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陵陵 谢秋琳
方言文化资源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富有地域性与民族性特色的文化之一,内涵丰富,承载着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在方言日渐衰落的今天,传承与保护方言文化资源成为学界关注的一大课题。将重庆方言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是传承和保护方言文化的重要途径。从探究重庆方言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入手,发掘方言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与原则,并据此提出相关教学策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许多地区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有些方言甚至面临濒危或消失,这必然带来民族和地方文化不断衰微。事实上,语文课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因此,从践行“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语文核心素养[1]培养的角度,我们必须思考方言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课堂的价值与意义。本文将以重庆方言为例,通过探究方言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课堂的可能性,初步建构方言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课堂的桥梁。
方言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
方言文化资源内涵丰富,与普通话教学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合理地使用方言文化资源不仅是保护与传承方言的有效途径,也能促进语文教学的多样化发展。
1、方言文化资源的定义与理解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方言文化资源指的是来自不同地域方言背后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资源。首先,方言文化资源承载着地方族群的精神与气质,展现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其次,方言文化资源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最后,方言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多元性和民族性。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地域广阔,形成了不同的方言文化,这些方言文化构成了我国文化的地域性发展差异,促成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2、方言文化资源与普通话教学之间的互补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现代教学中的官方通用语言,普通话水平是教师合格与否的标准之一。[2]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代表,其表达更为丰富和地道,因此,在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方言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普通话的官方地位决定了它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方言的独特魅力亦能丰富语文课堂的内容与形式,恰当地使用方言能够使二者相得益彰。所以,我们设想,在语文课堂当中,除了普通话,也可以尝试引入方言这一独特的文化形态进行补充。
普通话能够弥补方言的复杂性,方言也能够补充普通话的单调性。其一,普通话是语文通用性基础语言,但缺乏地方特色。在初中阶段,为了渗透文化自信这一理念,引进方言进入语文课堂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提高文化自信。其二,方言文化资源中蕴含着普通话所没有的地方独特历史文化根基。将方言引入课堂,能够促进学生了解地方文化,不仅能够达成学习语言文化的多样性目标,还能建构中华语言文化知识体系。因而方言进入语文课堂不仅是学习方式多样性的体现,也是保护与传承方言文化的有效途径。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互补关系能够丰富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理解,推进我国多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方言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
在多元文化繁荣以及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成为语文四大核心素養之一的今天,将方言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其一,有利于文化自信及语言运用核心素养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的语文核心素养理念。[3]这两条理念要求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会恰当使用语言。方言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是窥见地方文化习俗的窗口,也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让方言走进课堂,能促进学生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感知原始、纯正的地域文化形态,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其二,有利于感受语言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方言传承着我国数千年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人们独特的家乡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方言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作为一种交流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地区或社会群体交际的需要。让方言资源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也有利于让学生感受语言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方言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原则
方言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而语文教学要求课堂具有规范性和教育性,为更好地让方言发挥其在语文课堂上的重要作用,教师将方言文化资源引入初中语文课堂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需求性原则
“需求”二字意味需要和要求,指初中语文课堂中融入方言教学的时机取决于语文课堂是否需要或要求。当语文教学出现地方文化内容,将方言引入课堂能优化教师对文化教学内容的解读,更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要求来进行方言文化的拓展,既能凸显方言文化的独到之处,也能体现教科书中多样地域文化魅力,促进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2、适度性原则
普通话是国家规定的教学语言,为维护普通话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中,不可过分强调方言的使用,而应适当、适度地利用方言进行补充。同时我们应高度注意,在部分方言使用率较高的地区,仍有使用方言进行教学或是将方言与普通话结合形成不规范的教学语言的现象,这种现象绝不是对方言文化知识的扩展与学习,而是教师的教学失误。因此,必须强调以普通话为主体教学语言、方言为补充教学语言的理念,采取适度性原则才能让方言在语文课堂上发挥真正的价值。
3、相宜性原则
“相宜”即符合、合理的意思,指方言走进课堂要符合学段、学情以及具体教学目标的要求。首先,就方言的选择上来看,教师要选择适宜的方言进入课堂。其次,课堂纷繁复杂,基于课标对语言与教学关系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学段,将方言融入课堂也应采取相宜性原则。最后,教学目标分门别类,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教学目的。总之,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当中,应当秉持“相宜性”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方言文化资源的积极作用。
方言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方言是语文教学的良好媒介,让方言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课堂不仅不会削弱学生运用普通话、规范汉字的能力,反而能够加强学生对普通话、规范汉字的掌握,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拓展语言沟通能力。基于重庆方言的独特性,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方言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学。
1、建立多类别多类型方言文化资源库
重庆方言文化资源丰富多样,要想将方言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初中语文课堂中,必须对方言资源文化进行整理与取舍,建立起多类别多类型的方言文化资源库,形成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便于语文教学随时调用。
其一,建立重庆方言博物馆。方言博物馆的建设能够系统科学地呈现重庆方言文化的基本体系,为方言文化资源提供大众展示与教育科研平台,以重庆方言博物馆为依托建立起的方言文化资源库,不仅能够为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提供实地考察的场所,同时也鼓励同学自主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了解重庆地区方言文化,加深学生对方言文化保护的理解和重视。
其二,建设重庆方言文化资源官方网站。除了实体博物馆的建设之外,为确保学生能更系统、专业地学习和了解重庆方言文化,还可建设重庆方言文化资源网站,克服时间、地点等限制打造重庆方言文化资源官方网站,从线上收集各地专家与教师对于方言文化资源融入课堂的建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共同打造地域性线上共享资源平台,拓展教师教学的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2、语文教学各环节融入方言文化资源
语文是最能够包容和接纳课堂语言多样化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方言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普通话的理解,而且还能丰富语文课堂的语言文化,提升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其一,方言文化资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阅读是基于文本的,而文本来源于生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第四学段的学生能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4]方言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课文中的方言都有特殊的含义,如果不了解方言背后的地方文化,必然会错过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图,失去阅读文本时的审美意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方言文化资源进行补充教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外古诗词《夜雨寄北》为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在这首诗中两次提到的“巴山夜雨”,就可以作为引入方言文化资源的切入点:一是何为“巴山”,二是为何“巴山夜雨”。以这两个问题导入,进而介绍“巴山夜雨”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从地域、季节、时间以及巴蜀地域风情四个方面对诗歌进行解读,通过情景交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诗人的情感。
其二,方言文化资源在口语交际中的运用。口语交际一般指交互双方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或者进行信息传递的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要求学生:“学会文明得体地交流,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5]这强调了初中学段学生除了使用普通话这一基本交流語言,能够根据场景、对象的不同进行对应的表达与交流才是口语交际的最佳模式。因此,在口语交际中能够合理学习方言,能够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也符合当下开展素质教育的背景。
其三,方言文化资源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初中学段学生应“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写作要有真情实感”。[6]要求学生运用正确恰当的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同时要感情真挚,不可出现千篇一律的套路作文,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达。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方言文化资源适当引入写作教学中。方言表达相较普通话而言更显真挚和真实,方言表达引入写作也能够激活写作语言、突破学生的单一空洞表达,通过方言还原到生活本身,让学生在写作中自主畅快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在写作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方言文化资源,鼓励学生使用“母语”表达,能增添写作内容的真实性和灵动性,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开发和建设重庆校本方言文化课程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为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课堂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方言进入文化课堂的一种重要途径。
其一,校本方言文化课程的目标设定。课程目标的设定是课程开发的基础,以重庆来说,我们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应该成为校本方言文化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目标。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有效地达成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重庆方言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的视野扩展到身边的文化资源中,为语文学习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开发与建设重庆校本方言文化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重庆方言文化的内容、价值与意义,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用创新的眼光来认识与理解重庆方言文化资源,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兼容并包的文化情怀,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其二,校本方言文化课程的内容设置。重庆校本方言文化课程开发与建设应当在梳理整合方言文化资源、仔细考察具体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从内容上看,我们认为课程大致应该包含语言教育、文化教育与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应当以语言教育为基础,带动文化教育,最终实现情感教育。
语言教育旨在掌握重庆方言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系统,这是方言文化校本课程学习的起步阶段。同时,重庆方言词汇丰富多样,反映出重庆的历史沿革与城市面貌,这些特色词汇既可以给课堂带来趣味,还能够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在进行语言教育时,难度要适宜,结合趣味性方言进行讲解,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要明确,这一部分的学习,最重要的是以此入门,带领学生进入到重庆方言的广阔世界当中。
语言教育是进行文化教育的桥梁。文化教育应当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应主要以日常生活以及重要节日为线索。一方面,可以再现重庆人的市井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重庆人的日常生活与耿直性格,从而建立起方言与身份认同的联系。除此之外,重要节日中的民俗与文化也是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专题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现,在了解节日民俗、增加文化积累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情感教育是最终目的,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基于以上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尤其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学习方言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不仅仅是学习系统的语言文化知识,更是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在情感上形成共鸣。情感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建立在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层层推进。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如何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是重要的内容。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值得我们去慎重选择,但也要与具体的时代要求相结合。重庆方言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学生在学习校本文化课程的过程中,增加了知识积累,拓展了学习视野,加强了学习体验,因此,开发与建设重庆方言文化校本课程是我们应当重点考虑的课题。
结 语
在多元文化繁荣的今天,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成为语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内容。方言资源在语文课堂中具有非凡的价值与意义,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从中发现特殊的教育价值。尤其在初中学段,学生处于一个过渡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为贯彻语文核心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语言文化,引入方言教学是一个可取的方式,期待未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能看到方言文化资源焕发光彩的场景。
注释
[1][3][4][5][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15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金皙坤,马永俊:《方言保护与传承的意义浅析》,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5):127-129页。
[2]陈青:《论语文教学中的方言运用》,载《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7):4-7页。
[3]储黎丽:《略谈语文教学中方言的作用》,载《科学大众》,2014(2):77页。
[4]屠海波:《方言资源在语文研究中的特殊地位》,载《语文建设》,2015(1):23-24页。
[5]周也:《“加大语文课堂的文化景深”——浅谈方言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适当引入》,载《才智》,2018(21):4页。
[6]张兴田:《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方言词语》,载《中国教育学刊》,2018:108-109页。
[6]刘永平:《“方言进课堂”——语文教学的有益拓展》,载《汉字文化》,2019(9):120-124页。
[7]李函柯:《从方言认同视角看重庆方言的保护》,载《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9(3):79-83页。
[8]万小双:《论方言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载《品味经典》,2019(3):102-104页。
[9]王长武,袁小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背景下重庆市中小学方言教育与传承研究》,载《教育观察》,2021(15):7-9+13页。
作者简介
郑陵陵 重庆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重庆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汉语方言调查与保护”课程学员
谢秋琳 重庆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重庆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汉语方言调查与保护”课程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