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清华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常有疼痛、活动受限等表现,多发于老年人群体,手术为其主要疗法,但术后可能导致患肢血液循环受到影响,且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高。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临床常用运动康复训练、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等,有利于术后康复,低分子量肝素钙可抗血栓的形成,但常规的治疗方法使用范围较受限[1]。中医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归于“脉痹”范畴,且中医学认为,瘀血阻于脉络,气滞血凝为该病主要发病病机,故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以活血通脉为主[2]。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主要由黄芪、川芎、丹参等中药组成,可发挥益气活血之功效[3]。但目前关于补阳还五汤加减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本研究选取62例金溪县中医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进一步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的疗效,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62例2019年6月—2021年6月金溪县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见表1。试验设计经金溪县中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所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纳入标准符合《实用骨科学》[4]中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者;中医诊断《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的“脉痹”相关诊断标准;患肢存在明显的疼痛及肿胀者;年龄60~85岁者等。
1.3 排除标准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凝血功能受限者;为陈旧性或开放性骨折者等。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对相关治疗进行指导;术后让患者抬高患肢与心脏水平,离床约25 cm,下肢近端低于远端,并避免膝过度弯曲、膝下垫枕,同时鼓励患者进行早期下床训练,术后24 h开始抬高下肢进行训练;同时,鼓励不能下床的患者在床上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翻转、下肢屈伸及足踝环转等活动,不能活动的患者由家属及护士对患者下肢进行向心性按摩,且下床活动要穿弹力袜或绷带。此外,术前给予1次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江苏大同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163060,1 ml∶5000 IU),术后常规在腹壁下注射4100 U/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组方:川芎6 g,地龙、赤芍、桃仁、当归尾、红花各12 g,黄芪90 g,三七粉2 g,川牛膝15 g,丹参(早晚冲服)30 g,水蛭粉(冲服)2 g,茯苓、泽泻各12 g。水煎至500 ml,早晚分服,1剂/d。2组均连续治疗14 d。
1.4.2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治疗14 d后,评估2组临床疗效。②肢体肿胀程度:于治疗前、治疗14 d后,测量2组肢体周径,用软尺测量患肢髌上、髌下 10 cm 处的肢体周径。③炎性因子:于治疗前、治疗 14 d 后,抽取2组3 ml空腹静脉血,离心15 min(3000 r/min),取血清,予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2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④血液流变学指标:于治疗前、治疗14 d后,抽取2组4 ml空腹静脉血,取2 ml进行抗凝后按离心方法同前,取血浆,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检测2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中切及高切。
1.4.3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6]进行评估,其中肿胀及疼痛症状没有改善为无效;肿胀消退程度,周径≥2 cm或≥1/2,且肿胀减轻时间为3~6 d为有效;周径≥3 cm或1/3~1/2,且减轻时间≤3 d为显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1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14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比较治疗14 d后,2组髌上及髌下肿胀程度均低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比较
2.3 2组患者炎性因子比较治疗14 d后,2组血清IL-6、IL-1、CRP及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炎性因子比较 (例,
2.4 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治疗14 d后,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均低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髋部骨折类型,可能引起髋关节功能障碍、肿胀等,有较高的病死率[7]。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包括骨折恢复慢、术后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较为高发,常规治疗能够在一定能程度上减少该疾病的发生并缓解其疼痛,但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群体,治疗依从性较差,常规的康复训练及西药治疗效果不佳。因此,亟需探寻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提高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恢复效果。本研究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取得了一定临床研究成果。
中医上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归属于“股肿、脉痹”等范畴,中医学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因病机主要是骨折者皆有瘀血,加之气血亏虚,而致瘀血阻滞筋脉,故而发病;因此,中医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治疗以化瘀活血通脉为主[8]。补阳还五汤来自《医林改错》,主要由川芎、地龙、赤芍、桃仁、当归尾、红花、黄芪等组成,其中黄芪为君药,补气功效强,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的功效,地龙可起通经活络、化瘀之效,赤芍、当归尾可活血祛瘀,桃仁、红花可起通脉活血之效;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另加三七粉、川牛膝、丹参、水蛭粉、茯苓、泽泻等辅之,三七粉、水蛭粉可起化瘀之效,丹参具有活血通脉之效,川牛膝具有逐瘀、通利关节的功效,茯苓及泽泻可促水湿之邪排出,以上中药合用可协同发挥活血化瘀通脉之功效;故将其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的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血液浓度,减轻患者患肢肿胀程度,进而提高其临床疗效[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4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髌上、髌下肿胀程度、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中切及高切均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补阳还五汤加减有助于减轻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患肢肿胀程度,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与既往研究基本相符[10]。
手术治疗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创伤,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仍存在炎症反应,其中IL-6、IL-1、CRP、TNF-α是临床常见的炎性因子,其水平与机体炎症反应呈正比,其水平升高不利于患者术后病情恢复[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4 d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IL-6、IL-1、CRP、TNF-α水平均更低,进一步说明补阳还五汤能够明显减轻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炎症反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补阳还五汤中的赤芍含有的芍药苷及当归尾含有的藁本内酯类、多糖类及有机酸类物质具有镇静抗炎的作用,红花中的红花醌甙、红花甙、红花素等不仅能够抗血栓的形成,还具有抗炎的作用,丹参中含有的丹参多糖、丹参酮等具有抗炎作用,蛋白质是水蛭粉中的主要成分,亦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故用其进行治疗能够使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的炎症反应得到有效缓解,降低患者血清IL-6、IL-1、CRP、TNF-α水平[12]。
综上,补阳还五汤可减轻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患肢肿胀程度及炎症反应,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进而提高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