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长春
一、高中模块教学“312”评价设计的基本理念
依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与《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浙江省纲要》)中提出的“技术、体能、运用”3个维度的单元构建理念及动作技能发展规律,根据学生学习的过程特点,从学会、勤练、常赛3个过程挖掘评价元素,构建技术与体能、个人与集体、過程与结果等方面的融合,通过模块选项学习达到以下3个目标:提升学生选项学习的内驱力,激发选项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合作探究学练的能力,明确基于体育情境的不同练习方法的设计;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练的次数,提高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分数值。
在模块选项学习前,应告知学生模块教学的评价体系、评分标准、评分规则等,以便让学生明确体育学习行为要求、标准及评价内容等,使学生在学练中掌握运动技能、提升核心素养。设计评价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掌握学练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学练过程,针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灵活改变评价方式,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锻炼的兴趣。
二、高中模块教学“312”评价维度的构建
“312”评价是依据《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所提出核心素养的3个方面,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基于《浙江省纲要》中提出的“技术、体能、运用”3个维度,将“学、练、赛、评”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并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评价,构建“3项达标、1个明显、2项奖励”的评价维度(表1),“3项达标”即体能达标、技能达标、融合测试达标;“1个明显”即进步幅度明显;“2项奖励”即获得“互助奖”和“明星奖”,以期通过评价指标优化选项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体育选项学习能力。
三、高中模块教学“312”评价的实施策略
1.强调多元,关注自评与互评方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由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维度构建,每个维度下又有多个二级维度,高中模块教学“312”评价在“学、练、赛、评”过程中收集信息,综合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度,如,运动能力的发展包括体能达标、技能达标、融合达标,运用所学体育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展示或比赛中的表现等。在这一过程中,评价者的认知能力、体育知识观、对体育核心素养的理解、对被评价者的了解等方面都会影响评价结果。由此可见,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也能使评价过程与结果更加公正、客观。因此,除了体育教师的评价,还要重视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方面,是从同伴的视角作出评价,在小组学、练、赛过程中能清楚地了解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能有针对性地帮助被评价者改进。如果同伴评价运用恰当,有助于同伴之间建立学练共同体,在学练上相互帮助、相互促进。自我评价方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向的是学会锻炼和终身体育的能力,而自我评价能力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育教师要告诉学生模块学习目标,学生只有明确目标和方向,才能思考如何努力。其次,体育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制订评价的规则,让学生根据规则判断自己的学习水平,找到努力的方向,如,在制订进步幅度的评价中,评价的指标由体育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最后,体育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运用评价信息改进学习方式的方法,体验努力带来的成就感。基于此,学生在实施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要明确评价内容,知晓评价标准,做好自我学练的档案记录,从而通过自我评价确定等级。如,在篮球模块学习中进行体能锻炼的自我评价时,首先要选择自己在篮球模块学习中最薄弱的体能项目,如下肢力量薄弱,自我评价时依托课余下肢力量练习方案、下肢力量的变化指标、实战中比赛下肢力量与技能的融合表现等方面来确定等级。
2.强调整体,关注教学过程的情境化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模块教学评价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模块教学中体能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的学练过程变化,关注个性与差异,还应关注学生是否具有用单一动作参与比赛的能力,是否具有组合练习的设计能力,是否具有模块对补充型“课课练”与促进型“课课练”的选择能力,是否具有在小组比赛中与同伴的交流与沟通能力,是否具备在比赛中遵守规则等行为习惯。评价应立足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在模块学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比赛经验,以及充分感受与体验赛场。在评价时,可以设置动作、环境、任务3个要素的组合闯关、综合活动、比赛等运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技术动作完成运动任务,如,在篮球胸前传接球技术评价中,动作是篮球胸前传接球,任务是完成5次连续的传接球不丢球,要求是2名学生至少间隔5m进行传接球;用速度、表现行为、动作规范、规则遵守等标准测评学生掌握该模块的运动能力。如,在足球脚内侧运球单一动作学习评价中,应遵循从慢速脚内侧运球变向过人、快速脚内侧运球变向过人、脚内侧运球远距离变向过人,到脚内侧运球近距离变向过人、脚内侧运球变向过移动的人等一系列学练情境开展评价。在足球脚内侧运球赛运用评价中,应关注学生能基于不同的防守情境灵活运用脚内侧运球的能力以及成功的次数,以及学生在变向过人不成功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调差异,关注评价的过程
提供及时且具有实质内容的评价,对激发学生学练动机、提高模块学练效果有显著作用。要使评价具有实质内容,体育教师应以描述性评价为主,以判断性评价为辅。在模块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征明显,有的学生专项技能好,但是体能不足,有的学生只喜欢比赛,但是在动作方法与练习方法学习中的热情不高。因此,体育教师在评价时不仅要告诉学生分数,还要评价分数、测验内容等与学生学练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改进后续学练提供具体信息。如,体育教师在学期刚开始时进行诊断性评价,对选项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摸底,以此作为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多运用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因为只有充分了解每名学生的特点,并根据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评价,才能让评价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另外,体育教师应将评价贯穿于模块学习内容的始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在“进步幅度”评价中,体育教师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记录学生课内与课外的表现与进步情况,并及时向学生指明下一阶段学练的重点,帮助学生改进学练方法,尤其要关注运动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及时肯定他们进步背后的努力。
4.强调质量反馈,兼顾等级与分数
体育教师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练习数量,还要考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模块教学“312”评价将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形成全面的评价。在体能达标中,体育教师可以结合不同阶段模块教学对体能的要求,借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标进行检测,检测得出的分数直接反馈学生对应的体能水平,并帮助学生分析体能与模块学习的关系,指导学生选择弱项的锻炼内容与方法。在进步幅度评价中,可以通过分数直接反馈学生模块学习的变化过程,在该项指标运用中尤其要关注模块学习能力相对偏弱学生的数据反馈,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在整个评价中,体育教师与小组长应及时做好课内与课外各种练习基础数据的记录与统计。如,“学、练、赛、评”中的“赛”是模块教学评价的最好表现形式,在模块学习中可开展小组赛、班赛、校赛、县赛、市赛、省赛等,在评价过程中,体育教师建立好档案,记录学生参加比赛的次数、层次、比赛得分情况等,让学生知道积极参与就有加分、克服困难就有加分,督促学生时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但在模块教学“312”评价中,仍有诸多因素是不能通过分数反映出来的,如,模块学习中技能、融合与赛场个性表现、同伴互助等。这些因素的评价往往比较复杂且容易被忽视,然而对这些方面的评价却更能反映学生核心素养是否达成。因此,体育教师更应把握动作技术评价中对应动作在不同单元维度所表现出的关键点,评价以等级赋分制,做好数量与质量的整合,并在确定等级的同时明确评价标准。动作技术评价要明确学练标准,而且学练标准需可测量、可评价、表述行为化,这样学生能明晰各自的学练效果,知道与目标的差距,能直接体验学练后的获得感。如,在田径模块挺身式跳远动作方法技术评价时,要在帮助学生掌握助跑踏跳的基础上,使学生建立挺身的动作概念,此时的动作技术评价标准是通过下放手臂与放摆动腿的幅度体现挺身的完成效果,确定评价等级,辅助对应的描述性语言。