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发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在情境化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并在水平一至水平三的教学提示中指出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创设趣味性强的活动情境,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重视让学生参与不同主题、不同形式、不同情境的体能游戏和比赛,培养学生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基于此,笔者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利用生活现实情境、预设教学问题情境、设置技术动作应用情境进行具体设计与实施。
一、利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接触与感知技术动作
小学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以培养兴趣及学习基本技术动作为主,学生的学习始于对技术动作的感知,在接触新技术动作时需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能力,借助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接触与感知。借助现实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技术动作形成的过程及动作发展的完整轨迹,在学练的体验过程中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解,感知新技术与相关知识间的关联。
1.利用学生的生活现实情境,促进学生的练习与体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看见过的、听说过的等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发展过程都是生活现实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现实情境适当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学习的新技术动作的项目特征促进新技术动作的学习。教师所选择的生活现实情境的关键素材需符合新技术动作的构建,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如,在水平一(二年级)《跨步跳》的学习中,为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学习跨步跳动作,可以创设生活现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找到学习跨步跳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跨(跳、迈)过小水坑的生活场景,用小垫子、跳绳、呼啦圈等布置成小水坑、小障碍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过小水坑和障碍物(要求在练习的过程中不能碰到这些小器材)。教师通过问题“刚刚下了一场大雨,地面有一些积水,还有被大风吹落的树枝,同学们要安全通过这条小路,还要保护好自己的鞋子不被弄脏,该怎么做呢”,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寻找答案。练习开始,学生有的跨过、有的跑过、有的跳过、有的迈过。连续练习几次后,教师询问学生的感受,并引导学生说出“稍微小一点的水坑可以直接跑过去或者跳过去,稍微大一些的水坑可以跨过去”。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将部分器材合并,将小“水坑”變成大“水坑”,学生再次练习时几乎都会用“跨”的动作完成。练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将路上的“树枝”“水坑”清理干净,这样简单的真实问题和真实情境有效促进技术动作的学习与理解,激发学生学练积极性,并养成收纳整理器材的习惯。
2.利用课程学习现实情境,丰富已有运动认知经验
学生所积累的技术动作的学习方法、练习方法和运用方法,以及学习相关技术动作所需要的体能发展方法和手段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现实情境。选择其中相关的技术动作的练习方法与运用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可激发学生已有的运动认知经验,掌握技术动作完整轨迹,获得新技术动作的初步感知。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现实情境需要明确建构新技术动作所需的技术基础、认知基础,再选择学生原有的技术动作结构中与新技术动作相关的知识。如,水平二(四年级)《蹲踞式跳远》教学时先让学生复习《直跑屈腿跳高》,体验单跳双落技术动作,这是三年级时学习过的技术动作,让学生有技术动作的正向迁移,学会助跑和单脚踏跳,再学习蹲踞式跳远,让已有的技术动作促进新技术动作的形成,有效激发学生已有的跳跃经验。
此外,也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现实情境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识的学习联系在一起,建立知识间的有效关联,促进新技术动作的认知构建。如,学习队列练习时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绿色卫兵》创设情境,将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身体挺拔的语言描写与体育课上的队列练习和站姿要求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队列练习动作和站姿要求。
二、预设问题情境,促进新技术动作的建构
以学生已有的技术动作掌握程度为依据,预设在学习新技术动作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有意识地设置教学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并获得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促进新技术动作的构建。
1.针对新技术动作与相关辅助练习的联结点进行设置
通常新技术动作与相关辅助练习动作的联结点也是实现新技术动作建构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新旧技术动作的内在联结点设置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有效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在学练过程中获得技术动作的理解。如,在《前滚翻》教学中,让学生团身在垫子上前后滚动,连续滚动3次后突然用力团身起,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动作与前滚翻动作之间有什么关联”。简单的团身滚动练习是前滚翻动作的辅助练习手段之一,当这个辅助练习熟练后,再进行完整技术动作练习,让技术性较强的前滚翻动作变得简单许多。
2.针对新技术动作与相关技术动作的联系进行设置
学生学习新技术动作的过程中,有时无法建立新技术动作与相关技术动作的联系,即出现了认知空缺。此时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空缺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情境,以此促进新技术动作与相关技术动作的联系。如,《足球:脚内侧运球》教学时,学生在学习脚内侧运球动作前已经学习了脚背运球技术动作,引导学生思考“这2个动作的差别是什么”。在认识到只是脚触球部位不同之后,引导学生借助已经掌握了脚背运球的基本运球方法,将脚触球的部位变换即可,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也对完成新技术动作更有信心。
3.针对新技术动作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设置
学生在学习新技术动作过程中找到关键点,揭示技术动作的本质属性,能促进技术动作形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练习。如,《足球:脚内侧传接球》教学时,让学生在练习中提炼总结如何快速、准确将球传给同伴才能使同伴轻松接到球,引导学生找到关键点是积极跑动、把握传球时机,在后续练习中让学生跑起来,结合手势和声音,解决传接球的及时准确,快速掌握技术动作。
三、创设应用情境,助力学生对新技术动作的理解与应用
技术动作的理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建构认知的过程,创设理解新技术动作的应用情境,能促进学生对新技术动作的理解与掌握。创设拓展延伸的应用情境,有助于学生在学过的技术动作基础上自我生成新技术动作的能力,促进新旧技术动作的关联推理能力和依据所学技术动作的延伸能力。如,《足球:脚内侧传接球》教学设置比赛情境,让学生在比赛中多用脚内侧传球和接球,传球时需用语言或者手势提醒同伴及时跑动,连续运用脚内侧传接球技术3次得5分,这样的应用情境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强比赛的真实性,可以有效提高和巩固技术动作,也便于学生在真实的比赛情境中将动作进行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