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菜香漫秦岭巴山

2023-06-15 11:15张同武
新西部 2023年1期
关键词:陕南腊肉食材

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的局限,陕南饮食曾一度不被世人所重视。得天独厚的自然及人文、物产条件,赋予了陕南饮食鲜明的特色。随着交通的发达、人们消费理念的变化,瑰丽多彩、不胜枚举的陕南菜正在被广大食客青睐,汇入陕菜的大家庭,香飘神州大地。

陕南、关中、陕北共同组成了陕西的完整版图,其中的陕南,一般指秦岭腹地和南麓以及巴山山区的一部分,行政区划上有安康、汉中、商洛三市,28个区县、900多万人。

关中以西安为中心,这一部分是人们接触陕西的核心,也形成了陕西印象的主干。陕北曾是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让这里的知名度比较高。而陕南这一块,似乎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

具体说到陕菜上,大多数人记住了关中的泡馍、夹馍、面条,陕北的杂粮、豆类和羊肉等,而极具地方特色的陕南饮食似乎被边缘化。

其实,陕南的饮食不但不是边缘,而且应该是南北融合的极具特色的典范。正是有了陕南饮食的丰富,陕菜才更具特色,涵盖更广、内涵更丰富。

陕南饮食的地域特色

陕南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包罗万象的物产,为饮食的特色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单是秦岭里的植物、动物就给陕南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材。发达的水系、湿润的环境,更是给饮食加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之独特背景的移民文化因素,更使这里的饮食兼具南北甚至西东特点,交融汇合、改良积淀,千百年来,形成了陕南发达的饮食文化特色。

如果从菜系上讲,这里毗邻甘肃、四川、重庆、湖北、河南等,隔河而居、邻山而住,甚或田接垄连,本来就有天然的联系。

历史上湖广填四川以及屯垦戍边、自然迁徙等因素,使得这里与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四川、重庆等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体现在菜系上,就有了湘菜、川菜、赣菜乃至粤菜的痕迹。

更进一步讲,早期迁居这里的人们把原住家乡的烹饪技艺带来,又利用这里的物产,把原有的菜系进一步改进改良、发扬光大,又形成了特别的制作技艺,也有了代表性的菜肴。比如安康的四荤四素、紫阳的蒸盆子、汉阴的白火石汆汤、石泉的石锅鱼;比如汉中的褒河鱼、黄辣丁、火锅,城固的原公杂烩、南郑的盐菜、略阳的乌鸡;比如商洛的商芝肉、洛南的豆腐干、山阳漫川的八大件等等,都为原本归属的菜系增加了新的品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陕南这片区域,要说形成了“陕南菜系”也不为过,当然,也为陕菜增添了许多靓丽与璀璨。

如果从小吃上讲,陕南也有丰富多彩的品类。比如安康的蒸面、汉阴的炕炕馍、紫阳的浆巴馍、石泉的鼓气馍等;汉中的面皮、菜豆腐、花生稀饭、梆梆面、浆水面,略阳的核桃馍、罐罐茶等;商洛的水煎包子、洋芋糊汤、洋芋糍粑、山阳的橡子凉粉等。这些小吃,以当地出产的粮食蔬菜为食材,因地制宜,但在制作技艺上,融合了南北的手法技法,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改良甚或提升,极富特色,广受欢迎。上述菜系也罢,小吃也罢,都是陕南人对陕菜作出的贡献。如果细究起来,还可以探究到这里的人们在饮食文化方面的探索和发展,当然更能看出历史变迁、自然气候、人文民俗等方面的独特性。

瑰丽多彩的陕南美食

安康蒸面是一款极具个性的面食,当地的人们喜闻乐见,几乎日日不可或缺。说起来倒是有些蹊跷,按说在安康这地方,小麦的种植不太广阔,应该是水稻为主食、吃米饭为主,面食应该是调剂是点缀,但安康人硬是把这种小吃喜爱到日日必食的程度,什么原因呢?

综合各方面因素,应该是这样的:一是安康的城市中心以及边上的个别县,有着厚重的关中特点,无论从语言还是饮食习惯上,都与关中有着极大的相似性,限于历史知识的欠缺,对于这里的人民是迁移而来或是原住尚不能下定论,但臆测吃面食应该是受关中文化的影响;二是地域因素,汉江从这里流过,此段水流水量又较大,完全不似关中的河流经常断流,所以气候潮热,人们在劳作乃至生活中水分、养分流失较多,或者是饮用水的关系等,使得这个区域的人们嗜酸嗜辣,类似于武汉的感觉,所以,一碗醋香四溢、辣味浓郁的蒸面便有了热干面的意味,也是“過早”的必备饮食。引申到汉中的热面皮,原料变了,是大米制作,但成品仍然以辣味出头,酸也罢、辣也罢,正应了临江而居的人们对饮食的需求,特别是一夜睡眠之后,早起的肠胃就渴望这一口浓烈滋润。

紫阳蒸盆子,是当地艄公船夫创造的美食。艄公船夫整日劳作生活在江河里,过去和现在都比较辛劳,所谓人间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尤其在饮食上,艄公船夫们受到制作场所、食材获取、作息时间等制约,往往会比较简陋而又综合。

这里的综合,是指这一拨下苦人没有条件细细铺陈,于是就将能够取得的食材,往往会一锅聚拢,进而蒸煮炖烧,就如重庆的纤夫船工们吃火锅一般,所有食材统统归拢一锅。另外一点,江河之上风雨飘摇,气候潮湿是其必然,于是他们的饮食就更多地就着锅边,从而能够保持食物的热腾。

紫阳蒸盆子的食材丰富多彩,猪蹄、土鸡、莲藕、木耳、香菇、萝卜、鸡蛋、肉沫等,从营养成分的角度看,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齐全的元素,不靡费但很周全;从各种食材的搭配比例来看,没有一家独大,反倒是各种食材都有一席之地,合理而和谐;从食材的配伍来讲,猪骨与鸡互相成就,是烹饪传统中较多汇合一处的,两者共同蒸煮,能够产生更加美妙的滋味。就如重庆的船工纤夫们的火锅一样。这些出大力流大汗需要补充营养但又收入低微、生活条件简陋的人们,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制作出果腹、解馋乃至慰劳自我的食物。

汉阴的白火石汆汤技艺已经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发明专利。这道名菜的创制人和传承人在陕西南部的汉阴县,相传最早始于清代,发明创制之后一直流传至今,于今已经是当地的招牌菜肴,也是陕菜中的名菜。

制作白火石汆汤,大致做法是先将鲜猪肉去皮、去筋、剔骨,加适量青莱叶、葱花、姜末、五香调料、精盐、芡粉,剁或机打成肉泥,做成薄饼,贴入盆底及周圈,待用。之后用温水将干香菇、木耳、红枣洗净发好。食材齐备之后,往盛肉饼的盆中放入香菇、木耳、红枣,中间倒入开水,以淹住肉饼为宜。再用稍大的湿纱布敷于肉饼之上,防止烧红的鹅卵石遇水炸裂碎石进入肉饼。关键的一步是,把鹅卵石置炉火中烧至通红,用火钳夹起,投入盆中纱布之上,随即压盖,至烧红的白河石在水中沸腾炸裂,产生的高温便将肉饼氽熟。然后揭盖,将盆或锅中的纱布提起,于高汤中加适量葱花、精盐、调料,用汤匙将盆中肉饼搅起,弄成小块,汤调匀,即可食用。

这道菜的核心,当然是用烧热的鹅卵石加热菜肴这一环节。之所以有这样的做法,当源自于生产生活中的偶然机缘或主动心得,也许是不经意间发现了这样的做法,也许是主观上对于这种加热方法的科学认知。

汉中的面皮在大概念上属于陕西凉皮系列,但陕西的凉皮家族很有意思,光是小的名称就有几种,除过较多地称之为凉皮之外,又有酿皮、蒸面以至面皮的叫法。这几种叫法其实都是一种东西,那就是用小麦面粉调成面糊,或者是大米泡软磨浆,之后用特制的铁皮锣锣或竹笼屉蒸熟而成的“面”状食物。但天长日久,各地叫法就有了区别

较之户县秦镇米皮,汉中的面皮在口感上更糯软一些,而秦镇的更筋硬一些,这一软一硬,应和了两地人口味的嗜好。这个面皮本来就是凉皮,千百年来就是这样吃的,但在四五十年前,有人卖起了热米皮,简称为热皮。据说起因是为了满足上班族和学生早起赶时间的需求,店主刚刚蒸出面皮,但人们却等不得晾凉,于是店家就尝试着把刚出锅的面皮调制了,满足人们的要求。不想这原本是临时起意的“急就章”式的做法,由一而十,再到百千,很快就风靡起来。

商洛的洋芋糍粑、橡子凉粉等,也很有陕南的地域特色。其中的洋芋糍粑以土豆为主要原料,制作时先将土豆去皮蒸熟,然后将蒸熟的土豆用木捶捣碎,则成为洋芋糍粑,口感细而绵软。食用时有多种方式,可将糍粑切块放入酸菜汤内煮,再浇上辣椒油,色鲜味美,称为烩糍粑;把糍粑盛入碗中,再把大蒜、花椒、海椒等各种调料放入另一碗中,再加上热的酸菜汤,用洋芋糍粑蘸着吃,又是另一番风味。至于橡子凉粉,也是商洛特产,当地盛产橡树,人们把成熟的橡子打回来,去外壳,晾晒干,然后打成淀粉,再用淀粉做凉粉。橡子凉粉制作工艺较复杂,尤其是对水的要求十分严格,当地多用山里流出的无污染的泉水。好水决定食物的大半味道,这样的凉粉吃起来爽滑、筋道,十分可口,绿色、养生,营养保健。

让陕南菜走出大山

腊肉在陕南既是食材又是食物,缘于山水俱佳的地缘优势、森林茂密的丰盛植物和制作技艺的千年传承,所以在中国腊肉家族里也是翘楚。

制作腊肉几乎是陕南每个县、每户人家都会从事的一项重要的生产生活活动,放养的生猪、海量的柏枝香木,给陕南腊肉以良好的原料,制作的时间长了,手艺很好,质量上乘,是陕南人的口福,也是陕西人的口福。

陕南各个地方几乎都能制作上乘的腊肉,但较为有名的是安康的镇坪腊肉、汉中的镇巴腊肉、商洛的镇安腊肉。看这三县的地名都有一个“镇”字,这是古代镇守边关、护佑平安的希冀,也表明这几个地方相对比较偏远,山高坡陡,森林茂密。当然,既是边关,必有更多的地域间的交流和文化的交融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在制作腊肉上便有了悠久历史、精湛手艺和上乘品质。现今陕南已经有腊肉工业化生产的模式,成了当地的致富产业。在陕西别处也可以吃到上等腊肉,那遍布街头的食肆餐馆里,但凡与陕南沾边的,一定会有腊肉系列的美味菜肴。

陕南湿润的气候,还成就了腌制许多食物的独特技艺,比如陕南的红豆腐,北人称豆腐乳,在陕南制作出来的就是好吃。比较有名的是汉中城固的“上元观红豆腐”,此地雨量充沛,水份充足,水质独特,制作的豆腐细腻嫩白,口感香甜。制作的红豆腐外表枣红,内呈杏黄,微辣适咸、清香爽口,制作历史可上溯到明代,技艺传承至今,遐迩闻名。

还有前面提到的盐菜,也是陕南人腌制蔬菜、保存蔬菜的独特方法,别有一番风味。较为有名的是南郑黄官镇一带。黄官居民之先祖多为明代及清代初叶移民,至今仍保留着南方人的许多生活习俗。加工盐菜为解决冬季菜食缺少之困难,对各种野生、新鲜蔬菜都可加工,如野生椿芽、鱼腥草、野葱、青菜、卷心菜、豇豆、洋芋、苦瓜、罗卜、青辣椒、豆角等。不同的鲜菜加工程序不一样,配之佐料也不一样,但都采用自然晒干,这样干掉水份后,原汁与营养都还保留在盐菜里。各类鲜菜加工的盐菜均香味醇厚,可烧、蒸、作汤或直接食用。

当然,陕南人也吃面条,但这里吃面条还是要归之为“点心”类,不是正餐。这里的面条不似关中的劲道,但调制方法有特色,最典型的是浆水面,一碗浆水,提神醒脑,是陕南的一大特色。对于年龄稍长的陕南人,那是流到骨髓乃至魂魄里的记忆。

陕南人在面食方面虽然不大吃馒头,但会利用当地特产制作风味独特的饼类,虽然他们也称之为馍,例如炕炕馍、核桃馍之类。这种饼类不似关中的厚实,但有着南国的精巧,沾满芝麻、油香四溢的炕炕馍黄亮脆生,甚是可口。核桃馍采用了陕南丰产的核桃,成品介于馒头与烧饼之间,捣碎的核桃仁充盈其间,最是美味。

陕南这块宝地,一定意义上是南方的地域、北方的司辖,这就使得这片土地的饮食兼具南北交汇、东西交融的特色,历经千年,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原料丰沛、制作精良,菜肴成系、小吃独特,南北兼具、东西贯通。

过去的很长时间,由于交通的原因,陕南与关中、陕北的交往相对比较困难,这就使得人流、物流都受到了局限,一定程度上处于较为闭塞和孤独的状态。这样的情境下,作为精神慰藉与物质滋养的饮食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迟滞,许许多多的好物好味,养在深闺无人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获得更多的青睐。所幸,随着近年来公路、铁路乃至航运交通的快速发展,陕南和关中的往来变得比以往便捷太多,曾经要翻山越岭,如今天堑变通途,互相的来往非常便捷。于是陕南的大美风光、悠久历史、灿烂遗存成了关中人乃至北国人民竞相饱览之物,陕南的饮食也广受食客厚爱。从此,陕南的饮食不再封闭、不再被边缘化,真切地成为陕菜的重要组成,成为陕西饮食文化百花园里璀璨瑰丽的花丛。假以时日,相信陕南美食一定会香漫秦岭巴山、香飘关中平原、香遍神州大地。

作者简介

张同武 中国西部傳媒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从事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陕南腊肉食材
巧用食材铺“地锦”
闲话“腊肉”
信阳腊肉,剪不断的乡愁与旧时光
每天吃20种食材 可能吗?
吹了七天七夜的腊肉
党建地图·陕南
有ID的放心食材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腊肉香,故土情
陕南地区高职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出路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