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婷 龚佳 杨露 刘振中 余成秀
红色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引领着人们前进,积累了无数的财富,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意义深远。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的大雪山镇,从革命时期便流传着具有当地历史余韵的红色革命文化。发展红色旅游业,吸引外来游客观赏学习本地红色文化,同时重视提高本土人民对当地红色文化内涵的认识,在传承下去的同时,将大雪山镇红色文化发扬光大。
大雪山镇隶属于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根据地。200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生态园区以及红色旅游景区。大雪山镇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游击纵队的根据地,虽只是革命路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站,却是革命长征胜利必不可少的一环,蕴含着宝贵的红色文化。由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红色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并且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以及中华历史文化内涵。[1]何克祥教授在《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论》中深刻提出,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国化的实践前提和核心内容,也是历史和逻辑的起点,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因此,弘扬和传承大雪山镇红色文化,不仅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深远影响,更是对后人有教育和启示作用。对于大雪山镇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不仅是一项命题,更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历史使命。
研究方法
本研究围绕调查大雪山镇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情况,针对大雪山镇居民进行问卷设计与调查,重点分析红色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并总结出其中的问题。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与当地居民面对面交流,以深入了解当地红色文化发展现状以及当地居民对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并进行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3.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检验用卡方检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1、基本情况
通过对大雪山镇进行实地调研,发放问卷共250份,成功收回242份,回收率为96.8%;无效问卷6份,有效问卷236份,有效问卷率97.5%。本次调查问卷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雪山镇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現状,通过问卷统计分析,了解当前红色文化的发展现状。
2、大雪山镇当地居民对红色文化的了解情况
我们将三种了解程度分别定义为:“了解”,指被调查者能够清晰地讲述当地红色文化的相关内容与内涵;“比较了解”,指被调查者通过一些途径知道当地相关红色遗址,粗略了解相关故事;“不了解”,指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当地红色文化。通过调查可知,各年龄段居民对当地红色文化普遍比较了解,能够达到了解程度的人群中以60岁以上者居多,对红色文化了解匮乏的人群集中在36-60岁,由此可知年龄越大对红色文化了解更深(χ2=17.530,P<0.05);本科较其他教育程度比较显著,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也越高(χ2=28.050,P<0.05),党员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了解程度占比较大(χ2=57.579,P<0.05)。
3、大雪山镇当地居民对红色文化的了解方式
大雪山镇居民里男性与女性选择的红色文化了解方式中以网上查询与亲朋讲述较多,男性选择参观旅游最多,女性选择电视媒体最多。18岁以下居民选择书刊杂志、网上查询和电视媒体等方式较多,19-35岁居民多选择网上查询的方式,36-60岁居民选择亲朋讲述和参观旅游的方式较多,60岁以上居民选择亲朋讲述的方式最多(χ2=60.679,P<0.05)。初中及以上居民选择网上查询与参观旅游的方式较多,高中组居民选择书刊杂志与网上查询的方式较多,专科组居民选择电视媒体的方式较多,本科及以上选择亲朋讲述与电视媒体的方式较多(χ2=71.511,P<0.05)。
4、大雪山镇居民参观当地红色遗址红军墓情况
大雪山镇当地居民调查结果显示,男性经常去当地红色遗址进行参观,相较于女性来说频率更高(χ2=8.891,P<0.05)。36-60岁及60岁以上的居民未参观过红军墓的居民占比均大于50%,18-25岁的居民参观红色遗址的频率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更高,可见年轻人更愿意参观红色遗址(χ2=18.905,P<0.05)。在教育程度中,初中及以下居民选择未参观红军墓占比高,教育程度越高,参观红军墓的次数越多(χ2=52.838,P<0.05)。在我国的政策中,共青团员和中共党员在平常生活和工作中接触红色文化的几率较大,对于参观红军墓频率自然占比最大(χ2=19.422,P<0.05)。
5、大雪山镇居民对于外来文化对红色文化影响的态度情况
各年龄段中18岁以下及18-35岁的居民集中认为外来文化的冲击对红色文化有一定影响,36-60岁的居民均匀分布在无影响和有一定影响,60岁以上的居民认为无影响占比大于50%(χ2=24.570,P<0.05)。居民对外来文化冲击对红色文化的影响,不同教育程度有不同的认知,初中及以下居民认为外来文化的冲击对红色文化无影响占比大于50%,高中及以上居民大多数选择外来文化的冲击对红色文化有一定影响。共青团员与中共党员多认为外来文化的冲击对红色文化有一定影响,群众则选择无影响和有一定影响(χ2=11.463,P<0.05)。
讨 论
红色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目前,学界也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的资源价值所在,并展开了相关研究,但研究结果并不明显。当前认为传承红色文化主要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利于丰富教育内涵和激励教育作用。红色文化能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的政治认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支持。[3]王丽提到传承地域红色文化能够作为更接近人民群众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推进地方经济转型。[4]李万斌论述了我们可以在大数据网络新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结合红色文化精神正能量的教育,会更有助于增强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5]因此,研究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情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发现,大雪山镇红色文化的传承情况整体不够好。由有效数据显示男性居民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与接受程度优于女性居民,35岁及以下者传承情况优于35岁以上者。红色乡镇所具有的红色文化底蕴与沉淀虽较为浓厚,但还未达到理想状态。大雪山镇政府在红色文化的教育与宣传方面力度不够。在现阶段,人民群众对于红色文化了解意识薄弱,再加上本身理解不透彻,导致红色文化自身建设有一定难度。
红色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迈进,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多元文化应运而生。[6]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宣扬,理应是教育者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由有效数据可得居民选择“参观红色文化旧址”来了解红色文化占比较多,通过电视等网络媒体平台了解次之。除了调查所列方式外,居民也期待能够有其他更多的学习途径。不难看出,当地居民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有着多种偏好,但更偏向于生动、形象的寓教于乐的方式。
根据有效数据与实地考察大雪山镇红色旅游项目,发现当地对于此项目的开发与建设的缺失也是阻碍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原因之一。在询问当地居民,发放回收问卷和统计分析数据后,我们得知政府对于红色文化基地的保护措施不够,监管的制度也不严格,导致前往红军墓的阶梯破败难行,去参观学习的人也随之减少。其次,当地对红色旧址重建的重视力度也不够高,建立的“红军墓”处于闲置状态,参观人数较少,多集中于年轻人。当地红色历史博物馆也没有相应的宣传措施,红色历史未能传扬。过于强调形式上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对于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没有落实改善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再加上人力物力资源的缺乏,都导致了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红色历史的传承出现问题。
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在外来文化的多方冲击下,传统说教式的宣传方式已经不能引起精神层面的共鸣,比起用文字来叙述故事,人们更多偏向画面与声音相结合,利用简短的影视作品或者引发深思的音乐创造来宣传红色文化,实现不同文化圈交流互动自然,使得红色文化内容变得丰富化,才能更好地展现红色文化魅力。与此同时,微时代下的微平台给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带来了便利,微时代推动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的变更,提供了更为现代化的方式,为红色文化现代化准备了条件。[7]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从基层党组织做起,带动周边的人民群众,从实际出发,让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策划实施保护项目,梳理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利用先保护后开发原则,扩大红军墓的影响力,并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其中。落实“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利用当地先天条件努力营造红色文化学习氛围,提高居民对于当地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建设起当地特色红色乡镇。
结 语
红色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引领着人们前进,积累了无数的财富,而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成为每代人的使命和责任,通过我们的调查方法可以增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感悟,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保护意识,为推进中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打下基础。大雪山镇的红色文化不仅是当地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更是中国革命奋斗史的缩写。结合目前大雪山镇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与弘扬所出现的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实现红色文化的价值,让红色文化在人民群众的视野里变得鲜活。
参考文献
[1]张婧:《以红色文化社会实踐为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中国标准化》,2022(4):118-120页。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旅游的重要论述》,载《湘潮》,2020(S1):2页。
[3]夏春花:《红色文化研究的现状与思考》,载《才智》,2016(11):195-196页。
[4]王丽,滕慧君:《秉持改革开放精神 传承地域红色文化》,载《人民论坛》,2018(25):136-137页。
[5]李万斌:《川陕红色文化资源价值与文旅创意创新研究——兼论川陕红色文旅创意创新》,载《中华文化论坛》,2017(2):83-89页。
[6]王祥于,崔晓晓,苌清,姜佳乐,田恬:《新时代下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载《中文信息》,2021(3):277页。
[7]章蓝月:《微时代下红色文化传承的路径探析》,载《文存阅刊》,2021(25):169页。
作者简介
朱婷婷 川北医学院本科生
龚 佳 川北医学院本科生
杨 露 川北医学院本科生
刘振中 川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
余成秀 川北医学院讲师,创新创业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