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体育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要抓住其“内核”并结合体育与健康学科特性加以改造和创新,笔者认为应具备情境、问题、支架、量规、成果5个要素,本文结合水平二《投掷轻物》具体案例阐述项目化学习的具体策略。
案例描述:教师通过创设“体验军营生活,争当小炮兵”的情境,以问题的提出、探索和解决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帮助其继续探究,最终借助评价量规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实现对核心知识的深化与理解。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体验军营生活,争当小炮兵,增加学习体验,将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二、问题驱动,解决真实问题
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是整个项目设计与实施的“灵魂”。教师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知识,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材、学情等要求设置若干问题,置于真实的情境中,以问题链的方式呈现,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从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师将核心知识“投掷的动作要领与技术动作”转化为本质问题“如何掌握投掷动作”,考虑其趣味性与挑战性,进一步转化为适合水平二学生的驱动性问题“今天我们将化身小炮兵,如何用手中的‘炮弹炸掉敌人的大本营?”在学练设计环节,先将驱动性问题分解成若干彼此相互关联与进阶的子问題,形成“问题链”:哪种方式投掷得更远?如何砸地反弹高?两人的位置如何?如何投过敌人的铁丝网?如何炸掉敌人的“大本营”?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一系列问题深入思考和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三、支架搭建,促进深度学习
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伴之间相互合作探究,当遇到困难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练支架,如,提问、指导、纠错等,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如,教师提供的学练支架有情境型支架——创设小炮兵体验军营生活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结合现实理解驱动性问题;有任务型支架——引导学生思考要解决问题(炸掉敌人大本营)应如何投掷、开展哪些合作、进行哪些学练等;有评价型支架——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展开,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索,掌握投掷核心知识与技能;有概念型支架——通过问题链的方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四、评价量规,培育核心素养
评价量规即人们常说的评分规则,主要指向本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的发展,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教学过程中核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学习,培育核心素养。体育教师要根据逆向设计原则,在产生驱动性问题和预期成果后,就要考虑评价的问题,然后进行教学设计。
如,教师围绕本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2个一级指标和7个二级指标设置了具体的评价标准,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的方式对学习实践与学习成果展开评价,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进一步完善与改进技术动作,提升学习实效(表1)。
五、成果展示,深化知识理解
成果是项目化学习区别于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在设计成果时,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投掷的学业质量标准,做到整体规划与思考。如,成果要点有哪些、最低标准是什么、用怎样的方式公开呈现等。
如,教师设置具有一定梯度的“攻占大本营”的练习环节,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成果要指向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课的结尾要进行复盘,学生能够“报告”自己和小组为什么这么投掷,知道如何投将投得更远,能够说出投掷的动作要领与方法。
体育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包含知识、行动和态度的“学习实践”。它不仅是做、是技能的获得,同时包含着学,包含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体育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对大多数教师有一定难度,尤其是驱动性问题的提出并不那么容易,正因如此,这样的探索才更有价值。
——盛晓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213165)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