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
陕西省安康市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实践中,社会力量通过联合建设、资本资助、空间让渡、结对帮扶等参与实践。应构建宣传、参与、协调、运行、激励与考核等长效机制,促进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公共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受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人口特征、制度体制等条件影响,乡村公共文化成为当前国家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现阶段需攻克的重点和难点。对此,国家已将战略重心和文化资源向农村和基层进行大力倾斜,同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鼓励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1]随着社会力量社会责任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力量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优势不断凸显,对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乡村群众文化权利,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社会力量参与安康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实践
安康市为陕西省辖地级市,位于陕西东南部。2018年4月,安康市被列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面对机遇与挑战,安康市结合实际市情,统筹兼顾各种社会力量开展创建工作,着力打造富有安康特色的贫困地区文化服务样板。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实践当中,摸索出“安康模式”的经验做法。
1、政企民通力合作,丰富文化供给
安康市白河县在财政经费有限的条件下,首创“政府补贴+企业补贴+百姓出资”的有线电视服务政府购买新模式,解决了乡村群众看电视和上网难题。同时借助“互联网+”打造智慧乡镇,将有线电视网络做成集电视节目、致富资讯、政务公开信息等为一体的“基层民主化管理平台”,实现了政令通达和山区群众精神脱贫。[2]该模式在石泉、镇坪、汉阴等县得到推广创新实行。
此外,安康市坚持以文化引领发展,积极培育农村文化人才,鼓励当地群众通过成立非营利性文化群团等形式投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安康市石泉县已建成乡村农民自乐班、社50余个,农村电影放映队14个,各类群众文化学会、协会、社团40余个,培养兼职农民文化文艺爱好者近4000人。[3]志愿者是安康乡村公共文化战场上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安康市汉滨区启动“文化小康行动”志愿服务项目,文化志愿者与企业、镇、村、社区联袂,利用各级公共文化空间、设施,举办各类艺术培训、鉴赏、演出和展览,将书画、剪纸、摄影作品、舞蹈、戏曲节目等传统文化免费推送到农村、机关、学校、社区、街道、广场,[4]让当地群众参与其中,培养文化自信。
2、吸纳社会资本,共建书香校园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与基础,对于贫困乡村,资金问题是困扰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难题。华强共享公益图书馆是安康探索社会资本投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典范。该馆是个人出资创办的公益文化惠民移动图书馆,通过微信线上下单,线下送还的“互联网+学生实体图书”形式免费为3-18岁的学生家庭提供课外读物。[5]通过社会资本资助,实现了资源免费共享,解决了山区交通不便、时间成本高、选书难及买书贵等现实问题,推动了“书香安康、书香校园”建设,加快了安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创建进程。
3、让渡社会空间,助力全民阅读
安康市白河县图书馆为缓解阅读设施投入不足、布点不到位问题,在全力以赴做好阵地服务和行政体制内总分馆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通过探求社会力量提供文化空间和服务人员,图书馆提供图书资源和业务技能培训的社会化合作共建模式,先后在狮子山社区、冷水镇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县政务大厅、县人民医院、县监狱、县消防大队、秦楚建设有限公司、当地网红景区桥儿沟、海森林教育機构、珠江大酒店、正阳大酒店、纬度美学书苑等人员较多或人流量较大、有强烈阅读需求的地点建立县图书馆馆外阅读服务点,[6]满足群众便捷阅读需求,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推进全民阅读。
4、深化结对帮扶,文化同心同行
“安康阅读起跑线”项目是社会力量参与安康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品牌帮扶项目。该项目是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西安市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国内外部分馆配商,共同发起的支持安康市公共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业务建设的公益文化援助项目。[7]该项目以阅读服务为内容,以“结对帮扶”为组织形式,以馆员服务能力提升为目标,为安康市区县基层图书馆以及中小图书馆提供纸质图书、数字资源、观摩实习、技术支持、业务培训、制度设计等方面支持。项目启动以来社会力量捐赠图书30余万册、资金50余万元、数字资源200余万元,开展业务培训20余场次,培训文化工作者2000余人次。社会力量精准的物质、技术和智力帮扶,促进了安康市县区基层图书馆人员素质、服务能力与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高。
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思考
1、构建长效宣传机制
有效宣传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价值氛围,提高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影响力。首先,要树立乡村形象、传播文化精神,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宣传力度,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持续性的舆论宣传常态。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单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措施和宣传方案,积极把活动推广出去,有效提高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社会知晓度,帮助群众了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项目、建设内容,转变固有观念,感受文化魅力,提升文化自信。其次,加大宣传广度及深度。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如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以及各类文化场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文化广场、乡镇村文化室等,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再次,统筹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宣传报道工作,[8]提升宣传水平。通过专业宣传技巧培训等,推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公益广告,强化舆论引导,营造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浓厚社会氛围。
2、构建多主体参与机制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公共行为,政府是主体,同时需要依靠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首先,增强乡村群众参与意识,激发群众自主文化建设内生动力,提高乡村群众文化“造血”能力,让群众成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消费者,共同参与、决策、执行、监督和评估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从根本上促进乡村公共文化发展。其次,放开胸怀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外部助力。[9]鼓励和支持热心公益的个人、单位、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培育群众业余文化团队、文化志愿者服务团队、社会力量对口帮扶团队、文化新产品创作团队、文化设施建设团队、智库组织服务团队等成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新生力量。积极组织指导已参与及有潜在可能参与的社会力量提高自身素质与服务技能,促使社会力量队伍不断成长与成熟。总之,通过动员、鼓励、培育、指导等方式联系各类社会力量,引导多元主体深度加入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形成强大合力。构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规范化、常态化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促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快速发展。
3、构建有序协调机制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有序的协调机制。当前,已开展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项目众多、多头并进;社会力量种类繁多,参与模式五花八门;不同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现状、需求也不尽相同。构建各部门间互联互通的有序协调机制,可以切实改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各主体间有效对接和科学发力问题。协调既包括社会力量、政府各部门、乡村群众各自内部的协调,也包括他们两两之间、以及三者之间的协调。协调内容包括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流程中各环节间协调,建设过程中问题协调、冲突协调,以及建设收益分配协调。通过协调使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任务、目标、政策与建设状况、建设诉求相一致,使资源供给与乡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并使资源供给各环节之间有效衔接。[10]有序的协调机制有利于社会力量更加规范、协同、可持续地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环环相扣、步步到位、不断趋好,逐步实现建设目标。
4、构建多轨运行机制
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主要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重大文化惠民项目为依托,政府主导的“体制型”运行机制为主,该机制具有权威性但也容易被制度惯性锁定,缺乏个性和灵活性。次之,社会力量发起的“志愿型”服务运行机制,具有公益性但也缺乏规范性。而少数引入市场合作方式的“商业型”运行机制,具有灵活有效的市场调节手段。但各运行机制间独立而封闭的运行模式影响了运行效果。故此,综合各种运行机制优势,构建政府、社会力量与市场多轨并行的运行机制,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力量各自的优势和自治作用。[11]通过各方力量宏、中、微各层面的通力合作和多级联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推进的大格局,共同开发和建设乡村特色文化,使文化资源配置呈现最优化,弥补乡村地区生产力薄弱、技术落后、天然贫困的短板,推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挖掘展现出乡村文化的艺术价值、精神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故此,政府、社会力量及市场合力、合作、和谐多轨并行的运行机制,有助于持续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5、构建明确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包括政策、资金、荣誉等方式的激励机制是吸引社会力量可持续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一是政策激励。有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政策法规和实施方案,明确社会力量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定位,使社会力量在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有法可依,既能保障他们的权益,又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12]同时政府可以降低从事公共文化事业的社会组织注册门槛,简化登记程序,为其提供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二是资金激励。政府可以通过奖、代、减、补等财政资金激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对乡村公共文化建設中表现突出的组织和个人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符合信贷条件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和财政贴息等优惠;对于社会力量进行乡村公共文化公益性捐赠给与税收减免等优惠;对于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提供各类知识、技术、空间等服务的社会力量给予一定补贴。三是荣誉激励。定期表彰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贡献突出的单位及个人,认可社会力量做出的贡献,提高参与人员的社会价值。总之,通过多途径激励,让社会力量在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时政策上有依据、贡献中有关怀、社会上受尊重,不断激发社会力量的热情、潜能和活力。
6、构建多维考核机制
考核是评估社会力量规范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质量的根本保障。考核机制要以乡村群众文化需求为起点、以乡村群众满意度为导向,从考核主体、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等维度进行构建。[13]首先,明确社会力量作为考核主体,同时将政府、乡村群众等共同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纳入考核之中。其次,设置多维考核内容,在以往以设施、资源、经费、人员等投入为主要考核内容的基础上,将建设过程各环节要素以及建设效果加入考核内容。再次,设置科学合理的多维度考核指标体系,指标选取要全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既要能测评出供给侧提供的服务质和量,也要能测评出需求侧落实情况、实际建设效果以及乡村群众满意度,同时指标权重设置要科学合理。最后,考核方式也要多维结合。将社会力量自我考核、政府对其评价考核、乡村群众对其评价考核和第三方考核相结合,形成政府、社会、群众共同参与的公正透明的评价体系,对考核过程进程动态监督,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增强社会力量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柯平,胡娟:《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与公共图书馆法比较研究》,载《高校图书馆工作》,2018,38(3):3-9页。
[2]《看有线电视政府“买单”白河县开创公共服务购买新模式》,2019-11-16,http://sn.people.com.cn/n/2015/0823/c226647-26089301.html。
[3]秦毅:《陕西石泉:社会化供给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载《中国文化报》,2018-02-08(002)。
[4]《用“路灯式服务”点亮“文化小康”》,2019-11-15,http://www.whysb.org/whysb/20170421/html/page_13_content_001.htm
[5]《“公益共享图书馆”助力书香安康》,2019-05-17,2019-11-22,http://www.akxw.cn/news/ankang/aknews/362758.html。
[6]《安康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简报》,第14期,2019-11-12,http://wh.ankang.gov.cn/Content-426968.html。
[7]《“安康阅读起跑线”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帮扶项目启动》,2019-11-8,https://www.sohu.com/a/314734817_100014589。
[8]杨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的实践与思考——以天津市和平区“文化阅读之旅”项目为例》,载《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S1):142-146页。
[9]刘雪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阅读的主体、方式和内容》,载《新世纪图书馆》,2018(10):14-17+22页。
[10]高海虹:《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利益相关者研究》,载《图书与情报》,2017(1):105-110+127页。
[11]霍瑞娟:《新环境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创新研究》,载《图书馆学研究》,2017(9):19-23页。
[12]宁阳,王旭明:《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图书馆发展的研究与思考》,载《图书馆杂志》,2019,38(1):54-59页。
[13]李杨:《政社合作供给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动力机制研究》,载《图书馆建设》,2019(2):99-105页。
作者简介
张 兴 西安航空学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文化服务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