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博物馆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愈加彰显。与此同时,博物馆工作者也应关注到博物馆发展存在着诸多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中小博物馆面临筹建起步晚、馆藏品数量少、研究力量薄弱等问题。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作为华东地区首座民俗、非遗“双博馆”,多年来坚持着眼未来、构筑发展新理念,其发展路径对处在类似困境下的中小博物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1年5月11日,国家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至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博物馆的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更加彰显。至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当下我国已迈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我国博物馆、纪念馆在场馆建设、文物保护、藏品研究、陈列展览、开放服务、教育传播、国际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日益成为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中心和热点。尽管文博工作已取得世人瞩目的巨大成绩,也要看到我国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在发展定位、体系布局、功能发挥、体制机制等方面尚需完善提升。
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原因有很多,不同地域、层级、性质、类型的博物馆都有不同的原因。以笔者所在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为例,该馆于1991年建成并对外开放,馆址为2006年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甘熙宅第”,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是南京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传统多进穿堂式民居建筑群。毋庸置疑,多进穿堂式古民居建筑对博物馆展陈空间的布局和设计十分不利。同时,因该馆筹建起步晚,馆藏文物数量十分有限,科研力量薄弱、运营经费不足等因素也制约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事业发展。对于其他地方很多起步晚、研究力量薄弱的中小型博物馆来说,它们面对的困境很相似,因此上述问题具有存在的普遍性。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为长久计,针对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少难点和痛点问题,因馆制宜,科学决策,制定了创新发展思路,优化征藏体系,提升展陈水平,彰显教育职能,优化传播路径等一系列策略和办法,其着眼场馆未来,构筑发展新理念对于那些存在发展瓶颈的中小博物馆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笔者现对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发展理念、相关策略进行初步阐释。
创新思路,释放发展活力
自建馆伊始,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就积极寻求社会合作,先后与南京市文联、南京市工艺美术家协会、南京市档案馆等单位合作办展,举办了一系列深受公众好评的专题展览。该馆还是一家在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等领域走在全国文博场馆前列的博物馆。2006年,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作为当地绒花制作技艺保护单位,为绒花制作技艺申请了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2012年,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挂牌增设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成为华东地区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在发展理念上,该馆始终坚持开放共享、创新思路,在举办展览及社教活动方面高度重视社会参与性,努力跨界寻求合作,不断地促使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克服了自身文物资源和场馆空间的局限性,多措并举,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目前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老南京民俗文化和南京地区非遗项目的重要展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教育多年来一直也是该馆社会教育工作的重点,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举办了大量的社教活动。2021年,该馆举办临时展览11场,开展社教活动10余项,100余场次,青少年观众数达3万人次左右。
优化征藏体系,健全博物館藏品登录机制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自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通过多种形式征集文物藏品。该馆藏品主要分为陶瓷、金属、丝织、玉石骨类、砖雕石刻、纸制品、漆木竹器、家具、皮影、杂件等十余类,涉及百姓生活、婚丧嫁娶、民间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信息。藏品征集方式以购买和接受民间捐赠为主。近年来由于文物价格走高和征集经费有限的问题,藏品征集工作亟需优化征藏体系。首先,在征集藏品工作中应该明白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征集藏品?征集什么样的藏品?博物馆征集藏品不只是收藏历史的见证物,应当把眼光放长,要有“为了明天而收藏今天”的意识。其次,博物馆征集的藏品应该涵盖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物而不应局限于物质的范畴。比如国家博物馆征集了健康码的代码,而这段代码入藏国家博物馆也代表着健康码作为新冠疫情防控中产生的中国的智慧结晶今后将有机会在博物馆中为后人提供一个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见证。比如国家博物馆开展了“国史文物抢救工程”,其中还征集了王继才守岛的遗物。这种站在明天的立场收集今天的见证物恰好和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思路。国家博物馆在藏品征集方面给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做出了榜样。近年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藏品征集工作上着眼未来,征集了很多非遗技艺方面的民间艺术品,而这些民间艺术品是当下南京非遗技艺的有力见证。在民俗藏品征集方面,则是围绕各类主题有选择地开展征集。比如该馆利用民俗藏品独立策展了“粉黛裙钗饰娇娥 妆奁器用暖闺阁——清中晚期江南女性用品展”“文物里的童趣——馆藏儿童用品展”等一系列展览。这几年在民俗藏品的征集方面,该馆紧密围绕女性、儿童等主题,面向社会征集了不少的民俗相关藏品。
笔者以为,在藏品征集工作上要有全局观,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藏品征集工作。藏品征集工作者应具有建立体系、拓展利用的征集思路,开展藏品征集工作时应列出短期及长期的征集计划,有目的、有体系地去征集藏品。同时,博物馆管理层也应注意库房管理及藏品征集方面的人才培养,参与博物馆藏品管理培训课程学习,树立专业化收藏理念。
藏品收藏方面,2018年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建立了现代化文物库房,提升了藏品保存环境监测、微环境控制能力并對馆藏珍贵文物及材质有计划实施保护修复。从2013年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开始,该馆致力于健全博物馆藏品登录机制,推进藏品档案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目前所有馆藏均完成该馆文物藏品系统登记和江苏省文物局普查网站的2016年之后新增藏品登记工作。下一步工作,该馆将加快推进藏品数字化,及时完善藏品数据库并加大基础信息开放力度。
提高展陈质量,拓展办展渠道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开展社教等工作的支撑,是博物馆最基本、最重要的业务工作。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可以深入挖掘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启迪后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筹划陈列展览秉承着这一原则,在积极参与江苏省文物局举办的博物馆文物年度巡展项目时,先后有“不一样的布贴画——祁竞布贴画”“晷运时成——古代钟表展”“粉黛裙钗饰娇娥 妆奁器用暖闺阁——清中晚期江南女性用品展”被选入年度巡展项目。近年该馆联合南京市文艺家协会、南京市工艺美术协会等单位举办了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非遗主题展览,如2021年举办了“庆建党伟业 颂百年辉煌——秦淮区乡土人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非遗精品邀请展”,以众志成城、同心抗疫为主题的“同心抗疫 中国力量——南京艺术家抗疫主题精品展”和“‘童眼——印记抗疫少儿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巡回展”等。
为了提高藏品展示利用水平,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也在积极推动探索独立策展人制,推出了“粉黛裙钗饰娇娥 妆奁器用暖闺阁——清中晚期江南女性用品展”“文物里的童趣——馆藏儿童用品展”等原创展览。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展览,该馆还推出云看展服务,推出临时展览的线上展示,广大观众只要关注该馆微信公众号就可以轻松云看展。
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积极开展社教活动
博物馆作为文化服务平台,如何发挥教育功能也是博物馆工作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开展积极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广泛深入开展博物馆里过传统节日、策划了“四时八节”系列和“二十四节气”系列社教活动,如小寒、大寒迎年、立春送福、欢乐闹元宵、惊蛰忙耕、春分送春牛、清明寻春、谷雨送春、立夏迎新、小满入夏、端午赢粽、团团圆圆度中秋、登高贺重阳、霜降观落叶等活动,国庆期间积极开展了“童心向党 我是社会主义接班人”主题公益活动。这些活动面向青少年人群教育普及了中华传统文化,青少年通过沉浸式体验民俗节日活动,传承弘扬了民俗文化。
保护和传承非遗也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社教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该馆持续多年开展 “非遗进校园”“非遗周周学”“南京非遗云课堂”“南京非遗云竞赛”等品牌活动,向青少年传递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培养青少年热爱南京,为南京非遗技艺薪火相传做出努力。
爱国主义教育也是社教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开展了“童心向党·我是小小传承人”主题夏令营活动。以童心向党为主题,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包含观赏体验皮影戏、红色小故事宣讲以及非遗课程学习,通过参观展览与社教体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营员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另外,支持博物馆参与学生研学实践活动,促使博物馆成为学生研学实践的重要载体。2021年,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与江苏警官学院联合举办“神奇的双手”研学活动。同年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约合作成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与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合作成立“博物馆美育课程实践基地”,向青少年传递南京非遗,为培养青少年热爱南京,为南京非遗技艺薪火相传做出努力。接下来,该馆还将继续深化推广以需定供的菜单式社教活动服务。
优化传播、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传播体系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积极与《江苏零距离》《交汇点》《南京日报》《现代快报》《南京晨报》等官方媒体合作,搭建南京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媒体、纸媒、电视媒体等方式宣传,及时推送南京民俗、非遗、馆内非遗传承人相关宣传视频及新闻报道,提升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其次,该馆积极开展官网及微博、微信公众号宣传工作。通过微信、微博和网站三方平台,充分宣传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各项活动,提高了该馆在全市乃至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紧跟时代步伐,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博物馆展览与活动。该馆与南京电视台合作,在广电集团《我的大学》大型直播节目开播,主题为:“云探馆——老南京的历史记忆 甘熙故居”、非遗教学——南京绒花、南京面塑,共四期,参与人数195430人次,宣传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历史故事及建筑艺术、非遗特色、开展非遗宣讲及线上体验活动。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该馆与网红主播合作以短视频直播的方式直播了其举办的“礼赞百年乐享非遗——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线上参与人数达900万人次。这次直播活动扩大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知名度,也给了馆方更多信心紧跟时代步伐,用当下流行的媒介宣传博物馆。
结 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牢记文博场馆的宗旨和使命,坚持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譬如陈列展览方面,其独立策划的多个展览入选江苏省文物局巡展项目,一个原创展览入选江苏省“十三五”优秀展览。社教活动方面,“500娃娃学非遗”“南京非遗云课堂”“名师高徒——‘南京非遗小传人研学夏令营”等品牌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各级荣誉。这些荣誉的取得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坚持着眼未来,创新发展理念是分不开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将继往开来,踔厉奋发,为新时代南京文博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杨书娟 南京市博物总馆文博馆员,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综合业务部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南京民俗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及非遗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