,降低后遗症发生机率[3]。基于此,本次研究中对襄汾县人民医院2020年10月—2021年9月收治60例急诊中风患者采取常规治疗与在此基础上接受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后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
1.1 一般资料入选60例急诊中风患者主要于2020年10月—2021年9月接受病情诊疗,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研究组30例。对照组中男19例(63.33%),女11例(36.67%);平均年龄(69.98±8.46)岁。研究组中男20例(66.67%),女10例(33.33%);平均年龄(69.53±8.55)岁。2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急诊中风诊断标准[4];发病至入院时间不足2 d;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且治疗配合度良好。排除标准:存在颅内病变,如脑肿瘤等;合并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凝血障碍及慢阻肺;由肿瘤、颅脑外伤或寄生虫引起的梗死[5];既往心房颤动史、颅脑手术史及颅脑外伤史;脑血管畸形[6]。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①抗血小板聚集:100 mg拜阿司匹林片(批号:20200122)口服,每日1次;②降脂:1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批号:20200315)口服,每日1次;③脑保护剂:30~60 mg依达拉奉静脉滴注,每日1次;④营养神经:20~40 mg的神经节苷脂(批号:20200211)静脉滴注,每日1次;⑤抗凝、抗血栓:予以5000 IU低分子肝素钠(批号:20200341)皮下注射,每日2次。
研究组: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组成:怀牛膝、赭石各30 g,牡蛎、杭白芍、龟甲、玄参、龙骨、天冬各15 g,麦芽、茵陈、川楝子各6 g,甘草4 g。随症加减:若伴气血瘀滞症状,加红花3 g,地龙4 g;若精神疲惫,且存在盗汗及肤色暗沉,加玄参、山楂各10 g,当归8 g,大枣4枚。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分2次服用。2组患者均参与研究30 d。
1.4 观察指标疗效、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脑血流CT灌注指标、NIHSS评分、不良反应。①疗效:治愈、显效、有效、无效评价标准依据NIHSS评分值及临床症状进行评定:NIHSS减分率≥95%,临床症状消失;NIHSS减分率≥75%,临床症状显著改善;NIHSS减分率≥30%,临床症状改善;NIHSS减分率<30%,临床症状未改善[7]。②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对中风病症的主症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评价,包括神识不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感觉异常、言语蹇涩或失语,每1项中风病中医证候以0~9级等级标准进行评定,依据证候表现严重程度可分为:无证候(0分)、轻度证候(1~3分)、中度证候(3~6分)、重度证候(6~9分)。③脑血流动力学参数:以经颅多普勒超声进行评价,包括有搏动指数、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数。④脑血流CT灌注指标:以CT灌注成像技术进行评价,包括脑血容量、脑血流量、峰值时间、平均通过时间。⑤NIHSS评分:为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分为42分,分值越低,脑神经功能越好[8]。⑥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腹泻、头昏重。
1.5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6.0软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疗效比较研究组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研究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2.3 2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例,
2.4 2组患者脑血流CT灌注指标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的脑血流CT灌注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脑血流CT灌注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脑血流CT灌注指标指标比较 (例,
2.5 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5、30 d时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2.6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5 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分,
表6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例,%)
急诊中风疾病的致残致死率相对较高,属于一组器质性脑损伤诱发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突然,存在弥漫性脑功能缺损或局限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特征[9]。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病病变及血液成分与此病的产生密切相关,且该病症多发生于老年群体,此类群体年老体虚、气血不足,致使内生瘀血痰浊,若在此基础上受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及劳倦乏力等因素影响,就容易诱发肝风,进而突发急诊中风疾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观点,且现代中医学认为肝木失和,风自肝起,为改善急诊中风患者这一病理状态,需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使之在改善其临床症状的同时,优化血管状态,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10]。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脑血流CT灌注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15、30 d时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予以急诊中风患者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方案可提高疗效,改善脑血流,使之促进症状缓解及脑神经功能改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首次提出镇肝熄风汤,并详细说明此方具有滋阴潜阳以及镇肝熄风的治疗功效,主治疾病为中风类。对于急诊中风患者而言,其普遍存在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引起气血逆乱症状,而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可有效扩张患者血管,改善血流速度,进而减轻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及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症状消失,获得良好疗效[11]。本次研究还发现: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在急症中风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肝熄风汤加减治疗并不会额外增加不良作用,临床可放心使用。镇肝熄风汤中的怀牛膝有活血化瘀及补肝益肾之效;生赭石有平肝潜阳及重镇降逆之效;牡蛎有平肝潜阳及收敛固涩之效;杭白芍有补气养血及养肝明目之效;龟甲有养心安神及滋阴潜阳之效;玄参有滋阴解毒之效;龙骨有镇心安神及平肝潜阳之效;天冬有养阴润燥之效;生麦芽有行气消滞之效;茵陈有利胆退黄及清热利湿之效;川楝子有疏肝泄热之效;甘草有清热解毒及调和众药之效。上述众药配伍共奏滋阴潜阳及镇肝熄风治疗效果,可在加速急症中风患者症状缓解的基础上去除病因,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同时,以上中药材配伍十分严谨,可润可清、可降可镇,主标顾本、攻补兼施,使之做到降而不沉,加快气血下行,促进病情康复。此外,经现代医学发现,镇肝熄风汤中的怀牛膝、天冬、杭白芍等药材可有效扩张血管,改善心肌缺血,提高心肌收缩水平;茵陈等药材可对机体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进行调节;玄参等药材可降低机体内血管内皮缩血管肽以及去甲肾上腺素[12]。以上现代医学发现进一步证实镇肝熄风汤治疗急诊中风疾病的有效价值。
综上所述,在治疗急诊中风疾病期间采取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方案,将提高疗效及脑血流、脑神经功能改善水平,加快症状改善,且该汤剂与常规治疗方案联用后不会增加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