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柯
企业要科学、可持续地发展,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确定企业文化内容的过程中,应当科学定位,兼容并蓄;宣传引领,贯彻落实;要对企业的价值观、信条、口号、作风、习俗、礼仪等文化要素进行不断重复和提升;要凝心聚力,铸就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企业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企业相伴而生的客观现象。
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論和内涵
企业文化,从语法学上讲属于偏正短语,即企业的文化。我们知道,企业是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经济实体。《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企业是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的部门,如工厂、铁路、矿山等。文化则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我们提倡大文化观,因此结合“企业”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的概念,我们得出企业文化的概念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积淀形成的和正在形成的物质财富(物态文化)和精神财富(心态文化)的总和。作为研究方向,我们偏重于狭义的精神层面上的心态文化。“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的企业文化就是指企业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其内容有价值观念、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制度、企业目标以及企业文化载体等。”企业文化可以概括成以下“四个层次”要素。
1、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指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理念和价值,包括企业使命、企业精神和共同愿景等为核心的文化要素。从广义上讲,精神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组织、客户开发等微观行为中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导向,也是企业文化溯源和继承的重要部分。
2、制度文化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其组织制度所形成文化要素统称为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机制体制、规章制度等。如,大型企业往往在每个五年计划都会进行一次制度汇编,按照制度体例,对企业制度进行系统性研究和编制,渗透在制度内部、制度之间、制度运行过程中的文化因子所组成的部分,即是制度文化。
3、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企业在组织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关系型文化,主要包括员工行为规范、文明用语、工作流程、礼仪典范、思想品行、团队精神等,涉及到公共关系层面。如,海尔公司的学习型组织、嫣然基金、李宁公司的公益活动等等。
4、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物质载体,主要包括企业的产品、商标、广告、各种设施、环境和生活福利等一切可以物化的东西。比如,“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广告语;王老吉、加多宝的红罐凉茶;陕西建工集团的文物型办公大楼,等等。
企业文化建设的“五个更加关注”
为使企业科学、可持续地发展,必须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同时要融合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培育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具体策略如下。
1、更加关注“以人为本”,丰富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虽然是一个简单的词组,但是它绝不是“企业”与“文化”的简单组合。作为一种经济组织的文化现象,企业文化不仅是广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特征显著、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文化总和。一个优秀的企业是具有管理惯性的,什么是管理惯性,就是约定成俗的文化导向。比如,在中国市场经济初期,国企改革愈演愈烈,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国企都经历了改制、重组带来的下岗、分流剧痛。为什么在经历剧痛后大多数职工依然选择留在企业,因为企业不仅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更是他们聊以慰藉的精神家园。因此,“人”这个核心要素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非常关键。因为,任何企业的文化都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只有这样,才会在员工中形成统一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共同愿景,才会激励职工奋发进取,共同进步,也才能真正地继承、发扬、创造、创新企业文化。
突出“以人为本”,核心就是发展人。发展人的概念比较宽泛,什么是发展人,就是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比如,现在很多企业都设立有恳谈会性质的交流机制,在涉及重大决策、重大利益分歧、重大发展方向等方面倾听一线员工心声,这就是在制度上保证以人为本。再比如,大部分国有企业目前正在进行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当员工工资低于社会平均值时,企业必须和员工集体协商,这也是尊重人的集中体现。还有,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惜重金,通过脱产、带产、委培、集中学习,包括留学等方式,让人力资源成为人才资源,这都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方式和有效实践。
2、更加关注企业领导者,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
领导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决策作用、领导魅力、导向影响等作用至关重要。要想建设好企业文化,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要身先士卒、垂范员工,在某种意义上讲,像日本、新加坡、韩国,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儒家文化圈下的企业,企业家的因素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作用相比西方企业更加突出,个别企业的企业文化可以说就是“企业家文化”。
企业家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突出呢?一是要企业家定位。一个企业发展战略是什么、愿景是什么、途径是什么?诸如此类因素确定好后,才能在生产中体现,在项目中体现,也才能从文化影响中汲取力量,为企业发展提供软实力、正能量。二是企业家要躬亲作为。特别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BI、VI阶段,企业家本人要亲自挂帅,提取企业精神、理念、价值观,并在企业标志设计过程中提出前瞻性、国际化的原则性要求。比如,陕西505集团的标志“505”,就是以该企业创始人来辉武教授的名字设计的,而且广泛流传。同时,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家本人更是要带头执行,从而起到上行下效的扩大作用。例如,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松下幸之助本人就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贯彻企业的宗旨。他认为,经理的行为是对下属人员进行身教的一种强有力形式。再比如,香港首富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公司,致力于慈善事业,李嘉诚先生在内地捐资助学,事必躬亲,使得长江实业事业飞黄腾达。
3、更加关注企业广大员工,共同成为企业文化的实践者
任何组织的任何部署都离不开员工,企业文化建设也是一样。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创造各种机会让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积极实践。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有以下三个要点:一是在企业文化建设初期,也就是调研阶段,没有员工的积极配合,我们甚至不知道员工之所想、之所思,更提不上提炼出共同价值、核心理念了。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调研阶段,必须要开展认真细致的问卷调查,从统计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几个领域入手,设计出合理、科学、可行的问卷题目,让广大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文化的调研和立项。二是在实践阶段,需要广大员工全员参与。组织是一个集体,由每一个员工组成,组织的意愿、目标必须通过员工的不懈努力去实现。只有组织的意愿和员工的诉求高度一致时,也就是“上下同欲”时,组织的战略意图才能容易实现,才有实现的可能性。这也是,每个企业要定期开展员工培训教育的意图之一。近年来,宋联可教授四方游学,开展了大量的企业文化教育培训活动,一方面使参学者受到理论启发和实践能动;另一方面,更多地是让其他组织对企业文化的概念深入认识,提供了普及和提升的可能性。三是在企业文化创新阶段,离不开广大员工的首创精神。创新在基层,这是近年来被广泛推崇的普遍认同。企业文化建设是动态的、是矢量,只有开始,没有终点。因此,在员工参与过程中,对于企业的BI、VI怎么认识,对企业文化的系列活动载体是否踊跃参与,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是否有独特的思考,等等,这都非常重要。比如,企业在组织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提前要有预案,而且要有几套方案。因为,一个企业的员工结构往往是非常复杂的,行业特征也是非常明确的,在活动启动阶段就需要有员工的参与,特别是一线员工,要尊重他们的智慧和思考,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让员工通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体现和提升自身价值。
4、更加关注企业制度建设,使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相得益彰
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的一项长期性工作,长期性工作必须要有长效机制,长效机制离不开制度建设。从广义上讲,企业文化也可以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手段,当然,这必然降低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同时,企业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从管理学而言,企业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都属于管理范畴。从现象学而言,企业制度建设属于显性管理,也就是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管理手段。企业文化建设则不同,更多属于隐性管理,也就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式的长期熏染行为。从执行方式而言,企业制度建设是有奖有惩的,操作性极强的判定标准,类似于法律层面。企业文化建设则不同,类似于道德层面,主要靠员工的自我约束和环境控制。
5、更加关注持续性和复杂性,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继往开来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一项重大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企业文化建設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伴随着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永无止境。因此,企业要树立长远意识、大局观念和战略意图,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务必要摒弃短视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心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企业如何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打造百年企业,如何在竞争中赢得西方企业的尊重,离不开企业文化。我们相信,经过一批批、一代代的企业家和员工的不懈努力,一定会构建起适合社会和本企业发展的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七条路径”
1、科学定位,兼容并蓄
在确定企业文化内容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与时俱进。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其随着市场变化是最活跃的、最积极的,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文化的渐进性,结合企业发展目标的层次性,企业文化建设必然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动态行为。文化的渐进是一条客观规律,也是实现民族的、企业的新目标、新任务的必然要求。
(2)因地制宜。文化本身具有显著的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和开放性,企业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延续以上四个特性外,还具有显著的行业性、群体性和引导性。第一是行业性,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随着市场的划分越来越细致,分工越来越明确,企业文化自然出现群芳斗艳的现象。比如,能源企业往往推崇力量、献身等文化概念;军工企业则推崇报国、贡献等文化概念;如此,农、林、牧、工及服务等行业不同,其文化差异各有不同。第二是群体性。企业文化是全员文化,员工的年龄、教育程度、性别、民族等组成要素不同,则群体喜好就不同,这类似于文化的民族性。比如,日本、新加坡、韩国,包括整个东南亚儒家商圈企业,其主要管理理念仍旧与儒家文化息息相关。第三是引导性。企业文化必定是企业的能动行为,有很强的引导性和示范性。比如,一个企业追求爱国精神,则会在企业文化中提炼更多的民族特色,在具体文化实践中,也会主动履行爱国行为。
(3)去伪存真。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泛文化对于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深入的。在文化遗产面前,必须要坚持辩证思路,不薄古、不菲今、不昧外、不鄙内。我曾经在《企业文化建设初探》一文中提出过“异化文化”的概念,什么是异化文化,就是因为一个组织的特殊性产生的扭曲、向下、消极的文化倾向。比如,前一段时间流行的所谓“厚黑学”就是一种异化文化,标新立异,难登大雅之堂。再比如,鲁迅先生屡次提过的民族劣根性,也就是“阿Q精神”,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遗留下的异化文化。当然,华夏民族的整体文化是先进的、科学的,我们必须要用去伪存真的视角去继承、批判和发扬、创新。
(4)拿来主义。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足五十年,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正处于方兴未艾阶段,企业文化建设更是刚刚起步。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树立开放心态和合作眼光,博采众长,借鉴吸收其他民族和企业的优秀文化。当然,文化的借鉴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要立足实际,嫁接时注意其两面性,移植时防范其颠覆性。我个人主张,在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的文化建设方面,不要简单地模仿其口号,更重要地是要学习其理念,借鉴其模式,这样才能本土化、才能独特化。
(5)个性发展。一个企业的文化个性,是这个企业在文化上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性。它只为这个企业所有,只适用这个企业,是这个企业生存、发展条件及其历史延续的反映。国内外的优秀企业,都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的企业。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同质化的问题非常严重,譬如“诚信、合作、开放、团结、团队、人才、科技、创新”等等类似性BI,已经让人啼笑皆非。比如,西安市长安区某养猪企业竟然打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养殖”的所谓文化标语,让人真是瞠目结舌,大跌眼镜。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符合企业实际,坚决杜绝盲目、盲从。
(6)着眼长远。企业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其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企业文化要配合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用企业文化的独特“软实力”支撑企业的持续、健康、长远发展。因此,这要求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理念、方案、措施、手段都要超前,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依赖信息化手段更好地打造企业文化这是留给我们当前的又一个新的命题。
2、宣传引领,贯彻落实
(1)广泛宣传,深化认识。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给予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原延安炼油厂)挥笔题词“埋头苦干”,这四个字现在已经成为包括延长石油集团在内的所有石油企业的企业精神。在延长石油集团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埋头苦干”的精髓、内涵和外延,持续推广、扩大、发扬和创新。再比如,近代企业所倡导的“首席技师”“首席工人”等荣誉,一方面是对个人技术、管理能力的肯定,另一方面,更重要地是树立一种典型,从而起到引领作用。
(2)领导带头,身体力行。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龙头,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在国有企业,国企领导的示范作用更是显而易见。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领导的价值观往往会外化为企业的普遍价值观或者叫共同价值观,这种同向性价值观往往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引擎。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深化三个意识。一是领导引领意识,要让企业领导带头树立企业文化的理念、价值和规范。在个别层面,企业领导还需要对企业文化进行亲自重塑和引导。二是领导实践意识,要在具体文化建设过程中,杜绝挂在墙上、写在纸上,而是要留在心上、化在行上。
(3)完善制度,体制保证。企业文化是软硬结合的管理技巧。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应“软硬”兼施,相辅相成。不能因为企业文化特征上的“隐性”,而使企业文化在实践上“软性”。如何克服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必须依靠制度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制度也是一个完整的、严密的体系,制度之间要相互衔接、互相保障,从而确保企业文化在操作、执行层面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树立榜样,典型引导。发挥榜样的作用是建设企业文化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把那些最能体现价值观念的个人和集体树为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并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激励方法,有利于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树立典型的作用有以下两点,第一是示范性。典型是什么,具有什么特质,这是其他员工的标尺,在某一特定时期,达到“典型”的标准也就意味着达到一个层次的目标;第二是导向性。这主要针对于那些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消极旁观者和盲目被动者。公司树立一个典型,就是在告诉他们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
(5)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一个企业若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或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生产力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基本素质,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基础保证。在中国华为公司,每一个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都必须首先接受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自我修养的集训,进行与人交际、待人接物的礼节教育,考试合格后才会被录用。文化培训是一种知行统一、潜移默化地渐进过程,不是一节课,一个口号就可以的,要达到“入人也深”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就必须放弃“化人也速”的过程。
3、积极强化,持之以恒
强化是一种通过持续发力达到不断提升的重要方式。在企業文化建设领域,强化就是要对企业的价值观、信条、口号、作风、习俗、礼仪等文化要素进行不断重复和提升。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个概念,获得行为继续下去的结果的强化,叫做正强化或积极强化;使行为中断或中止的强化,叫做负强化或消极强化。从广义上讲,人类的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有规律的选择行为,趋乐避苦,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法则,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也应遵循这些法则,对员工行为给以积极强化。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长期行为和战略部署,不是一招一式、一朝一夕可以简单塑造和完成的,必须持续强化。在组织中,由少数人创造、倡导的某种文化特质,传播到组织的每个团体,再由一个个团体传播给每一个人,使之在企业的每个角落里生根、开花、结果,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正如笔者所言,在文化中还存在异化文化,要创造一种新文化何其之难,要改变一种旧文化更是难于上青天。只有确立一个目标、落实一个方案、号召企业全员共同参与、积极实践,才能水滴石穿、才能长成“合抱之木”。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长期努力,持之以恒。
4、树立形象,提升美誉
在当今企业竞争过程中,美誉度是一个企业角力的重要维度。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即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良好的企业美誉度是一个企业通过日积月累、含辛茹苦积累下来的无形资产,也是一个企业也是每一位员工的巨大财富。2l世纪,企业竞争除了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企业形象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陕西省每年会发布企业诚信调查报告、公众责任承担报告等,政府旨在激励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企业则更加注重以此带来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从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
5、凝心聚力,铸就精神
毛泽东同志多次讲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企业也一样,总需要有高度认同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企业精神必须要具备以下三点要素:第一,上下同欲。企业精神是一个组织的整体精神的高度凝练,不是企业领导的个人意志、也不是一部分员工的小集体意识,只有反映公司全员意志的企业精神才可能被不断强化和继承。第二,追求特质。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另一个企业的重要标志,因此,企业精神决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要立足于企业实际,提炼出代表企业个性的价值观念。当然,社会普遍价值是不可逾越的,企业必须做好“和而不同”的工作。第三,高瞻远瞩。一个企业的企业精神在提炼、设置的过程中,必须要立足长远,不能囿于现实、囿于传统、囿于执行、囿于时代,突破了这四点束缚,则可以提炼出比较成熟的企业精神。当然,在企业精神的提炼过程中必须依靠员工,同时又要通过企业精神凝聚员工,从而达到一种良性、递增的加强式发展。
6、建章立制,激励为先
企业要保持永久的创造力,必须建立起激励机制。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更是要充分发挥企业管理的激励机制,奖优罚次,从而在制度上形成一种保障。通过激励机制,在企业中养成一种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事业成就感。建章立制必须高度重视制度的相互衔接,文化方面的制度,更多地是一种规范和引导,而不能参照考勤、绩效等制度,成为一种刚性约束。如果成为刚性约束,就会产生异化文化中的惰性文化,从而形成惰性群体,这在企业中是非常可怕的。企业文化是培育、积淀出来的,绝不是制度约束出来的。因此,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要更多关注员工的能动因素和情感因素,激发员工的广泛认同,再辅之以激励,从而形成良性引导。
7、加强学习,激发活力
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建立起一个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文化得到认同和执行的有力保障。21世纪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它不仅仅被视为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升华生命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随着其管理的核心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组织成员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具体操作过程中,学习不能紧紧挂在嘴上,应该付诸行动。比如,很多企业设立的书香型总部、读书角及组织一些文娱活动等,通过这种积极形式,不仅可以让学习不再枯燥,而且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从而形成自觉学习,书香四溢的良好氛围。
作者简介
杨 柯 陕西电子信息集团董事会秘书、总经理助理;西安卫光科技有限公司(877厂)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